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興安縣乳洞巖石刻的特點及其分類
——《中國乳洞巖石刻之研究·前言》
一 桂林山水與乳洞巖的石刻
今天,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日本也是膾炙人口的。這一句七言本來見于南宋廣西路提點刑獄王正功之作《權府經(jīng)略提刑大中丞公宴賀之詩》(嘉泰元年1201),但明清人則認為始于宋代大文豪范成大對桂林的評價(1)。范成大任知靜江府、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1175)赴新任地成都,路上著成《桂海虞衡志》,其中在第一篇《志巖洞》中提到“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洛南南者少,往往不知,而聞者亦不信?!涔智叶嗳绱?,誠當為天下第一?!爆F(xiàn)今的桂林市,唐、北宋稱為桂州,至南宋紹興三年(1133)升為靜江府。范成大介紹讀書巖、伏波巖、棲霞洞等三十余所巖洞,都在桂林市內(nèi)或近郊,接著提及郊外說:
以上所記,皆附郭可日涉者。余外邑巖洞尚多,不可皆到。興安“石[三]乳洞”最勝,余罷郡時過之。上、中、下亦三洞,此洞與“棲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
“附郭”即府治臨桂縣,說到其他周邊諸縣的巖洞中“最勝”者,首先舉出“興安石[三]乳洞”,這就是今天被稱為“乳洞巖”的鐘乳洞群。宋代興安縣,即今桂林市轄興安縣,唐名全義縣。乳洞巖在縣西南約6公里的董田村。范成大赴成都時,途經(jīng)此地作詩,題為《興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巖妙絕南州率同僚餞別者二十一人游之》。至今“右十八人同游,至能之侄若、男莘侍行。歲月及道號在上洞”的題名石刻尚存在“中洞”內(nèi)(2)。
“乳洞”,今又稱“乳洞巖”。《說文解字》云:“巖:崖也,山邊謂之崖?!薄皫r”不只謂山崖,還謂洞穴。在廣西地區(qū),喀斯特地形發(fā)達,一般用“巖”指鐘乳洞。例如《桂海虞衡志·志巖洞》云:“龍隱洞、龍隱巖:皆在七星山腳。……有大洞門,高可百丈,鼓棹而入,……別有洞門可出,巖在洞側?!薄皫r”與“洞”本有差別,“洞”是像隧道般的一條橫著伸長或穿通的,“巖”是像石室、石屋般的巖層中凹入較深大的部分。而同書云:“疊彩巖:……太半有大洞門,入洞行十許步,則曲轉,穿出山背。”“雉巖:亦江濱獨山,有小洞?!薄胺鹱訋r:……山崒起莽蒼中,山要有上中下洞。”“巖”殆謂石山,中有洞穴,故往往稱“洞”。北宋韓拙《山水純?nèi)ふ撋健吩疲骸把孪略粠r,巖下有穴,而名巖穴也,有水曰洞,無水曰府?!泵鲿r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云:“與客坐閑談橫州山水佳勝,……彼人呼‘洞’曰‘巖’?!惫史冻纱笤啤叭槎从猩现邢氯龓r”。還有,“乳洞”本是一般名詞,是指有石鐘乳的石灰?guī)r洞,相沿成習,變?yōu)閷S忻~,如“泰山”、“長江”等。
范成大是一位代表宋代的大文豪,在南遷之后的宋朝,自負熟知包括北方的天下山水名勝,據(jù)他的了解,興安縣“乳洞”“妙絕南州”與桂林“棲霞洞”相比美。棲霞洞即今七星巖,早在隋唐就很有名。眾所周知,桂林以奇山及其巖洞馳名中外,范成大的《志巖洞》中說“天下第一”,直到今天以棲霞洞為桂林巖洞之最。范成大拿她相比,可見對“乳洞”的評價非常高。因此可以說興安縣乳洞巖也是足以向世界夸耀的名勝地,然而至今她的存在不僅在中國國內(nèi),即使在桂林當?shù)?,也無人所知。
