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釋】
[1]釋延壽(904~975),五代宋初高僧。自幼信佛,戒殺放生。曾任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30歲從龍冊寺翠巖禪師出家。本為禪宗法眼宗第三代師,因主張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且非常精進,日課佛號數(shù)萬聲,作《四料簡》,提倡禪凈雙修,又為凈土宗第六代祖師。因住于杭州永明寺,人稱永明大師。著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三卷、《心賦注》四卷等。
有關(guān)永明延壽《山居詩》六十九首,陳尚君先生有過考訂和說明,見《全唐詩補編·全唐詩續(xù)拾》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92年,第1437頁),認為此組詩為永明延壽佚詩無疑。《全宋詩》第一冊亦收錄了這組山居詩。
[○二五]此事從來已絕疑,[1]安然樂道合希夷。[2]依山偶得還源旨,[3]拂石閑題出格詩。[4]水待凍開成細溜,薪從霜后拾枯枝。因茲永斷攀緣意,[5]誓與青松作老期。
【注釋】
[1]絕疑:對佛教所說真理沒有任何懷疑,這是學(xué)佛學(xué)禪的要旨。這組山居詩第一首第一句便有點題的作用。絕什么疑?參看永明大師《宗鏡錄》卷三十三這段闡述:“即事辯真,從凡見道。目前現(xiàn)證,可以絕疑。去法既然,乃至六趣輪回,四時代謝,皆是不遷,常住一心之道。”山居的生活平平常常,但皆含有真意,這便是“從凡見道”,能夠見道,才會有下一句的“安然樂道”。
[2]希夷:參看貫休“心心心不住希夷”[○○八]詩注。
[3]還源旨:恢復(fù)自己本有真心的方法和途徑。贊寧《宋高僧傳·護法·唐朗州藥山惟嚴》:“大抵謂本性明白,為六情玷污,迷而不返,今牽復(fù)之,猶地雷之復(fù)見天地心矣,即內(nèi)教之返本還源也?!?/p>
[4]出格詩:如中唐時張籍《酬秘書王丞見寄》詩所謂“今體詩中偏出格”,即不完全按照近體詩的格律作詩。這兩句是說,這些“出格詩”其實就是“還源旨”。
[5]攀緣:指凡夫之心執(zhí)著于某一對象,時常攀緣外境,隨外境而轉(zhuǎn),沒有一刻寧靜,佛教認為這是一切生死煩惱的根源,永斷攀緣也就是能夠還源。
[○二六]古樹交盤簇徑深,闃無人到為難尋。[1]只和算計千般事,誰解消停一點心?[2]凍鎖瀑聲中夜斷,云吞岳影半天沉。寒燈欲絕禪初起,[3]透牖疏風(fēng)觸短襟。
【注釋】
[1]闃(qù):寂靜。詩人住在寂靜無人能夠找到的地方。
[2]“只和”句:承上一首“永斷攀緣意”而來。只要讓那個千般算計的攀緣心停息下來,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心就能顯露。
[3]禪初起:從禪定中出來。
[○二七]祇園閑適樂簞瓢,[1]莫訝煙霞道路遙。龍穴定知潛碧海,鵬程終是望丹霄。[2]撥云巖下來泉脈,嚼草坡邊辨藥苗。門鎖薜蘿無客至,庵前時有白云朝。
【注釋】
[1]祇,依《全宋詩》第一冊第19頁?!度圃娧a編》此句“祇園”作“只(衹)圖”,應(yīng)是形近之訛。祇(qí)園,全稱“祇樹給孤獨園”,印度佛教圣地之一,釋迦牟尼曾長期在此宣講佛法,后用來代指佛寺。簞瓢用孔子弟子顏回事,即《論語·雍也》所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詩體現(xiàn)出永明禪師融匯儒釋兩教的精神,即:佛寺中的閑適生活與孔顏之樂是相通的。如作“只圖”則缺乏了這層含義,且“只圖”本身就包含了一種攀緣的意味,與禪師思想不合。
[2]丹霄:絢麗的天空,蒼天?!侗碧脮n》載賈誼詩:“青青云寒,上拂丹霄?!?/p>
[○二八]貪生養(yǎng)命事皆同,[1]獨坐閑居意頗慵。入夏驅(qū)馳巢樹鵲,經(jīng)春勞役探花蜂。石爐香盡寒灰薄,鐵磬聲微古銹濃。寂寂虛懷無一念,任從蒼蘚沒行蹤。
【注釋】
[1]這一句是說眾生牢固的習(xí)氣,即貪生養(yǎng)命,這是詩人閑坐觀物時所感。下面“入夏”“經(jīng)春”兩句即具體寫這種“貪生養(yǎng)命”的習(xí)氣,蘇軾所謂“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二九]心地須教合死灰,藏機泯跡絕梯媒。[1]芳蘭只為因香折,良木多從被直摧。[2]寒逼花枝紅未吐,日融水面綠全開。支頤獨坐經(jīng)窗下,一片云閑入戶來。
【注釋】
[1]梯媒:薦引,指攀緣世事。
