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打號記

大地冊頁:一個農(nóng)民父親的生存檔案 作者:杜懷超 著


我想說說號子。我說的號子指的是父親耕田耙地時的牛號。這來自大地深處和父親內(nèi)心的符號,在翻起麥浪的曠野中,把自己釋放出來,在天地大幕下赤裸裸地呈現(xiàn),其聲音粗狂、嘹亮、爽朗,父親的歌聲中,似乎緊挨著某些復雜的情愫,或苦澀,或悲傷,或歡樂,或哀愁。父親的號子,受到地域特色影響是顯然的,其號子的曲調(diào)明顯來自民間的“拉魂腔”這一曲種。據(jù)《泗州志》記載:拉魂腔,泗州戲的舊稱,又叫柳琴戲。民間又叫“肘鼓子”,是流行在蘇北、魯南一帶的曲種,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從聲腔、流派傳承及其藝術形成與發(fā)展上看,是近現(xiàn)代流傳于淮北一帶的知名劇種“泗洲戲”(因古時候淮海地區(qū)是有名的泗洲城地界)的前身。在徐州以東的蘇魯一帶又叫“柳琴戲”(因該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柳琴”而得名)。

從歷史地理上說,我們家在經(jīng)過兩代人的搬運遷徙,從淮河支流—引河西岸的安徽明光已搬遷至江蘇地界,靠著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澤湖。中國的龐貝古城—泗州城,正沉眠于湖底。古泗州,地處南北交匯之地,地理、文化、風土、人情的交錯融合,使得這“拉魂腔”既有南音的柔美低回,又有北音的粗獷豁達,拉“魂”動“魄”,讓人極為渴念。我沒有聽過正宗的泗州戲,從父親的號子里我似乎觸摸到了泗州戲的靈魂和悲愴。父親不是真正的歌者,說實話我在聽到父親在大地上唱開他的拉魂腔時,我是震撼的,以無比驚詫的神態(tài)丟了魂。一個沒有經(jīng)過文化滋養(yǎng)、埋頭在大地上勞作的父親,怎么突然同藝術嫁接在一起,要生活,要節(jié)氣,要生命,居然也要歌聲。

父親的拉魂腔有著男人的陽剛元素,悲愴、強勁、豪邁,在所謂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高音中,給人那嗩吶般的傷感與神馳。我記得在田疇上,當父親拉魂腔一出,村里的人從彎腰的插秧勞作中直起腰桿,呆立于田中,失神地注視著歌聲的去處,神情癡迷。“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边@來自曠野的清唱,少了鑼鼓和柳琴的修飾與伴奏,干凈赤裸地把人的“魂”給勾拉走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不知道父親在吆喝著那撕心裂肺的拉魂腔時,內(nèi)心激越起怎樣的波紋?是悲苦如那慢板,還是高興如那快板,蕩氣回腸又百轉(zhuǎn)千回。大地是舞臺,是拉魂腔的舞臺。父親站在舞臺上,是在演生旦凈末丑,哪一個人生的角色?或許演的就是他自己。他的一生,完全就是一曲錚錚琴弦彈奏的拉魂腔。從十四歲開始啟奏,在扒河、捕魚、種地等無數(shù)的勞作中,他用少年的元氣,完成家園的還魂。

父親種地,在當?shù)厥且唤^的。同樣的地畝,收成總是高于一般人家許多。人家一畝地產(chǎn)水稻八百斤,父親的稻田居然超過一千斤。有的人家稻田干旱,有的人家稻秧大片倒伏,唯獨父親的稻田秧苗茁壯,根系牢牢地抓著泥土,正抽穗含漿呢。父親有事沒事,總喜歡扛著一把鐵鍬,整日圍著田地溜達,修修田埂,放放稻田的水,看到田里有雜草,哪怕一棵微不足道的幼苗,也會脫下鞋子,走進秧苗中央,拔掉那棵野草。對于土地的翻耕,父親多年來一直堅持牛耕。其時,機械—手扶拖拉機已經(jīng)走進千家萬戶。父親執(zhí)念于牛耕,他的理由是,耕作的機械,那冰涼、粗魯、生硬的鐵器,會傷害了莊稼與泥土的感情,壓死這豐潤飽滿暄松的土壤。土地最講究情義,誰對它好,它就會奮力地回報誰。你要是對土地不尊重,它早晚都會無情地加倍地奉還回去。

