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養(yǎng)人,全賴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產(chǎn)他物,則人身之肥而壽也,較此必有過焉,保無疾病相煎、壽夭不齊之患矣。試觀鳥之啄粟,魚之飲水,皆止靠一物為生,未聞于一物之外,又有為之肴饌酒漿、諸飲雜食者也。乃禽魚之死,皆死于人,未聞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盡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長生久視之道也。
人則不幸而為精腆所誤,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損傷;少靜一時,少安一時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飲食太繁、嗜欲過度之所致也。此非人之自誤,天誤之耳。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然則人欲自愛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當(dāng)稍存其意,而以一物為君。使酒肉雖多,不勝食氣,即使為害,當(dāng)亦不甚烈耳。
■譯文
食物養(yǎng)人,全靠五谷。如果大自然只生長五谷而不出產(chǎn)別的東西,那么人類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健康長壽,保證沒有疾病的煎熬和夭折的憂患。不妨看看鳥吃谷、魚飲水,都是靠一種東西過活,沒聽說在一種食物以外,還有做酒做菜、吃多種食物的。因此禽類和魚類都是死在人手上,沒聽說有死于疾病,或者是壽命到了自己死的。由此可見,單吃一種食物,是長生的一種方法。
人卻不幸被佳肴所害,多吃一種食物,是多受一種食物的損害,少得到一刻的安靜,少享受一刻的淡泊。人生病和早死都是由飲食太繁雜、嗜欲過度導(dǎo)致的。這不是人自己的錯,是上天的錯。天地在造物之初,也沒料到這樣,原本是想使人口腹得益,沒想到反而害了人。但是人如果自己愛惜生命,就算不能單吃一種東西,也該有這個意識,以一種食物為主。這樣即使吃了很多酒肉,只要沒有超過主食,就算有損害,應(yīng)當(dāng)說也不會太嚴(yán)重。
粥飯二物,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機彀,無人不曉,焉用越俎者強為致詞?然有吃緊二語,巧婦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為喝破,使姑傳之媳,母傳之女,以兩言代千百言,亦簡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飯之大病,在內(nèi)生外熟,非爛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zé)o是事。然亦有剛?cè)岷系?,燥濕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飯之美形,無飲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無度、增減不常之為害也。
其吃緊二語,則曰:“粥水忌增,飯水忌減?!泵子脦缀?,則水用幾何,宜有一定之度數(shù)。如醫(yī)人用藥,水一鐘或鐘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數(shù)。若以意為增減,則非藥味不出,即藥性不存,而服之無效矣。不善執(zhí)爨者,用水不均,煮粥?;计渖伲箫埑?嗥涠唷6鄤t逼而去之,少則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飯湯者,非去飯湯,去飯之精液也。精液去則飯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猶米之釀而為酒矣。慮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猶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饋者,挹水時必限以數(shù),使其勺不能增,滴無可減,再加以火候調(diào)勻,則其為粥為飯,不求異而異乎人矣。
