正文

感知就是一切(1)

不是讀心術不是心理學不是魔法 作者:【英】達倫·布朗/著 毛燕鴻 朱朝暉/


關于魔術,最激動人心、最令人沮喪也最妙不可言的事實是,無論你練習魔術多少年,魔術本身并不重要。多年來,我歡天喜地地學習了多種紙牌魔術,其中不少還頗為復雜。雖然現(xiàn)在我已不怎么練習且對魔術技巧早已興趣大減,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練習魔術是我的激情之一。魔術圈里的業(yè)余魔術師比比皆是,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練習花哨繁復的手法,不能說這種做法沒有可取之處,但這種勤奮對于魔術師以娛樂方式給帶來觀眾魔法感受的那種能力基本沒什么因果關系。如果你想變成一名喜劇演員,就要上臺表演來為自己贏得這一稱號。成千上萬的人喜歡在飯局上抖機靈,但只有那些極端自大、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人才會自稱喜劇演員。對于魔術來說,最重要的技術是偽裝。任何愿意在玩具店里不厭其煩地研究橋牌竅門的孩子,都喜歡自詡為魔術師。技術上的專業(yè)水準可以將專業(yè)人士和業(yè)余愛好者區(qū)別開來,但技術并不是“魔法”產(chǎn)生的原因。

這是因為,魔法的關鍵并不是偽裝、花招或者將硬幣掃到你的大腿上,而是和觀眾建立特定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你能夠以簡單巧妙的方式對他進行引導,并帶他進入一種神奇的體驗。這體驗有點像兒童般的“驚喜”,但也帶有成年人謎語解開之后那種智能上的歡愉。它只存在于觀眾的大腦之中,雖然你的技巧對他們的體驗有引導作用,但并不能說技巧就是一切。它是觀眾體驗的一部分,而不是魔術師所用方法的組成部分,經(jīng)常被高估的表演技能中也沒有它。著名魔術師尤金伯格(近景魔術領域的天才人物)自稱,學好三個魔術就足以讓他安度余生。

舉個例子,魔術界有個著名的說法:絕大多數(shù)的魔法都發(fā)生在魔術結束以后。以我們之前的硬幣魔術為例,我們在觀眾的頭腦中植入了一些印象,這印象會讓他們對后來發(fā)生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誤解。難道在硬幣消失之前我沒在他手中看到硬幣嗎?我確信他直接從桌面上將硬幣撿了起來:我親眼看到的。其實事實比這復雜得多,這里面的心理學也非常有趣。當我們想象中的觀眾被魔術吸引并誤導時,他其實是被牽引著體驗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而他發(fā)現(xiàn)真相并非如此的時候,那種驚訝而奇妙的情緒反應,遠比大腦中“我被騙了”的理性認識強烈得多。的確如此,而他同樣強烈而清晰地醒悟到自己一定在某處被魔術師愚弄了。他甚至會對那位愚弄了自己的人產(chǎn)生崇拜,因為對方竟做得如此聰明,如此滴水不漏。驚訝和迷狂一樣,出現(xiàn)的時候總是伴隨著高度的易暗示性狀態(tài)。因此,一旦觀眾被魔術師吸引,就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魔術師傳達出來的所有暗示信號,而這些信號本來就是魔術師精心設計的,專門制造離奇而貌似不可能的效果。被魔術師吸引了的觀眾會竭盡所能地配合前者的表演,這讓魔術的效果更加強烈。

這種現(xiàn)象非常令人深思。盡管總有一些令人厭惡的魔術師刻意追求愚弄效果,也總有些易被控制的觀眾樂此不疲地與之合作,但總體來說,觀眾被魔術師愚弄后,幾乎沒有任何憤怒、惱恨或被冒犯的感覺。觀眾和魔術師之間已經(jīng)達成默契,也即,為了達成節(jié)目的效果,魔術師可以對觀眾進行某種欺騙。

但觀眾們確實被愚弄了,這意味著節(jié)目結束以后,他們將進入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們悟出魔術的真相,就會興奮地與朋友分享,正如我們遇到驚喜事物時總是本能地對所有愿意傾聽的人廣而告之。眾所周知,為了讓別人更好地感受我們的興奮,我們在講述時傾向于對事實進行一些加工。我們將重心放在讓我們驚訝的元素上,并刻意忽略那些可能削弱神奇效果的元素。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多彩,人們的表達總是難免夸張。這種心理與人們對超自然體驗的講述也有密切聯(lián)系,本書稍后會對超自然體驗進行詳細闡述。

但在與人分享奇妙體驗的同時,觀眾也意識到自己被愚弄的事實可能會遭到對方的嘲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