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常引

辛棄疾詞選譯(修訂版) 作者:楊忠 譯注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1]

這首詞大約作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參議官。此詞是中秋夜贈友之作,抒寫了自己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及歲月虛擲、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作者南歸的十二年中,曾多次上疏朝廷,反對妥協(xié)投降,力主抗戰(zhàn)復國,但未被朝廷采納。歲月白白流逝,詞人執(zhí)杯對月,多年郁積于心的悲憤化作了“被白發(fā)欺人奈何”的沉痛嘆息。下片以乘風升空,飽覽祖國錦繡山河的想象,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之情。通篇想象豐富,極富浪漫色彩。在詠月當中聯(lián)系嫦娥、桂樹的美麗神話傳說,把超現(xiàn)實的奇思妙想與現(xiàn)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在一起,使全詞籠罩在濃烈的浪漫主義氛圍之中。結尾則含義深廣,“桂婆娑”既指朝廷投降勢力,也指代金兵的鐵蹄,正如周濟所說:“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宋四家詞選》)全詞以“金波”始,以“清光”終,首尾照應。“清光更多”象征著作者深信:籠罩在祖國上空的烏云將一掃而光,清光普照大地的日子一定會來臨。

一輪秋影轉金波[2],飛鏡又重磨[3]。把酒問姮娥[4]: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5]。

【翻譯】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

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

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

怎么辦呀?白發(fā)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

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

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

人們說,這將使灑向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1] 呂叔潛:名大虬(qiú求),作者的朋友,生平事跡不詳。

[2] 金波:指月光。

[3] 飛鏡:飛到天上的銅鏡,喻月亮。重磨: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載,月亮由七種寶石合成,常有八萬二千戶工匠持玉斧修磨它。此句言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銅鏡般光潔。

[4] 姮(héng恒)娥:即嫦娥。姮字本作“恒”,俗寫作“姮”,漢代因避漢文帝劉恒的名諱,改稱常娥,通常寫作嫦娥,為神話中的月中仙女,此處代指月亮。

[5]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詩中“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句。斫(zhuó卓):砍。桂:桂樹,神話中說月中有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