[2]唐代李咸用《依韻修睦上人山居十首》有“畹蘭未必因香折,湖象多應(yīng)為齒焚”的句子。
[○三○]達來何處更追尋,放曠誰論古與今。風(fēng)帶泉聲流谷口,云和山影落潭心。資身自有衣中寶,[1]濟世誰藏室內(nèi)金。[2]策杖偶來林下坐,鳥聲相和唱圓音。
【注釋】
[1]衣中寶:為《妙法蓮華經(jīng)·五百弟子授記品》中一個著名譬喻:一個人在親友家醉酒而臥,親友忽有官事要離開,便將一個無價寶珠系在他的衣服里,與之而去,其人醉臥而不覺知。他醒來后,到了其他國家,為求得衣食,備受艱難,若稍有得,便以為足。后來遇到親友,親友告訴他:本來有一顆無價寶珠一直戴在他身邊,只是他不知道而已。這里,親友喻佛,醉酒者喻眾生,無價寶珠喻佛性,為求衣食,備受艱難喻流浪生死。
[2]室內(nèi)金:據(jù)《晉書·藝術(shù)傳》、干寶《搜神記》卷三等記載,晉朝隗照善《易經(jīng)》,預(yù)測到自己死后會有大災(zāi)荒,為避免妻子受苦,預(yù)先在室內(nèi)埋500斤黃金,“藏金以待太平”。五年后,妻子按照其交代的遺囑,找到了這些金子。
[○三一]事多興廢莫持論,唯有禪宗理可尊。似訥始平分別路,如愚方塞是非門。[1]刳腸只為生靈智,[2]剖舌多因強語言。爭似息機高臥客,年來年去道長存。
【注釋】
[1]訥(nè):語言遲鈍。這兩句是說,有些看上去似乎笨拙愚癡的人其實真正遠離了分別和是非。
[2]刳(kū):剖開,挖開。
[○三二]碧嶠經(jīng)年常寂寂,[1]更無閑事可相于。[2]超倫每效高僧行,得力難忘古佛書。落葉亂渠憑水蕩,浮云翳月倩風(fēng)除。[3]方知懶與真空合,一衲閑披憩舊廬。
【注釋】
[1]嶠:山路。
[2]相于:親近,相關(guān)。“閑事”指世俗之事。
[3]翳(yì):遮蔽。倩風(fēng):好風(fēng),清風(fēng)。
[○三三]幽齋獨坐絕參詳,[1]兀爾何如驟世忙。拯濟終憑宏愿力,[2]安閑須得守愚方。柴門半掩花空落,苔徑虛蹤草自荒。最好靜中無一事,翛然唯得道芽長。[3]
【注釋】
[1]參詳:思慮,思量?!抖鼗妥兾募ゎl婆娑羅王變文》:“心頭托首細參詳,世事從來不久長?!?/p>
[2]“拯濟”句:愿力指佛菩薩在“因位”所發(fā)的本愿之力,一般與慈悲救度眾生有關(guān),大的愿力稱為宏愿。這句是說,末法時期眾生要求得解脫,須依靠佛菩薩的愿力。
[3]翛(xiāo)然:無拘無束的樣子。道芽:修道的種子、根基。劉禹錫《游桃源一百韻》:“道芽期日就,塵虜乃冰釋。”
[○三四]曠然不被興亡墜,豁爾難教寵辱驚。[1]鼓角城遙無伺候,輪蹄路絕免逢迎。[2]暖眠紙帳茅堂密,穩(wěn)坐蒲團石面平。只有此途為上策,更無余事可關(guān)情。
【注釋】
[1]曠然:豁達貌。嵇康《養(yǎng)生論》:“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被頎枺呵逍衙?。劉伶《酒德頌》:“兀然而醉,豁爾而醒?!眱删涫钦f,內(nèi)心曠達清醒,就不會被興亡、寵辱等世俗之事干擾。
[2]兩句寫遠離世間俗務(wù)雜事的擾亂。
[○三五]觸目堪嗟失路人,坦然王道[1]卻迷津。[2]井藤梗上存余命,石火光中保幻身。[3]任老豈知頭頂白,忘緣誰覺世間春。容顏枯槁元非病,亭沼消疏不是貧。
【注釋】
[1]王道:指世俗功業(yè)。一般人皆認為這是一條廣闊的大道,但在佛法看來,卻是對生命本原的迷失,即前句所謂“失路人”。
[2]這兩句即解釋為何說“坦然王道”是迷津。井藤:《維摩詰經(jīng)注》中有一個“是身如丘井”的著名譬喻:“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執(zhí)之,下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復(fù)欲加害,有黑白二鼠嚙草,草復(fù)將斷,大象臨其上,復(fù)欲取之,其人???,極大恐怖。上有一樹,樹上時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痹谶@個譬喻中,丘井表生死,醉象表無常,毒龍表惡道,五毒蛇表五陰,腐草表命根,白黑二鼠表日月,蜜滴表五欲之樂,得蜜滴而忘怖畏,喻眾生得五欲之蜜滴而忘記自身生命的虛幻不實。
[3]石火:石頭撞擊時發(fā)出的一閃即逝的火花,喻生命的短暫易逝。智顗《四念處》:“掣電、野馬、水泡、石火,以無常為常,斯甚惑矣?!?/p>
[○三六]言行相應(yīng)宜此地,空談大隱也無端。[1]升沉岐路非他得,生熟根機且自看。[2]嗔火微煙還漸息,貪泉余潤亦消干。[3]平生正直須甘取,虛幻門中莫自瞞。
【注釋】
