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俗姓陳,單名一個袆字,生于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陳留(今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zhèn)陳河村)人氏。是漢朝太丘長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陳欽,曾任后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yōu)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陽)。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jīng)書,為時人之所景仰。陳惠曾做江陵的縣官,后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xiāng)間,托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贊他的志節(jié)。陳惠共生四子,奘師是他的第四個兒子。
奘師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聰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不一樣,特別喜歡看書。雖然年紀小看不懂,但是常常會纏著父親,問個不停。陳惠沒有想到這個小兒子這么聰明,于是也樂得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到了七、八歲時,奘師已經(jīng)跟著父親讀了不少書。八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他讀《孝經(jīng)》。有一天,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奘師忽然整衣而起,父親問他為何起立時,他說:“曾子聞師命而避席,我做兒子的今奉慈訓,又怎么可以坐著不動呢?”父親聽了很高興,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認真地教他,不但教他《孝經(jīng)》,還有其它的經(jīng)典,也都仔細教給他。
自此以后,奘師在父親的熏習教導下,崇尚古圣先賢,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圣哲的風度,他就不學。同時,他不喜歡結(jié)交愛嬉戲的童友,更不喜歡逛游街市,即使門外鑼鼓喧天,百戲雜陳,士女云集,熱鬧非常,他也能毫不動心,一心用功在書本上,埋首攻讀。而且奘師從小就有很好的修養(yǎng),平??偸菧睾痛?,做事淳厚樸實而謹慎。
奘師的二哥陳素先出家,法號長捷,住在東都洛陽的凈土寺。奘師十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他便跟隨二哥一起住在凈土寺,早晚誦習佛經(jīng)。
奘師十三歲時,正值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招考,剃度一十四人出家為僧。奘師因年幼不能應(yīng)試,被摒于公門之外。這時負責度僧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見他徘徊不去,便問他是誰家的孩子,奘師自報家門后,鄭善果又好奇地問道:“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嗎?” 奘師立即回答說:“是的,可是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功力還很淺,所以沒有資格去考試,”“那你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寺卿追問。“為了繼承如來的志業(yè),將遺教發(fā)揚光大。”奘師昂然答道。
大理卿聽后大為驚嘆,又見他相貌不凡,為了嘉獎奘師的大志,破格錄取了他。大理卿對屬下解釋說:“文字記誦的工夫容易練成,但是先天的風骨難得,如果剃度這個孩子,將來他必定會成為佛門中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現(xiàn)在看來,鄭善果確實有知士之鑒、知人之明,絕非虛名。
奘師出家以后,繼續(xù)與二哥同住在凈土寺。在凈土寺時,奘師聽慧景法師講《涅槃經(jīng)》,好學不倦,甚至廢寢忘食。又隨慧嚴法師學《攝大乘論》,興趣極為濃厚。他一聽就懂,再看一遍之后便過目不忘。大家對他的才智,都很驚異,于是只要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都跑去請教奘師。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課堂上有聽不明白的,下課后,就請奘師到講臺上,幫大家再講一遍。于是奘師的聲名很快就傳遍了洛陽,這一年奘師才十三歲。
不久以后,隋朝沒落,天下沸騰,到處兵荒馬亂,尸骸遍野,煙火斷絕。當時的奘師雖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時局的紛亂與不安,眼見洛陽的衣冠儀禮盡失,幾乎快成了賊寇的巢穴,就動員二哥說: “這里雖然是我們的家鄉(xiāng),但天下這么亂,我們不能留在這里等死。聽說唐主李淵攻占了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他一向很愛護百姓,受到百姓歡迎,也許我們可以投奔到那里。”長捷法師同意了,帶著奘師離開凈土寺,奔向長安。這一年,奘師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