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者存,什么意思呢?就是少說話,近乎無言,這樣,才能避免災(zāi)禍,得以長存。
“文化昆侖”錢鐘書,字默存。據(jù)說是他的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發(fā)現(xiàn)兒子口無遮攔,天生稟性愛惹是生非,便特地給他取了個“默存”的字,意思是要兒子管住自己的嘴巴,以免招來口舌之災(zāi)。真是知子莫若父,殷殷厚望可窺一斑。
“默默者存”語出《漢書?揚雄傳》:“且吾聞之,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從思想上來講,楊雄的這番話是源自道家?!把籽渍邷纭?、“隆隆者絕”、“位極者宗?!保敲?,如何才能長久呢?只有“自守者身全”、“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是吾國人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上帝給了人一張嘴巴兩只耳朵,就是為了要人多聽少說?!恫烁T》云:“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jī);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yán),走盡邪路?!?/p>
斯言誠哉!
口乃心之門,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三國時期的名士楊修,恃才傲物,聰明絕頂,在曹操手下當(dāng)主簿,常常自作聰明,先是與曹操猜“碑辭”、猜“闊”字、猜“一盒酥”(這些都是小游戲,曹操還不至于將他置于死地),接著,曹操夢殺侍衛(wèi),楊修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丞相非在夢中”,戳穿了曹操的陰謀。最后在前線作戰(zhàn)時,說破“雞肋”口令含義,讓士兵整裝待歸,曹操終于以擾亂軍心為由將其處死。
楊修之死,就是因為他不懂“默默者存”之理,聰明反被聰明誤,終于招來殺身之禍。
相反,三國魏末隱士孫登,卻是一位深諳“默默者存”之道的高人。生逢亂世的孫登,為了不與司馬氏強(qiáng)權(quán)同流合污,他潔身自好,隱居蘇門山,夏天則編草為衣,冬天則披長發(fā)御寒。他好讀《易經(jīng)》,常撫一獨弦琴,怡然自娛。他性無喜怒,有人故意將他推入水中,欲觀其怒色,誰知他出水上岸,卻大笑不止。孫登不與人言,尤擅長嘯。司馬昭聽說孫登的異行,派名士阮籍去拜訪,與之語,皆不應(yīng)。阮籍行至半山,忽聽山中嘯聲,悠遠(yuǎn)清曠,響徹人寰,“如《蕭韶》笙簧之音,聲震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