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的音譯
一
凡有一件事,總是永遠(yuǎn)纏夾不清的,大約莫過于在我們中國了。
翻外國人的姓名用音譯,原是一件極正當(dāng),極平常的事,倘不是毫無常識的人們,似乎決不至于還會說費話。然而在上海報(我記不清什么報了,總之不是《新申報》便是《時報》)上,卻又有伏在暗地里擲石子的人來嘲笑了。他說,做新文學(xué)家的秘訣,其一是要用些“屠介納夫”“郭歌里”之類使人不懂的字樣的。
凡有舊來音譯的名目:靴,獅子,葡萄,蘿卜,佛,伊犁等……都毫不為奇的使用,而獨獨對于幾個新譯字來作怪;若是明知的,便可笑;倘不,更可憐。
其實是,現(xiàn)在的許多翻譯者,比起往古的翻譯家來,已經(jīng)含有加倍的頑固性的了。例如南北朝人譯印度的人名:阿難陀,實叉難陀,鳩摩羅什婆……決不肯附會成中國的人名模樣,所以我們到了現(xiàn)在,還可以依了他們的譯例推出原音來。不料直到光緒末年,在留學(xué)生的書報上,說是外國出了一個“柯伯堅”,倘使粗粗一看,大約總不免要疑心他是柯府上的老爺柯仲軟的令兄的罷,但幸而還有照相在,可知道并不如此,其實是俄國的Kropotkin。那書上又有一個“陶斯道”,我已經(jīng)記不清是Dostoievski呢,還是Tolstoi了。
這“屠介納夫”和“郭歌里”,雖然古雅趕不上“柯伯堅”,但于外國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個《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卻幾乎成了現(xiàn)在譯界的常習(xí),比起六朝和尚來,已可謂很“安本分”的了。然而竟還有人從暗中來擲石子,裝鬼臉,難道真所謂“人心不古”么?
我想,現(xiàn)在的翻譯家倒大可以學(xué)學(xué)“古之和尚”,凡有人名地名,什么音便怎么譯,不但用不著白費心思去嵌鑲,而且還須去改正。即如“柯伯堅”,現(xiàn)在雖然改譯“苦魯巴金”了,但第一音既然是K不是Ku,我們便該將“苦”改作“克”,因為K和Ku的分別,在中國字音上是辦得到的。
而中國卻是更沒有注意到,所以去年Kropotkin死去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上海《時報》便用日俄戰(zhàn)爭時旅順敗將Kuropatkin的照相,把這位無治主義老英雄的面目來頂替了。
十一月四日。
二
自命為“國學(xué)家”的對于譯音也加以嘲笑,確可以算得一種古今的奇聞;但這不特顯示他的昏愚,實在也足以看出他的悲慘。
倘如他的尊意,則怎么辦呢?我想,這只有三條計。上策是凡有外國的事物都不談;中策是凡有外國人都稱之為洋鬼子,例如屠介納夫的《獵人日記》,郭歌里的《巡按使》,都題為“洋鬼子著”;下策是,只好將外國人名改為王羲之唐伯虎黃三太之類,例如進(jìn)化論是唐伯虎提倡的,相對論是王羲之發(fā)明的,而發(fā)見美洲的則為黃三太。
倘不能,則為自命為國學(xué)家所不懂的新的音譯語,可是要侵入真的國學(xué)的地域里來了。
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xué),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xué)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xué),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xué)的人物。而他的序文中有一段說,“案古簡所出為地凡三(中略)其三則和闐東北之尼雅城及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也”。
這些譯音,并不比“屠介納夫”之類更古雅,更易懂。然而何以非用不可呢?就因為有三處地方,是這樣的稱呼;即使上海的國學(xué)家怎樣冷笑,他們也仍然還是這樣的稱呼。當(dāng)假的國學(xué)家正在打牌喝酒,真的國學(xué)家正在穩(wěn)坐高齋讀古書的時候,沙士比亞的同鄉(xiāng)斯坦因博士卻已經(jīng)在甘肅新疆這些地方的沙磧里,將漢晉簡牘掘去了;不但掘去,而且做出書來了。所以真要研究國學(xué),便不能不翻回來;因為真要研究,所以也就不能行我的三策:或絕口不提,或但云“得于華夏”,或改為“獲之于春申浦畔”了。
而且不特這一事。此外如真要研究元朝的歷史,便不能不懂“屠介納夫”的國文,因為單用些“鴛鴦”“蝴蝶”這些字樣,實在是不夠敷衍的。所以中國的國學(xué)不發(fā)達(dá)則已,萬一發(fā)達(dá)起來,則敢請恕我直言,可是斷不是洋場上的自命為國學(xué)家“所能廁足其間者也”的了。
但我于序文里所謂三處中的“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起初卻實在不知道怎樣斷句,讀下去才明白二是“馬咱托拉”,三是“拔拉滑史德”。
所以要清清楚楚的講國學(xué),也仍然須嵌外國字,須用新式的標(biāo)點的。
十一月六日。
題注:
本篇分兩部分,最初分別發(fā)表于1922年11月4日和6日北京《晨報副刊》,均署名風(fēng)聲。收入《熱風(fēng)》。上海洋場上一些自命為“國學(xué)家”的守舊文人,對于外國人名音譯加以嘲笑。如1922年9月26日上?!缎律陥蟆房橇耸鹈皵_擾”的《做小說的秘訣》一文,誣蔑新文學(xué)家作新體小說的秘訣就是故意“多放幾個譯音進(jìn)去,如柴霍夫、屠格涅夫、高爾該、蘇德曼、德謨克拉西等等,使舊文學(xué)家看了莫名其妙才是”。此外,當(dāng)時翻譯界在翻譯外國人名時,喜歡在人名上冠以中國的百家姓,“附會成中國的人名模樣”。魯迅寫作此文,反對那些頑固的“國學(xué)家”,提倡音譯,以利于吸收接納外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