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三合或四合的房屋,拐角處相連相通,叫舍頭。舍頭是屋的拐彎,拴了復(fù)雜如傘的骨架,撐起栓面的柱子如傘柄,叫雨傘柱。黑瓦片像黑色的魚鱗,屋頂有煙囪,煙色比瓦色淺一些。雨里,檐瓦細細流水,煙囪裊裊吐煙,大小如指甲的“吃飯花”,在墻頭雨邊的瓦盆里,密密地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江南梅雨季,黃昏濕漉漉,正是晚飯時節(jié)。
雨傘柱下的舍頭,是灶間。灶用磚土壘成,灶臺高及成人的腰,寬大能裝下兩眼大鐵鍋,兩眼之間裝一個小湯鍋,煨水的?;拇宓腻伾w如帽,木板箍成,這就高出灶臺而突兀,鍋蓋掀起夾,水霧滿灶臺。坐人燒火的灶洞旁邊叫“灶營岡”,“灶營岡”與灶臺之間有如墻的隔,朝灶臺一面鏤空,放油瓶鹽罐等順手的雜物。這“灶隔”靠墻的一頭,就是竄到屋頂?shù)臒焽枇恕焽柘逻呑鲇型笼?,供了灶王爺,龕前有簡單的香案,常年插滿點完后的香棒。灶是嚴肅的,做得力所能及地精致,民間泥瓦匠的手藝看砌灶,打出來的灶旺還是不旺。
灶前一側(cè)就是水缸,大水缸,一小半座在地下,水面浮著瓢,養(yǎng)有幾條水魚食腐凈缸底。灶后“灶營岡”的一側(cè)是灰缸,放灶洞里畚出來的灰燼。緊挨灶洞的是長方形的木制風箱,拉風箱,風箱“的括的括”地響,灶火便“呼啦呼啦”地躥,這是灶的熱鬧。
山上的茅草、樹枝都是柴,有時也用稻禾作物的秸,往灶洞里一把一把地喂,火舌躥出來,把灶壁舔得墨黑,鍋底也墨黑,鐵火叉撥柴用的,還記得鐵火叉嗎?
冷天就往“灶營岡”里鉆,靠著柴火,就著火光,無太陽可曬的日子,這里最溫暖。
粥就煨在灰缸?;腋椎睦浠依锇且淮蠖?,倒一畚柴末子,熱灰從灶洞清出來,鋪柴末子上,坐一個瓦粥罐,蓋上冷灰,暗火煨一夜。
一罐水,罐底沉一把粳米。隔夜就是一罐白粥,米粒兒稠成了汁,罐口沿上粥汁一干,蟬羽似的粥紙。白粥色如玉,煨出來的香味兒,明火煮的粥里沒有。
南瓜小米粥黃色,香味會飄逸,聞到的人不問就知道,這是南瓜粥。南瓜粥如能加糖,這就奢侈了,一般是不能,好在南瓜也有一些清甜。
肉粥,肉粥最香羊肉粥,濃香溢滿窮日子,村口都能聞得到,拌勺鹽,喝了心胃內(nèi)里都暖和,滋味兒不用說,這樣煨出來的粥,補人好過參湯燕窩。
灰缸煨出來的粥,最懷念的是豌豆番茹粥。番茹干和豌豆,是土物,味性也是契合的,香是歲月滋味,豆入口即化,番茹爛得只剩糖汁,粥明黃略暗紅,捧著坐在門檻兒上吃,長年累月吃不厭。
荒村的吃飯花,是一種每天吃飯時就開的草花,有的人家種了放在瓦檐上?;ú葜耸?,吃飯花不香,花開時有飯香,飯香是吃飯花開花時借的人間煙火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