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少年書生

真書風骨:柳公權傳 作者:和谷 著


柳子溫的長子柳公綽出生的這一年,為唐代宗永泰元年,即公元七六五年,是大唐王朝遭遇安史之亂的終結(jié)之年。而從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河西隴右之地,皆為吐蕃所占領,大唐并非天下無事。

柳子溫次子柳公權,比胞兄柳公綽晚出生十三年,時值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即公元七七八年。

柳公權出生在柳家原崖畔的土窯洞里,抑或是原頂上的瓦屋里,不得而知。這一帶的地貌溝壑縱橫,自古以來,人們借助崖畔的黃土斷面開鑿窯洞,所謂以穴而居。若建造土木磚瓦結(jié)構的廈房,則需要更多的成本。這時候,柳公權的父親已經(jīng)官居丹州刺史,用積累的俸祿建造一處像樣的大房院落,應該不成什么問題。所以不排除柳公權落草于相對闊綽的廈房里。

筆者曾尋訪柳公權的故居,當?shù)厝说恼f法是崖畔上的一處荒草凄迷的窯院。一棵傳說為柳公權手植的皂角樹,盡管樹冠不大,粗壯且中空的樹干足以說明它的樹齡已越千年。但從塌陷的窯洞樣式看,其窯院頂多是清代到民國年間的遺物。一位村民說,多年前曾在原頂?shù)拈_闊處挖掘出一件碩大的礎石,說明柳氏在興盛時有過高屋大院的。

柳公權出生的年份,柳家原這個小村子隸屬稠桑鄉(xiāng),距華原縣城四十里。唐玄宗時由原先的關內(nèi)道始置京畿道,下轄京兆府之華原。之后到了唐天祐元年(904)于華原置茂州,翌年改為耀縣,華原的稱謂先后存在了三百余年(明代喬世寧《耀州志》)。

華原地處關中平原與渭北高原接壤地帶,屬橋山山脈南支與鄂爾多斯臺地南部邊緣,素有北山鎖鑰、關輔襟喉之譽,是京城通向朔方的天然門戶。因在地理位置上處于關中傳統(tǒng)農(nóng)耕地帶的邊緣,演繹過多次民族征戰(zhàn)與融合的歷史風云。這里的風土民俗不僅積淀著農(nóng)業(yè)文化的遺存,也保留了游牧部落的習性,本分好客又強悍冷倔,忠厚老誠又精明過人,守候傳統(tǒng)又有著社會變革的期望。

柳公權在知書達理之后,咀嚼再三,尋思先祖柳昂為何選擇了這里定居,一定有其充分的理由。這里是典型的黃土臺塬地帶,遠古以來,從北方鄂爾多斯高原吹來的漫天風沙,在臨近渭河平原的丘陵間堆積成了厚厚的泥沙粉塵,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和雨水沖刷,形成了闊大的溝壑。地勢北高南低,雨水順流而下,將偌大的原野切割成了無數(shù)斑駁的碎片,形成了層層疊疊的臺塬。遠遠望去,如同黃褐色的虎紋斑,雄奇而蒼茫。柳家原地勢偏高,比較平坦,是兩條大溝護佑的一片城堡似的土原,狀若龜蓋,視野遼闊。

柳家原因三面臨溝,只有一條被當?shù)胤Q為崾崄的山梁可供出入,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柳氏家族在近幾代,都是從中原逐鹿與北方游牧部落的輪番征戰(zhàn)的動亂中拼殺出來的,深知棲居地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從防御角度講,這里的地形是如同葫蘆狀的半島,應該是理想的。華原地帶,向來是北方草原部落襲擾關中長安的跳板,一旦攻破北邊橋山的石門關,便可順地勢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假如有鐵騎襲來,柳家原的周圍溝壑縱橫,驛路纏繞,迷魂陣一般,要找到這里是很難的。遠離大道驛站,又曲里拐彎兒,曲徑通幽,到了這里也是到了鄉(xiāng)間土路的終端。

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農(nóng)耕時代的土地是判斷一個士族或一個人價值的基本參照物。有功之臣,皇上要賜予土地,所謂邑若干百戶、千戶以至萬戶侯。京城的富豪商賈,也在鄉(xiāng)下置地或圈地作為資產(chǎn)或遺產(chǎn)。大戶人家、殷實人家、破落人家的貧富區(qū)分,往往是以土地多少為衡量標準的。土地是無價寶,不占有土地的人只能是貧佃戶雇工,是務農(nóng)的庶民。華原北部相對于渭河平原偏僻一些,但土地相對寬松,盡管是溝壑臺塬,并不特別影響土地的質(zhì)量。雖然大部分是旱地,風調(diào)雨順的話,照樣旱澇保收??梢姡茸嬖竭^炙手可熱的京兆渭河平原和涇河兩岸,而選擇在渭河支流的臺塬一帶置地落籍,是有其睿智眼光的。這里遠離喧囂的都城,有田野的自然景象,再說,城頭的大王旗若有變幻,華原別墅當是相對安全的處所。

達則入朝做官,窮則退避田園事農(nóng),不失為明智之舉。而后的華原柳氏在一百多年的盛衰沉浮中,蟄居鄉(xiāng)野,再圖崛起。說柳家原是一處耕讀傳家的宜居之地,甚或是陶淵明夢中的桃花源,一點也不過分。恬靜,寂寥,可謂荒僻而詩意的棲息之地。

柳氏一族的老根在黃河以東的厚土之上,分蘗一支于渭水之北華原的曠野上,重新起根發(fā)苗,竟也枝干茂盛,郁郁蔥蔥。從而,華原柳氏伴隨隋唐時代的風起云涌,顯赫或者沉寂,延續(xù)了近五百年之久。

柳公權上世來的這一年,朝廷發(fā)生了幾件邊關戰(zhàn)事,引起丹州刺史柳子溫與少年柳公綽的關注。當然,柳公權大睜著嬰兒天真的眼睛,對事理的感知尚處于混沌狀態(tài)。

七月十四日,郭子儀奏言:“回紇兵尚在塞上,隨時可入,邊人恐懼,請遣邠州刺史渾瑊帥兵鎮(zhèn)振武軍(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代宗從之,回紇于是引退?!保ā吨袊鴼v史紀事》)

到了八月,吐蕃二萬余眾入侵銀、麟二州,郭子儀遣李懷光等擊破入侵者。接著,吐蕃萬騎直下青石嶺,逼近涇州,代宗詔郭子儀等擊退。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平息以來,局部戰(zhàn)爭的陰云不時在西北部的天空籠罩著。等到少年柳公權略曉世事,就與稍有見識的長兄柳公綽開始談論農(nóng)耕時令之外的大事,一知半解地縱橫古今,捭闔國情民意。

年幼時,柳公綽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性格嚴整,品質(zhì)莊重,行為都有禮法。寫的文章文雅不俗,不是圣賢的書不讀(《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傳)。這對胞弟柳公權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影響。

兄弟倆遇到疑難的家庭往事或人情世故方面的迷惑,不大清楚的事情,就請教父親。

父親曾說道,北魏時,河東柳氏先輩柳僧習,曾在此地當太守,寫得一手好隸書,也是最早涉足華原的柳氏族人。接著,柳僧習之子柳慶步其后塵,在北周武成年間做過宜州刺史,頗有官聲。

