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說《三字經(jīng)》7(1)

錢說《三字經(jīng)》 作者:錢文忠主講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五常:五種基本德性。

紊:紊亂。

稻粱菽:糧食作物。稻即大米,

粱即粟,菽即大豆。

麥黍稷:糧食作物。黍稷即黃米。

豕:豬。

哀懼:衰,悲哀;懼,恐懼。

惡欲:惡,憎惡;欲,欲望。

七情:喜、怒、哀、懼、愛、

惡、欲。

具:具備。

匏:葫蘆。

革:皮革。

絲:絲弦。

八音:匏、土、革、木、石、金、

絲、竹。

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

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

身:自身。

玄:玄孫,孫輩的孫輩。

九族:高祖、曾祖、祖輩、父輩、

自身、子輩、孫輩、曾孫、玄孫。

倫:次序、輩分。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恩:恩情。

從:和順。

友:友愛。

恭:恭敬。

友與朋:古人將同樣德行的人

稱為朋,同樣類別的人稱為友,

后來則總稱為朋友。

敬:莊重。

忠:忠誠。

義:此指行為準則。

《三字經(jīng)》作為傳統(tǒng)教育的啟蒙讀本,在講完了對自然界的認知以后,就開始告訴人們怎樣為人處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的基本內(nèi)容,源于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么在《三字經(jīng)》中,仁、義、禮、智、信的排列順序能否打亂?又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呢?講完“五?!敝螅度纸?jīng)》接著講到的“六谷”、“七情”、“八音”、“九族”、“十義”又包含著哪些具體內(nèi)容?

如果將仁、義、禮、智、信分離開來,那么它們在諸子百家里早就有了。但是,將它們綜合起來,成為仁、義、禮、智、信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卻是在漢代。后來,大家認為,仁、義、禮、智、信應該是經(jīng)久不變的,應該是超越一切時空限制的,是永恒的,所以叫“五?!?。也許大家會講,“五常”不就是五樣最重要的東西嘛,可以講成仁、義、禮、智、信,也可以講成信、智、禮、義、仁,還可以講成義、信、智、仁、禮,可以把這個先后次序打亂了來講。這可是大錯特錯!我們忽略了《三字經(jīng)》的這三個字:“不容紊”,就是絕不允許紊亂。

按照儒家的解釋,“仁”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我想,一種愛的情懷,是一切偉大人格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國,“仁”這個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過去好人叫仁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聲譽叫仁聲。佛陀釋迦牟尼,在早期就被譯作“能仁”。中國人看見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起初不知道怎么翻譯。佛陀是音譯,那怎么意譯呢?早期的中國人便把他和仁掛鉤,所以叫“能仁”。

仁、義、禮后面接著的是智和信。這個順序為什么不容紊亂?這里就有傳統(tǒng)中國思想的一種精義所在。按照儒家思想,智和信是必須以仁、義、禮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仁、義、禮為前提,智和信可能是很可怕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