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幕喜劇
原著:皮埃爾·德·拉里維
前言
皮埃爾·德·拉里維生于1540年,死于1612年。這里的生卒年代僅僅是大約。他在我們文學(xué)史中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是意大利戲劇到我國古典主義戲劇的最有天賦的過渡作家。例如,《鬧鬼》不僅是他最優(yōu)秀的喜劇,而且能讓人最準確地認識拉里維所起的作用。這出喜劇既是洛朗吉諾·德·梅迪契的一個意大利劇本的自由改編本,又是莫里哀創(chuàng)作他的《慳吝人》時所取的范本。特別是在這個劇本中,能找到莫里哀幾乎照搬的那段著名獨白以及已經(jīng)推向性格喜劇的一個吝嗇鬼人物。不過,也能碰到名副其實的小丑和無賴的角色。拉里維把他們從“假面喜劇”中拉過來,僅僅改換了名字。
這里發(fā)表的改編本,是在1940年成稿的,1946年,在阿爾及利亞搞群眾性的文化教育活動中演出過。后來,應(yīng)馬塞爾·埃朗的要求,又特意將這個劇本重新審閱和改寫,以便參加昂熱市的戲劇藝術(shù)節(jié)。如果有人問我給拉里維的喜劇作了哪些處理,那么我只能說,拉里維是怎么調(diào)整洛朗吉諾·德·梅迪契的劇本的,我也一樣,絲毫沒有多做什么。下面就是古代一位評論家講的話:
“拉里維取消了好幾個人物……雅科莫神父變成了巫師約斯。原作開場一段,法國觀眾會覺得特別放肆,拉里維則另外搞了一套?!?/p>
我也同樣冒昧地改寫了,并為自己這樣辯白:如果改編莎士比亞或者卡爾德隆,算是大不敬的話,那么對待拉里維的劇本,就不妨隨便一點兒了。文本使用的法語陳舊了,語句又長,能讓人感到當初是即興之作,再有三兩個場景毫無道理,這些就很可能使人忽略這出美妙喜劇的豐實與創(chuàng)新。這些“鬼魂”,如果還保持原本原樣,那就會依然躺在古籍中睡大覺。我們在這里樂得喚醒他們,讓他們抖擻精神,登上我們的舞臺,走進已經(jīng)為他們的誕生而起舞的假面隊列中。
阿·加
《鬧鬼》的這一改編腳本,于1953年6月16日在昂熱市戲劇藝術(shù)節(jié)上首次演出,由馬塞爾·埃朗執(zhí)導(dǎo)。角色分配如下:
人物與扮演者
塞夫蘭(老吝嗇鬼)……保爾·厄特利
約斯先生……若望·馬爾沙
弗隆坦(福圖內(nèi)的仆人)……雅克·阿米梁
魯凡(無賴)……若望—皮埃爾·瓦格
福圖內(nèi)(戀人)……若望·萬西
伊賴爾(福圖內(nèi)之父)……夏爾·尼薩爾
于爾班(塞夫蘭之子)……米歇爾·舒瓦茲
杰拉爾(菲麗仙娜之父)……若望·博洛
菲麗仙娜(于爾班的情人)……瑪麗婭·卡薩雷斯
導(dǎo)演 馬塞爾·埃朗
服裝 菲力浦·博奈
構(gòu)成A、B、C三角的三個住宅的門臉。
A——伊賴爾的家;
B——塞夫蘭的家;
C——杰拉爾的家;
每個住宅顯露一扇窗戶和一扇門。
兩條街道將三座房屋隔開,人物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彼此補空。在院子和花園里,他們是從隱藏在幕后的跳板上蹦上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