柳慶起初在北魏做官,充任雍州別駕。有名商人帶了二十斤黃金到京城做買賣,寄住在一家客棧中,每次出門總是隨身攜帶寶箱的鑰匙。不知道為什么,房間緊閉,金錢卻全部消失,他認為是客棧老板所偷。客棧老板經(jīng)不住官府嚴刑拷問,便無辜負罪。柳慶聽到這個消息后卻表示懷疑,詢問商人:“平日鑰匙放置何處?”商人答:“經(jīng)常自己帶著?!庇謫枺骸澳憧稍瑒e人一同住宿過嗎?”答:“不曾?!痹賳枺骸霸c人一起喝酒嗎?”答:“前一陣曾與一位僧人痛飲過兩次,醉得大白天就睡著了?!绷鴳c判斷,房主人只是因為刑訊痛苦才被迫認罪的,那個僧人才是真正的小偷。于是立即派人追捕。出家人在偷得黃金后雖然逃逸,仍被柳慶捕獲,尋回商人所丟失的黃金。

廣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親族,他的外甥孟氏屢次橫行不法。有人告發(fā)孟氏盜牛。柳慶將其逮捕審訊,確認情況屬實,立即下令把他監(jiān)禁起來。孟氏完全沒有一點害怕的神色,竟然對柳慶說:“今天你如果給我戴上了鐐銬,以后你又該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辯解外甥無罪,孟氏因此更加驕橫。柳慶就召集僚屬吏員,公開宣布孟氏倚仗權貴虐害百姓的罪狀,施以笞刑。從此以后,皇親貴族收斂氣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父親柳子溫還說道,唐天寶初年,河東族人柳鎮(zhèn)中了進士,在至德年間出任華原縣尉,后任太常博士。柳鎮(zhèn)少樂閑靜,不慕榮貴。曾自司州游上元,愛其風景,于鐘山之西買地結(jié)茅,開泉種植,隱操如耕父。其左右居民皆呼為柳父。這個柳鎮(zhèn),與華原柳氏同宗同祖,也就是后來名聲大噪的柳宗元之父。柳宗元比柳公權大五歲,柳子溫也不曾料到,這兩個柳氏后生會在日后有多大的造就。

到了唐乾元初年,華原縣衙發(fā)生了一樁大事,街談巷議,傳得沸沸揚揚。柳公綽、柳公權兄弟倆出于好奇,欲知事件真相,一再追問下,父親柳子溫便道出了其中緣由。

華原有一個叫盧樅的縣令,因為公事責備過同鄉(xiāng)人齊令詵。這個齊令詵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宦官,便對縣太爺盧樅懷恨在心,設計陷害盧樅,使其獲罪。經(jīng)復查后認為,盧樅應當免官,并以官吏迎合上級律條以死罪論處。

朔方節(jié)度使張齊丘之子張鎰,因祖上功業(yè)授任左衛(wèi)兵曹參軍,郭子儀上表任用其為元帥府判官。狀告華原縣令盧樅的案子到了張鎰手里,他明察秋毫,發(fā)現(xiàn)其中冤情,便憤憤不平。張鎰回到家中,就告訴母親說,如今為盧樅申訴,盧樅免于死,而我則獲罪貶官無疑。沉默不語則有負國家,貶官又為太夫人添憂,請問如何能使您安心?母親說,兒不要有負于道義,我就安心了。于是,張鎰堅持糾正對盧樅的處罰,盧樅得以流放,張鎰則被貶為撫州司戶參軍,后改任晉陵令。江西觀察使張鎬上表任命張鎰為判官,又升為屯田、右司二員外郎。張鎰為母親守喪,以盡孝聞名。

柳公綽和柳公權兄弟十分敏感,也富于好奇心,緣起華原縣令盧樅吃官司之事,關注到了這個值得敬佩的張氏世家。聽說張鎰的父親張齊丘,特別信奉釋氏。每天早晨穿上新衣服,拿著經(jīng)書在佛像前念金剛經(jīng)十五遍,堅持不懈幾十年。在做朔方節(jié)度使時,衙門內(nèi)有一個小將犯了罪,怕事情敗露,于是就煽動幾百個軍人商定謀反。張齊丘退出衙門,在小廳里閑走,忽然有幾十個兵士,亮出兵刃走進去。妻子、女兒和奴婢叫喊著沖出門來,說有兩個甲士進了廳屋。衙內(nèi)的衛(wèi)士聽說兵變,帶兵器闖入,走到小廳前,看見十幾個人站在院子里,垂手而張口,把兵器扔在地下。有五六個人說不出話來,其余的人都自首說,欲要上廳,忽然看見兩個甲士幾丈高,瞪著眼睛叱責,就像中毒一樣。衛(wèi)士上前,就把他們擒住了。張齊丘聽說之后,好像醒悟到什么,便斷絕了酒肉,信了佛法。

后邊還有故事。建中二年(781),張鎰授任中書侍郎。因兩河用兵,皇帝下詔減少御膳和皇太子的食物,張鎰上奏減少堂餐錢和百官官俸的三分之一,來資助國用。朱泚率領盧龍軍戍守鳳翔,皇帝挑選人來代替,看著張鎰說:“文武兼?zhèn)洌貎?nèi)外,沒有人能取代你,希望你能為朕安撫盧龍軍。”之后,張鎰在朝廷任工部尚書判度支,因為奏事稱職,代宗皇帝當面許諾要封他為宰相,待他特別好。張鎰天天盼望著下詔書,但幾十天過去也沒有消息。忽一日,張鎰晚上夢見有人推門急忙而入,大聲說道:“恭喜你調(diào)任拜相了!”張鎰驚醒,想屋里屋外都沒人,這是怎么回事呢?少時,有走馬吏來報告說:“詔書下!”張鎰果然被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也就是拜相了。

先前,華原的又一個縣令叫顧繇,也惹了官司,只是運氣沒有后來的盧樅好,少了貴人相助,流落異鄉(xiāng)。此案涉及到當朝宰相元載,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元載因貪賄被殺。

這一年,柳公綽十二歲,略知世事,柳公權則是于次年才出生的。等柳公權長到聽懂故事的時候,就纏著父親柳子溫給他講貪官元載被殺的來龍去脈。

早在唐永泰元年(765),華原縣縣令顧繇膽識過人,上書舉報說,元載的兒子元伯和等人攬權受賄。沒料到,舉報人顧繇因此獲罪,被流放到了錦州。元載的兒子元伯和黑惡勢力很大,朝內(nèi)外知名。元載在中書省時,他的丈人把房子賣了,來投奔他想謀一職。元載審度他的丈人,不能任職,便寫了一封致幽州官員的信叫丈人拿走了。他丈人既惋惜又很生氣,不得已只好拿信走了。到了幽州,想到自己破產(chǎn)而來只得了一封信,信若寫得懇切還有希望,他便把信折開看了,信上沒有一句話,只有元載的署名。他非常悔恨,想回去,可是已經(jīng)走了千里路,便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理去拜訪院僚。院僚問:“你既然是相公丈人,能沒有書信嗎?”他說:“有。”判官大驚,立刻叫拜訪者上來講話。一會兒,有人捧一木箱,他便把信投入箱中,然后便到上好的館舍住著。他住了一個月才辭別而去,走時還奉贈一千匹絹。

肅宗時,元載因與掌權宦官李輔國之妻同族而受到重用,管理漕運。李輔國向肅宗舉薦元載當宰相,天子迫不得已,只好點頭。大歷五年(770),勢傾朝野的宦官魚朝恩日益驕縱,代宗終于憤怒了。一貫與魚朝恩不睦的宰相元載,趁機奏請誅除魚朝恩,遂以重金賄結(jié)其左右心腹??烧l曾想到,剛剛擺平了這個弄權自專的奴才,自詡除惡有功的宰相元載又復坐大。從此結(jié)黨營私,賣官鬻爵,致使朝廷賄賂公行,比魚朝恩有過之而無不及,中樞政治一團糜爛。到了大歷十二年(777),代宗決意整肅,遂下詔賜死元載。