[1]這兩句是說,真正的山居要做到言行相應(yīng)?!按箅[”即所謂“大隱在朝市”,在詩人看來,這是無知的空談?!盁o端”可作“無知”或“無憑”解。
[2]升沉岐路:指在六道中輪回,眾生在六道中輪回不是上天安排也不是別人給予的,完全是自作自受,故稱“非他得”。生熟:佛教中常用生熟來比喻眾生根機,如《大般涅槃經(jīng)》中有所謂“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等說法,比喻經(jīng)過佛法的熏染,根機逐漸成熟。這句詩是說,一個人的根機是否成熟,其實是可以“自看”即自己體會到的,這本身也是一種禪悟的過程,對應(yīng)最后一句“虛幻門中莫自瞞”,修行之道是絕不可以自欺欺人的。
[3]貪嗔癡是眾生的病根。嗔心如火,貪心如水,癡心如風(fēng),當(dāng)它們熾盛時,既引發(fā)自身各種疾病,也引發(fā)世界的各種災(zāi)難。修行即是要逐漸去掉這些妄想執(zhí)著,自然證悟大道。
[○三七]怡和心境了然同,大道無私處處通。[1]舉世豈懷身后慮,誰人暫省事前空。門開巖石千山月,簾卷溪樓一檻風(fēng)。贏體健來知藥力,緣心寂后覺神功。[2]
【注釋】
[1]“大道無私處處通”即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華嚴境界,亦所謂“大道透長安”。古來歌詠此境之詩偈甚多,聊舉數(shù)則以參考:“十方無上下,來往任西東。若得個中意,縱橫處處通”(《寒山詩集》);“皎然天地?zé)o私照,一道光明處處通”(《續(xù)傳燈錄》卷十二);“山河不礙青霄路,妙用縱橫處處通”(《古尊宿語錄》卷九);“固知道本原無說,借路還家處處通”(《金剛經(jīng)會解了義》);“一處通兮處處通,如風(fēng)過樹月行空”(《禪宗雜毒?!肪砥?,等等。而這一切,是由“怡和心境”獲得的。
[2]緣心:攀緣的心。緣心寂滅之后,真心大道自然顯露。
[○三八]進退應(yīng)須與智論,浮萍自在為無根。埽門何太拋途轍,[1]解佩猶能棄渥恩。[2]草徑旋封迷舊跡,苔階亂織露新痕。不唯此景供游賞,無限煙蘿盡一吞。
【注釋】
[1]埽(sào)門:《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魏勃少時家貧,欲見齊相曹參,但沒有門路,便每晨早起,暗中為齊相舍人清掃門外,后通過舍人得見曹參。后世用以指取媚權(quán)貴,夤緣仕進。
[2]解佩: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飾物,因謂脫去朝服辭官為“解佩”。渥(wò)恩:深恩。這兩句謂毅然斷絕仕進之路,辭官歸隱。
[○三九]塵網(wǎng)休重織是非,冥心何不合玄微。莊周夢里多迷旨,[1]惠子漁中少見機。[2]拶路古松和凍折,[3]盤空枯葉帶霜飛。一言可達知音者,還得從吾此路歸。
【注釋】
[1]莊周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边@一句是說,莊周夢蝶體現(xiàn)出的那種迷蒙心態(tài)是因為尚未覺悟,仍有差別對待(莊周與蝴蝶相對),所以謂之“多迷旨”。永明禪師《心賦注》謂:“若以事相觀,隨差別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隨平等而歸根?!边@里顯示古代禪師從《莊子》悟入,而超越《莊子》的精神。
[2]《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葑釉唬骸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句是說,惠施較莊子少了一些禪機禪趣。《嘉泰普燈錄》卷二載宋代法遠禪師以佛典解讀《莊子》此節(jié),可以參?。骸啊妒桌銍澜?jīng)》曰:‘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衷唬骸谝缓炼耍F(xiàn)寶王剎?!M惟魚水矣。如此,而無處不魚,無處不水,豈待游濠梁之上,然后知魚水哉?!?/p>
[3]拶(zā):逼仄。
[○四○]抱樸澄神蘊道光,[1]石爐閑爇六時香。[2]曳空橫野云和靜,逗石穿崖水自忙。晚圃雨來葵葉嫩,晴坡燒后蕨苗長。[3]一心包盡乾坤內(nèi),[4]莫把閑文更度量。
【注釋】
[1]抱樸澄神:持守本真,澄澈神靈,不為外物所惑?!独献印返谑耪拢骸耙娝乇?,少私寡欲?!辈苤病镀邌ⅰ罚骸胺识蓦x俗,澄神定靈?!?/p>
[2]爇(ruò):燒。
[3]蕨: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長,嫩葉可食。
