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保證。尤其是在為人處世上,人們更是看重“信”字。只有做到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rèn)可。那么,歷史上又流傳著哪些關(guān)于誠實守信的故事呢?
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信”字的。東漢時期,河南南陽有兩個人,一個叫朱暉,一個叫張堪,他們是同學(xué)亦是同鄉(xiāng)。兩個人都學(xué)業(yè)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的時候,張堪突然對朱暉講:“我身體不好,今天,我們倆同學(xué)的緣分到了,要分頭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請你務(wù)必照顧我的妻兒?!碑?dāng)時兩個人身體都很好,朱暉沒當(dāng)回事,也沒有作出什么承諾。但是分別以后,張堪果然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這個消息傳到了朱暉耳朵里,朱暉就不斷地資助張堪的妻子和孩子,年復(fù)一年地關(guān)心他們。朱暉的兒子很不理解,就問爸爸:“您過去和張堪沒什么交往,怎么對他的家人如此關(guān)心呢?”朱暉說:“是的,我的確跟張堪相交不是很深,但是,張堪在生前曾經(jīng)將他的妻兒托付給我。他為什么托付給我,而不托付給別人呢?因為他信得過我。我怎么能夠辜負(fù)這份信任?我當(dāng)時沒說什么,實際上,我在心里已經(jīng)承諾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對張堪的諾言?!?/p>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典故“情同朱張”的來歷。我想這個故事和其他的很多故事一樣,足以說明傳統(tǒng)的中國人是多么看重一個“信”字。這里面并沒有合同,并沒有文書,甚至沒有一句公開說出口的承諾。但是,朱暉這么去做了。我想,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學(xué)習(xí)和反思的。
講完了“五?!保度纸?jīng)》接下來一定是講“六”,果然,《三字經(jīng)》接下來講的就是:“稻粱菽,麥?zhǔn)蝠?,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在中國民間,人們常說,五谷雜糧、五谷豐登,那為什么在《三字經(jīng)》中會講“六谷”呢?“七情”又是指哪些情感呢?
這里面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這個“六谷”沒錯,但“五谷”也是對的,為什么呢?稻子不算。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很古的時候北方?jīng)]有稻子。所以《三字經(jīng)》講“六谷”,而更古的人講“五谷”,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呢?黍和稷只不過是同一個品種,就是我們講的黃米。黃米分兩種,黏性的叫黍,粳性的叫稷。那么,這兩種并起來算一種的話就只有“五谷”。《三字經(jīng)》既然講完了“六”,理所當(dāng)然就得講“七”,《三字經(jīng)》接下來講的就是:“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p>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只要是個正常的人,就都會有這七種情感。但是,儒家認(rèn)為,盡管這七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能由著它們來,要對它們有所節(jié)制,用理智去制約。人的情感終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約,這就是儒家的“發(fā)乎情,止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