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他人悲傷:同情心與同理心

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 作者:【法】弗朗索瓦·勒洛爾 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您也可能在自己沒有缺失的情況下感到悲傷,而您悲傷的原因也許僅僅是由于您目睹了他人遭受的缺失。

這種情形叫作憐憫(compassion),或同情(sympathie)。這兩個詞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的詞根是相同的——pathos,即遭受痛苦。

然而,在現代法語中,“同情”一詞已經失去了“遭受痛苦以體貼他人”這層意思,人們只在對死者家屬表達慰問時會使用此義,相應的表達為“我對您表示深切同情”(用法已過時)。

當今的精神科專家和心理學家們也使用“同理心 ”(empathie)一詞來說明這種心理。該詞的詞源與上兩個詞接近,詞義是指一個人理解另一個人的情緒及其成因(由此,具有同理心的一方就會感受到對方一部分的情緒),屬于情商的構成元素。

當遭受缺失的悲傷者是對您特別重要的人,或他/她與您有著諸多共同點,那么您的同情心就會更加顯露。但如果您對全人類有著強烈的同胞情懷,那么您就更可能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產生同理心(您理解他們的情緒)和同情心(您也感受得到他們的情緒)。這些陌生人可能是電視新聞中自然災害的受災者,也可能是身處戰(zhàn)亂和饑荒的悲苦人民。17世紀的道德主義者和一些心理學家會說——也許有些道理——這種同情只會把我們自己和受害者們混為一談,當為他們哀哭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為自己哀哭。但若這種同情讓我們去幫助這些人,混為一談又有什么關系呢!

由羅貝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導演的電影《意大利之旅》(Voyage en Italie)便是同情/認同的極好范例。凱瑟琳(由英格麗·褒曼飾演)和亞歷克斯(由喬治·桑德斯飾演)是一對富有的英國夫婦。他們來到了戰(zhàn)后的意大利旅行,對外稱是處理遺產繼承,實則試圖借旅行挽回他們日益破碎的感情。旅途中,他們隨意大利朋友來到了龐貝古城的一處遺址,當時正好有一隊考古人員在挖掘因維蘇威火山噴發(fā)而遇難的人的遺體,使它們在二十個世紀后重見天日。考古專家們挖出了一對夫婦的遺體:男人和女人并排躺臥著,緊緊抓著對方的手一同面對死亡,而男人最后的姿勢就是在試圖保護自己的愛人??吹竭@一幕,凱瑟琳崩潰大哭,而亞歷克斯作為上層社會的英國紳士,立刻叫妻子不要再哭了(為了不讓意大利朋友尷尬)。后來,兩人獨處時,亞歷克斯承認,他也很感動。

這個例子中,亞歷克斯夫婦表現出的不僅僅是對陌生人的同情,還有對死者的同情,正如電視在播放災難片或屠殺死難者的紀錄片時我們的反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