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嘗授意小婦,預(yù)設(shè)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后入碗。食者歸功于谷米,詫為異種而訊之,不知其為尋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滿釜澆遍,遍則費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盞澆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薔薇、香櫞、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櫞、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譯文
粥和飯這兩樣?xùn)|西,是家庭平日生活的必需食物。做飯的原理誰都知道,還用我多費言辭嗎?但是有要緊的兩句話,巧媳婦雖然知道卻說不出來,我不妨代她們講出來,將來婆婆教給媳婦,母親傳給女兒,以兩句話替代千言萬語,也是一件簡便利人的好事情。
先從粗略的方面來講:煮飯的大毛病是內(nèi)生外熟,不是煮得太爛就是燒焦了。煮粥的大問題,在于米沉在下面,上面只有清湯,像糨糊一樣。這是火候不均勻引起的,只有最笨拙的人才會弄成這樣,稍會做飯的人,一定不會這樣。但也有煮的飯軟硬合宜,粥干濕適中,看著好看,吃起來卻沒有味道的。問題出在哪里?在于沒有節(jié)制地用水,增減水沒有規(guī)律。
這要緊的兩句話就是:“煮粥的水忌加,煮飯的水忌減。”米用多少,水就相應(yīng)用多少,這是有一定比例的。就像醫(yī)生煎藥,一盅水還是一盅半,煎到七分還是八分,都有一定的比例,要是照自己的意愿增減,不是藥的味道沒煎出來,就是煎得太過,失去了藥性,服用也沒有效果。不善于做飯的人,用水沒有標(biāo)準(zhǔn),煮粥就擔(dān)心水太少,煮飯擔(dān)心水太多,多就舀掉,少就添水。不知道米的精華都在米湯里面,瀝掉米湯,等于把米的精華也都瀝掉了。精華去掉,飯就成了渣滓,吃起來怎么會有味道?粥煮熟后,水和米混合得很好,就像米釀成了酒一樣,擔(dān)心太稠又加上一些水,就像在酒里摻水一樣。加了水,酒也就成了糟粕,那味道還能喝嗎?所以善于做飯的人,加水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處,再加上火候均勻,那么做粥做飯,不求出眾,也能與眾不同。
宴請客人有時要用飯,一定比家常吃的飯要精美一些,怎么使它精美些呢?讓它有香味就可以了。我曾經(jīng)給媳婦出主意,預(yù)先準(zhǔn)備一盞花露,在飯剛熟的時候澆上去。澆過后蓋上蓋子悶一會兒,拌勻以后盛到碗里,吃的人都以為是米好,以為是什么奇特的品種而詢問來處,卻不知道它只是尋常的米。這辦法我珍藏了很久,今天才跟人說。用這種方法時,不一定要整鍋澆遍,那樣很費花露,這辦法就不能普及了。只用一盞澆一角,夠客人吃就好了?;兑运N薇、香櫞、桂花做的最好,不能用玫瑰,因為玫瑰的香氣客人容易辨別出來,知道不是谷物本身所有的。薔薇、香櫞、桂花三種花的香氣和谷物的香氣比較像,令人難以分辨,所以適宜采用。
湯即羹之別名也。羹之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湯者,慮人古雅其名,而即鄭重其實,似專為宴客而設(shè)者。然不知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有飯即應(yīng)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設(shè)羹以下飯,乃圖省儉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飲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飯,即有下飯之物。世俗改下飯為“廈飯”,謬矣。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豈下酒之“下”,亦從“廈”乎?“下飯”二字,人謂指肴饌而言,予曰:不然。肴饌乃滯飯之具,非下飯之具也。食飯之人見美饌在前,匕箸遲疑而不下,非滯飯之具而何?飯猶舟出,羹猶水也;舟之在灘,非水不下,與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且養(yǎng)生之法,食貴能消;飯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見。故善養(yǎng)生者,吃飯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飯亦不可無羹。宴客而為省饌計者,不可無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饌不留者,亦不可無羹。何也?羹能下飯,亦能下饌故也。
近來吳越張筵,每饌必注以湯,大得此法。吾謂家常自膳,亦莫妙于此。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有湯下飯,即小菜不設(shè),亦可使哺啜如流;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食不下咽。予以一赤貧之士,而養(yǎng)半百口之家,有饑時而無饉日者,遵是道也。