[4]“一心包盡乾坤內(nèi)”七字為中國大乘佛教之根本思想,永明禪師對此作過詳盡闡述。茲引其《宗鏡錄》卷二一段文字以參?。骸耙怀朔ㄕ撸恍氖?,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諸法,無有缺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為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庇制洹缎馁x注》謂:“所言摩訶衍者,此云大乘。又大乘者,是眾生心。心體周遍,故名為大;心能運載,故名為乘。”
[○四一]松蘿閑鎖一身孤,履道安禪是密謨。[1]借問野云誰斷續(xù),思量春草自榮枯。多見異獸心堪伏,來慣幽禽不用呼。萬物盡從成熟得,莫教容易喪工夫。[2]
【注釋】
[1]履道:躬行正道?!吨芤住ぢ摹罚骸奥牡捞固梗娜素懠?。”安禪:靜坐入定。王維《過香積寺》詩:“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敝?mó):謀劃、策略。
[2]“萬物”兩句:修禪追求簡易,但簡易不是容易,一切要隨順自然,不可強求,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宋代宗杲禪師說:“若教容易得,便作等閑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長篇小說《西游記》第二十二回,豬八戒要孫悟空背上師父,一個跟頭,不就到了西天了嗎?何必在地上行走,費這些工夫?遭這些磨難?孫悟空這樣回答:“我和你只做得個擁護,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這些苦惱,也取不得經(jīng)來,就是有能先去見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經(jīng)善與你我。正叫做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笨梢?,求取真經(jīng),歷經(jīng)磨難是必須的。經(jīng)無所謂真不真,輕而易舉獲得的“真經(jīng)”,也一定會變成“假經(jīng)”。這些皆是甘苦中來,非語言文字所能傳達。取經(jīng)如此,參禪也是如此。
[○四二]平生初志已酬之,[1]懷抱怡然寂有歸。古帙懶開緣得意,[2]幽房長閉為忘機。數(shù)行鳥陣連云沒,一帶泉聲隔嶺微。道合古今渾總是,[3]何須更慮昔年非。
【注釋】
[1]初志:本來的志向。曹植《黃初六年令》:“欲修吾往業(yè),守吾初志?!?/p>
[2]帙(zhì):書、畫的封套。這句是說,那些古書也不必去翻看,因為已經(jīng)得到其意旨。
[3]道合古今:古往今來的大道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差別。
[○四三]青山一坐萬緣休,努力應(yīng)須與古儔。[1]散誕襟懷因絕趣,消疏活計為無求。花明小砌和春月,松暗前軒帶雨秋。景像自開還自合,怡然何必更忘憂。
【注釋】
[1]儔(chóu),伴侶。“與古儔”即以古人為侶。
[○四四]自甘疏拙懶經(jīng)營,大道從來戒滿盈。[1]但起貪心迷有限,誰能觸目悟無生。云融遠景危峰小,風(fēng)戛寒溪野艇橫。[2]禪后不妨敷六義,只圖歌出野人情。[3]
【注釋】
[1]滿盈:充足。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止足》:“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p>
[2]戛(jiá):敲打。
[3]六義:指詩賦。《<毛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狈螅轰佈荨R叭耍荷揭爸?。這兩句是說,坐禪之后可以吟詠詩歌,表現(xiàn)山野之人那種超脫的情致,詩禪不相妨礙,典型地概括了山居之所以要有詩的原因。
[○四五]忙處須閑淡處濃,世情疏后道情通。[1]了然得旨青冥外,兀爾虛心罔象中。[2]泉細石根飛不盡,云蒙山腳出無窮。樵夫釣客雖閑散,未必真棲與我同。
【注釋】
