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lǐng)導(dǎo)要我先別忙著編劇,而先看些戲,不管是院內(nèi)的還是院外的,只要是好戲,就多看看,多想想。這當然是好的建議。比如60年代我們的《楊門女將》,本是從同名揚劇改編的,但確實好,我當年看過,如今又看了幾遍。并且,我想到一個“看戲究竟看什么”的問題。
從老觀點講,看戲是看玩意兒;從新觀點看,看戲是接受教育。拿《楊門女將》說,四團幾乎好的演員全都上場,陣容整齊,流派也多,圍繞主題展開,花團錦簇般展現(xiàn)劇情沖突,真是美不勝收。第一場很大,壽堂變成靈堂,這沖突是很刺激人的感官。舞臺處置上也有特點?!安贾渺`堂!”這是佘太君的一聲吩咐,場上全體人物下場(換裝),而場上的喜堂布置,在大起大落的音樂伴奏下,舞臺隊三下五除二地就將其變成了靈堂!現(xiàn)在,咱們有了高明的劇場,可以運用合理而迅速的辦法換景。場上換景,場外換裝,二者同時進行,而兩種更換又是嚴格服從劇本與主題的需要的。所以這么一來,無論新老觀眾全都同聲叫好。過去,現(xiàn)場更換大演員,辦法是當場換“守舊”,天幕當中有一塊獨特的畫圖,它是今天這折戲主演的化身。如果有兩位主演,那就要看他倆誰“大”了。誰“大”就掛誰的。如果他倆一樣“大”,那就只好誰的也不掛了。
還比如,其中有《探谷》一場,過去采藥老人是畢英琦扮演的,他是言派,當年很得到社會稱贊。但后來畢英琦英年早逝,劇團怎么辦?也是劇團儲存豐富,又啟用了一位麒派傳人替代他,結(jié)果這一來效果很好。大家又盛贊這位不新的新人了。過了一個周期,劇團又是一批新人當政,原來那位麒派演員退休,于是劇團團長主動頂坑。他是奚嘯伯派的第三代傳人,現(xiàn)在采藥老人又有了新的理解與表現(xiàn)。相似的例子也出現(xiàn)在《曹操與楊修》中,在新時期十年的演出中,曹操一直是由尚長榮扮演的。但楊修卻更換了三次,先后由言派、余派和馬派的三位演員扮演。這就造成這樣一種氣勢,每一回的更換楊修,都使演出在不變中有變。楊修的性格不變,但他的聲腔與韻味還是有所不同。這或許就是京劇與其他戲曲劇種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