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是什么 (8)

傅佩榮談人生 作者:傅佩榮


確立價值取向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為人處世的風格,不過,經(jīng)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進行修正及調(diào)整(定位),然后選擇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方向),這就叫作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舉例來說,柏拉圖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文藝青年,喜歡作詩,并且寫過希臘悲劇。他二十歲時遇到蘇格拉底,聽到蘇格拉底的一段話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寫的詩和劇本全部燒掉,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應該走的路,并選擇終身奉獻于哲學思考的世界。

這種抉擇的例子在中國古代也有。有一個人叫作曹交,資質(zhì)不太好,他覺得孟子講話很有道理,因此問孟子:“周文王身高十尺,商湯身高九尺,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介于他們兩個之間,但是為何他們兩個都當了帝王,我卻只會吃飯?”④孟子回答他:“如果你穿上堯穿的衣服、說堯說的話、做堯做的事,那么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堯了?!狈粗?,則會學習桀而變成桀。

堯與桀是古代兩位代表人物,堯代表了善人,桀則代表了惡人。因此,如果一個人穿上桀穿的衣服、說桀說的話、做桀做的事,久而久之也就變成桀了。這說明了,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這就涉及所謂價值取向的問題。

每個人都必須作選擇,那是對自己人生的期許。不過,許多年輕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跟偶像交換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會死而無憾。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常聽到年輕人說,希望自己成為麥當娜、邁克爾?杰克遜、邁克爾?喬丹等人,事實上這些偶像也有自己的困難。譬如邁克爾?杰克遜的演唱會,動輒十萬人參加,但下臺之后他可能需要依靠藥物來穩(wěn)定心情。一個人要能夠承受十幾萬人的歡呼而不至于發(fā)瘋,需要很高的精神修為與定力。如果一個人能夠上臺,卻無法下臺,他就必須借由藥物讓自己產(chǎn)生幻覺,或是靠另外一種刺激,讓自己忘記上臺后的那個自我,因為那個自我在千萬人的歡呼之下,已經(jīng)被神格化,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一個人的表現(xiàn)無論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記人性終究是脆弱的。

西方有一句話說:“仆人眼中沒有偉人?!碑斎唬覀円部梢哉f“司機眼中沒有偉人”。如果你是美國總統(tǒng)的司機,就不會覺得他特別偉大,因為你看到了他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久而久之當你看到總統(tǒng)受到萬人歡呼時,心里可能會偷笑:“總統(tǒng)也沒什么了不起嘛!”的確,總統(tǒng)本來就沒什么了不起,他只不過是被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觀塑造成很了不起的樣子。事實上,真正的偉人不是要讓別人歡呼,而是要讓自己滿意。

所以,每個人必須了解自己對人生的期許,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而非一味地把他人的價值觀加諸自己身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