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9)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為此,當年的清華也曾吸收過一批擅長運動的高等科插班生,但由于插班考試與平時功課比較嚴格,??窟\動在學校里混混的“武學生”,或職業(yè)運動員學生,或向別的學校挖取已顯過身手的此種學生——這一類的例子或現(xiàn)象似乎不存在。不過這種學生構(gòu)成校園內(nèi)一個特殊階層的情況還是有的。凡屬在體育運動上已表顯有成績而足夠某種標準的學生就有資格在特設的小食堂吃飯,這種食堂稱為“訓練桌”,這又是我在這里臨時使用的譯名了,當時都用英語呼為Training Table,在沒有希望參加而又不免艷羨的其他同學則稱之為“雅座”。當時清華學生的一般伙食,八人一桌,八菜一湯,半葷半素,用舊時的任何標準來衡量,本是夠特殊的了;但“雅座”則有牛奶,有更多的雞蛋和肉類,據(jù)說非此就“訓練”不出來,不能為學校在疆場上爭光奪彩。這在許多同學看來是極不舒服的,其中有的固然是出于“酸葡萄的哲學”,但一般認為這里面確有問題:一則一般伙食的營養(yǎng)已經(jīng)夠好,沒有這種必要,不必要而為之,是浪費,是制造特權(quán);再則提倡體育固然必要,但提倡體育與豢養(yǎng)打手畢竟是兩回事。大家當時也看到,美國大學生活方式的又一部分搬到中國來了,美國大學各有其大學運動隊(Vargity Team),受到學校的特權(quán)待遇,甚至有特殊的衣服,平時一樣地穿,在特制的毛線衫的胸前還縫上大學名稱的第一個字母,至于這種衣服一定要用規(guī)定的所謂“校色”,是不消說的了。清華當時還沒有效顰到這樣一個程度,但特制的服裝已經(jīng)有,是白地紫字,因為“校色”是“紫與白”。這種服裝,比賽時固然要穿,平時也一樣地有人穿,甚至有把舊的多余的送給非運動員的同學作為內(nèi)衣穿的。在本世紀的最初二三十年,美國大學的體育活動便已發(fā)展到一個尾大不掉的地步,連美國自己的電影都不得不加以諷刺。例如有一部片子描繪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大學的種種怪狀,第一個鏡頭就揭示“一座龐大的體育場旁邊附帶著一個小小的學院”。這種歪風不可能不很快地吹過了太平洋,來到中國,當時的清華以及其他大中學校,尤其是教會學堂,在不同程度上,無疑地已受到這股歪風的襲擊。

但話得拉回來說。清華的體育,即在當年,積極的一面終究是更大的一面。上面說到它的強迫性,強迫就意味著普遍,積極的一面就在這里。對付當年專啃書本、足不出戶、手無縛雞之力的一班“小老頭子”① ,就得這樣辦,才有希望把千百年的積習與墮性加以初步的扭轉(zhuǎn)。因此,當時得益的倒未必全是“雅座”上的座客,而是一般的同學。有了體育館的設備和形成正式課程以后,這種好處更取得了物質(zhì)與制度的保證。缺點也是有的,特別是在最初美國人擔任指導的若干年里,一般的鼓勵有余,個別的指導很不足。我入校不久,就選擇了“跳高”作為經(jīng)常鍛煉的方式。不到一年,就出了毛病。我自己總想做個“文武雙全”的人,想在體育方面,也出人頭地,好高騖遠,一意孤行,當然要負主要的責任。但若當時,作為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能夠得到一些指導,這毛病與后來的不可挽回的損失,我想是可以不發(fā)生的。

此外,又曾推行過一段時期的課間操,每日上午十分鐘,也還有意義。像其他中學一樣,也曾搞過英帝國主義者貝登鮑威爾所“創(chuàng)立”的所謂童子軍,設備很齊全,解放前的末任校長梅貽琦早年還擔任過清華童子軍的一員教官,這就不值得多說了。

下面可以一敘完全不屬于課程范圍的各種活動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