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①二首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唐代文學(xué)家、詩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dān)任宰相。任相期間,不避利害,敢于諫諍,為中國封建盛世“開元之治”的出現(xiàn)作出了積極貢獻,后因李林甫進的讒言而被罷相,黜為荊州長史。張九齡舉止優(yōu)雅、風(fēng)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所作有《曲江集》。張九齡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xí)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尤大,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其一
蘭葉春葳蕤②,桂華③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④,聞風(fēng)坐⑤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釋】
①張九齡以《感遇》為題,作有五言古詩十二首,本書所選的為第一首和第七首。②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且枝葉下垂貌,《楚辭·七諫·初放》有“上葳蕤而防露兮”句。③桂華:即桂花,古代花、華二字往往相通。④林棲者:居住在深林中的人,指隱士。⑤坐:介詞,因為、由于、為著。
【語譯】
蘭葉在春季茂盛紛披,桂花在秋天皎潔璀璨,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啊,共同形成了美好的季節(jié)。有誰知道那些棲息在密林中的隱士,聽聞此事而與蘭、桂互相欽佩呢?因為他們知道草木有自己的愿望,何必貪求美人來攀折?
【賞析】
所謂“感遇”,就是感懷自己的遭際、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唐詩中以此為題者很多,比如陳子昂有《感遇》詩三十八首、李白有《感遇》詩四首、柳宗元有《感遇》詩二首,等等。張九齡的十二首《感遇》均為五言古詩,細細品味其中意趣,主要以抒發(fā)理想、自詡清高為主,而感傷遭際的內(nèi)容約略隱含其中,卻并非主流。
本詩是他的第一首《感遇》詩,以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之手法,把自己比擬為春蘭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欣欣向榮,既茂盛而又皎潔,只求保持“本心”,而并不求他人的理解,更不求他人的薦舉??鬃釉f“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求別人理解,只育個人品德,這是很好理解的,但對于不求他人薦舉——也即詩中“何求美人折”句——所表現(xiàn)的則非儒家意趣,而是道家的隱者之志。詩中也很明確地出現(xiàn)了隱士形象——“林棲者”,說隱士和蘭、桂“相悅”,也就是說隱士和蘭、桂的志趣、品德是相同的,更進一層來說,也與詩人情投意合。詩人既以蘭、桂自況,也自命為隱士,不求他人賞識、薦舉,因此這里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權(quán)貴。
張九齡弱冠即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nèi)輕外風(fēng)氣,并且選官應(yīng)重賢能,不循資歷。此后他的宦途并不一帆風(fēng)順,曾被外放,也一度因理念與主政者不和而辭官歸鄉(xiāng),年過四十才再次回到都城長安,受到宰相張說的賞識,張說罷相后再受牽連而被外放,為相后再遭李林甫讒言而罷——這首詩正是作于他罷相后,因宦途不如意而自剖心曲,自詡高潔,言不必“美人折”。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內(nèi)道,達則出仕,兼濟天下,退則深隱林泉,這是非常普遍的思潮,非獨張九齡為然。
張九齡的《感遇》詩中,這種隱士風(fēng)味非常濃厚,也并非獨此一篇。
⊙其七
江南①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②地氣暖,自有歲寒心③。
可以薦嘉客④,奈何阻重深⑤。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①江南:指長江以南地區(qū)。今謂之江南,古謂之江東,古代的江南包括今天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和湖北的江南部分,范圍非常廣大。②伊:指代詞,這里指“那個地方”。③歲寒心:語出《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崩钤佟秷@中詠橘》也有“自有凌冬質(zhì),能守歲寒心”句。④薦嘉客:薦意為奉獻,這里的“嘉客”指君王,因江南丹橘向為貢品,故有此說。⑤重深:指重山深水。
【語譯】
江南的紅橘啊,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依舊蒼翠碧綠,這難道是因為那里地氣溫暖的緣故嗎?不,是橘樹自有凌冬傲雪的高潔品性。想要把紅橘奉獻給君王,卻無奈山高水長,阻隔了道路。萬物的際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天道循環(huán)之理難以洞徹。不要再徒然地說什么種桃種李吧,難道橘樹就沒有濃蔭了嗎?