由此可以見得,一個小小的華原,與京城朝廷的人脈瓜葛。無怪乎,當初華原縣令顧繇,上書舉報元載兒子元伯和等人攬權受賄,是跟自己過不去,因此獲罪被流放,似乎是自討沒趣。然而這種無畏的精神,卻不能不令人欽佩。元載父子,終是沒有逃脫罪有應得的下場。

父親柳子溫明白這些道理,在華原長大的兒子柳公綽、柳公權及后輩人,其為人為官的品行也自然受到深刻影響。

在華原做過縣令的另一個人是武元衡,曾讓少年時代的柳公綽、柳公權兄弟為之羨慕。

武元衡的政治背景顯赫,為武則天曾侄孫。曾祖父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兄弟,官至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寫文章,官至修文館學士。武元衡少時天資聰穎,二十六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因詩賦文佳,金榜題名,位列進士榜首。

柳公綽比武元衡小七歲,武元衡中狀元時柳公權才六歲。當然,柳公權在二十多年后也做了狀元。在漫長的科舉道路上,武元衡不失為幼年柳公權的一個榜樣,所以有關武狀元的身世及軼聞趣事,自然是柳公權一直所關注的。

武元衡登進士第后,曾任監(jiān)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然而到任不久,即以縣難治,稱病去之??梢娙A原這個地方地氣硬,官是很難當?shù)?。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武元衡寫下了一首《立秋華原南館別二客》:“風入泥陽池館秋,片云孤鶴兩難留。明朝獨向青山郭,惟有蟬聲催白頭。”

唐德宗在位時,知其才學,召授武元衡中央官吏中的要職,一年內(nèi)連升三級,遷至御史中丞,掌監(jiān)察執(zhí)法、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之事,常與德宗咨議國事。德宗稱贊:“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

這個武元衡,之后竟然成了柳公綽父子的好友。華原柳氏與武氏的交集,武元衡又如何在上朝的路上遭遇暗殺身亡,此當后話。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柳子溫長子柳公綽風華正茂,靠家學讀書破萬卷,為父在為兒子科舉應試的前途著想。官至刺史的柳子溫,難免也一樣望子成龍,渴盼其子學業(yè)有成,仕途通達。

早先,時任禮部侍郎楊綰,就朝廷選官制度的變革上書唐代宗。認為古代選官必須考核他的操行,近代選官則專門崇尚文章。朝廷的公卿大臣以此來看待士人,家中長輩以此來教導兒子,其中明經(jīng)科的考試,人們背誦帖括經(jīng)書以求僥幸及第。建議請讓縣令察舉孝廉之士,取那些在鄉(xiāng)里表現(xiàn)出眾的,以及飽讀經(jīng)書的人,推薦他們到州府,經(jīng)過刺史對他們的考試,再送到尚書省。楊綰見自己的上書得到皇上青睞,順勢又使招數(shù),請求唐代宗設置五經(jīng)秀才科。這便使柳子溫和兒子柳公綽受到激勵,對讀書人的仕途充滿期望。柳公綽的性格一如父輩,莊重嚴謹,又喜交朋友豪杰,待人彬彬有禮。他從小聰敏好學,政治、軍事、文學等樣樣精通,尤其喜愛兵法。自幼喜好藏書,成年之后,家有藏書處為西堂,藏書萬余卷。而且每藏一書必有三副本,上者為紙墨華麗者,為鎮(zhèn)庫保存本,貯于庫內(nèi),次者為常用閱覽之本,下者為少兒幼子學習之本。尤其擅長于文學,所作之文不尚浮糜。

柳公綽果然不負父親柳子溫厚望,應制舉,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秘書省校書郎。

兄弟倆年齡相差十三歲。這一年,兄長柳公綽已經(jīng)是年方十八的英俊才子了,胞弟柳公權尚處在啟蒙階段。一般家庭的孩子,這時候還是玩尿泥的年齡,柳公權卻在父親的教誨和兄長的感召下,開始練習捉毛筆寫字了。

家喻戶曉的一個成語,叫“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母親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ji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說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影響。華原一帶莊稼人也說,跟上皇上做娘子,跟上殺豬的翻腸子,娘子當?shù)蔑L風光光,腸子也翻得行家里手。當然,這說的是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的大道理。

柳公權從小就接受了柳氏世家血脈的承傳,家風家教的耳濡目染,使他自幼年時便偏愛漢字,嗜學成癡,開始學習寫毛筆字。

父親柳子溫官至刺史,為一方諸侯,在京城的柳氏世家中爭得一席之地。父親在京城的影響,勢必與河東傳統(tǒng)士族有了交集,重續(xù)舊緣,有幸迎娶了河東清河世家崔氏的女子為妻。作為第一個啟蒙老師,母親對柳公綽、柳公權兄弟最初的人格導向至關重要。母親出自官僚詩書世家,文化修養(yǎng)自不待言,最初手把手地教兒子寫字,一定是母親崔氏親為。

柳公權自幼學書寫字,是新舊《唐書》的正史中都有記載的,毋庸置疑。是說這孩子有天分,也可以說是他笨鳥先飛,從小就早早開始寫字了,又未嘗不可。至于當?shù)孛耖g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說父親怎么教柳公權照劍和刀的樣子寫“人”字,賣豆腐腦兒的老頭兒用軟塌塌的豆腐腦兒惡評童子柳公權的歪字,字畫湯如何用腳寫得一“手”好字,這類軼聞趣事,不曾見諸正史,可能是仰慕柳氏書法的后人添鹽加醋杜撰出來的,但卻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些信息,說明柳公權并非書法小天才,而是后天的勤奮苦練出來的。

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說,童年時候的柳公權讀書很好,字卻寫得歪七扭八,常常受到老師和父親的責罰和訓誡,而母親更心疼小兒子,則相對溫和一些。

一次,父親柳子溫來到書房看他練字,不料兒子不在屋里面,書案上放著尚未寫完的大字,便生氣地說,把個“人”字寫得缺筋少骨,不像個“人”字。

這時,兒子正爬在地上,讓村里孩子們騎在背上當馬玩。父親喊叫了一聲,調(diào)皮的孩子們一哄而散,兒子拍打著身上的塵土,沮喪地回到書房。

父親嚴厲地訓斥說:“不要只知道玩耍而誤了學業(yè),要把字練好。你寫的“人”字,就像你剛才爬在地上的狗熊樣,沒出息!”

父親說著,從一旁取來一把刀和劍,在桌子上擺成一個“人”字。說道:“小子,做人和寫字,就要像刀劍一樣鐵骨錚錚才是?!?/p>

在父母和兄長柳公綽的輔導下,柳公權一邊認識漢字,練習寫字,一邊了解這個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事情,充滿好奇心,也在學習如何明辨是非。

這一年的一天,柳公權正在仿寫當朝書法名家徐浩的字帖,父親平靜地告訴他說:“孩子,這個字寫得很好的老先生不久前去世了?!?/p>

柳公權猶疑地問道:“為什么?”

父親說:“不為什么,他活了八十歲,算是高壽了。”

柳公權又問:“人為什么要死呀?”

