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同事的升職會讓您羨慕,但事后您了解到,他升職完全不是因為工作能力強,而是因為他娶了公司頭號客戶的女兒,那么,您會怎么想?同樣,您鄰居家的房子遠比您家的奢華,讓您羨慕得心里直癢癢,但您后來發(fā)現(xiàn),他們夫婦倆在幾個貧窮國家雇用廉價童工,那么,您會有何感想?
在這些情況下,您的敵對性羨慕中會加入不滿,即一種近似憤怒的情緒,因為您發(fā)現(xiàn)眼下的情形有悖于自己的正義感。但是,所謂的“正義感”的界線有待商榷,因為我們常常傾向于用正義感去粉飾敵對性的羨慕情緒,以顯得更高尚。
正義感
弗洛伊德認為,正義感只是從羨慕與嫉妒轉(zhuǎn)化而成的一種社會性意識。在原始人部落中,富有的人帶著嫉妒之心看守著自己的財物,禁止貧窮的人接近;貧窮的人則懷著羨慕之心,一心想要獲取財富。當部落的群體生活難以維系時,眾人便通過商議,制定出了某種形式的平等和正義。
弗洛伊德的理論與靈長目學專家及進化派心理學家的說法驚人地相似。他們認為,人之所以具有道德意識( 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是因為存在道德意識的族群比無道德觀念的族群更加井然有序,并且人丁更加興旺?;ブ皩ω斘锏膬?yōu)化分配(最弱勢的群體也得到分配)能使社會生活中個體之間的攻擊性下降,并且?guī)恿苏麄€族群的整體成功。自然選擇不僅僅體現(xiàn)在個體身上,也體現(xiàn)在群體上。
哲學家約翰 · 羅爾斯(John Rawls)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正義論》(Théorie de la justice )中用一整章的筆墨論述了羨慕情緒,并在敵對性羨慕和不滿之間作了區(qū)分。
大多數(shù)人或有意或無意地在不斷尋求著社會地位的提升,以享受上層社會階級的生活方式。如果社會可以提供這一提升所需的條件,那么羨慕情緒將會保持在好勝性羨慕這一階段(于是人們的想法就會變成:“我也能擁有和都彭家一樣漂亮的房子!”),而這種羨慕在經(jīng)濟繁榮階段的民主社會里占有主導地位。但是,如果社會規(guī)則使社會地位的提升障礙重重,甚至化為泡影,那么羨慕情緒就很容易變成敵對性羨慕,從而漸漸演變出革命性的運動(例如:“燒了都彭家這群剝削者的房子!”)。約翰 · 羅爾斯揭露了保守派們使社會運動失去影響的把戲,稱他們只看到社會運動中弱勢群體的羨慕情緒的跡象。他把敵對性羨慕定義為惡劣情緒,而將對非正義情形的不滿視為有道德的正面情緒。此外,他還特別指出,(他筆下的)法律是保護公民自尊的最重要的手段。
然而,羅爾斯認為,對極致平等的訴求與惡性羨慕直接相關(guān),其結(jié)果便是出現(xiàn)憑空而出的政治體系,且后者最終仍會變?yōu)椴黄降鹊捏w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