【賞析】
此詩詠物,并以述志,仍是“香草美人”的手法。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曾說:“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諂倭……”詠橘自況,始于屈原所作《橘頌》,其開篇即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睆埦琵g這首詩很明顯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響。
張九齡罷相后,被貶為荊州長史,人在楚地,見“丹橘”這一楚地繁茂的植物,并思屈原《橘頌》,乃作是詩。江南地暖,所以橘樹經(jīng)冬不凋,但詩人卻推翻此尋常之理,說橘是因為“自有歲寒心”才終年蔥郁的。“可以薦嘉客”,他以“丹橘”自況,是說自己仍有報效君王之心,但奈何“阻重深”,山高水長,又兼奸惡小人蒙蔽,估計是再沒有重返朝廷的機會了。此詩與“蘭葉春葳蕤”不同,字里行間并無徹底灰心喪氣,因而求為隱士之意,但頹唐的情緒仍然是很濃厚的,遂將個人遭際歸之于命運,并說天道“循環(huán)不可尋”,自己無法了解天道,無法把握命運。
唐人愛桃李,詠桃詠李之詩不勝枚舉,故而此詩結(jié)尾即以桃李來對比橘樹,說橘樹亦有濃蔭,豈獨桃李為然。很明顯,這里張九齡是用桃李來比喻朝中官僚,說君王只信任李林甫等朝官,而不識他這種被遠竄楚地之人亦有報國之心、定國之才。與第一篇《感遇》的結(ji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相同,都是自抒懷抱,總結(jié)全詩之言。唐朝中前期的五言古風(fēng)仍延續(xù)著六朝風(fēng)格,結(jié)構(gòu)布局比較簡單,基本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但結(jié)句總要總括全盤,才不顯得松散。張九齡十二篇《感遇》大抵如此,觀其結(jié)句,即可見其所抒之情之志了。
【擴展閱讀】
感遇之四
唐·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cè)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這首詩與“蘭葉春葳蕤”一樣,也寄存著濃厚的隱逸思想。“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很有莊子況味,而“今我游冥冥”就是指遁世隱居,從而“弋者何所慕”,自然不受俗世的攻擊。
唐詩常識
唐詩可以粗分為古詩和格律詩兩大類。格律詩主要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六種,對于格式、平仄、韻腳、對仗都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但并不是說古詩對此就毫無規(guī)則,可以恣意妄為了,而只是規(guī)定不那么嚴格,并且一定程度上允許變通而已。如張九齡的十二首《感遇》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五言古詩,有四句的也有五句的,各首詩長短各不相同,可見古詩對全詩字數(shù)并無嚴格要求。
李白 下終南山過①斛斯山人②宿置酒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說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人稱“詩仙”。
李白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寫詩干謁權(quán)貴,但未得回應(yīng)。直至天寶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風(fēng)采名動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愛。但玄宗只是待其為文學(xué)弄臣,這使志向高遠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權(quán)貴的讒言,他在京僅三年即棄官而去,繼續(xù)漫游生涯。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為國效力,但李璘旋因與唐肅宗爭位而敗死,李白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投奔族叔、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去世。