父親答:“人活在世上不過百年,這是老天爺定的,一輩輩人就像地里的莊稼種了割了,割了又種了,一茬又一茬沒有窮盡。春夏秋冬,四季輪回,人也一樣。”

處于啟蒙年齡的柳公權,開始意識到人之死亡的恐懼了,人要是不死該多好啊。不過,一年那么漫長,一百年又該多么遙遠??!

接著,父親柳子溫就給他講了徐浩的故事。

徐浩小時候,好學上進,特別是對書法有濃厚的興趣。徐浩的父親看到兒子小小年紀,也愛書法,且有才氣,想到徐家書藝后繼有人,就向他精心傳授技藝。在父親的教導下,徐浩勤學苦練,寒暑不輟,大篆、小篆、隸書、行書等各種字體,都認真地學習和鉆研,終使自己書藝超群,特別是精于楷法,圓勁厚重,自成一家。年輕時的徐浩,運用各種字體,書寫了四十二幅字屏,八體皆備,各放異彩,轟動一時,名聞朝野。

日后等到柳公權成人,才逐漸了解了徐浩的書法名氣,當初在書法大家顏真卿之上。徐浩草隸尤勝,得意處近似王獻之筆法,歷仕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太子少師,存世墨跡有《朱巨川告身》,碑刻有《不空和尚碑》《大智禪師碑》等。徐浩一家,自祖父起至其子輩,四世與書法有緣。祖父徐世道精于真行,父親徐嶠之也是唐代有名的書法家。唐肅宗時,徐浩被授為中書舍人,朝廷中凡是詔、令、誥、策諸種文字,俱出自徐浩之手。他寫的字似“怒猊抉石,渴驥奔泉”,意思是說,像憤怒的獅子扒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

柳公權偏愛當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字,仿寫得很癡迷。

聽母親說過,顏真卿從小很可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是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的。因家貧缺紙筆,常常用筆蘸著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后考中科舉進入仕途。三十四歲時,毅然辭去禮泉縣尉,赴京師長安拜學書法家張旭。之后又辭官到洛陽,再訪導師張旭,希望在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只是讓他臨摹一些名家字帖。有時候帶著他去爬山游水,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練字。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fā)。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fā),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扎扎實實勤學苦練,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年復一年,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

有一天,當柳公權正沉浸在臨摹顏真卿字帖時,聽哥哥柳公綽說,顏真卿死了,是前不久在蔡州被叛賊李希烈殺害的!

柳公權很驚異地問道:“為什么?他字寫得那么好,為什么還被人殺害呢?”

柳公綽嘆了一口氣說:“顏真卿文武雙全,不僅是一位書法大家,本身還是一位叱咤風云的軍事家?!闭f來話長。

安祿山謀反那年,顏真卿被推為聯(lián)軍盟主,統(tǒng)兵二十萬橫掃燕趙,后升職為御史大夫?;次鞴?jié)度使李希烈叛亂,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顏真卿前往勸諭,叛將卻勸他做他們的宰相,顏真卿不從,便被關了起來,揚言要活埋他。過了一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不然就用火燒死他。李希烈想盡辦法,終沒能使顏真卿屈服,就派人將其縊殺,終年七十七歲。

唏噓!年幼的柳公權,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心目中的書法大家的精神境界,卻從幼小的心靈深處敬仰之至。父母和兄長給自己講述的為人之道,他所讀到的歷史中的仁人志士者是這樣的大英雄。一手執(zhí)筆,一手捉刀,文武兼?zhèn)洌窃鯓拥膬?yōu)雅,又是如何的威武。成年之后的柳公權,飽讀詩書,涉足官場和社會,越發(fā)崇尚顏真卿的為官為人為文之道。

柳公權欣賞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系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其墨跡《爭座位帖》《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給予柳公權以豐沛的書藝營養(yǎng)。

多年后,柳公權也許是在宮廷做侍書郎時,目睹過《祭侄文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殉安史之亂后,顏真卿于乾元元年(758)祭侄靈前寫下此稿。五十歲的顏真卿,在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以篆法入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筆者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涂抹,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其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得自然之妙,被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堪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

身為侍書郎的柳公權深知,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即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其圓轉(zhuǎn)遒勁的篆籀筆法,開張自然的結(jié)體章法,令人嘆為觀止。

顏真卿的書法用筆肥愚,行筆衄挫不爽落,書法藝術尖端的“飛白書”于顏氏而不顯。書法雖然肥厚,但豐潤飽滿,端莊尊重,絕對不是所謂的墨豬。顏體楷書,于圓滿中見筋骨,筆力雄健,力沉勢足,大氣磅礴,開一代新風,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而最受益者莫過于柳公權,從“顏筋”到“柳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大唐王朝書法遺存的標志。

民間故事也說,柳公權小時候開始習字時,字寫得很糟,但他很要強,受到私塾先生和父親的訓斥后,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jīng)過一兩年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原年齡相仿的小伙伴相比,柳公權的字已成為方圓最拔尖的了。從此以后,他寫的大字,得到同窗稱贊和老師夸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他感到有幾分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

柳公權胸有成竹,很快就寫好了一篇。

這時,一個賣豆腐腦兒的老頭兒來到桑樹下,放下?lián)有獩?。柳公權厚道,出手大方,掏錢給小伙伴每人買了一碗豆腐腦兒,酸辣可口,小伙伴們吃得直吸溜。老頭兒因為孩子們照顧了他的小生意,也樂呵呵的。

雖是個賣小吃食的老頭兒,卻也酷愛書法,有點見識。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忍不住指指點點,說長道短。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字,頗有把握地說:“老爺爺,您看我寫的字怎么樣,能得幾分?”

老頭兒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飛鳳家”三個字。稍微識文斷字的莊稼人也常說:“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币馑际沁@三個字,筆畫復雜,結(jié)體不好拿捏,輕易寫不好,能寫好這三個字,就可以在人前夸耀一番,以滿足虛榮心了。

覺得眼前這孩子有點可教,只是容易驕傲,老頭兒便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你這字雖然有點眉目,仔細推敲的話,只能說寫得并不怎么樣,值不得在人前夸?!?/p>

柳公權被潑了一頭涼水,聽老頭兒這么說,難免有些沮喪,微微低下了腦袋。但心里仍有點不服氣,問道:“那您說說,怎樣寫才算好字?”

老頭兒也毫不客氣,笑了笑說:“你這字寫得像什么,就好像我擔子里的豆腐腦兒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夸嗎?”

幾個小伙伴都停住筆,仔細聽老人的品評。見老頭兒把柳公權的字說得一塌糊涂,就賭氣地說:“人家都說他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你有本事寫幾個字讓我們看看!”

老頭兒爽朗地笑了笑,一邊收拾挑擔一邊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但認得瞎好??墒?,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

老頭兒挑直豆腐腦兒擔子轉(zhuǎn)身離去。柳公權想了想,這話是挖苦人呢,還是真有用腳寫字的人?順口大聲問道:“誰用腳寫字?”

老頭兒擰過身,說:“不信,你到華原城里看看去吧!”

