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于最初的事物與最后的事物9

尼采全集 作者:弗尼采


19

數(shù)字。——數(shù)字法則的發(fā)明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原本已經(jīng)占統(tǒng)治地位的謬誤的基礎上的,即世上有若干相同的事物(但是事實上沒有相同的事物),世上至少是有事物的(但是事實上世上沒有事物)。關于多數(shù)的假定總是預先假定有某種多次產(chǎn)生的東西:但是正是在這里,謬誤已經(jīng)占了統(tǒng)治地位,我們已經(jīng)虛構了存在,虛構了不存在的統(tǒng)一體。——我們的時空感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加以一貫的測試,它們就導致了邏輯上的矛盾。在作所有科學論斷的時候,我們總是用一些錯誤的數(shù)值進行計算,因為假定這些數(shù)值至少是不變的,例如就像我們的時空感一樣,于是科學的結論在其相互關系中就獲得了一種完全的嚴格性和確定性;人們可以繼續(xù)信賴這些結論——直到最后,錯誤的基本假設、那些不變的錯誤同這些結論發(fā)生抵觸,例如像在原子論中的情況那樣。我們在這里一直感覺自己不得不假定一件被動的“事物”或“物質”基礎的存在,而整個科學程序則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把一切像是“事物”(物質)的東西化解為運動:我們在這里也還是同我們的運動感和被動感不沾邊,并且擺脫不了這個怪圈,因為關于“事物”的信念自古以來就是同我們的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康德說:“理智不是從自然中汲取它的法則,而是為自然制定法則。”就我們不得不將其同自然相聯(lián)系的自然概念而言,這是千真萬確的(自然=作為概念的亦即謬誤的世界),但是自然概念卻是大量理智謬誤的積累。——在一個不是我們的概念的世界上,數(shù)字的法則是完全無法運用的:這些法則只在人類世界有效。

20

退幾步。——當人類超越了迷信與宗教的觀念,并且,例如,不再相信可愛的天使或原罪,也不再談論靈魂的拯救時,文化的某一個很高的層次就已經(jīng)達到了;如果他們處于解放的這一階段,那么他們也還必須以最高的審慎來克服形而上學。但是,那時候有必要作一個倒退運動:他們必須理解這樣一些觀念中的歷史依據(jù)和心理依據(jù),他們必須認識到:對人類的最大促進是如何由此而來的,而沒有這樣一個倒退運動,人們就會失去人類至今所取得的最佳成就。——就哲學的形而上學而言,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達到了反面的目標(一切正面的形而上學都是謬誤),但是在梯子上后退幾步的人還是很少;可是人們完全可以越過梯子上最高的一根橫木往外看,而不是想要站在上面。最明白事理的人也只能達到將自己從形而上學中解放出來并帶著優(yōu)越感回顧它的地步:而在這里,就像在競技場中一樣,有必要在跑道的盡頭拐過彎去。

21

懷疑態(tài)度的假定的勝利。——且讓懷疑論的出發(fā)點適用一次吧:假定沒有另一個形而上的世界,從形而上學獲得的關于我們惟一熟悉的世界的所有解釋都對我們無用,那么我們將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人和事物呢?這是可以想像得出來的,甚至當形而上學的東西是否已由康德和叔本華所科學地證明了這樣一個問題遭到否定的時候,這也還是有用的。因為按照歷史的或然率,人類很可能有一天會在這方面完全地、普遍地變得懷疑起來;于是問題就變成了:在這樣一種觀點的影響下,人類社會將會如何發(fā)展?也許任何一個關于形而上的世界的科學證明都是如此之難,以至于人類再也擺脫不了對它的猜疑。而如果人們對形而上學懷有猜疑,那么大體上產(chǎn)生的結果就會同下面的情況一樣,即形而上學遭到直接駁斥,人們不會再相信它。關于人類的非形而上學的思想感情的歷史問題在兩種情況下仍然是同一問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