李白為人灑脫不羈,傲視權(quán)貴,他的詩歌也鮮明地反映了個性,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形式多變、種類浩繁,想象奇特、氣概豪邁、情緒激昂,開創(chuàng)了唐詩一大高峰。從藝術(shù)成就來說,他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意隨性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以表達無盡情思。賀之章初見即贊其為“謫仙人”,杜甫寫詩稱其“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唐詩的高峰向來“李、杜(甫)、白(居易)”并稱,李白占其魁首。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③所來徑,蒼蒼橫翠微④。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⑤。
綠竹入幽徑,青蘿⑥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⑦。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⑧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⑨共忘機⑩。
【注釋】
①過:拜訪。②斛斯山人:斛斯為姓,山人即山間之人,指隱士,杜甫有《過斛斯校書莊二首》,或說即同一人,名斛斯融。③卻顧:回頭觀看。④翠微:山色青翠,也可指代山,《爾雅·釋山》說:“(山)未及上,翠微?!睏钌髯ⅲ骸胺采剑h望則翠,近之則翠漸微,故曰翠微也?!雹萸G扉:即柴扉,用竹木制成的籬笆門。⑥青蘿:即女蘿,又名松蘿、兔絲,為地衣類植物。⑦揮:原指倒去殘酒,這里是飲酒之意。⑧河:這里指銀河。⑨陶然:酒醉后閑適歡樂貌。陶淵明《時運》有“揮茲一觴,陶然自樂”句。⑩忘機:語出《列子·黃帝》,說海上有人喜愛鷗鳥,每日乘舟與鷗鳥共娛,后其父囑其趁機捕獲鷗鳥,鷗鳥見其存有“機心”,再不肯飛下?!巴鼨C”即拋棄機心,是說把記掛得失榮辱的機智巧詐之心全都忘記了。王勃《江曲孤鳧賦》有“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句。
【語譯】
黃昏時我從青翠的終南山下來,山間有明月陪伴我的回程。轉(zhuǎn)頭再看來時的道路,只見昏暗的綠色鋪滿了山巒。與好友攜手回到鄉(xiāng)舍,小童兒前來打開柴扉。碧綠的修竹啊直通幽深小徑,青色的絲蘿啊攀扯著行人的衣襟。終于可以暫時休息一下了,我們高興地交談,還取出美酒來痛飲一番。仰天而歌,伴著松間風(fēng)聲陣陣,一曲歌罷,又見天上銀河,星辰黯淡,天色將明。我們都已經(jīng)醉了啊,也都無比的歡樂,如此賞心樂事之中,誰還會想起那些凡塵里的榮辱巧詐呢?
【賞析】
五言古詩以魏晉南北朝為其高峰,到唐代,形式、句法都已經(jīng)很純熟了。唐代前中期的詩人作五言,大多追慕前朝,文辭頗為古雅,但李白所作則吸收了當(dāng)時口語,要顯得曉暢通俗得多,觀此詩即可見其一斑。
唐詩常識
格律詩對于對仗的有無、位置,乃至平仄、詞性,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古詩中亦常見對仗,但要求就要寬松得多。如李白此詩中“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一聯(lián),倘若置于格律詩中,破律之處便甚多。比如“入”、“拂”皆為仄聲,仄聲相對不妥,“幽”、“行”皆為平聲,平聲相對亦不妥;“幽”為形容詞,“行”在這里指行人,是名詞,相對亦不工。當(dāng)然,格律詩中的對仗也分工對和寬對,也允許部分放寬要求,對于此聯(lián)來說,或可不論詞性之誤,但平仄之誤則是逃不脫的。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都長安南面五十里,唐代士人很多借隱居為名在此待價而沽,故有“終南捷徑”一說,這捷徑,指的就是做官的捷徑。杜甫曾作《聞斛斯六官未歸》和《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與此詩所指“斛斯山人”,或指同一人,則此人后來出仕,做了“校書”,或許其早前隱居終南山,也是欲攀此捷徑吧。李白此詩作于天寶三載(744年)春季,當(dāng)時其已出仕長安,但投閑置散,只是做玄宗的文學(xué)弄臣而已,他有志難伸,而又向往祖國大好山河,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些情感都在詩中有所反映。