興安乳洞,山水景勝地,與桂林棲霞洞相媲美,也曾吸引了眾多游人。古代風習,文官騷人探訪名勝,題名題詩,留下刻石。清代著名金石學者葉昌熾《語石》(1901年)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嶺南來,題名賦詩,摩崖殆遍?!薄疤扑晤}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迸d安乳洞,唐時屬桂州,位于今桂林市北約70公里,當南下北上之路線,即“唐宋士大夫度嶺南來”的必經(jīng)之地。筆者曾對桂林石刻作過實地調(diào)查(3),經(jīng)此得知,在桂林市區(qū)及其周邊,現(xiàn)存唐宋石刻最集中者乃興安縣乳洞巖。并且,若干石刻除外,皆為摩崖石刻。桂林市摩崖石刻現(xiàn)存數(shù)量雖為全國之首,然而唐代石刻尚甚少,并且不集中。興安乳洞巖多有唐代摩崖石刻,從數(shù)量上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并且大多在洞內(nèi)。
石刻分類,按照內(nèi)容的分法,至今仍為主流,如葉昌熾著的《語石》、楊殿珣編的《石刻題跋索引》,均很有名。然而從形狀上分類也是可能,并且是必要的。例如清代馮云鵬編著的《金石索》說道:“古者方曰‘碑’,圓曰‘碣’,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亦曰‘石刻’?!边€有《辭源》解釋“石刻”說:“刻有文字、圖畫的碑碣或石壁?!?sup >(4)這是考慮到石刻的形狀、存在狀態(tài)而進行的定義及分類。實際上,民國徐乃昌編的《安徽通志稿》在《金石古物考》中將“石刻”分為“碑志”與“摩崖”,還有最近何華軍著的《廣西歷代石刻檔案述略》提到“兩大類型”,也分為“碑刻”與“摩崖石刻”。筆者贊同此類分法。凡石刻者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以石板為材料的碑碣、碑志,二是在山體巖面上直接鐫刻字畫的摩崖。但,后一類有必要再細分類,一則洞內(nèi),二則洞外,筆者提倡的分類將在后詳談。今按照“碑碣”與“摩崖”兩種分類來說,乳洞巖巖現(xiàn)存的唐宋摩崖石刻數(shù)量可能超過桂林市區(qū)現(xiàn)存的幾所摩崖的集中地,這一點也允稱中國第一。然而乳洞巖作為名景勝地的知名度已經(jīng)失去了,幾乎無人得知唐宋石刻的存在,雖然在民國時期及“文化大革命”前后官方做過正式調(diào)查(5),但是直到今天也沒有對其進行學術性的研究,似乎還沒有認識到其高度的價值。
如前所提,乳洞巖其地離桂林較近,唐宋石刻集中存在,但在清代中葉就幾乎不被人所知。例如清代謝啟昆編《粵西金石略》(嘉慶六年1801)15卷,收錄的乳洞石刻僅有南宋李邦彥所撰的《三洞記》(建炎三年1129)一件。然而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及考證,現(xiàn)存的唐代石刻有六件,至于宋代石刻,至少也有20件。其中有僧侶及無名詩人文士之作,不僅如此,還有范成大的題名、張孝祥的題榜、方信孺的題名題詩等高官名人為數(shù)不少的作品。而且這些石刻也不是分散在一座大山中的,而是集中在極其狹窄之處。其數(shù)量也不少,主要是唐宋時期的石刻,約有30件,很有可能原來有40件左右,在全國來看,這也是極其罕見的。
《粵西金石略》也僅收錄了一件,直到現(xiàn)在都不為人知,因此清代奉敕編撰的《全唐詩》、《全唐文》等當然沒有收入,即連整理最近發(fā)現(xiàn)的石刻等資料補遺而編成的《全唐詩補編》、《全唐文新編》、《全唐文補遺》、《全唐文補編》也都未收錄。現(xiàn)存石刻,不僅作為千百年前的歷史文物而貴重,而且作為補遺《全文》、《全詩》的資料,其實際價值則更高。一般來講,宋代石刻從數(shù)量上看,比唐代驟增,從年代上說,比唐代晚幾百年,現(xiàn)存率較高,因此文物價值比唐刻還要低,然而乳洞石刻宋人作品數(shù)量較多,都可以作為文史資料,價值很高。著名人的作品雖然有些收在新編的《全宋詩》、《全宋文》,但錯脫不少,據(jù)此可以校勘,并且有不少作品在最近新編的《全宋詩》、《全宋文》及《全宋詩訂補》中尚未收入,據(jù)此可以補遺。同時,以此為史料,也可以了解到詩人文士官僚等人的平生、事跡,也可以補充史書記載的遺漏,訂正其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