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杜牧詩文選譯(修訂版) 作者:吳鷗 譯注


前言

這是一冊唐代作家杜牧的詩文選譯。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萬年縣人,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出生,是宰相杜佑的孫兒。文宗大和二年(828),他二十六歲時進士及第。同年應制舉登科,授官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不久即出佐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一度擢為監(jiān)察御史調回長安,很快又分司東都洛陽,接著又去宣歙觀察使幕府任職。文宗開成四年(839),回京任左補闕、史館修撰,轉膳部、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外放為黃州刺史,轉池州刺史、睦州刺史。宣宗大中初,內調為司勛員外郎,不久又出任湖州刺史,再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詔,官至中書舍人,大中六年(852)病故,只活了五十一歲。

杜牧所處的時代,大唐政權已日趨沒落,朝廷內部,宦官掌權,朋黨傾軋,地方藩鎮(zhèn)割據跋扈,兵連禍結,中央采取姑息政策,得過且過。這就是杜牧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

杜牧懷著經邦濟世的雄心壯志,期望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是他志向抱負最集中的吐露。他主張澄清政治,削平藩鎮(zhèn),平息邊患,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這些,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應該說是有進步意義的。

同一般志大才疏的文人有別,杜牧在政治軍事方面確有相當的才干。他認為當時政治的最大癥結就是藩鎮(zhèn)割據,因而十分注重研究“治亂興衰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樊川文集》卷十二《上李中丞書》),密切注視每一政治軍事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他寫了《罪言》、《原十六衛(wèi)》、《戰(zhàn)論》、《守論》等講說軍事的文章,給《孫子》作注,積極為當權者鞏固中央集權的軍事活動出謀劃策。武宗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平定回鶻,平定澤潞藩鎮(zhèn),就曾采納杜牧關于用兵方略的建議,并取得了成效。可惜在大多數情況下,他的建議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他的才干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杜牧雖然出身世家大族,少年登第,又富于才華,一生仕途卻頗不得意。先是“十年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書宴游間”(《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刑部崔尚書狀》),后來又“三守僻左,七換星霜”(《上吏部高尚書狀》),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沒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其原因之一是他不幸成了黨爭的犧牲品。晚唐牛僧孺、李德裕兩黨各各延攬黨羽以發(fā)展勢力,排斥異己。據說杜牧在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幕下供職時常常外出冶游,牛僧孺就派軍卒暗中保護。杜牧離揚州赴長安,牛僧孺送行時以縱逸為戒,杜牧大為感服,泣拜致謝,也說明他和牛僧孺確有友誼。但實際上,他和牛黨很少政治上的牽涉。杜牧家與李德裕家是世交,依常情他本可受到李德裕的提攜。但他性情剛直,自承受牛僧孺的知遇,便不肯屈節(jié)俯就李德裕。所以,盡管李德裕后來也曾采納他的某些建議,仍視他為牛黨,而不肯信任重用。這樣,恃才而傲的杜牧處于黨爭的夾縫中,被排擠冷落而失意終生。

杜牧雖然不曾因政治失意、思想苦悶而消沉頹唐,但仍難免常常對人生采取一種放蕩不羈、脫略形跡的態(tài)度。一方面,他多次提到“歸隱”,又多次予以否定。在《送薛處士序》中,他明確提出:隱須為了仕。另一方面,這位風流倜儻的才子經常在公務閑暇,出入倡樓妓館,留連酒亭歌榭,仿佛多情種子,其實宣泄苦悶,因而落得薄幸之名。他內心是清醒的。有時也確有深情,同情理解那些荳蔻年華的青樓女子的不幸,甚至感慨才子與佳人同命。這就使杜牧的思想行為充滿矛盾,往往是失望與希望交織,曠達與執(zhí)著雜糅,深情與薄幸互見,報國與玩世并存;以至瀕于人生虛無的悲觀,流露出灰心頹喪的情緒。