[1]“忙處須閑”兩句詩深富哲理,后世學(xué)人引申發(fā)揮,無非此旨。這里引洪應(yīng)明《菜根譚》中數(shù)語,讀者自可體會其中滋味:“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yù)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薄懊μ幉粊y性,須閑處心神養(yǎng)得清;死時不動心,須生時事物看得破?!薄笆缿B(tài)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庇?,近代夏蓮居居士《自警錄》中兩節(jié)文字也與此有關(guān):“學(xué)道無他巧,只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而已。何謂熟處?習(xí)氣、分別、世味。何謂生處?覺照、不分別、老實念佛。但得一念熟,其余自然生?!薄盁崦?、伶俐,皆與道背馳者也。何謂熱忙?世情正濃之謂也。何謂伶俐?不曾真實用功,專掠虛頭之謂也。此二種人,去道最遠?!?/p>
[2]罔象:傳說中的水怪,引申為水盛貌,又引申為虛無縹緲之態(tài)?!段倪x·王褒<洞簫賦>》:“薄索合沓,罔象相求?!崩钌谱ⅲ骸柏柘?,虛無罔象然也?!?/p>
[○四六]且停多事莫矜夸,[1]寂寞門中有道華。隈嶺靜同猿窟宅,[2]栽松閑共鶴生涯。榮來只愛添余祿,春過誰能悟落花。唯有臥云塵外客,無思無慮老煙霞。
【注釋】
[1]停:放置,棄置。“停多事”即將繁雜的俗務(wù)放下。
[2]隈:山水等彎曲處。
[○四七]沉沉竹院鎖輕煙,澹澹霞光欲曙天。遇境偶吟情自逸,逢人話道意無偏。古松交處眠青帳,細草濃時坐碧氈。[1]只此逍遙何所得,蔬食寒寢度年年。
【注釋】
[1]氈:用獸毛等加工成的墊子。這里指濃濃的細草自然結(jié)成像毛氈一樣的墊子。
[○四八]危嶺如登百尺樓,千般異景望中收。浮生但向忙時過,萬事須從靜處休。道直豈教容鬼怪,理平唯只使魔愁。[1]空門莫說無知己,滿目松蘿是我儔。
【注釋】
[1]“道直”兩句:是說佛法的大道真理可以消弭鬼怪,破除邪魔。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佛教崇尚鬼神,甚至以拜神求鬼為佛教,這正是不明大道的緣故。
[○四九]巨浸層巒本自平,只緣人世強分明。[1]五侯門外悲歡意,長樂坡頭去住情。[2]學(xué)道不如忘有念,修身爭是了無生。三祇功業(yè)猶難及,[3]誰信塵勞直下明。
【注釋】
[1]“巨浸層巒”兩句:是說山河大地本來都是平坦的,因為世人的分別心而生出高低。分明:分別。如《大般涅槃經(jīng)后分》卷上所說:“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波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系縛,不可解脫?!?/p>
[2]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統(tǒng)稱,五侯門指顯宦貴族之家。長樂坡在今陜西西安市郊,唐人往往在此餞別,留下很多抒寫離別之情的詩篇。
[3]三祇:三個阿僧祇劫。阿僧祇為梵文音譯,意為無量數(shù)或極大數(shù)之意。佛經(jīng)謂一劫為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故阿僧祇劫常用來形容極長的時間。
[○五○]霧鎖煙霾宴寂堂,含虛凝綠水云鄉(xiāng)。搜玄偈里真風(fēng)遠,招隱詩中野思長。[1]真柏最宜堆厚雪,?;ńK怯下輕霜。滔滔一點無依處,舉足方知盡道場。[2]
【注釋】
[1]招隱詩:古代左思、張華、陸機等都寫過題為《招隱》的詩篇,一般表現(xiàn)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避世思想。
[2]“舉足”句: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愿無成,即凡成圣。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宗鏡錄》卷一:“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yīng)?!笨梢娺@是禪宗的重要觀念。
[○五一]投足煙巒養(yǎng)病軀,馳求終是用工夫。千般有作皆從智,萬種無依自合愚。意地已拋塵事業(yè),[1]心田唯種稻根株。非時免見干人世,[2]野食山袍自有謨。
【注釋】
[1]意地:猶心地。佛教認為意是支配一身之所和生發(fā)萬物之處,故稱。蕭子良《凈住子·發(fā)愿莊嚴門》:“原眾惡所起皆緣意地貪、瞋、癡也,自害害他,勿過于此,故經(jīng)號為根本三毒?!?/p>
[2]干:觸犯,冒犯。
[○五二]急景韶顏不可追,[1]豈堪回首暫思之。浮云已斷平生望,高節(jié)須存往日期。庭樹任猿偷熟果,崖松停鶴惜高枝。輪蹄碌碌何時歇,[2]輾盡紅塵為阿誰?
