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孟子: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型與路標(2)

思想門:先秦諸子思想解讀 作者:黃堅


孟子對曾抱以很大幻想的齊宣王,有過一段苦口婆心的長篇游說,其中有“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老百姓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心里就不踏實;心里不踏實,就很可能鋌而走險;等老百姓犯了事,你們動用國家機器來處罰,這就是罔民。罔,朱熹《孟子集注》解釋為: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之也?!簿褪抢习傩赵谧咄稛o路中犯事,然后,又在不明就里中給收拾了。

有人看到孟子對梁惠王說,何必曰利,就以為孟子只講大道理,不講錢。其實,孟子不但講利,而且講起來頭頭是道,一套一套的,深諳“周于利者,兇年不能殺”(《孟子·盡心下》)的道理。孟子的意思,是讓那些最高官僚們,成天少惦記著些銀兩,多想點怎么能給老百姓辦點人事。至于對平頭百姓,孟子倒是時常不忘他們口袋里是否還剩了一塊兩毛五。

自經界始,這是孟子勸滕文公搞“井田制”用的詞,那事后來沒搞成,于是我把它搬到這里來,以此說明孟子對于中國知識分子概念的初始建設。

知識分子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這里說的是狹義,也就是愛德華·W.薩義德所界定,或者說,所期許的知識分子。這種知識分子,在中國,是比大熊貓更為珍罕的生物。

秦漢以后,兩千年中華文明史,我們能見到的,是一種所謂士子,或士大夫的東西,這種東西原本是體制內的產物。(本人在《孔子打劫打劫了儒者,儒者打劫了中華文化》一文中寫到過它的生成與衍變,也就是士與官的關系)當早先所謂的士,從體制框架的子宮內壁上脫落,孤懸在外,中國最古老知識分子的萌芽,也就開始了。

這種萌芽,極其緩慢,極富中國特色。孟子以前(現(xiàn)今依然)的最大特色,就是要重新擠回到體制子宮中去??鬃邮瞧渫怀龃?,老莊們則做了旁觀者,并最終選擇了放棄。至于另一些,比如稷下學宮那些“不治而議”,他們的言行,缺乏足夠的歷史代表性,簡單說,就是我們不清楚他們干過些什么。

只有孟子,性格銳利、強悍,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zhàn)且退,一步步后撤的同時,爆發(fā)出中國知識分子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

1.知識分子身份的自覺

中國文學史上,有所謂文的自覺、人的自覺,孟子,無意中觸及知識分子的自覺?!睹献印とf章上》,借口伊尹,說了這么一段話:“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知識分子為民眾的先覺先導,即使在今天,也并非大言不慚的夸口,孟子時代,就更是知識分子天職意識的珍貴閃現(xi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