有著田地學問的父親,可以說是當?shù)胤N田青年的導師。在種地為生的鄉(xiāng)村,父親曾經(jīng)擁有眾多的粉絲。很多初次走進曠野的后生們,面對著摸不著頭腦的節(jié)氣和時令,總是不厭其煩地咨詢父親。不可思議的是父親目不識丁。一個沒文化的農(nóng)民,卻能諳熟大地上的事情,這超出我們一般的想象。當然,如果說從父親十四歲就開始執(zhí)掌土地之門,那么對莊稼、土壤、雨水的熟知就不足為奇了。這經(jīng)年的風雨勞作,風吹日曬,獲得一點大地的真知灼見,則是必然的事情。只是在這些莊稼種植的背后,是父親歲月滄桑的河流。其浪,翻滾著;其濤,轟鳴著。

面對皇天后土,父親是挺直腰桿的,“莊稼老把式”的稱號給了父親生活的尊嚴與地位,一個男人在世間行走的尊嚴。這始終源于對待大地的情愫。暴雨中他可以徜徉在稻田周圍,查看水情;破曉時他可以披著星辰下田犁地;即使寒冬臘月修身養(yǎng)性的日子里,他也能趕著牛車,把農(nóng)家肥一車車運回田地。按照父親的話說,農(nóng)家肥對土地最好,可以暄軟土壤且對禾苗沒有傷害,不像化肥,板結土壤,常吃施化肥的糧食,會給人的身體帶來疾病。趕上五黃六月天,父親吃喝睡在田里,摸爬滾打在地里,整個人就是大地的一部分,是一塊兒會移動的泥土。他彎著腰,握著農(nóng)具,用夸父追日般的豪情向土地掘進,向生活挺近。未來會怎樣?他不清楚也從來沒有追問過,只知道拾掇土地,除此以外,莊稼人還能會什么呢。

面對土地,父親臉上洋溢著諸多的笑容。當從土地上收回目光,轉(zhuǎn)向村莊上的人,父親有著難以排遣的苦悶和疙瘩。中國農(nóng)村的生存哲學,不遜于城市的復雜與沉郁、哀傷。

城市人口的聚集,有著繁多的生存機會,給了更多人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出口。而高樓的林立,商鋪的琳瑯,城市小區(qū)住宅的封閉,間接地遮蔽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陌生、冷漠和缺乏交流的隔閡,另一方面又各自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和秘密。這樣每個人對于他人來說,都是個陌生的世界,這個世界里也許有權勢、金錢、威脅,等等,使得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相反尊重、平等多些,欺凌、斗爭少點,即使發(fā)生沖突,也是口角或者法律上的官司,純粹歸納于文斗。

對比農(nóng)村,則大相徑庭。鄉(xiāng)村是一個鞭炮,一聲爆竹,隨便一聲呼喊、一個屁或者一頓吵架,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全村都能聽見,稍后全村都會一清二楚。誰家的鍋大碗小,誰家的姑娘未婚先孕,誰家的寡婦偷情了,誰家有官親在京城等,村里人一肚子清楚賬本。正是因為知己知彼,鄉(xiāng)村的斗爭變得頻繁與簡單。小戶人家始終受到大家族的欺凌,有錢財?shù)娜思沂冀K得到人的尊重和討好,有官親的人家在村里更是趾高氣揚,身邊圍著層層拍馬屁的人。最殘酷的莫過于村里的斗爭,原始的斗爭,就是憑力氣打架。家族勢力大或者家里兄弟多,成為解決村里一切不可調(diào)和矛盾的可行方法,萬事解決不了,兩個字—打架。村中的打架就是憑肢體的沖突,武器最多就是各式的農(nóng)具。我們家族是大戶人家,一個三百多戶的村莊,幾乎一個姓,這使得幾十年間,我們的家族始終處于安穩(wěn)的態(tài)勢,不去欺負別人,也并沒有受到外姓或者運動的沖擊。但是城堡的坍塌,往往不是外力的作用,崩潰的都是從內(nèi)部腐爛開始。有熟悉鄉(xiāng)村生活的學者曾說過,民間生活,就是一個斗爭史,與天氣斗,土地斗,人斗。鄉(xiāng)下人能吃得了土地的萬般苦,就是無法從人與人之間的,無形的壓抑的矛盾與斗爭中解脫。