【注釋】
[1]急景:急促的時光。韶顏:美好的容貌。
[2]碌碌:繁忙。
[○五三]幽棲豈可事徒然,晝諷蓮經(jīng)夜坐禪。[1]吟里有聲皆實相,定中無境不虛玄。[2]直教似月臨千界,還遣如空度萬緣。從此必知宏此志,免教虛擲愧前賢。
【注釋】
[1]蓮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的簡稱,又稱《法華經(jīng)》,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演說諸法實相,三乘歸一的妙旨。
[2]“吟里”兩句:是說吟誦經(jīng)典的聲音,字字句句皆是諸法實相的體現(xiàn),禪定中的境界極為清虛玄妙。
[○五四]何如深谷一遺人,[1]宴坐經(jīng)行不累身。[2]廢宅可嗟頻換主,凋叢愁見幾回春。尖尖石筍煙籠碧,點點苔錢雨洗新??靶湃朔俏乙猓由蕉嗍潜軓娗?。[3]
【注釋】
[1]遺人:遺世獨立之人,隱士。
[2]不累身:沒有牽累的人。天臺宗典籍《四教義》卷十:“妙覺者,金剛后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xí)盡,名真解脫。蕭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p>
[3]“堪笑”兩句:是說古來在山中隱居的人多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或暴政,如陶淵明《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本由蕉幻餍蘖?xí)大道,甚為可惜。
[○五五]有山有水更何憂,知足能令萬事休。大道不從心外得,[1]浮榮須向世間求。沖開煙縷飛黃鳥,點破潭心漾白鷗。好景盡歸余掌握,豈勞艱險訪瀛洲。
【注釋】
[1]“大道”句:這里的“心”指永恒不變的真心,宇宙萬象皆在此心之內(nèi),心外無物。《臺宗十類因革論》謂:“若有一法從心外得,不由性起,則法成偏邪,體非常住故?!眳⒖础哆_磨大師破相論》所載偈:“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p>
[○五六]萬事從來只自招,安危由己路非遙。[1]笙歌韻里花先落,松檜枝間云未消。數(shù)下磬聲孤月夜,一爐香翥白云朝。[2]誰人會我高棲意,門掩空庭思寂寥。
【注釋】
[1]佛教認為,眾生一切苦樂、違順等果報,都是自己善惡業(yè)力所感召的,沒有外在的主宰能降禍賜福?!独銍澜?jīng)》卷八:“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2]翥(zhù):鳥向上飛,這里引申為香煙裊裊上升的樣子。
[○五七]萬象從來一徑通,但緣分別便西東。[1]遺簪只為情難盡,泣路方知意未窮。[2]偃仰不拋青嶂里,[3]往來多在白云中。平生分野應(yīng)難比,澗飲林棲得古風(fēng)。
【注釋】
[1]“萬象”兩句:佛教認為,真如實相圓滿無礙,不受任何時空限制,是因為人有了分別之心,才產(chǎn)生時間與空間,分出東南西北。分別心即是迷妄,故稱為虛妄分別。
[2]“遺簪”兩句:用兩個實例來說明分別心?!俄n詩外傳》卷九載:孔子出游,遇見一婦人因失落簪子而哀哭??鬃拥茏觿裎克?。婦人曰:“非傷亡簪也,吾所以悲者,蓋不忘故也?!边@是說忘不了故物舊情?!稌x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边@是說還不能真正忘懷世事。之所以如此,都是分別心在起作用。
[3]偃仰:俯仰,引申為從容游覽。《詩經(jīng)·小雅·北山》:“棲遲偃仰。”
[○五八]遁逸從來格自高,莫將泰岳比秋毫。[1]冷煙寒月真吾侶,瘦竹蒼松是我曹。霜樹葉疏幽徑出,云泉聲急曉風(fēng)高。唯當(dāng)話道閑吟外,時得工夫補毳袍。
【注釋】
[1]《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荒獕塾跉懽?,而彭祖為夭?!焙┥降虑濉肚f子內(nèi)篇注》謂:“意謂若以有形而觀有形,則大小、壽夭一定而不可易者。今若以大道而觀有形,則秋毫雖小,而體合太虛;而太山有形,只太虛中拳石耳。故秋毫莫大,而太山為小也。殤子雖夭,而與無始同原;而彭祖乃無始中一物耳。故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也。若如此以道而觀,則小者不小,而大者不大;夭者不夭,而壽者非壽矣。如此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何是非之有哉!”