杜牧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學方面,詩歌創(chuàng)作尤為突出。理想抱負的追求與失志不遇的激憤,是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基調;對國計民生的關切與思想苦悶的宣泄,是他多數作品的主題。壯志豪情的歌唱,歷史教訓的詠嘆,現(xiàn)實政治的抨擊,人民痛苦的關切,仕途遭際的不平,以及人事滄桑的探索,都出自他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體驗,構成他文學創(chuàng)作總體的思想內容,深刻地表現(xiàn)著在他那個時代里進步愛國士大夫復雜的思想狀態(tài)。

年輕時杜牧充滿著為國建功的激情,曾心懷激蕩地唱出“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感懷詩一首》)的決心。此后,他不止一次地在詩歌中申述自己對于國事的無限關切。當聽到回鶻入侵的消息時,他寫道:“北虜懷亭障,聞屯千里師。牽連久不解,他盜恐旁窺。臣實有長策,彼可徐鞭笞。”(《雪中書懷》)他希望進一步實現(xiàn)自己的宏偉理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保ā犊S獨酌》)對于遭受異族入侵而無家可歸的人民,他滿含著憂慮和牽掛:“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早雁》)而當一朝河湟收復,他又無法按捺自己的喜悅:“聽取滿城歌舞曲,涼州聲韻喜參差?!保ā督窕实郾菹乱辉t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諸郡次第歸降臣獲睹圣功輒獻歌詠》)無論詩人身處多么僻遠荒涼的邊郡,他都時刻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時刻用手中的筆抒寫出內心的焦急、沉郁的歡愉,表達出一片深切的赤子之心。

國運的危亡,時刻縈繞在杜牧的心間,他深深思索歷史的教訓,提出許多精切的看法,企圖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他二十三歲時就寫出著名的《阿房宮賦》,以秦王朝的覆亡作為鏡鑒,給本朝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幾乎成為千載以下封建朝代觸目驚心的箴言。他在詩文中屢屢提到吸取歷史教訓的重要性。一片廢棄的宮墻,一段沉埋的鐵戟,都引起他千古興亡的感慨,追繹歷史線索的發(fā)展,大聲疾呼當今的統(tǒng)治者正視現(xiàn)實。有些詠史詩是通過對于歷史事實的歌詠,贊美有所作為的賢君賢相(《題魏文賢》),諷刺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佚(《過華清宮三絕句》),以及揭露由統(tǒng)治者的暴虐、恣肆、荒淫而造成的無法挽回的后果(《過驪山作》、《故洛陽城有感》、《題勤政樓》)。但一次次的努力,換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在杜牧生活的五十年里,盡管有時唐政權也取得過短暫的勝利,但終究無法扭轉每況愈下的頹勢。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似乎成了對于沒落的唐政權的挽歌。

在長期擔任州郡地方官的政治生涯里,杜牧接觸到了一些人民受剝削壓迫的痛苦生活,由于個人遭際的不盡如意,他也比較能夠體會和理解這種痛苦。《郡齋獨酌》中唱道:“太守清如水,長官貪似狼。征輸一云畢,任爾自存亡。”《題村舍詩》:“三樹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饑。潛銷暗鑠歸何處?萬指侯家自不知?!钡?,這畢竟還不是他目力所及的主要方面。從他個人的體驗出發(fā),他更多地是與他同一階層、同樣遭際的人產生共鳴,為他們受到的不公待遇和迫害鳴不平,同時也是間接地發(fā)泄自己的不滿,表現(xiàn)出不甘于因循守舊、希望在挽救國家命運的同時也改變自己政治地位的愿望和要求。

在《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中,他諷刺那些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壓抑人才的達官貴人是“睫在眼前長不見”,熱情贊美自己的朋友“千首詩輕萬戶侯”的桀驁不馴的性格,同時也寄托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他的另一好友李甘因反對李訓、鄭注專權,被從朝廷貶出遠郡,不久死在那里。杜牧寫了《李甘詩》懷念他,描繪了當時如“烈風駕地震,獰雷驅猛雨”般的險惡政治環(huán)境。朝廷多士“縮縮循墻鼠”、“一旦如奴虜”,慄慄危懼,人人自保;李甘卻敢于挺身而出,“和鼎顧予言:‘我死有處所。’當廷裂詔書,退立須鼎俎?!边@位具有凜然奇節(jié)而剛直不屈的摯友,終于默默死在邊遠的南方荒郡,詩人對此感到無限的憤慨與痛惜。