開始柳公權有些生氣,以為老頭兒在罵人。后來想到老頭兒和藹的面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人的話,就決定到華原城里去一趟,看看誰用腳還能寫好字。

華原城離柳家原有三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悄給家里人留了張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翻山越嶺,一路南下,往華原城去了。

之前,柳公權跟著父母和哥哥到過華原城,也逛過瓷器街、中藥鋪子和吃食店,大概知道東南西北。這回進城,他的目標是尋找用腳寫字的人,對別的沒有興趣。終于,他在北街一棵老槐樹下找到了目標,樹蔭下掛著幅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

老槐樹下圍了許多人,大多是看客,也有人在掏錢購買字紙。柳公權擠進人群,到了跟前,不禁驚得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兒,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毛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lián)。其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好心者在一旁幫忙,拾掇字紙,代理買賣。

柳公權這才明白,賣豆腐腦兒的老頭兒沒有說假話。他慚愧極了,心想,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自己寫的字真是差得太遠了。寫字需要雙手,字畫湯也許因為什么遭遇失去了雙手,為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茍延殘喘地活下去,還要養(yǎng)家糊口,竟然練習用腳寫字,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運用僅有的雙腳,讓它們開掘出特異的生理功能,把字寫得如此之好,所下的功夫非常人能比,這對擁有雙手的健全人中的書法愛好者不啻是一種譏諷。

這時候,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緒,襲上了少年柳公權的心頭。他默不作聲地蹲在一旁,等到收攤,圍觀者一一散去,他幫忙拾掇完攤場,字畫湯老爺爺這才發(fā)現(xiàn)了他。便問道:“孩子,你家住在哪兒,我怎么沒見過你?”

柳公權恭敬地回答說:“我是從柳家原來的,專程來城里拜訪您老人家。”

字畫湯笑了:“豈敢豈敢,我一個糟老頭子,哪兒值得小公子專程拜訪?”

沒料到,少年柳公權撲通一聲跪在了字畫湯面前,虔誠地央求道:“老爺爺,我愿拜您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您收我為弟子,愿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和方法?!?/p>

字畫湯慌忙用腳拉住柳公權說:“起來,好孩子,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天生下來沒手,干不成活,只得以手代腳,靠腳巧混生活,與乞丐無異,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

柳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被他的真誠所打動,便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p>

字畫湯對柳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五十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墻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里洗硯,池水都烏黑了。可是,我的字練得還差得遠呢!朝里寫字好的,除了徐浩,要數(shù)顏真卿了。你立志書藝,得好好用心練習他們的書帖。”

柳公權告訴說:“這二位大家的字帖我都臨摹過數(shù)遍,看來還是不得要領,功夫還沒下到。”

字畫湯將寫有四句順口溜的字紙交給柳公權,他鞠躬謝過后,小心翼翼地折疊起來,裝入口袋,與老爺爺告別。

柳公權望著字畫湯的殘缺的背影,淚眼迷蒙,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華原城,一路小跑,趕天黑前回到了柳家原家中。

自此,柳公權擁有了一種精神的力量,這種力量與父母兄長給予的督促與教誨不同,更多是來自外部世界的鞭策,或者說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刺激。同樣是人,命運各有差異,人的潛能的發(fā)揮,其動力也更多出自心靈的自覺。成功者天分是有的,多半?yún)s是后天的努力,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從華原城回來,家人見柳公權像是變了一個人,沉默寡言,只知道伏案練字。于是,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磨破了,讓母親補了一層又一層。

源自民間的傳說,將柳公權頂禮膜拜用腳寫字的字畫湯的事情講得津津有味,雖然有夸大的成分,也可以自圓其說。

柳公權十二歲時,其兄柳公綽二十五歲,先任校書郞,后遷渭南縣尉,正九品上。此時的柳公權,不僅在書藝上大有長進,可謂質(zhì)的飛躍,并博覽群書,能為辭賦,出口成章。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在不斷體味和接受柳氏家風家學的滋養(yǎng),以德行為根株,博貫經(jīng)術,像一棵生機勃發(fā)的小樹,在朝著天空漸漸長高。

在書藝上,柳公權初學當朝書法大家徐浩,繼之臨摹顏真卿,又尋根溯源,鉆研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藝,遍閱歷代筆法。柳公權在閱讀中得知,王羲之在少年時曾經(jīng)跟他的姨母衛(wèi)夫人即衛(wèi)鑠學習書法,并認真學習衛(wèi)夫人的老師鐘繇的書法,得到了一手秀麗飄逸的筆法。中年游覽名山大川,目睹秦漢時期書法大家如李斯、蔡邕、鐘繇、梁鵠的書法遺存,眼界開闊,博采群碑,改學篆書、隸書,得到了質(zhì)樸豐茂的書風。暮年變法創(chuàng)新,羅集民間精華,綜合百家的要妙,熔融章草的嫻熟,改變藳行的縱逸,得到了遒逸瑰麗的書體。后人把他看成是書法的圣人,尊為書圣。

讓少年柳公權敬佩的是王羲之的性情。最初為秘書郎,后來擔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其性格耿直,倜儻不群,不拘禮法,因與位高其上的揚州刺史王述不和,恥居其下,便稱病辭官,誓墓不仕,也就是在自己的祖墓前發(fā)誓以后再不當官,從此遁跡山林,論道談玄。受其影響,不熱衷于官階的門道,這也許是柳公權步入仕途后久久不得進升的一個思想根源。

柳公權讀到的王羲之法帖眾多,可惜無一本是真跡,實在是遺憾,然而王羲之書法的摹本、拓本、刻本,足可以稱雄千古了。其楷書《黃庭經(jīng)》《樂毅論》《東方朔畫贊》,行書《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孔侍中帖》《姨母帖》《奉橘帖》《得示帖》《蘭亭序》《圣教序》,草書《十七帖》《初月帖》等等,在柳公權的筆下已經(jīng)臨摹了無數(shù)遍,可以說是滾瓜爛熟了。

對于王獻之的書法作品,也只見史書記載,柳公權觀覽不到流傳的原物或拓片。搜尋到的書帖則有小楷《洛神賦》十三行,行草《鴨頭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十二月割至帖》《地黃湯帖》《東山帖》《鵝群帖》,草書《諸舍帖》等,他也是視為珍寶,臨摹了無數(shù)遍。

凡是學習書法者,幾乎沒有一個不是直接或間接學習二王的,少年柳公權也不例外。二王的書法,特別是王羲之的書法,奠基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人書法,他們以法度與意韻感染了一代代的書法學習者,同時也造就了他們在書法界稱王稱雄的地位。

從少年時代起,以至后來在宮廷生活多年,柳公權把目光也投向了初唐四大家,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書法藝術,體悟不同的書風。

歐陽詢博通經(jīng)史,其書法初學二王,后遍學秦漢篆隸、魏碑??瑫纭毒懦蓪m醴泉銘》,隸書碑如《房彥謙碑》,行書帖如《張翰思鱸帖》,草書如《千字文》殘本,于平正中見險絕,世稱歐體。唐太宗稱虞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五絕。其行書墨跡有《汝南公主墓志》,圓融遒逸、外柔內(nèi)剛,可以看出其沉靜寡言、志性剛烈的性情。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貶到爰州的褚遂良,其書法作品《雁塔圣教序》《房玄齡碑》等,則是融會漢隸,變隸書為楷書,使書法方圓俱備,婉美華麗。因預知竇懷貞謀害玄宗事被賜死于獄中的薛稷,書法有《信行禪師碑》,用筆纖瘦,結(jié)字疏通又自成一家。

初唐四大家的書法,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楷書的風格都是清秀瘦勁,其中歐陽詢楷書更為突出。少年柳公權,臨摹了歷代和當朝諸多書法家的字帖,逐漸掌握了各家各派的筆墨特點,也略知一些書法家們不同的人生際遇和軼聞趣事。讓柳公權著迷的是他們風格迥異的書藝,其不同的仕途命運,也使柳公權疑惑不解,為之嘆息。對父母和兄長以及私塾老師所講的社會、歷史、政治、軍事、人生、藝術等等理念,無疑是在他日后的履歷中不斷消化的。