■譯文
湯是羹的別名。羹這名字,很雅致,有古風(fēng)。這里不稱羹而稱湯的緣故,是怕人們因為這名字很古雅,而把它看得很關(guān)鍵,好像是專門為了宴客而準(zhǔn)備的。但是不知道羹是與飯相搭配的。有飯就該有羹,沒羹就不能下飯,做羹來下飯,是為了節(jié)儉,不是為了奢侈。
古人喝酒,就有下酒的東西;吃飯,就有下飯的東西。世俗改“下飯”為“廈飯”,這是不對的。古人把讀史書當(dāng)作下酒的東西,難道下酒的“下”字也該改成“廈”嗎?“下飯”兩字,一般人以為是指菜肴而言,我說不是。菜肴只能讓人把飯剩下,不是用來下飯的。吃飯的人看到眼前的美味菜肴,筷子遲遲不肯放下,不就把飯剩下了嗎?飯像船,湯像水,船在沙灘上;沒有水不能下,跟飯在喉間沒有湯就下不去是一樣的道理。而且按照養(yǎng)生的道理,食物貴在能消化;飯配上了湯就容易消化,這個道理顯而易見。所以善于養(yǎng)生的人,吃飯不能沒有湯;善于持家的人,吃飯也不能沒有湯。宴請客人想要省菜的話,也不能沒有湯;宴請客人時希望客人吃飽,又不剩下菜,也不能沒有湯。為什么呢?因為湯能下飯,也能下菜。
近來江南設(shè)宴,每頓飯都有湯,就是得到了這個方法的精髓。我認(rèn)為平常自家做飯,最好也是這樣。寧可吃飯沒有菜,也不能吃飯沒有湯。有湯下飯,就算沒有小菜,吃起來也很痛快;沒有湯下飯,就算有很多美味,有時也會食不下咽。我是個貧窮的人,要養(yǎng)活全家五十多口人,雖然有時難免吃不飽,卻不會全天挨餓,就是遵循了這個方法。
谷食之有糕餅,猶肉食之有脯膾?!遏斦摗吩疲骸笆巢粎捑?,膾不厭細(xì)。”制糕餅者,于此二句,當(dāng)兼而有之。食之精者,米麥?zhǔn)且?;膾之?xì)者,粉面是也。精細(xì)兼長,始可論及工拙。求工之法,坊刻所載甚詳。予使拾而言之,以作制餅制糕之印板,則觀者必大笑曰:“笠翁不拾唾余,今于飲食之中,現(xiàn)增一副依樣葫蘆矣!”馮婦下車,請戒其始。只用二語括之,曰:“糕貴乎松,餅利于薄?!?/p>
■譯文
谷類食品中有糕和餅,就像肉食中有肉干和肉松一樣?!遏斦摗分姓f:“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敝聘怙灥娜藢@兩句都應(yīng)該加以采用。食物中最精的是米麥,最細(xì)的是粉面。只有精細(xì)都具備,才能談到做的好壞。要做得精細(xì),書中記載的已經(jīng)很詳細(xì)了。我要是從書上挑選些話來教人制作糕餅,看了我書的人一定會大笑說:“還說李笠翁不拾人家吃剩下的,在飲食方面不也在依樣畫葫蘆嗎?”還是不學(xué)馮婦下車而拾人牙慧,從開始時就戒備吧!只用兩句話來概括:“糕貴在松,餅貴在薄?!?/p>
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侗静荨吩疲骸懊啄莛B(yǎng)脾,麥能補心?!备饔兴杂谌苏咭病H皇咕谷崭F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膠柱口腹,而不肯兼愛心脾乎?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剛直似之,食之強橫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處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異于北,而且大異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餅,予喜條分而縷晰之,南人之所謂“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湯之中,湯有味而面無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湯,與未嘗食面等也。予則不然,以調(diào)和諸物,盡歸于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飲湯也。
所制面有二種,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餉客,略分豐儉于其間。五香者何?醬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筍或煮蕈煮蝦之鮮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醬醋及鮮汁三物和為一處,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極勻,搟宜極薄,切宜極細(xì),然后以滾水下之,則精粹之物盡在面中,盡勾咀嚼,不似尋常吃面者,面則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湯也。