人才的摧殘零落,是當時社會的必然。通過對于人世滄桑的體察,杜牧也開始思索某些含有哲理性的問題,這種探索同樣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里。他問自己: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人怎樣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杜秋娘詩》寫道:“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指為何而捉,足為何而馳?耳為何而聽?目為何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郡齋獨酌》:“屈指百萬世,過如霹靂忙。人生落其內,何者為彭殤?”這類關于人生和世界關系問題的思索,已經超出了對于朝代興衰的具體歷史考察,也不拘于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規(guī)范約束,而開始把人放在更廣闊的時空環(huán)境中去觀照;不僅僅是對一己遭逢坎坷的哀嘆和不平,而且試圖從總體上把握人的命運。但他終究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最后也只能是逃于孔孟,而歸于老莊,“獨佩一壺游,秋豪泰山小”(《獨酌》),受制于歷史時代,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

前面說過,出于種種無法排遣的苦悶,杜牧常常和一些青樓女子交接往還。他風流才俊,不拘小節(ji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事實上,他從這諸多女子的不幸身世中,更多地發(fā)現(xiàn)的是她們善良多情的天性,是命運無情的捉弄,是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的悲哀。這使他常常感慨傷懷,嗟嘆不已。在《杜秋娘詩》里,他為杜秋這樣一個曾受到最高統(tǒng)治者寵愛、色衰愛弛后淪為統(tǒng)治階級爭權奪利的殉葬品的不幸女子的命運感傷不已,寄予自己的滿腔同情。而《張好好詩》則更塑造了一位有天分的歌女,她始而以超群的藝術獲得大官的青睞,一度被聘為侍妾,后來卻成為一名當壚女子。她安然地面對命運的簸弄,反而關切詩人,“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當此情此景,詩人忍不住為她灑下滿襟熱淚。在這首詩里,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誠摯、熱情、易感的天性,是他對這些不幸的下層女子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杜牧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總結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驗,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他認為作品應以思想性為主,對于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有自己的正確見解。他說:“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樊川文集》卷十三《答莊充書》)他的詩、賦、散文創(chuàng)作處處體現(xiàn)并貫徹了這一觀點。同時,他又不肯放棄或忽視藝術上的苦心經營和錘煉。他自己說:“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樊川文集》卷十六《獻詩啟》)他的作品至今令人百讀不厭,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中實踐了這兩方面的追求,鍛煉出了自己獨到的風格特色。

他與李商隱在李白、杜甫之后以“小李杜”齊名。李商隱的詩風比較接近杜甫,而他的詩風比較接近李白,具有豪放、曠達、俊逸的特色。憂國憂民之心,感憤傷時之志,往往體現(xiàn)在詩歌里,使他的詩風慷慨豪健,一瀉千里,不可阻遇,寫長詩時尤其如此。《郡齋獨酌》的前半,以反復詠嘆描述自己喜愛的人物形象作為鋪墊,后半則在此基礎上傾吐了平生志向和理想,不假思索,淋漓酣暢?!陡袘言娨皇住废褚环鶜鈩莼趾甑臍v史畫卷,回顧藩鎮(zhèn)長期跋扈的歷史、各朝天子采取的不同對策,激昂而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抒發(fā)出不得展才的郁悶,也體現(xiàn)了火熱的激情。《張好好詩》則用流暢的筆調細膩刻畫了人物形態(tài)和風光場景,烘托出一種感傷抒情的氣氛。這些長詩,根據不同的內容需要而體現(xiàn)出或剛勁峭拔、直抒胸臆,或舒卷自如、情意深長的特點,既吸收了前人的長處,又表現(xiàn)出詩人獨特的風格。

