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新舊交割,政局紛亂,群雄蜂起。士詒為袁世凱倚重,遵其旨意,利用桑梓人脈,先挑撥廣東新銳胡漢民與陳炯明關(guān)系,使陳擁袁;繼而以為父祝壽之名,回粵收買粵籍將領(lǐng)擁袁;遣其胞弟梁士赴香港活動,促成廣東軍變,取消獨立,南方反袁軍事同盟瓦解,因而在挫敗孫中山等人發(fā)起的“二次革命”、平息南方諸省反袁過程中立下大功。袁世凱躊躇滿志,急于做正式大總統(tǒng),命士詒于九、十月間組織公民黨,脅迫國會選舉袁為大總統(tǒng)。此時,財政總長周學熙告假,士詒出任財政部次長代理部務,既掌握中樞大權(quán),又控制交通、財政大權(quán),得“梁財神”之號,交通系進入鼎盛時期。
然而,袁世凱得隴望蜀,夢想稱帝。于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翌年又解散國會,熊希齡內(nèi)閣倒臺。5月,又取消國務院,改設(shè)國務卿,在總統(tǒng)府內(nèi)設(shè)政事堂。士詒頗不理解,表示反對,而被世凱逐出總統(tǒng)府,出任稅務處督辦,8月,任國內(nèi)公債局總理。袁世凱玩弄帝王之術(shù),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士詒在連吃苦頭后,悟出“贊成帝制是不要臉,不贊成則是不要頭”之情勢,轉(zhuǎn)而在袁世凱稱帝過程中,在財政上大力支持,成為帝制派中堅。
洪憲帝制鬧劇般草草收場后,世凱于1916年6月病逝。1916年7月,北京政府著手懲治帝制策劃操辦者。西南護國軍方面原提出一個懲治禍首名單,除籌安會“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和胡瑛外,加上梁士詒、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張鎮(zhèn)芳、雷震春、袁乃寬等所謂“七兇”,合稱“十三太保”。總理段祺瑞欲息事寧人,力主折衷,主張將帝制派與被緝拿的國民黨人一同予以特赦。而大總統(tǒng)黎元洪則認為不能將兩者混同,黎、段意見相左。而西南方面堅決要求懲辦,為了滿足要求,經(jīng)多次磋商,北京政府于7月14日發(fā)表懲辦帝制禍首命令,將楊度、孫毓筠、顧鰲、梁士詒、夏壽田、朱啟鈐、周自齊、薛大可等八人列為禍首。士詒見大勢已去,偕弟士 逃往香港避難。是年底,執(zhí)掌交通、財政的曹汝霖,與陸宗輿、章宗祥等親日派漸成氣候,形成新的交通系。
在避難期間,士詒仍不忘國事,盡力而為。1917年7月1日,張勛等人在北京擁戴清帝溥儀復辟。士詒在香港分別致電唐紹儀、葉恭綽、陸榮廷等,聲援討逆。在得知葉恭綽參與段祺瑞在馬廠誓師討伐張勛,由交通銀行提供資助,便立即致電葉,由津行拔款200萬元。同年10月,士詒應邀訪問日本,力主和平統(tǒng)一中國,提出“中國提供自然資源及勞動力,日本提供資本和技術(shù)”等主張,并擬訂出中日實業(yè)合作的詳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