之后形成的柳公權楷書,有學習民間字畫湯的奔騰豪放,有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為自成一家的柳體書法積累了豐厚的滋養(yǎng)。從幼年學書,到長達八十多載的漫長歲月中,柳公權除了在宮廷中供職的生存手段外,從來沒有離開過對漢字書寫方式的追索。書法成了他的生命,成了他終生為之癡迷的技藝。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宮廷生活的優(yōu)裕,學養(yǎng)的不斷積累和沉淀,柳公權對中國漢字的淵源必定有一番深入的探究。中文中的最小組成單位不是單字,而是組成單字的基本筆畫,即橫、豎、點、撇、捺、提、折、鉤八法,或為橫、豎、點、撇、捺五種,其他筆畫均可以視為基本筆畫的組合和變形。

從上古時期的結(jié)繩記事,到母系氏族公社陶器的刻符,從倉頡造字到史籀再到秦書八體的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中國文字是朝著易寫、易識、易記的方向改進,書面語言也就成了文化傳播發(fā)展的主要形式。

自幼在京兆華原長大的柳公權,從起根發(fā)苗的“一”字臨摹始,踏上了一條鉆研中國文字嬗變源流從而求索漢字書寫藝術的不歸路。他經(jīng)??慈思覄兣L扪颍芯抗羌芙Y(jié)構,從中得到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yōu)美的形態(tài)都熔鑄到書法藝術里去。

柳公權在日后漫長的書法修煉中,深切體悟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它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而是形意結(jié)合的語言文字,通過它的形可以聯(lián)想到它的意,根據(jù)它的意又可以聯(lián)想到它的形。其奧妙無窮,完全可以信賴地付出自己畢生的心血,是值得的。

從童年到少年的柳公權,當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知道寫毛筆字的書呆子,他盡管天生性情內(nèi)向,但也敞開心靈,感知外邊精彩的世界。

柳氏家庭的娛樂活動,常常是與各種生辰、節(jié)慶結(jié)合在一起的。從年節(jié)的正月初一到上元節(jié),從寒食到清明,從端午到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從冬至到臘八直到除夕守夜,一家人團聚歡樂的機會就更多了。這些傳統(tǒng)習俗,在唐朝時已經(jīng)形成了?;閱始奕⒌泥l(xiāng)間節(jié)日,少年柳公權也一定是一個有心的看客。人情世故,人間冷暖,喜怒哀樂,難免在這個性格內(nèi)斂的少年心上留下烙印。

雖為官宦之家,其根底也總是憑農(nóng)耕方式生存的,柳家自然也擁有方圓連綿的田地。作為柳氏子弟,奉耕讀傳家為信條,在讀書之余,總是少不了下田勞動。白露播種的時候,他會跟在犁耬后邊,觀察麥子粒如何落入濕潤松軟的泥土。春天,看麥苗在殘雪融化的田地里返青。農(nóng)忙時節(jié),龍口奪食的五黃六月,柳公權也一定是一副莊稼人后生的模樣,在麥浪中揮舞鐮刀,在打麥場上牽引騾馬用碌碡碾場,在暑熱過后的清風徐徐的月夜揚場打理顆粒。底層民間的生活氣息,一直伴隨著少年學子的心靈波瀾。

華原地處京兆地域,自周、秦、漢至唐代,這一帶的文化遺存不勝枚舉。柳公權自幼嗜好書法,對漢字書寫方式的專注探究,到少年時已不滿足于臨摹名帖,喜歡到四處走走逛逛,游山玩水,釋放一顆在籠子里關不住的好奇之心。

在丹州當刺史的父親柳子溫,很少有時間能回到柳家原家中,陪伴妻子和孩子們享受天倫之樂。有機會還朝辦理公務,回長安來往途經(jīng)華原,告幾日假,便領著孩子們到周圍游玩一陣子。更多的時候,柳公權是跟著哥哥柳公綽出游。哥哥步入仕途后,他便常常獨自一個人出門,走出溝壑中的柳家原,無拘無束地到周圍百里方圓的地方去見世面,踏訪名勝古跡。

每當出行,母親總是為他備好了烙饃,給足盤纏,生怕兒子出門在外受苦。烙饃是用溫火在鏊子上烤制出來的一種面食,稱為干糧,是因為水分極少,容易儲存,不至于腐爛變質(zhì)。當時出征將士的行囊里,是少不了這種吃食的。烙饃也叫鍋盔,與盔甲一個模樣。它的特點是耐饑餓,有嚼頭,如果再加入一點茴香、芝麻、椒鹽作料,就更香了。

柳公權足跡所到之處,那里或是有鐫刻在石碑上的名家墨跡,或有過往的歷史故事,更有一番建筑與山川流水及草木風物渾然一體的勝景及風俗民情。這對于求知欲望正處在巔峰狀態(tài)的少年柳公權來說,是盡情的游玩,是艱苦而快活的遠足,更是仔細研習書法藝術和增長學養(yǎng)的好機會。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方為飽學有識之士。

一個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柳公權獨自游了一回柳家原北邊廟灣鎮(zhèn)的三石山。后世因山寺踞山陽,春夏兩季,山花爛漫,香氣四溢,而易名為今天的耀州大香山寺。三石山為東西走向,主峰分東峰、中峰、西峰依次排列,酷似一個巨大的筆架,又像一個巨大的香爐,遠望之,三座奇峰猶如三根頂天香炷插入爐中。山之周圍是萬頃林海,青翠欲滴,遠處的崇山峻嶺云霧繚繞。山中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形態(tài)多樣,山水相依,秀麗異常。更有多處天然溶洞,大者數(shù)百平方米,鐘乳石形態(tài)各異,奇秀無比。

唐代前幾任皇帝均崇信佛教,香山乃京畿近邑,自然佛事盛大。大香山寺是八大佛山之一。肇于苻秦(351—384),盛于姚秦(384—417),乃傳說中的觀音菩薩肉身成佛之地,故以菩薩靈驗而遐邇知名。至南北朝到隋唐,香火一直延續(xù)不斷,已經(jīng)成為一處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每年前半年的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后半年的十月初五至十月十五為香山廟會,前來朝山進香的信眾和游人絡繹不絕。

柳公權自小所讀之書,大多系孔孟之道或老莊學說,佛學經(jīng)典有所涉獵,但還不是一心向佛的教徒。他在這里體悟到的多是歷史的脈絡、文化的更替和玄妙的佛界傳說。至于香山妙莊王之說,緣于佛經(jīng),妙善公主的故事則是后人演繹的。在戲曲寶庫中,有一出關于妙善公主的戲叫《香山還愿》,流傳甚廣。當他置身于此,一定被這情景震驚不已。他從小也聽說過許多神神鬼鬼的故事,有一種懼怕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反而產(chǎn)生了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他不禁佩服民眾超凡的想象力,往往把自己無法在真實生活中實現(xiàn)的愿望寄托于神靈,依附在神話傳說中,是一種民間智慧,也有一種教化的力量。

這次獨自出游大香山的印象,以至影響到了柳公權的晚年,詩文著述不多的老先生,甚至還突發(fā)奇想,寫過幾篇寫夢的怪異小說,其靈感也許與他早年在家鄉(xiāng)尤其是游歷大香山有關。

有一年古歷二月二,是龍?zhí)ь^的吉日,柳公權便纏著考取功名的哥哥柳公綽,央求閑暇時回到柳家原家中的父親柳子溫,去趕華原城東一年一度的藥王山廟會。母親崔氏信奉佛祖和藥王,也難得一同出游。

