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位中國駐外使節(jié) 6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針對當(dāng)時士大夫因無知而形成的“虛驕”習(xí)氣,郭嵩燾在日記中寫道:中國除取法西洋外,別無他法。“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于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fēng)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南宋以后,議論事局,與古一變。學(xué)士大夫習(xí)為虛驕之論,不務(wù)考求實際,迄今六七百年,無能省悟者。”其所著《養(yǎng)知書屋文集》卷二十八中有云:面對西方先進的文化,“雖使堯舜生于今日,必急取泰西之法推而行之,不能一日緩也”。這種不畏人言的真知灼見,無疑是帶有超前意識的金玉良言??紤]到當(dāng)時舉國上下的懵懂,嵩燾能有此見確屬難能可貴。

為使國人打開眼界,取法西方,嵩燾還將出使英國途中的見聞及感想,逐日詳記,結(jié)成《使西紀程》,并寄回總理衙門。不料卻引火燒身,事與愿違。頑固官僚攻擊《使西紀程》“記道里所見,極意夸飾,大率謂其法度嚴明,仁義兼全,富強未艾,寰海歸心”。王闿運在《湘綺樓日記》中,甚至認為嵩燾“有二心于英國,欲中國臣事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使西紀程》最終被毀版。嵩燾歸國后,備受冷遇,至死不被清廷見諒。蒼涼氣短可見一斑。

隨著歷史演進,國人識見日增,郭嵩燾的遠見卓識逐漸被世人理解和稱道。嚴復(fù)曾評價嵩燾“負獨醒之累”,將其與屈原相提并論;梁啟超在其《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曾將郭嵩燾列為中國新思想界的第一批人物,而將康有為、嚴復(fù)和他本人等列為第二批人物,將嵩燾列為前輩和先行者,充分肯定了其對中國思想界的進步影響。日月如梭,滄海桑田。當(dāng)今重讀嵩燾著述,仍可感受到流淌于字里行間的愛國真情與過人智慧。感悟其當(dāng)時心境,不禁生出對這位玉堂前輩的敬慕之情。感慨之余,特撰此文以記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