[○五九]任運騰騰無所依,[1]閑游長坐性怡怡。疏林不遣閑人到,密意多應(yīng)夜月知。驟雨過時苔路滑,撥云行處石橋危。塵沙劫盡清風(fēng)在,何假虛名上古碑。[2]
【注釋】
[1]任運:聽?wèi){命運安排?!端螘ね蹙拔膫鳌罚骸坝行挠诒艿湥蝗鐭o心于任運?!狈ㄑ邸秷A成實性頌》所謂“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梢姸U僧任運自在之心境。
[2]“塵沙”兩句:一般人認為名字能夠刻在石碑上就能“不朽”了,其實從恒河沙劫無限長的時間來看,世間的一切皆歸虛無,古碑上的名字也是虛名而已。
[○六○]抱拙藏鋒過暮年,高名何必指前賢。只于心上標(biāo)空界,誰說壺中別有天。[1]郁密遠林停宿霧,蕭騷疏竹掃寒煙。從茲不更移瓶錫,[2]身外無余意了然。
【注釋】
[1]壺中別有天:《后漢書·方術(shù)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為市掾時,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市罷,跳入壺中。長房于樓上見之,知為非常人。次日復(fù)詣翁,翁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后用“壺天”比喻仙境、勝境。這兩句是說,心的廣大較之“壺天”更為玄妙殊勝。
[2]瓶錫:僧人所用的瓶缽和錫杖,借指僧侶生涯。這句是說,從此不必再到處走動。
[○六一]息業(yè)怡神道最孤,藏名匿跡合良圖。冥心難使龍神見,出語須教海岳枯。云駐庵前疑有意,鳥鳴庭際似相呼。資持隨分安排了,[1]最急應(yīng)須與道俱。
【注釋】
[1]資持:資生的物品、用具等。對這些東西隨緣使用即可,不必刻意去營求。
[○六二]松陰疏冷罩寒門,靜見吾宗已絕倫。驅(qū)得萬途歸理窟,[1]更無一事出心源。煙云忽閉巖前洞,雞犬時聞嶺下村。放曠本來無別意,免教停海起波痕。[2]
【注釋】
[1]理窟:義理的奧秘?!缎伦g大乘入楞伽經(jīng)序》:“所言《入楞伽經(jīng)》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群經(jīng)理窟之妙鍵。”
[2]“放曠”兩句:佛教為說明真心、妄心的關(guān)系,常用水與波的關(guān)系為譬喻。水喻真心,波喻妄心。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為水相,水即波性。佛即徹悟并證得真心者,故如如不動,性海湛然,此即心能轉(zhuǎn)物;眾生心因妄想執(zhí)著而隨緣波動,故有生死相,枉受輪回之苦,此即心為物轉(zhuǎn)。這兩句是說,佛教所說的放曠,并非為了別的目的,只是為了證悟真心而已。
[○六三]景虛情澹兩何依,抱一冥真絕萬機。[1]松韻余風(fēng)涼竹戶,柏搖殘露濕禪衣。巖燈霧逼寒光小,石像塵昏古畫微。得趣了然無所慮,[2]任緣終日送斜暉。
【注釋】
[1]抱一:《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p>
[2]得趣:領(lǐng)會意旨。張衡《東京賦》:“規(guī)遵王度,動中得趣?!崩钌谱ⅲ骸耙?guī),摹也。遵,循也。趣,意也。度,先王之法度,舉動合禮之意也。”
[○六四]遁跡無圖匿姓名,萬重山后葺茅亭。[1]隨情因事搜新偈,探妙窮微閱古經(jīng)。與道交時心絕念,從緣感處物通靈。[2]應(yīng)須長遠存高節(jié),屹屹喬松老更青。
【注釋】
[1]葺(qì):用茅草蓋房子。
[2]“與道”兩句:這一聯(lián)意蘊深廣,耐人品味。大意是說:當(dāng)我們的心與道合而為一時,心就處在“絕念”即沒有任何妄念的狀態(tài),也就是找到了真心;一切隨緣,用真心去感應(yīng)萬物,萬物也都有靈性,此即物我一如的境界。
[○六五]閑思塵世大悠哉,進趣門中盡可該。[1]拋卻工夫平世路,枉勞心力構(gòu)仙臺。[2]隘空云水千重合,匝野煙霞一徑開。幸有圓成平坦處,[3]辛勤誰解望山來?
