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詩
朱自清
今年上半年,有好些位先生討論詩的傳達問題。有些說詩應該明白清楚;有些說,詩有時候不能也不必像散文一樣明白清楚。關于這問題,朱孟實先生《心理上個別的差異與詩的欣賞》(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大公報·文藝》)確是持平之論。但我所注意的是他們舉過的傳達的例子。詩的傳達,和比喻及組織關系甚大。詩人的譬喻要新創(chuàng),至少變故為新,組織也總要新,要變。因此就覺得不習慣,難懂了。其實大部分的詩,細心看幾遍,也便可明白的。
譬如靈雨先生在《自由評論》十六期所舉林徽音女士《別丟掉》一詩(原詩見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天津《大公報》):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xiàn)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問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這是一首理想的愛情詩,托為當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說話;說你“別丟掉”“過往的熱情”,那熱情“現(xiàn)在”雖然“渺?!绷?,可是“你仍要保存著那真”。三行至七行是一個顯喻,以“流水”的“輕輕”“嘆息”比“熱情”的“渺?!?;但詩里“渺茫”似乎是形容詞。下文說“月明”(明月),“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和往日兩人同在時還是“一樣”,只是你卻不在了,這“月”,這些“燈火”,這些“星”,只“夢似的掛起”而已。你當時說過“我愛你”這一句話,雖沒第三人聽見,卻有“黑夜”聽見;你想“要回那一句話”,你可以“問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你的話還是要不回的??偠灾?,我還戀著你?!昂谝埂笨梢月犜挘且粋€隱喻。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來是一句話的兩種說法,只因“流水”那個長比喻,又帶著轉(zhuǎn)了個彎兒,便容易把讀者繞住了。“夢似的掛起”本來指明月燈火和星,卻插了“只有‘人’不見”一語,也容易教讀者看錯了主詞。但這一點技巧的運用,作者是應該有權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