廟會上,前來燒香磕頭的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他們之中有給藥王爺獻祭面塑的,有還愿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脫身,健康長壽。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五座山巒組成,頂平如臺,形如五指,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隋唐醫(yī)藥學家孫思邈,晚年歸隱于此,被尊為藥王,藥王山便由此得名。為紀念藥王孫思邈,后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成為著名的醫(yī)宗圣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huán)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

柳公權想到,孫思邈乃道士一個,幼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然而聰明過人,少年時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學說,精通道教典籍。立志學醫(yī),重視民間驗方,親自采制藥物,為人治病。畢生勤于著書,晚年隱居于此專心立著,其中《千金方》六十卷,藥方論六千五百首,堪稱華夏最早的一部臨床醫(yī)學百科全書。他終身不仕,隱于山林,一生淡泊名利,認為走仕途之路去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少了自由超脫,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九十余歲乃下山講養(yǎng)生之道,能言周齊間事,魏徵修史時屢訪錄之。如此高人,讓柳公權為之仰慕。

在藥王山的小徑上游歷時,柳公權與父親和哥哥,就孫思邈的生卒年月也難免有過一番探討,不知所終。距柳公權所生活的年代,孫思邈的時代則早了將近一百年。孫思邈出生年月,一說為西魏大統(tǒng)七年(541),那么恰巧與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同一年出生?;实勰颂熳樱灰欢ū绕矫駢勖L,楊堅活到六十歲就下世了,藥王孫思邈竟活到了一百四十多歲,壽數(shù)多出兩倍還多。孫思邈是在唐永淳元年(682)去世的,也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在位期間,那時間,皇后武則天當然還在世。

讓少年柳公權流連忘返的是遍及山間的石塔、石棺、石牌坊,尤其是石刻,北魏至隋唐摩崖造像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在他的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石頭建造的藝術長廊。

柳公權之后多次登臨藥王山,臨摹北魏及唐初造像碑的銘文和楷書,對楷中有隸的結(jié)體規(guī)律仔細琢磨,探尋文字、書法、雕刻三者融會貫通的秘徑。這對于他日后的書法造詣,尤其是多以碑文形式傳世的書藝書風,無疑是上了最初的田野調(diào)查的一課。

在華原方圓一帶,自古文脈鼎盛,士族顯赫,人才輩出。令柳公權敬仰的除了孫思邈,尚有以西晉北地泥陽,今耀州關莊鎮(zhèn)傅家原人傅玄為代表的傅氏家族。在西漢時,傅氏祖先傅介子曾出使大宛,傅睿曾任代郡太守,傅充曾任魏國黃門侍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繼有五代十二世四十五人榮為高官,留名青史。

柳公權的柳家原距傅家原不遠,同屬華原稠桑管轄,翻一道溝,半晌工夫抬腳便到。柳公權經(jīng)常來到這里,探究這一塊同樣是溝壑縱橫的山原,為何既能生長莊稼和草木,繁衍生息勤勞樸實的莊稼人,也竟然能誕生并生長一代代杰出的曠世賢達。

聽傅家原的農(nóng)人說,傅玄幼年時因華原一帶遭遇年饉,為了能夠活下去,便背井離鄉(xiāng),隨父親一路逃難到了河南。少時孤苦貧寒,生計稍有轉(zhuǎn)機,即專心誦學,博學多識,文采出眾,通曉樂律。其性格剛勁亮直,不能容忍別人的短處。最初在郡里任計吏,兩次被推舉為孝廉,并被太尉府征召,心勁很高的他都不就任。之后,傅玄被州里舉為秀才,被選拔為著作郎,奉命撰集《魏書》。

從典籍中,柳公權得知在此期間,傅玄上疏請求推薦賢才,認為應該撤除閑散無用的職位,并統(tǒng)一規(guī)劃天下若干人分別為士人、農(nóng)民、工人、商人。尊崇儒道,崇尚學術,以農(nóng)業(yè)為貴,以商業(yè)為賤。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考核天下官員,縮短居官時間,以鼓勵官員建立良好的教化,爭著做一些政績。書上奏后,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褒賞。不久,傅玄升任侍中。最初,是傅玄推薦皇甫陶共掌諫職的,但等到入朝后兩人就有抵觸,因政事爭執(zhí),傅玄遭彈劾,而獲罪免官。

柳公權研讀了這位鄉(xiāng)黨先賢的著述《傅子》《傅玄集》,覺其尚公道、重爵祿,猶有法家之意,深受教益。傅玄的思想成就,主要是唯物論的哲學思想,認識論上的樸素唯物主義。在自然宇宙觀上,認為元氣是構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生成不是靠造物主、神、天等神秘力量,并總結(jié)秦亡的教訓,指出要實現(xiàn)長治久安,統(tǒng)治者須息欲富民。

在華原一帶,令狐氏族一直名震朝野。少年柳公權在尋謁令狐氏的故地令家莊后,找來唐初史學家令狐德棻的著述,點燈熬油,徹夜閱讀。近二百年前的令狐德棻,在柳公權的眼里,亦是華原所出的一位曠世奇才。

隋煬帝末年,令狐德棻授官為藥城(今安徽亳縣)長官,他很明智地沒有遠程跋涉去就職,待李淵起兵反隋后,任總管府記室參軍。李淵稱帝后,又遷秘書丞。貞觀時任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后以八十高齡致仕,又四年卒于家。在閱讀中,柳公權發(fā)現(xiàn),在近半個世紀的仕宦生涯中,令狐德棻同唐初三位皇帝都有較親密關系,不斷被委以修史重任,而他也殫精竭慮,竭誠盡忠。

在唐初,令狐德棻所做的一件大事是購募遺書,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令狐德棻除主周史外,所修五史均負主編之責,貞觀十年(636)正月五史修成。之后升任《五代史志》監(jiān)修,附入《隋書》。一個人的名字能與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發(fā)生聯(lián)系,這是史學史上的奇跡。

唐進士中,令狐氏有七人。后人令狐峘曾職華原尉,之后遷秘書少監(jiān),承先祖遺業(yè)修《玄宗實錄》百卷、《代宗實錄》四十卷。令狐楚比柳公權大十歲,貞元年間登第。令狐楚之次子令狐绹則比柳公權小十七歲,日后還尚有同朝共事的機會。唐進士中的華原柳氏有柳公權、柳仲郢、柳珪、柳璧,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有柳公綽,舉經(jīng)明有柳玭,當是后話。

華原民間有一種說法,柳家原的地形是村人所說的“老鱉踏蛋”的美穴,將來必定出大人物。柳家原南原四十多畝地,曾是一片瓦房。傳說有一天,柳家原來了一位陰陽先生,說澇池里有一個活穴位,便對年幼的柳公權說:“你站在這兒,看澇池的水動不動?!标庩栂壬叩竭h處去跺腳,又返回來問,“水動不動?”本來水是動了,柳公權卻說:“不動。”陰陽先生不信,在跺腳的地方畫上記號,讓柳公權站在那兒跺腳,柳公權卻站在圈外,陰陽先生親眼見水不動,嘆氣地說:“我眼瞎了?!泵姥ㄒ徽f,柳公權將信將疑,全不放在心上。

民間甚至有很離奇的傳聞,說柳公權與柳公綽為同父異母,柳公權系柳子溫小妾所生。也有人說母親生下柳公權之后,改嫁走時已經(jīng)有了身孕,自豪地告訴人們說:“我肚子里還懷著一個宰相?!倍亲永飸训娜?,就是與柳公權同朝為官的令狐楚,系同母異父兄弟。此傳說姑且聽聽,博得一笑了之,權當無稽之談。