開篇即寫登山而歸,拜訪斛斯山人,攜手引入其家?!吧皆码S人歸”句,既是寫景,同時也說明自己孤身一人,所伴唯有山間明月而已。在此種孤清的氛圍下,得遇友人,自然是非常興奮的,因而“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前四句寫山,寫月,中四句寫“田家”,有“綠竹”、“幽徑”、“青蘿”,這正反映了詩人對壯麗山河的依戀和對田園隱士生活的向往。末四句再寫“松風(fēng)”,寫“河星”,正見宇宙寥廓、自然優(yōu)美,相較之下,那些朝堂上的齷齪事,宦途中的坎坷,全都不足道也,故謂“陶然共忘機”。這里的“忘機”,要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理解,詩人所欲忘的并不僅僅是榮辱、機巧,而是整個紅塵俗世,是凡人在紅塵中輾轉(zhuǎn)掙扎的苦痛和悲哀。但言稱“忘機”,卻正因其難忘,唯與友人痛飲,于酒醉陶然之際,才勉強可以暫時放下而已。其放下便見喜,但內(nèi)中所隱含的難以放下,卻更見悲哀。
李白志向高遠,但因為個人性格、能力和社會環(huán)境的牽絆,其志卻總難伸,他的狂歌縱酒,往往是為了抒發(fā)內(nèi)心的悲哀和塊壘。其詩大多色調(diào)明快,但唯有從此明快中能體味到內(nèi)在的黯然,才能真懂了李白詩。
【擴展閱讀】
聞斛斯六官未歸
唐·杜甫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錢。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
杜甫這首五律也寫一位姓斛斯之人,此為僻姓,而李白、杜甫幾乎同時,故疑此“斛斯六官”和“斛斯山人”實為一人也。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①。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②影,行樂須及春③。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④游,相期⑤邈云漢⑥。
【注釋】
①相親:親近之人。②將:與、和,作平聲。③及春:及即趁著,及春是指趁著春光大好之際。④無情:這里是“忘情”之意。⑤相期:相互期約。⑥云漢:原指銀河,后借指為高空。張九齡《奉和圣制途經(jīng)華山》有“萬乘華山下,千巖云漢中”句。
【語譯】
我在花間,獨自一人飲一壺酒,沒有旁人可以親近共飲,只好舉杯邀請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湊成三人。然而明月并不懂得飲酒,影子也徒然地跟隨著我的身體行動。無奈之下只好陪伴著明月和影子,因為必須趁著這大好春光及時行樂啊。于是我歌唱之際,明月似在天上傾聽、徘徊,我舞蹈之際,影子也隨著舞蹈而凌亂。清醒的時候,我們一起把酒言歡,喝醉以后,也便各自分散。且忘記自身、明月和影子之間的區(qū)別吧,我們永遠結(jié)成同游之伴,共約在那縹緲的天上重逢共歡。
【賞析】
李白常云“忘機”,其實并不能忘,也云“忘情”,卻也難以如愿。此詩即說忘情,希望能夠遺忘自己和自然之間的區(qū)隔,從而也遺忘自己的種種孤寂、痛苦,雖字里行間自能見其忘不得,但仍以“相期邈云漢”作結(jié),將這份期盼、奢望一直延續(xù)到最后。
以《月下獨酌》為名的五言古詩,李白共作了四首,此為其一。第三首中有“三月咸陽城”句,或以為皆在長安作,其實這四首詩雖然同題,卻未必都作于同一時期。但李白之入長安,不合于歌舞升平、奢靡腐化的朝廷,由此而自感孤寂無依,乃作此詩,倒也是說得通的。
本詩開篇即寫孤寂,乃至“獨酌無相親”,只好一個人喝悶酒。李白好飲,曾自稱“酒中仙”,但孤清正在心頭,孤酒自然難飲,于是他放縱奇特的想象,要把明月和影子全都邀請來,“成三人”,一桌共歡。
這是醉話,卻也是李白詩中慣??梢姷暮翢o羈絆的浪漫風(fēng)采。此詩可作兩樣讀,或者都落于實處,則只見一孤清人做妄語而已,或者隨著詩句放縱思緒,將一切落于虛處,則可見一神仙般人物與自然的契合。“月既不解飲”又如何?“影徒隨我身”又如何?但求及時行樂,自然人即月,人即影,月和影也都變得有思想、有活力起來。所以明月能因詩人之歌而徘徊,影子也隨詩人之舞而零亂,這并非詩人醉時的想象,而是他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投射到了外物上,“同交歡”即與自然并合為一,“各分散”則又回歸現(xiàn)實世界。
