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視孩子發(fā)出的求救信號(3)

愛是需要學習的 作者:王越


北大學生賀舒婷在《你憑什么上北大》一文中,談到自己高考時的狀況說:“我曾無數(shù)次面臨崩潰的邊緣,高中五本歷史書我翻來覆去背了整整六遍,當你把一本書背了整整六遍你就知道那是什么感覺了,邊背邊流淚,我真的差一點就背不下去了……”我們的孩子在高壓下的中高考階段,都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困境——階段性的情緒低壓之中,特殊時期的他們最需要我們的共情與援手。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地給我們監(jiān)護人出應用題的過程,也是促進我們不斷學習與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文化中提得比較多的往往是父母為子女奉獻了多少,換位思考,會發(fā)現(xiàn)在與孩子的關系中我們同樣獲益。孩子的信賴以及協(xié)助他們克服困難也讓我們獲得心理滿足。因此,孩子問題的拋出,恰恰為我們了解自己的解題能力與走進孩子內心提供了機會。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對應方法。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孩子的共性是:思維中絕對成分比較多,辯證成分比較少,對問題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對要么錯,沒有“灰色區(qū)”,容易走極端。家長這個時候可以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孩子的成績不如意,總是排在班級的后幾位,不受老師待見,孩子開始逃學。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逃學就是“壞孩子”“問題孩子”了,卻不知道,這恰恰是孩子用行為發(fā)出的呼救信號——學習環(huán)境已經令他無法呼吸,他只能逃走。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時,就會感同身受一個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每天內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一是孩子很不容易,他的成績拖了全班后腿,可能經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成績好的同學的白眼,讓自己很自卑自憐,即便這樣,每天還要去上學,去面對,這種心理承受能力家長并不了解。二是孩子逃學了,說明他的壓力已經到了極限,逃了以后他知道結果肯定更不妙,新的壓力又壓下來,不敢回家見父母,更不敢面對老師,他會變得無所適從。此時如果遇到不懂教育,不體恤孩子的父母的一頓暴打,后果可能就是孩子干脆自暴自棄。

這樣的關鍵時期,父母就應該是孩子的“人生護航艦”,站在孩子的角度先和孩子溝通,肯定孩子心理能力很強大,每次考完試都要被各科老師點名批評,還要每天去上學真不容易,恐怕連父母都難以做到。孩子想用逃學來結束每天面對的不喜歡的學校生活,要肯定這也是一種方法,但除了這種方法,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比如是愿意在家里自學,還是轉學換個新環(huán)境,這兩種方式也各有弊端,自學能不能做到自覺,不懂了問誰?失去集體生活,是不是也是人生缺憾?換個學校成績依然上不去還是要受到老師批評怎么辦?“所有事都可以協(xié)商”,這是著名的談判高手——英國的凱賓?卡納迪的話。在和孩子討論了可能的幾種方案后,孩子如果說還是想回到自己學校念書,接下去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各科老師好好溝通,請他們因材施教,多鼓勵、少批評,制訂出一套共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的方案,哪怕發(fā)現(xiàn)一丁點的進步也積極鼓勵。

只有讓孩子沐浴在關愛與支持的環(huán)境里,才是最好的選擇。失敗是成功之母,后進也恰恰是前進的動力。后進孩子一旦發(fā)力,各方面的表現(xiàn)總是令人刮目,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所以家長朋友們,當孩子出現(xiàn)狀況時,我們應該警醒:他們是在向我們發(fā)出求救信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