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88年12月14日 藝術(shù)的評判標準

圣壇之火 作者:【英】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


我想起了華茲華斯,他會整整一個上午都靜靜地呆坐,或欣賞那美麗的景色,或凝視荒地里的涓涓溪水,或遠眺懸崖上攀巖而上的枝葉。對他而言,大自然就是宗教,他正與神圣和莊嚴進行溝通,正在拉近它們與自己靈魂的距離。而對于我,大自然卻又是另一番情景。我要傾盡所有華麗的辭藻,滿懷激情地把大自然表現(xiàn)出來,使它得以永存。我這么做,不是為了發(fā)揚藝術(shù)的榮耀,不是為了滿足給予他人財富的渴望,僅僅是聽從了自己狂熱的本能,把思想和美麗展現(xiàn)出來。我常對情感的表達束手無策,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有種欲望,想去阻止時光的飛逝,給予它永恒,避免它的湮沒。年邁的赫里克懷著同樣的傷感,對水仙花感嘆道:“凋謝得太快,我們感到悲哀?!绷硪徊糠衷?,是出于工匠們看見心滿意足的作品時的那種快樂。有人說,這不是創(chuàng)作的渴望,而是希望作品得以珍藏的渴望。描繪一幅令人心潮起伏的場景,與其說是創(chuàng)作,不如說是在感覺,在感覺自己的夢想。夢想的美妙之處在于,你不必創(chuàng)造它,它會伴隨著驚喜和經(jīng)歷從天而降。它一直就存在著。沉溺夢想時,不必刻意創(chuàng)造夢想,只需大聲地說出來。正因為如此,藝術(shù)才成為了一項奇怪而悲哀的職業(yè)。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卻并非是人們所希望的那樣,可是人們?nèi)砸谶@里體驗焦慮、失落、疼痛、疾病,這個世界仍然會讓人們警醒、恐懼,甚至厭惡,如果以此就做出評判,認為生活是真實的,夢想是虛幻的,似乎毫無意義。兩者都同時存在,都是真實的。但這也隱含著一種風險,即用生活填補夢想,而不是用夢想充實生活。幾周來,我就像一個突然驚醒的夢中人,一直郁郁寡歡,我所生活與活動的世界,其實是一個想象的世界,它已在我的腦海中分崩瓦解。風雨敲打著脆弱的房屋,提醒我該起身活動活動了。我在游戲人生,把它視為玩物,猛然間卻發(fā)現(xiàn)它像野獸一樣,憔悴、饑餓、憤怒,反撲過來,把我玩弄于股掌。它可怕的行為令我恐懼,它血腥的味道讓我惡心。這就是生活的奧秘所在,也是它的可怕之處。我只會盲目聽從于專橫的本性,卻完全不知生活到底是引導我們走向充滿希望和快樂的肥沃的牧場,還是拖我們走入荊棘遍野的貧瘠的荒原。古老的寓言說的千真萬確:笑面虎、甜蜜話,不可信。然而,怎樣才能知曉那些對我們的召喚是否值得信賴呢?難道只有經(jīng)歷了可悲的背叛、黑色的災難之后,才可以清楚嗎?我好像徘徊于一條開滿鮮花的小徑,卻并沒有采摘掛滿罪惡的毒株。我熱愛天真和善良,卻追隨上了幽靈的腳步,無法停止。我發(fā)現(xiàn)自己被它出賣,感覺“像恍惚中勇敢的預言者,看到了自己所有的不幸?!薄5辽伲胰匀皇怯赂业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