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G. 葉利謝耶夫(1989~1975年)出身于俄國圣彼得堡一個富商家庭。他是首位被東京帝國大學錄取的全日制西方白人學生,后來在美國成為日本研究的奠基人。
葉利謝耶夫主修日本經(jīng)典文學,并在1912年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1914年,他獲得碩士學位,之后返回俄國;1921年,葉利謝耶夫為了躲避布爾什維克革命逃至法國,在巴黎大學教授日本文學;1932年,受邀到哈佛大學講學,直到1955年返回巴黎,期間他一直默默地推動日本研究在美國的發(fā)展。
盡管葉利謝耶夫促進了日本、俄國和美國之間豐富而繁榮的文化交流,但日俄與日美之間的文化與種族關(guān)系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構(gòu)成了日本發(fā)動亞歐—太平洋戰(zhàn)爭微妙的心理因素。葉利謝耶夫沉浸于日本文化,他與日本同學一起學習、游玩,住日本傳統(tǒng)風格的房屋,同日本文學界人士交往。和葉利謝耶夫一樣,成千上萬的俄國移民與日本人生活在一起,而美國西海岸的美國人卻非常歧視居住在當?shù)氐娜毡救恕?/p>
更糟糕的是,僑居日本的美國人并沒有被日本同化,而是住在與世隔絕的高檔社區(qū)里,過著高人一等的生活。這只能讓日本人更加確信:白人有著明顯的種族優(yōu)越感,并對其他民族抱有歧視。
20 世紀初,美國頒布一系列反東方移民及僑民入籍法。這些法律原本針對中國勞工,但很快波及其他亞洲人,嚴重傷害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日本人強烈意識到,美國人是根據(jù)膚色來區(qū)別看待他們的。作為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日本認為,自己僅被西方列強當作另一個亞洲國家是不體面和有失尊嚴的。由于移居美國的日本人這一特殊情況及美國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地位,日本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雙重種族身份。日本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把日本民族看作國際社會中的“名譽白種人”民族。但由于美國社會嚴格制定了反種族通婚法、移居法和入國籍法,限制不同膚色的人種之間的交流,它不可能將所有普通的日本移民當作名譽上的白人。更糟糕的是,盡管日本政府從19世紀晚期就做出種種努力,但美國政府最終還是將日本移民稱為“非白人種族”中不受歡迎的群體。美國一方面在外交上把日本看作名譽上的白人國家,另一方面依然把日本人看作非白種人,這種矛盾一直存在。然而,1924年美國頒布的排日法案表明,它最終選擇拒絕處理這一矛盾。這讓日本民族主義者下定決心與美國疏遠,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走上泛亞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