律詩和絕句的形式整齊,字數有限,又要受到平仄粘對規(guī)律的限制。詩人往往把幾層意思壓縮到一聯(lián)一句之中,使形象和語言達到一種高度凝聚。他非常注重詞藻的運用和錘煉,往往在詩句的拗峭中顯出遠韻遠神,含渾整練,收到語帶雙關、意在言外的效果。如《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當年元載和憲宗都曾有過收復河湟失地的設想,但隨著他們的逝去誰也不再考慮這件大事?!澳裂蝌岏R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一聯(lián),寫盡了漢唐故地遺民忍受屈辱、盼望恢復的心情,而內地的有閑者卻在無動于衷地欣賞從涼州傳來的歌舞。這是多么觸目驚心的對比!詩中雖然沒有直接喊出收復河湟,但已表現(xiàn)了深深的憂憤之情,蘊含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不盡關注。又如《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全詩運用比興手法,把受回鶻侵擾而流離失所的災民喻為驚惶南飛的早雁,寄托著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憂慮。“仙掌”“長門”一聯(lián),暗示和譴責統(tǒng)治者對人民痛苦的漠不關心、麻木不仁;“豈逐春風一一回”、“水多菰米岸莓苔”,則是詩人對邊民的無限同情與安慰。詩人對于唐政權的孱弱、畏縮,充滿難言的憤慨和恨鐵不成鋼的感情。

杜牧的七言絕句最是膾炙人口。其中,有詠史抒懷的佳章,也有寫景言情的杰構。特點仍然是含蓄婉約,而又清爽俊逸。如《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先寫自己經驪山到長安,回頭遙望驪山上如錦如繡的行宮,想到當年玄宗和楊妃在這里恣意享樂的情景。語言平易曉暢,沒有一句是對這一對帝妃的直接抨擊,卻通過“送荔枝”這一歷史鏡頭的捕捉,深刻揭露出正是如此的荒淫無度才釀成國家的大患,對此進行了辛辣的鞭撻和諷刺。又如《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通過對煙霧彌漫、迷離恍惚的秦淮夜景和隔岸傳來的《玉樹后庭花》的哀婉歌聲的描寫,詩人展示出一幅寒冷凄清的晚泊圖,從中可以體會到一種對亡國不祥的預感。而《山行》則完全是另一種情調: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寫秋景而沒有秋天的衰殘寥落之感,而那鮮明耀眼的紅楓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傳達出一種清新自然的健康情緒?!督洗骸方^句,則是在對景物的描摹中隱隱透出歷史的興亡之感: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還有一些詩歌,是對風俗、景物的描繪,如《清明》、《齊安郡后池絕句》;有的是以寫人物的動作來體現(xiàn)人物內心的細微心理活動,如《秋夕》;有的則是直接細膩傳神地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如《贈別》二首之二。

杜牧的文風俊爽峭健。他的集子中,有不少論兵、論政、論文的作品,多有獨到見解,感慨時事,分析政局,縱橫奧衍,說理透辟。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酬答應世之作,有一些鋪排渲染的習氣。但他主要的方面,是自覺地繼承韓愈的散文筆法,筆鋒犀利,內容充實,條分縷析,明白曉暢。他還善于使用譬喻的手法,在說理文中加上形象的說明,在不知不覺間深深地打動讀者。杜牧以他清新質樸的散文,像一陣清風般吹進綺麗靡弱的晚唐文壇,成為中唐韓愈、柳宗元等人所推行的古文運動的直接繼承者。

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是他的外甥裴延翰在他死后搜集遺稿編纂而成的,共二十卷,宋人又編次《外集》與《別集》。這冊杜牧詩文就是從《樊川文集》中選出,詩選得多一些,文連賦只選了四篇,因為杜牧畢竟是以詩成名。詩大體按寫作先后編排,《過驪山作》以下十四首寫作時間不可考的詩則放在最后。詩注則參考過清人馮集梧的《樊川詩集注》。

吳鷗(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1. 京兆府萬年縣:今陜西西安。

  2. 黃州:治所黃岡即今湖北黃岡。

  3. 池州:治所秋浦即今安徽貴池。睦州:治所建德在今浙江建德東。

  4. 湖州:治所烏程即今浙江吳興。

  5. 和鼎:李甘的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