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林將軍譚延闿 3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延闿身后,極盡哀榮。蔣介石挽之曰:“故國仗同心,搘拄艱危,大難將夷公竟逝;匡時賚偉略,綢繆建設,群倫失望我逾悲。”章炳麟挽之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何曾食萬錢,湖廣理萬事;樂與餌而止過客,負羈全其室,康成保其鄉(xiāng)。”國民政府下令國葬,墓址建于中山陵東面數(shù)里處。墓園占地三百余畝,1932年12月正式建成。其設計一改通常陵墓講求對稱、程式化之布局常規(guī),充分利用泉石著勝、林壑深秀的自然條件,墓道倚山構(gòu)筑,曲折幽深,經(jīng)巧妙布置,具有明顯的園林風格,因而在陵園建筑史上很有特色。墓碑立于靈谷寺東側(cè),白玉石質(zhì)。碑額上鐫刻國民黨黨徽,徽下刻“榮典之璽”紅方印和“國葬之碑”四篆字;碑身正面刻蔣介石題書的碑文:“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闿之墓  民國二十年九月四日蔣中正敬獻”;下為龜趺碑座,四周設石欄。碑前有4.35米見方的龍池,碑石為南湖石制牌坊一座,其后是墓道。延闿先生長眠于此,可謂得其所也。

從譚延闿的身世看,他出身總督之門,早年獲取功名,斷不屬于窮困潦倒被逼上梁山參加革命之輩,所以在革命陣營中以溫和著稱;功成名就后,亦未被高官厚祿所束縛,不為保官保位而與袁世凱妥協(xié)。以其出身和參加革命時的地位,能夠保持為國為民的進取精神,實屬不易。且待人溫文爾雅,處世豁達圓通,生活富有情趣,因而享有良好口碑。

延闿雖是前清翰林,朝廷新進,但痛恨專制,追求進步。前已述及,其父鐘麟出身翰林且官至總督。然延闿之母李夫人原為婢女,鐘麟納之為妾后,雖生子,仍不得與家主同桌食飲,須站立服奉,延闿對此憤憤不平,視庶出為恨事,故有堅不納妾之念。李夫人去世,其宅在譚家祠堂之后進,靈柩出門,須經(jīng)過祠堂大門,族中人謂非正室靈柩不準自正門抬出。延闿乃仰臥于靈柩之上,聲稱自身已死,令人將靈柩由大門抬出,族人無法阻擾,只得就范。1916年,延闿妻方夫人病逝,雖正處中年,但延闿堅不續(xù)弦,直至病逝。1920年,他最崇拜的孫中山先生為之作伐,亦被婉拒,可見信念之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