我在表述鄉(xiāng)村生活這些暗影的時候,對于習慣于沉浸在泥土深處挖掘生活的父親,是幸還是不幸?是悲哀還是悲憫?父親可以把一塊荒地整成成熟的莊稼地,可以無師自通地制作農(nóng)具,編織糞箕、水席、漁網(wǎng),建房造屋、修煙囪、砌灶臺,等等。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本農(nóng)耕版本的百科全書。但是他在鄉(xiāng)村人事上,始終是受傷的學徒,是黑暗中的行者,沒有那種奔馳在曠野上、可以讓胸膛敞開的大地號子的遼闊。生活的戰(zhàn)場上,有時走進一條狹窄不堪的獨木橋,且你必須走過去,否則摔下懸崖,摔得鼻青臉腫。過早地撐起門楣,使得父親對此了然于心。在家族內(nèi)部的口蜜腹劍、刀光劍影里,要想活下來,不能用對待土地般的感情,依靠天時、地利的勞作,就能獲得豐衣足食的生活。人生遠非如此。父親迫不得已要在這個同姓、盤根錯節(jié)的宗族里,學會生存。

學會選擇靠山,這是民間生存之道。父親把家族內(nèi)的靠山選擇在我祖父的堂弟身上。我們稱他為叔祖父(這是我自己起的稱呼,實則在蘇北地域里,我們稱呼為小爹,就是爺爺?shù)囊馑迹?。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不諳世事的父親對此的選擇,內(nèi)心也是充滿哀傷的。譬如我如今的生活。這一點上我是遺傳父親的。復雜不堪的人與世界,我選擇躲避、逃離,放棄教書育人的工作,選擇“宅”,在方格稿紙上,孤獨地行走。我厭倦那些人與人之間無聊的爭名奪利,卻也無法避免工作、生活中的刀光劍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斗爭。名利無處不在,爭斗從未停止。父親說,對于外界的爭斗,他是能想到的。人類總是以群居的方式存在的。意外的是,斗爭多半來自家族內(nèi)部的廝殺,甚至是親人間的骨肉相殘。用一個傷口去撕扯另一個傷口,不斷地結疤,又不斷地撕開新的傷口。

我肯定父親的選擇,雖然這是迫不得已的生存法則。叔祖父家與一般人家不同,在父親眼中,叔祖父類似影片里的族長角色。但這已經(jīng)不是族長橫行的年代了。在村里,最高長官團就是村長、支書和會計。這仨人不可小覷,掌管著村里的大小事務,對待村里的事有著不可替代的威嚴和脅迫。這要從背景來看,似乎中國的官員,關鍵講求個背景,沒有背景寸步難行。村里的干部更是如此。村長、支書等干部的選拔,分明就是家族力量或者幫派力量的角逐。干部的勝出,就是力量比拼、關系比拼、權勢比拼的結果。我叔祖父家在村里是大戶,家中男勞動力四個,從事的也是頗有威脅力量的營生,一個是村里的剃頭匠,一個在省城南京工作,一個在村里開診所,還有一個在大學讀書。不說剃頭的事,就說診所吧,人吃五谷,誰能不來個頭疼傷風感冒?那你就得去診所看病。有人會反駁,那就去鄉(xiāng)里醫(yī)院。是的,你可以去鄉(xiāng)里醫(yī)院,但那需要走上十來里土路。這樣的人,你能輕易得罪?相反,想巴結人家還擔憂被嫌棄了。叔祖父家這內(nèi)部的力量是隱含的,是可以揣摩的,毋庸置疑,在武斗上,誰家敢無視四個男人的戰(zhàn)斗力?背后還有一家老小的看病威脅?對于看病我記得很清楚,村里人幾乎家家都欠診所的錢,有錢沒錢,我的叔叔都會給他們看病,診資記賬,等待莊稼收下來后,賣了糧食把錢送上。這一點全村的人都是心懷感恩的。