【注釋】
[1]進趣:又作“進趨”,追求、求取之意?!逗鬂h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笔廊私杂凶非?,多以“積極進取”為人生導(dǎo)向,這是“塵世”的基本狀況。該:包括、概括。這兩句是說:想一想塵世中久遠劫來的狀況,可以用“進趣”兩個字來概括。
[2]“拋卻”兩句:分說儒、道兩種人生追求。上句說儒教,以“平世路”即追求世間功名、謀求人世幸福為目標(biāo);下句說道教,以修煉成仙、追求長生不死為目標(biāo)。這兩者看似不同,其實都是錯誤的,皆沒有超出塵世的范圍,所以詩中批評為“拋卻工夫”和“枉勞心力”。佛教出現(xiàn)于世間,正是為了彌補前兩者的不足。
[3]圓成:圓滿成就,指佛教所說的真如、涅槃境界?!蹲阽R錄》卷三:“圓成實性,本不生故?!本砦澹骸皥A成是真,遍計為妄。”這句是說,圓成平坦的真心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從來都沒有喪失過,只要人當(dāng)下覺悟。這一句揭示佛教與儒、道兩教最本質(zhì)的不同處。
[○六六]千途盡向空源出,萬景終歸一路通。[1]忽爾有心成大患,坦然無事卻全功。[2]春開小岫調(diào)新綠,水漾漂霞蘸晚紅。莫道境緣能幻惑,達來何處不消融。[3]
【注釋】
[1]這一首延續(xù)上一首,順流而下,全說真心境界。世間萬象的本源為空,空即是真,所以能夠殊途同歸,萬法歸一,一即是真。
[2]“忽爾”兩句:上句之“心”指世人的妄心。真心如如不動,無生無滅。但一念無明生起,便有了妄心,妄心覆蓋真心,世人認妄為真,生出萬法,這就是大患,是世間一切煩惱、災(zāi)難、痛苦的根源。學(xué)佛無非是去妄歸真,一旦歸真,患即自滅。下句的“坦然無事”象示歸真,“坦然”即心平,直心。
[3]這幾句是說,大自然的一切皆是真心的顯現(xiàn),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按洪_”兩句,形象地寫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所謂“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揭示“何處青山不道場”的宗旨。大自然種種現(xiàn)象也是“幻”境,但只要悟明真心,明了幻即是真,真即是幻,就不會被幻境所惑,一切圓融無礙,此心就已經(jīng)住在真心中了。
[○六七]身心閑后思怡然,緬想難忘契道言。[1]千種卻教歸淡薄,萬般須是到根源。[2]疏疏雨趁歸巢鳥,密密煙藏抱子猿。禪罷吟來無一事,遠山驅(qū)景入茅軒。
【注釋】
[1]契道:與道相合。契道言是指參透大道的圣賢之言。
[2]“千種”兩句:是說圣賢們的契道之言,說一千道一萬,無非是要人歸于淡薄、認清本源,即每個人的自性真心。
[○六八]萬境閑來情澹澹,群囂息后思微微。[1]當(dāng)時白業(yè)無門入,[2]今日玄關(guān)有路歸。[3]熟果不搖翻自落,[4]生禽誰喚卻驚飛。到頭何用空忙得,任運應(yīng)須待對機。
【注釋】
[1]囂:喧嘩,群囂指世俗雜務(wù)、紛爭。
[2]白業(yè):佛教認為人在世間所作業(yè)有善有惡,善業(yè)稱為白業(yè),惡業(yè)稱為黑業(yè)。這句是說,找不到作善業(yè)的途徑。
[3]玄關(guān):入道的法門。這兩句合在一起是說,世間的善業(yè)皆屬有為法,不能超脫生死,故不是究竟,只有找到玄關(guān),才能契合大道。
[4]這一句揭示因果之理。佛教認為,世間因果,并無主宰者,一切都是眾生自作自受,果熟自落,所以要任運隨緣,順應(yīng)自然,不必強求,俗語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前詩所說“萬物盡從成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