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鼠戰(zhàn)爭(3)

第三帝國14:斯大林格勒 作者: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


8月11日正午,德軍進攻到該橋20碼處,而橋仍被蘇軍的裝備阻塞著。此時此刻,一名俄國軍官在橋上擺放成堆炸藥,橋身被從中段炸塌,德軍進行大包圍落空了。第125步兵師最終在兩天后通過舟船和浮橋渡過該河,并同向西挺進的克萊斯特的一支坦克縱隊合圍,但是撤退的蘇軍再一次脫離了這個包圍圈。

8月中旬,李斯特為戰(zhàn)役第二階段重新部署了他的部隊。為了迎合希特勒的總體目標,他調(diào)派左翼的第1坦克集團軍的一個坦克軍擴充了右翼第17集團軍的力量,然后將他的部隊兵分兩路。

8月17日,第17集團軍分成3個縱隊,每一縱隊沿黑海都有自己的目標。第5軍的步兵直撲黑海東岸的蘇聯(lián)北方海軍基地諾沃羅西斯克。第57坦克軍將向西南面,沿著山路從邁科普向圖亞普塞港口進行突擊。第49山地軍將穿過阿爾馬維爾以南的高加索山上的小路,向距土耳其邊境以北100英里處的海濱城市蘇呼米沖擊。同時,德軍的左翼第1坦克集團軍將向東南進軍,攻占格羅茲尼的石油產(chǎn)區(qū),越過高加索山脈進抵巴庫。

由于最初的成功,李斯特下一步希望控制住黑海海岸,希望坦克部隊在9月底以前進抵里海邊。但是戰(zhàn)役的進展卻在8月最后兩周時突然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對B集團軍群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勢頗為憂慮,希特勒將李斯特的空軍支援力量大批地轉(zhuǎn)給了這方面的行動。同時,李斯特的補給現(xiàn)在也長期短缺了。國防軍在南部前線的生命線由從頓涅茨盆地向東延伸的僅有的一條鐵路來維持。補給已經(jīng)超負荷運轉(zhuǎn),由卡車向高加索地區(qū)A集團軍群以及向在斯大林格勒前線的B集團軍群4個距離遙遠的鋒翼部隊運送。因為空軍運輸機和卡車運輸非常缺乏,德軍被迫減少燃料的消耗,而代之以駱駝隊負載物資。與此同時,蘇聯(lián)人的抵抗也加強了。

截止到8月底,李斯特先期發(fā)動的快速縱隊以每天1~2英里的速度前進,他正著手討論如何奪回冬季陣地的問題。在其左翼,第1坦克集團軍靠近特雷克河上一個危險的橋頭堡,該河距格羅茲尼60英里,距巴庫350英里,是一條寬闊而變化莫測的山間河流。在其右翼,僅有一個羅馬尼亞騎兵分隊剛抵達黑海岸邊,他們正好位于諾沃羅西斯克西北方向。

在分路的縱隊中,山地部隊取得了新的成就。沖進阿爾馬維爾以南高地后,第1和第4山地師的士兵攻占了幾處近2英里高易守難攻的山口。

為了取得成功,德軍登上了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并且將帝國軍旗插到高達18510英尺的峰頂上。在艱難穿過了100多英里的高地之后,山地部隊的武器彈藥和其他給養(yǎng)已消耗殆盡了。盡管離他們海邊的目標蘇呼米僅有12英里左右,他們也只能停止進軍。

山地部隊的部署使得在維尼察附近新司令部里的希特勒狂怒。在對高加索的攻勢日漸衰弱時,希特勒極其不愉快地關(guān)注著。將軍旗插上厄爾布魯士山的功績一度使他的心略有暖意,元首開玩笑說:“那是些瘋狂的爬山者。”他甚至向他的助手抱怨說,當李斯特應(yīng)召飛到維尼察解釋其計劃時,他卻帶來了一張沒有標注的地圖??吹竭@張地圖,希特勒明白了李斯特帶來的地圖為什么沒有標注,那是因為他自己下達過“任何帶標注的地圖都不能帶到飛機上”的命令。自藍色行動計劃在6月份的雷切爾事件中丟失給俄國人后,他簽發(fā)此命令。

希特勒和李斯特在許多戰(zhàn)術(shù)問題上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最為激怒他的是這位陸軍元帥想要從通往蘇呼米的通道上撤出他的山地部隊,并且集中他們同坦克部隊一起向西北方發(fā)動針對圖阿普塞的進攻。9月9日,元首將李斯特解職,并接管了A集團軍群。

對李斯特的解職僅僅是維尼察的危機的開端而已。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中將,希特勒得力的、忠心耿耿的干將,擔任最高統(tǒng)帥部(OKW)行動總指揮。作為巴伐利亞的友人和老鄉(xiāng),他站在了李斯特一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