更讓村里人仰望的是,叔祖父“上面有人”。

上面有人。這是中國式詞語,帶著中國元素的民間特色。中國人典型的特色,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困境,諸如疾病、求職、升學、活動等,張嘴就是那句經(jīng)典的“上面有沒有人”。似乎,找關系解決問題,已經(jīng)成為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與思維。無怪乎有人說中國社會說到底就是關系型社會。這在鄉(xiāng)村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鄉(xiāng)村,偏僻一隅,人的活動空間與視野均在腳下這一方土地上??h城,村里人也許偶爾去過,省城、北上廣等城市對于村里人,都是天上的街市。父親也是這樣的人。去過最遠的城市就是我們的省會南京,這已經(jīng)是六十多年后的事了。這還是患眼疾時,我開車帶他去的。也說不上去,我們只是和南京匆匆一見,沒去新街口、鼓樓、秦淮河和夫子廟,甚至連中山陵和總統(tǒng)府等這些著名的景點望一眼都沒有,然后就沿著中山東路返回了老家。這在父親看來,坐車去了趟南京,已經(jīng)是一生中很榮耀的事情。每逢村里人,父親總要炫耀一番。在我父親看來,父親選擇叔祖父,作為在村里生活的屏障與庇佑,是有充分理由的。這點上我佩服父親對生活的認知與判斷。叔祖父確實是見過世面的人,在七八十年代,北京、上海、南京、滁州、淮南、海南、黑龍江等地都有勾留。這源于叔祖父是做大生意的,難免走南闖北,到過許多城市,結交了形形色色的人。回到村里,城市的故事都成為村里鄉(xiāng)親們的“中央新聞”,都是他們眼里的神話。同時叔祖父本身的親戚也頗有力量。他的幾個姊妹,分布在北京、淮北、滁州等城市,這些姊妹和夫婿,在當時都是身居高位,或者屬于當?shù)孛?,?jīng)濟和上層建筑都讓人仰望。這無疑給叔祖父身上帶來巨大的榮耀和神圣的光環(huán)。在村人眼中,叔祖父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沒有他看不透解決不了的事。更令人驚詫的是,叔祖父還有一個遠在臺灣的親戚。

臺灣,在我們的故事里,就是高官、黃金和富裕的代名詞。臺灣地區(qū)的經(jīng)濟一舉躍至“亞洲四小龍”之時,大陸還處于百廢待興、全面復蘇的時期。我記得叔祖父家那個臺灣親戚返鄉(xiāng)探親時,我們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有點傳說或者神話般的感覺,類似如今我們對某位明星的崇拜。我在跟隨著父親去朝拜的時候,得到一小塊白兔奶糖,順帶見到了餐巾紙。我還以為這餐巾紙是寫字的呢。因為紙的潔白與我們平時訂本子用的白光連紙毫無區(qū)別,在餐巾紙上寫字,感覺頗軟,仿佛在絲帛上寫字一般。誰曾知道這餐巾紙不是用來寫字的,居然是用來揩手的。我暗自審視自己黝黑發(fā)亮的袖口,以及已經(jīng)潰敗烏黑的衣袋,面面相覷。從那位面都沒有見到的親戚身上,我見識了餐巾紙及其作用,還聽聞他們管廁所不叫茅房、茅坑、茅廁,而叫洗手間。

