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后的八年里,全國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各省軍閥割據(jù)、中央政府軟弱無力,政治和社會管理混亂不堪。人們很快便認清了袁世凱的本來面目,他不是民主主義者。當國民黨在新的國民議會兩院選舉中取得勝利時,袁拒絕對政府進行改組,并謀殺了當時國民黨內(nèi)最有名望的年輕領導人宋教仁。他繼續(xù)破壞共和制,煽動復辟帝制,要人們擁立他當皇帝,但最終他遭到了可恥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多數(shù)殘存的君主主義者把他看作非皇帝的嫡系,而是因為復辟的行為引起了許多省的戰(zhàn)亂,由此導致了中國20世紀最為有害的格局出現(xiàn):地方勢力或軍閥割據(jù),中央政府崩潰。
鄧小平進入重慶留法預備學校所參加的運動名稱叫“勤工儉學”運動,這一運動的發(fā)起人是李石曾。李是中國知名的愛國人士,信仰無政府主義,推崇法國文明。他長期致力于推動中法兩國之間建立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并設法使中國工人與學生都能在法國享受工作與教育的好處。他家境富裕,早年曾在法國的中學學習,后來又在巴黎的巴斯德學院深造。
李石曾從1908年起就開始籌劃“勤工儉學”的實驗。他在巴黎郊外創(chuàng)辦了一家豆腐加工廠,并在工廠向來自他家鄉(xiāng)的工人傳授中文、法文、基礎科學和良好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按照無政府主義者的原則,他主張對學生們嚴格管理,并制定了最嚴格的道德規(guī)范。他禁止學生喝酒、吸煙和賭博,鼓勵他們努力學習。他的這個嘗試沒有維持多久。豆腐加工廠因為不賺錢而倒閉,他只好把參加這項實驗計劃的學生送回國。
但李石曾并沒有灰心,緊接著他又策劃了一項更新、更大膽的計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幾年里,他共安排了130名中國男女學生在巴黎、蒙達吉斯和楓丹白露的中學里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創(chuàng)建了一個學會。這個學會的目的是向在法國工廠里的中國工人提供基礎教育,同時向他們宣揚無政府主義思想。學會在巴黎開辦了一所學校,一些中國工人在辛苦工作之余,還抽空前往這個學校學習。
1916年,當時仍在法國的李石曾又推出了一個新的計劃:招收一大批受過教育的中國青年到法國,邊工作邊學習。他熱切地希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克服輕視體力勞動的不正確的思想,學會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有用的技能,同時讓他們教導當時在法國的3萬名中國工人。他創(chuàng)辦了“華法教育會”,希望“發(fā)展中法兩國聯(lián)系,尤其是在法國的科學與精神教育幫助下,改進中國的道德、學術與經(jīng)濟生活”。他勸說中國的朋友們和具有善意的人們在中國開設華法教育會分會,并設立學校,招考學生,為到法國生活和工作準備經(jīng)驗。
由于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很糟,同時也由于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學畢業(yè)生找工作困難,所以一大批中國青年被李的計劃所吸引。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間,有將近1600名學生,其中約30名是女生,乘船前往法國。像鄧小平這樣還不到20歲的學生不多,30多歲甚至40多歲的更少,大多數(shù)是20歲出頭的年輕學生。他們大部分來自四川省和毛澤東所在的湖南省。有些是大學畢業(yè)生,但絕大多數(shù)連中學都沒有畢業(yè)。他們來自社會的中層,大多是小地主、小商人或知識分子的子女。即使輪船公司提供一百銀元的優(yōu)惠票,大部分家庭還是負擔不起從中國到法國的船票。有時商會會借錢給他們買船票,如果他們手頭不方便,商會還能延長貸款的期限。
從一些回憶錄和相關的記載來看,大多數(shù)勤工儉學的學生動身赴法時是樂觀的。他們確信雖然到法國后必須辛苦工作,但最終會獲得先進的專業(yè)知識和工業(yè)技能。有人還希望了解法國如何成為并保持民主共和制的成功秘訣。1920年6月,周恩來(他和鄧小平后來成為最知名的勤工儉學學生)在赴法前的五個月,寫了一首詩,詩中稱法國是“自由的故鄉(xiāng)”,并期待有一天能夠在中國“扯開自由旗”。在法國方面,同樣對這些中國學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法國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們擔心英美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太大、太過迅速,尤其是通過基督教教會所創(chuàng)辦的中學和大學,對中國的影響力更是驚人。所以他們非常歡迎中國的這個勤工儉學運動,認為這是讓中國人了解和敬仰法國文化的最佳方式。他們中有些人同年輕的中國人一樣浪漫,斷言這項運動會帶來兩種文化的交融。一位熱心者寫道,中國人是“遙遠東方的法國人”。因為他們是哲學家、詩人和藝術家。
在重慶留法預備學校,必修的基礎課程是法語、中文和基本工業(yè)技術。鄧小平在班級里表現(xiàn)如何,不得而知,不過他的一個同學在60多年后寫道,他當時學習“非常勤奮”。從法國外交部的檔案文件里,我們還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情況。文件記載,鄧小平曾經(jīng)表示,他到法國后希望到冶金廠工作。文件里也指出,他得到了法國學校的入學許可,并且通過了成都法國領事館所舉行的法文考試。
從重慶留法預備學校畢業(yè)后,鄧小平回廣安住了一段時間,一方面為旅法準備行裝,一方面向家人道別。離別是痛苦的。但如果他和他的父母當時就知道,此次一別,他們注定永遠不會再相見,那么這次離別會更加令他們傷心。
1920年9月,鄧小平和他的叔叔鄧紹圣以及其他近100名同學,乘輪船從重慶啟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時也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