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翰林院既是卿相之搖籃,又為人文之淵藪,而翰林官亦同時具備官員和學者的雙重身份。時至清末,事變?nèi)肇?,翰林群體之價值觀念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民國建立,諸事崇新,翰林們各展其能,頗不乏有所作為者,諸多行業(yè)中皆可見到他們的身影。后成為出版業(yè)巨擘的張元濟先生的業(yè)績,便是典型事例。
張元濟(1867—1959年)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出生于名門望族,書香世家。他自幼勤學,天資聰穎,曾獲縣試頭名。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張元濟考中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二甲第二十四名進士,賜出身;另據(jù)朱汝珍《詞林輯略》卷十一,元濟字小齋,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邢部主事。官至學部副大臣。可見元濟乃“半個翰林”也。
甲午戰(zhàn)爭后,各種思潮激蕩,翰林官亦多慷慨激昂之士。張元濟不甘人后,投身維新運動,組織陶然亭集會,創(chuàng)設通藝學堂。至戊戌年,變法維新開始,光緒帝躊躇滿志,眾志士不惜走險,一時頗具氣象。據(jù)《清史稿·選舉志四·薦擢條》記載:“(光緒)二十四年,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疏薦工部主事康有為、刑部主事張元濟、湖南鹽法長寶道黃遵憲、江蘇知府譚嗣同、廣東舉人梁啟超,特予召見。”元濟知無不言,深得嘉許。未料得慈禧老謀深算,后發(fā)制人,囚光緒帝,殺六君子,康梁輩逃至東瀛,變法大業(yè)毀于一旦。元濟亦遭革職,永不敘用。
元濟壯志難酬,憤而南下。先組建南洋學堂譯書院,自任院長。不久便積極支持并出版嚴復翻譯的《原富》。旋辭去南洋公學教職,正式投資并介入商務印書館,主持編譯工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編譯所長,1916年任書館經(jīng)理,1920—1926年改任監(jiān)理。1926年后任董事長,直至逝世,一生致力于出版事業(yè)長達六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