叔祖父的臺灣親戚沒有讓我們失望,更沒有讓叔祖父失望。那位親戚離開老家不久,一臺24英寸的彩色電視機運到了。這在我們村子里,相當于放了顆東方紅衛(wèi)星。我對電視在鄉(xiāng)村的普及已經(jīng)很模糊,只記得童年時候,村子里三百戶人家,僅有兩臺電視。一臺在村長家,一臺在我同學家。我同學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我小學時候的數(shù)學老師。那時正值播放《上海灘》《射雕英雄傳》之類的電視劇,為了去看電視,我們常踩著積雪、裹著棉衣、搬著板凳早早地去排隊。我同學的父親為了照顧大家看電視,把電視機安置在院中,地勢開闊,可容納四五十口人,就是這樣,每天晚上還有大量的人站在后面,擠擠挨挨的。端碗的,織毛衣的,哄小孩的,各色人等。電視是黑白的,不大,17英寸,熊貓牌。電視劇一到,我同學就開始移動天線,使之圖像清晰,聲音響亮。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能在黑白混沌的世界里,看到模模糊糊的雪花大片大片在我們眼前飄落,耳邊只能聽到電視劇中男女主角的對話和一陣陣喊殺聲、擂鼓聲。全場觀眾一片靜寂的焦急,大家氣也不敢喘,擔心惹怒我同學調(diào)臺的心情。抱小孩的婦女更是噤若寒蟬,孩子忍不住呻吟了一聲,巴掌就扇過來,然后她們就匆匆走出了場地。現(xiàn)在,村子里居然有了臺彩色電視機,24英寸,瞬間在村里激起飛天的巨浪。陣地立馬從黑白轉(zhuǎn)移到彩色。遺憾的是我們只去看了一周,就再也沒去看過。這是后話。

父親選定了叔祖父。失去父親的父親開始介入生活的人事之道。這是生活逼迫的,活著,適者才可以活下去。達爾文先生早就給出了經(jīng)典的表述與斷語。父親沒有理由不好好地活著。叔祖父確實沒有讓父親失望。家族親戚的背景和家里幾個兒子的力量,使得叔祖父在村里占據(jù)核心地位,有著類似于族長的權與勢。村里的大小事情,村長總要找叔祖父協(xié)商,然后才面向全體村民們宣布。叔祖父的權威一再拔高,到了后來誰家夫妻吵架、孩子說媒、扒河抽水等,村中大小事務都有叔祖父介入的身影。

在農(nóng)村,沒有靠山寸步難行。父親幽幽地對我說。面對已經(jīng)白發(fā)滿頭的父親,悲愴從身邊彌漫著。對此我深信不疑。父親曾經(jīng)就給我找過靠山。在我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帶著我,坐車前往三十公里外的雙溝古鎮(zhèn),在一座山頭的村落里,找到了傳說很靈驗的那位算命先生。在那模棱兩可的語言游戲里,父親丟給他十元錢,然后帶我回家,拜了座敦實、堅固的五孔石橋,每年燒香祭奠,磕頭跪拜,從此我有了靠山。算命先生關于橋的隱喻,是否含有普度之意?度人也度己?

我不知道該如何講述父親靠山的故事?父親的靠山與我不同。石拱橋于我,只是符號或者圖騰,是象征,也是一種守望。它是沉默的,無所求的,不會因為你的遺忘而責備你,你需要做的,就是逢年過節(jié),向它進貢,送上一些瓜果、香火之類。實則這些它是無法享受的。這是按照民間對神像諸如觀音菩薩、鐘馗以及張?zhí)鞄煹认傻乐诉M貢的方式,詮釋我對石拱橋的敬畏與尊崇,表明它是主宰我的神,我是它的教徒、子民。人們以為通過這種賄賂的方式可以送達天聽,實現(xiàn)自己對生活以及前途的訴求。這一切至今我都半信半疑。我承認對萬物有著命理的敬畏和感恩。審視萬物,我似乎看到每一事物都有雙眼睛,在不易察覺之處打量著世界,審視著世人一言一行,記錄下每個人的過錯、失德以及幸福、苦難和未來。但是每次我在對著石拱橋表達我敬意與感恩時,始終沒有發(fā)現(xiàn)那雙眼睛。這使得我很惆悵,沒有眼睛怎么發(fā)現(xiàn)我呈上的貢品與香火?暴殄天物,那將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父親面對這些靠山時是神圣的,所以傾其所有,拿出我們家人自認為最好的香火。香火的背后,我知道是父親的曠野和無法窺知的農(nóng)事、人事和悲歡的生活。童年里我多次與石拱橋交流,它始終用沉默的方式與我對話。讓我在它的前方,看到了彎彎曲曲的河道、奔向遠方的流水和經(jīng)過河水滋潤的村莊、大地和森林。我為它終生躬身的姿勢抵達大地而崇敬。懂得低下身子的人,注定會挺直腰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