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政以愛民為本 (1)

清代官德叢談 作者:李文海


本文發(fā)表于《光明日報》,20080921。

封建政治充斥著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與對抗。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這種“政治權力”早已獨立于社會之外,“從社會的公仆變成為社會的主人”(《反杜林論》)。所以,它不可能成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套用一句我國先哲的話,“官視民為草芥,民視官為寇讎”,則是封建官民關系的常態(tài)。

但問題還有另外一面。作為傳統(tǒng)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統(tǒng)治者常常宣揚“重民”思想,提倡關注民生,關心民瘼,強調“為政以愛民為本”。這種觀念在清代得到廣泛的傳播。康熙皇帝在上諭中就多次提到:“朕事事以百姓為念”,要求各級官吏要“念切民依”,“必使家給人足,安生樂業(yè),方可稱太平之治”;“但操守廉潔,念念從愛百姓起見,便為良吏”(《康熙政要》,卷1、卷9)。

這種看似矛盾的歷史現象,其實也并不難理解。一方面,任何一個略有頭腦的統(tǒng)治者,大抵都能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知道“天下之治亂系乎民”。另一方面,“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有著巨大的影響,從《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清初王夫之的“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等等,這些思想一脈相承,在封建時代一直同“尊君”觀念并行而不絕。這不能不在政治文明中得到強烈的反映。在清代名目繁多的“官箴”類著作中,宣揚“國家根本在百姓”、“為官一方,必為民出力”的內容,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其中,包含著相當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曰“愛民”。有的書中把“愛民”提到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fā)點的高度,所謂“朝廷設官,原以為民。官必愛民,乃為盡職”(徐棟、丁日昌:《牧令書輯要》)。只有從愛民出發(fā),才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懷一點愛民之心,時時刻刻皆此念充滿于中,自然事事為百姓算計,有一民不被其澤,便如己溺己饑,安得無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問答三》)有了愛民之心,便能實心任事,勤于政務,不因一己的利弊得失而顧盼彷徨。金庸齋《居官必覽》稱:“充我懇惻愛民之心,盎然天地之初意,氤氤氳氳,盈滿于胸中,發(fā)而施之于政事。凡世俗之毀譽利害,休戚得失,一毫勿使芥蒂于心,以雜我正念?!保▎塘⒕骶帲骸豆袤稹?,396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相反,如果為官者缺乏愛民之心,只知謀一己之私,則不但會禍害百姓,殘民以逞,而且會動搖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同書尖銳地指出:“乃居官牧民者,逞志作威,嚴刑聚斂,賤民如糞土,疾民如仇讎。非但我之一身,罪孽山積,獨不為國家根本之計乎?”(喬立君主編:《官箴》,462頁)

二曰“利民”。不但要“存愛民之心”,更重要的是要“行愛民之政”,也就是要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為民謀利,造福百姓?!袄瘛钡囊x是一切政治舉措,要時刻注意為百姓興利除弊:“膺民社者,不必廣求施濟,但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利民之事,早興一日,則民多一日之安?!保ㄓX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卷2)前引《居官必覽》中有這樣一段話:“一為民牧,一方生靈,皆系于我,庶幾夙夜焦勞,靡解厥職。民之所樂,我則遂之;民之所苦,我則除之??v不能智慮畢周,躋斯民于衽席,然我為官一日,自當盡一日之責。”(同上書,397頁)有的提出“官必好惡同民”的主張,“凡百姓所利,官亦曰利”;“百姓所苦,官亦曰苦”(袁守定:《圖民錄》,卷4)。也有的說,“事關民生”,應該“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蔣士銓:《官戒詩》)。官員們以百姓之苦樂為苦樂,以百姓之是非為是非,雖然由于政治立場的不同和利益沖突的客觀存在,真正實行決非易事,但能夠提出這樣的命題,并且作為政治道德與行政良知的追求目標,顯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思想意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