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2)

康德政治哲學講稿 作者:漢娜·阿倫特 羅納德·貝納爾


最后,如果看看其他文章——無論是賴斯編輯的那本書里的、還是其他文集(《康德論歷史》)里的,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篇關注的都是歷史,以至于初看起來,很像是康德在用一種歷史哲學替代政治哲學,他后來的很多人都是這么做的;不過,進而再看,康德的歷史概念,本身固然很重要,但并非康德哲學的重中之重,于是乎,如果我們想要探究歷史呢,我們又會求諸維柯抑或黑格爾以及馬克思。對康德來說,歷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這一物種是歷史的主體,不過是被理解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類,雖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造物的最終目的和造物中的王者。歷史中至為關鍵的不是故事/事件(stories),不是歷史個體,也不是人的善行惡跡,而是那隱秘的自然狡計,那導致[人類這一]物種在代代相繼中不斷進步并將其全部潛能充分發(fā)展出來的自然狡計,當然,歷史的偶然與無序中所蘊藏的憂傷也一直讓康德耿耿于懷。一個作為個體的人,其生命是如此短暫,短到無法充分發(fā)展出人類的全部特質和潛力;該物種的歷史因而就是“自然(nature)種植在[人類]身上的全部種子得以充分發(fā)展、[人類這一]種族的命數(shù)(destiny)在這大地之上得以實現(xiàn)”的進程。這一進程就是“世界歷史”,類似于個體人的生命發(fā)展過程——從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档聦^去毫無興趣,他感興趣的是這一物種的未來。人不是因為罪惡而被一位復仇的神逐出伊甸園的,而是被自然逐出來的,自然將人從自己的子宮中剝離出來,然后將其逐出樂土、逐出那“安全而又無害的童真狀態(tài)”。此乃歷史的肇始(beginning);歷史的進程也就是進步;這一進程的產(chǎn)物,有時被稱為文化、有時被稱為自由(“從受自然監(jiān)護到自由狀態(tài)”);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順便在一個插入語中,康德指出,這一進程也是一個實現(xiàn)“專屬于人的最高目的,即社會性[Geselligkeit]”的問題。(我們后面會看到社會性的重要性。)進步,這一18世紀的主流概念,對于康德來說,則是一種相當憂傷的觀念;他反復強調,這一觀念對個體生命而言,蘊含著顯而易見的悲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