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拍人,比較少拍景,絕少光拍物。但,擱在農家門邊的這雙鞋、這把小竹凳,讓我毫不猶疑就按下了快門。它們靜靜地待在那兒,不用張口,就深刻道出了農家生活的勤奮節(jié)儉、安貧樂道。好舊好舊,卻又保護得好好的這雙分趾農夫鞋,源自日本傳統忍者鞋,抓地力特強,無論是走、跑、跳,腳掌都能很靈活。針對功能而設計的物件能如此悅目,真是“實用就是美,美必須實用”的最好見證。
可以想象,一位剛從田里干完活兒的老農,滿足地坐在這把矮凳上,脫下滿是泥濘的布履,抬眼便是藍天、綠樹、隨風搖曳的香稻。斑駁的竹凳沾過多少泥巴,浸過多少汗水,受過多少風吹日曬雨淋。濃濃的歲月痕跡,滿滿的疼惜。
這是鄰近烏山頭水庫的一個小村。水庫起建于1920年,歷經十年才完工,卻一舉紓解了本省六分之一的耕地,也就是嘉南平原15萬畝農田的缺水問題。水庫完成后,烏山嶺的居民生活也改變了,原來的山谷耕地變成大潭,山丘被潭水孤立成一個個小島。數十年來,居民固守著這些“小島”,被水庫外面的村民稱為“內底人”(里邊的人)。
地上干干凈凈的,沒有半點泥漬,表示這位“內底人”在上臺階前已盡量拍掉了身上的泥灰。粗獷身手在進屋前的那一刻全都收斂起來,心思也細膩了。
那天,我雇了一艘游湖快艇,把幾個小島全都跑遍了。雖然拍了一些人,但這張無人的靜物卻最觸動我。處處是人味兒,每個細節(jié)都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