八珍者何?雞、魚、蝦三物之內(nèi),曬使極干,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極細(xì)之末,和入面中,與鮮汁共為八種。醬醋亦用,而不列數(shù)內(nèi)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雞魚之肉,務(wù)取極精,稍帶肥膩者弗用,以面性見油即散,搟不成片,切不成絲故也。但觀制餅餌者,欲其松而不實,即拌以油,則面之為性可知已。鮮汁不用煮肉之湯,而用筍、蕈、蝦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雞、魚、蝦三者之中,惟蝦最便,屑米為面,勢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備不時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嘗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雞蛋青一二盞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者,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襲耳。
■譯文
南方人吃米飯,北方人吃面食,這是一般的習(xí)慣?!侗静荨氛f:“米能養(yǎng)脾,麥能補心。”米和面對人各有好處。但如果常年只吃一種主食,這是多么虧待自己的嘴巴和肚子,又不愛惜自己的心和脾啊!我是南方人,但是長得像北方人,剛直的性格像北方人,飲食上的強橫也像。一日三餐,兩頓米飯一頓面,這是介于南北之間,善于調(diào)理心與脾的方法。但是我吃面的方法,跟北方的有點不同,與南方的差異更大。北方人吃面喜歡做成餅,我則做成一根根面條,就是南方所謂的“切面”。南方人吃切面,油鹽醬醋等作料,都下在面湯里,湯有味而面無味。這些人只看重湯而不看重面,跟沒有吃面差不多。我卻不這樣,而是把各種調(diào)味品都放在面里,面的味道豐富而湯很清。這才是吃面而不是喝湯。
我制作的面有兩種,一個叫“五香面”,一個叫“八珍面”。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用來待客,這當(dāng)中略有豐盛和儉約的分別。五香是什么?醬、醋、椒末、芝麻屑,以及焯筍或煮蘑菇、煮蝦的鮮湯。先把椒末、芝麻屑這兩樣?xùn)|西拌到面里面,再把醬、醋和鮮汁這三種東西調(diào)和在一起,當(dāng)作和面的水,別再用水。和要和得很勻,搟要搟得很薄,切要切得很細(xì),然后用滾水來下面,那么精華就都在面里,值得咀嚼品味,不像尋常吃面,面直接就吞下肚去,只是慢慢品那個湯。八珍是什么?雞、魚、蝦三種東西的肉,曬到很干,跟鮮筍、香菇、芝麻、花椒四種東西,一起研成很細(xì)的粉末,和到面里,再加上鮮汁共是八種東西,醬、醋也要用,但不算在內(nèi),是因為那是家常用的東西,不能稱作珍。雞和魚的肉,要選得很精,稍帶肥膩的都不用,因為面的特點是見油就散,散了就搟不成片,也切不成絲。只要看烙餅的人,想要讓餅松就在面里放油就知道了。鮮汁不用煮肉的湯,而用筍、蘑菇或是蝦的湯,這也是忌油的緣故。所用的三種肉里,蝦肉最方便,很容易搟成粉末,應(yīng)該多準(zhǔn)備一些蝦粉,以備不時之需。即使是自己吃的五香面,也可變成六樣配料。拌面的汁里,加一兩盞雞蛋清更好,這種方法沒列在前面而寫在后面,是因為知道的人多,列在前面又像是抄襲了。
粉之名目甚多,其常有而適于用者,則惟藕、葛、蕨、綠豆四種。藕、葛二物,不用下鍋,調(diào)以滾水,即能變生成熟。昔人云:“有倉卒客,無倉卒主人?!庇麨閭}卒主人,則請多儲二物。且卒急救饑,亦莫善于此。駕舟車行遠(yuǎn)路者,此是糇糧中首善之物。粉食之耐咀嚼者,蕨為上,綠豆次之。欲綠豆粉之耐嚼,當(dāng)稍以蕨粉和之。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無聲者,斯為妙品。吾遍索飲食中,惟得此二物。綠豆粉為湯,蕨粉為下湯之飯,可稱二難,齒牙遇此,殆亦所謂勞而不怨者哉!
■譯文
粉的種類很多,常見而又適用的,只有藕粉、葛粉、蕨粉、綠豆粉四種。藕粉和葛粉這兩種,不用下鍋,用滾水一調(diào)就能熟。古人說:“有倉促而到的客人,沒有倉促的主人。”如果不想做倉促的主人,就要多準(zhǔn)備這兩樣?xùn)|西。何況臨時救饑,也沒有比這兩樣更好的。對于駕船、乘車、走遠(yuǎn)路的人,這也是干糧中的首選。粉食中耐咀嚼的,蕨粉最好,綠豆粉次之。想要使綠豆粉耐咀嚼,就要在里面摻上點蕨粉。食物吃到嘴里,不能立刻吞下去,咀嚼有味而沒有聲音的,就是上品。我在飲食的材料里面只找到這兩樣具備這一特點。用綠豆粉做湯,蕨粉做下湯的飯,可以稱得上是難得的搭配,牙齒遇見它們,大概也可以說是勞而無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