同官縣黃堡鎮(zhèn),位于華原城北三十里,是唐代陶瓷燒制的著名產(chǎn)地,北方青瓷的代表。少年柳公權興趣十足,逆漆水河而上,不止一次造訪這里。

柳公權來到黃堡鎮(zhèn),看到漆河上下都是燒瓷的,故有“十里窯場”之稱。他饒有興致地觀察窯場的場景,騾馬拉動大碌碡在碾坩子土,泥池平靜如湖,波光蕩漾。在制坯作坊,他看見工匠變戲法似的在轉(zhuǎn)盤上制作出形狀各異的器物,不由得手心癢癢,也想玩一玩泥巴。誰知這看似容易的活路,像自己寫字讀書一個道理,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熟能生巧。

他注意到,這里生產(chǎn)的瓷器,有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剔花、印花、鏤空等。裝飾題材有牡丹、菊花、忍冬、蓮荷等植物紋樣,有鳳、鶴、鴨、魚等動物紋樣,所產(chǎn)器皿以碗為最有特色。碗的造型,一般呈喇叭形,外形作蓮瓣狀。后來被稱為耀州窯的瓷器,在唐代開始燒制時胎質(zhì)稍松,呈灰色,釉質(zhì)失透,有乳濁感。其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關中境內(nèi)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其技藝還傳到河南的臨汝、禹縣、寶豐、內(nèi)鄉(xiāng),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zhèn)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柳公權請教黃堡窯青瓷的主要產(chǎn)品種類,匠人屈指數(shù)來,說有碗、盤、杯、碟、瓶、罐、壺、盆、爐、燈、枕、彩盒、香薰、注子、盞托、缽等,凡屬生活需要的品種應有盡有。其工序也十分繁復,一件制品完成要經(jīng)過采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制、施釉、手工裝飾、窯具制作、裝窯、燒窯等幾十道工序。匠人見柳公權喜歡造型奇巧的梅瓶,便說,這一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胎色灰白,胎質(zhì)堅硬,露胎處呈現(xiàn)醬黃色。

柳公權在黃堡鎮(zhèn)小住幾日,由此北行十多里,見有葛真人修行的遺址,仰望山崖上的石洞,佇立良久。他聽當?shù)厝苏f,此洞與華原城藥王山洞穴相通,是孫思邈給龍王治病時龍王所棲之處,前洞燒香,后洞冒煙。葛真人即稚川,指著述《抱樸子》的晉代隱逸葛洪,在此飛仙山之飛仙洞中煉過丹。

柳公權繼續(xù)北行,過了同官縣城住了一宿,尋訪了姜女祠。

他逐字逐句朗讀姜女祠碑文:“相傳秦始皇時,有孟姜女,同官人。適范郎為妻,婚三日,范郎即服役筑長城。姜女登臺望夫,久不見歸,親制寒衣,跋涉千里,送往長城。及至,聞夫身死,遺骸被筑城墻中,仰天捶胸,哭聲震地。城忽毀一隅,暴骸骨無數(shù)而不可辨。姜女咬破手指,以血滴骸,血入其骨者,知為夫骸,即負之而歸。行至宜君,倦甚渴極,欲飲無水,放聲號哭,地涌甘泉,后此地名哭泉。姜女行至金鎖關,秦兵緊追,忽山回峰轉(zhuǎn),姜女脫難,后有女回山,亦名搬轉(zhuǎn)山。姜女負夫骸行至同官城北,已身心交瘁,筋力竭盡,于西崖石窟中抱夫骨瞑目而逝。百姓重其節(jié)烈,葬姜女并夫骨于此,并立祠塑像祭祀?!?/p>

世間竟然有此等貞烈女子,柳公權禁不住雙手合十一揖,頂禮膜拜。地域民間文化的種子,悄悄地潛入他純真無邪的心田。他繼續(xù)前行,往北過了金鎖關,翻山越嶺,終于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玉華宮。

唐高祖時,北部突厥力量強大,經(jīng)常沿北方干道或秦直道入侵,有時又從子午嶺兩側(cè)的涇洛河谷進犯,穿過唐雍州宜君,沿石泉河、沮河西南下,過華原、富平、高陵,抵東渭橋,直逼京師。于是,高祖就在直道與干道中間的玉華山修筑了前哨陣所,先后四次巡行至此,之后成為避暑、休養(yǎng)、狩獵勝地。貞觀時,由閻立德在此設計營建玉華宮,宮殿巍峨,宮門華麗,在其西北的慶州至宜州地帶修筑了防御突厥的長城,玉華河兩岸修有馬坊和馬場。此時,只是繁華早已落盡,空留無限的蒼涼。

正值深秋時節(jié),千頃松濤,紅葉如染。這里夏有寒泉,地無大暑,氣溫明顯比華原一帶涼爽許多,是避暑及修心養(yǎng)性的處所。這里屬橋山山系,與柳公權的柳家原莊園以北的山脈相連,放眼連綿的森林,自然景色非常優(yōu)美。讓柳公權頗感興趣的是,據(jù)說唐太宗在此避暑,同時練習書法,從山崖上狂瀉而下的瀑布捕捉到藝術靈感,從中琢磨出書法表現(xiàn)方式中的至高境界,即飛白筆法。

當年唐太宗在玉華宮休養(yǎng),于正殿召見了高僧玄奘,對其獻身佛教文化與治學精神予以表彰,并讓玄奘在此避暑休養(yǎng),以示尊崇。后又在慶福殿召見玄奘,并讓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宣讀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也在此撰就《述三藏圣記》。唐高宗崇信佛教,改玉華宮為寺。顯慶四年(659),玄奘奏請逐靜翻譯,乃移居此地,玉華寺才真正成為佛教勝地。玄奘師徒在此歷時三年,翻譯梵本共二十萬頌的《大般若經(jīng)》。開始翻譯《大德經(jīng)》時,玄奘已精疲力竭,感覺死期已至,遂圓寂于玉華殿。之后眾僧徒也相繼離開,玉華宮從此冷落下來,漸成山間小寺。

柳公權在此流連忘返,讀到了杜甫至德二年(757)所作的《玉華宮》一詩。是啊,眼前的情景,也一樣是溪路回轉(zhuǎn),松林里的風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躥跳。這里不知道是給哪個王修的殿宇,建構在絕壁之下。陰冷的房屋里有青色的鬼火,毀壞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聲音是真正的音樂,秋天里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時候。當時的美人都已成了黃土,何況是泥塑的木偶呢。當時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獨剩下石馬了。作者心里感到憂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淚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征途中,誰又能活到一大把歲數(shù)。

憑吊古跡,柳公權品咂詩作所描繪的安史之亂時期玉華宮的一片破敗景象,吟詠再三。詩作寫就的年月,已經(jīng)過去了近四十年,尚留偏安于肅成院一隅的古剎玉華寺,寺僧零落,廟宇幾成廢墟,望之不禁愴然。

民間傳說,鳳凰山峰東有一條河谷,因谷中常有五色雀翔于中而得名鳳凰谷。正值風華正茂的柳公權,是否見到了飛翔于河谷中的五色雀?

少年柳公權的心,也許已經(jīng)被五色雀帶到了向他召喚的大唐帝都長安。于是,他時刻準備著從華原的柳家原出發(fā),一路南下,去書寫平生的遠大抱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