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伍子胥所做的“托子與齊”和所說的“與王永辭”其實和背叛吳國并沒有因果關(guān)系。事實上,伍子胥最后的話語中,毫無愧色地將自己比擬成“龍逢”和“比干”,只要稍微動一下腦子,就可以知道,一個以“龍逢”和“比干”自居的人,怎么可能走上背國叛君的道路呢?
但是,當(dāng)初伍子胥出使齊國是去下戰(zhàn)書的,齊吳兩國之間處于敵對狀態(tài)。伍子胥既勸諫夫差不要伐齊,又把兒子寄托到齊國,顯而易見對齊國是別有青睞的。任何一個國君,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第一重臣,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敵國。當(dāng)伯嚭將這幾件事聯(lián)系在一起后,包括夫差在內(nèi)的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伍子胥早有預(yù)謀,在安排好了兒子后,是要一走了之,背叛吳國,遠(yuǎn)赴齊國了。
在伯嚭“成功”地將伍子胥打造成“叛徒”的形象后,一向心慈手軟的夫差再也不愿意忍耐了。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痛恨叛徒。在任何一種文化中,叛徒總是會遭受最徹底的唾棄。背叛是對既往情感的一種顛覆性改變,從而,背叛會帶來最大效力的得失效應(yīng)。
夫差沉默了片刻,終于硬起心腸,動了殺機。他可以容忍伍子胥和他關(guān)系破裂,卻絕不能容忍伍子胥對他的背叛!夫差冷冷地吩咐侍者取來“屬鏤”寶劍,作為“禮物”,送到伍子胥府上。這個“禮物”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賜死”!
伯嚭的奸刻心機以及對人性弱點的洞察,簡直讓人不寒而栗!別說是伍子胥這樣直來直往的人,即便是再靈機善變的人,遇到了伯嚭,都得甘拜下風(fēng)。
伯嚭堪稱是伍子胥這一生中最大的苦主。遇到了伯嚭,真是伍子胥最大的不幸。伍子胥當(dāng)初曾經(jīng)有過多次機會可以將伯嚭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如果他聽進了相術(shù)大師被離的話,他完全可以不接納伯嚭,更不會在闔閭面前力薦伯嚭。如果他聽進了軍事天才孫武的話,他完全可以借伯嚭兵敗之際將其斬首,但他竟然在闔閭面前為伯嚭求情。伯嚭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最大的恩主就是伍子胥??梢哉f,伯嚭就是伍子胥自己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掘墓人。
伍子胥這一生,犯過許多個錯誤,但最大、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厚待伯嚭。他先是盲目信任伯嚭,后來又過度自信,以為伯嚭難奈己何。但最終,伯嚭一步一步給伍子胥挖好了陷阱。
既是局外人更是局內(nèi)人的勾踐絕沒有想到,自己這一次親身入?yún)?,竟然會在吳國的朝堂上看到這一幕君臣互相攻訐、臣臣相互拆臺的鬧劇。但這一場鬧劇,卻幫助勾踐輕松地作出了那個他本來以為最艱難的決定。
心理感悟:背叛是唯一不能饒恕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