“無情”即“忘情”,忘記自己為人,而月亦忘其為月,影亦忘其為影,從此人、月、影契合為一,可永遠同游。同游在何處呢?自在那“邈云漢”之上,如登仙界,從此忘卻種種人間煩惱、苦悶。
讀李白詩,見其豪縱是第一層,見其豪縱下的苦悶是第二層,而從此苦悶再回歸于無拘無束的豪縱,又是第三層。第一層是表象,第二層是真實,第三層則是詩人內(nèi)心的渴望和憧憬。此詩之眼,便在“行樂須及春”句,此春既可理解為真實的春光、春色,也可以理解為美好的青春,不能辜負此青春歲月,須及時行樂才得人生之真諦。李白詩中多有及時行樂語,但這并不是簡單的逃避或享樂,而是對人生的大熱愛,對現(xiàn)實的大期望,詩人認為任何時候,不管禁受了怎樣的磨折,不管沉淀了怎樣的苦痛,也必須以樂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李白好酒,正是為了在酒醉中追尋這種似真似幻,雖百折而不改其樂的感悟。也正因此,他才會有“詩仙”之號。杜甫號“詩圣”,這“圣”字是說他的地位,說他的作品格調(diào),而李白并不號“詩王”,人獨以“仙”名之,這個“仙”字說的是他的風(fēng)格,他的追求,他的飄逸無蹤。
【擴展閱讀】
月下獨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yīng)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fù)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詩有寫事、摹景,也有純粹的說理,各自皆可達成抒情的目的。比如“花間一杯酒”基本上就屬于寫事(獨飲之事),而這首“天若不愛酒”則以說理為主,以抒發(fā)詩人不合流俗,借酒嘲世之情。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①桑低綠枝。
當(dāng)君懷歸②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幃③?
【注釋】
①燕(yān)、秦:皆為古國名,燕地即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等地,秦地即關(guān)中地區(qū)。②懷歸:即想家,思歸。③羅?。航z織的帳幔,這里是代指女子的閨房。
【語譯】
燕地的青草如同碧綠絲絨,秦地的桑樹低垂著綠色枝杈。當(dāng)你想到家的時候,也正是我愁腸欲斷之時啊。我并不認識春風(fēng),它為何要進入我的閨房來呢?
【賞析】
這是一首“代言體”詩。所謂“代言體”,即不以詩人本身為詩的主角,而以他人、他物作為主角,并用第一人稱來創(chuàng)作?!按泽w”詩種類很多,其中最大一類就是代閨中女子言之,這大抵因為士人之所思所想,自有士人自身來寫,平民之所思所想,可在對話中獲得,而閨中女子之所思所想,詩人只好自代而言之了。此詩即代作閨中人語,此女所思,當(dāng)為遠戍的丈夫。
開篇“燕”是丈夫所戍之地,唐代燕地再往北、往東,有契丹等外民族雜處,亦可算是邊疆,故以“燕”代指邊境,以身在燕地代指遠戍。上句即“燕”,下句對“秦”,秦指關(guān)中地區(qū),也即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唐朝的腹心地區(qū),此女身在秦地,其意即身在中原、后方。燕、秦二名來自春秋戰(zhàn)國,燕在極東北,秦在極西,以此相對,也可見夫婦所隔之遙遠。
燕地則言“草如碧絲”,是春草尚幼,以見春來之遲;秦地則言“桑低綠枝”,是桑樹綠葉已極繁茂,竟使枝杈低垂,以見春來之早。這里又以春來的早晚,更深一層說明相隔之遠,以及兩地風(fēng)物之大相徑庭,如在異國??墒撬綦m遠,其心卻一,丈夫思家之日,正妻子因思念而斷腸之時。首兩句將位置遙遙宕開,中兩句再將情感并合為一,互為比對,又互為照應(yīng)。結(jié)句則怨春風(fēng),然則因何而怨呢?正因夫婦兩地分隔,妻子正自斷腸,又如何能體味到春風(fēng)帶來的春天的美好和可貴呢?故云“春風(fēng)不相識”,以見四季時序之按時而移,更不知人世之哀愁,襯托得此哀愁更為深刻、濃郁。
唐詩常識
詩句多兩兩相對,單句或三句則較少見。一般偶數(shù)句押韻,首句也偶有押韻的,比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首句不入韻,而此詩中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則首句入韻。
杜甫 望岳
【作者介紹】
杜甫(7[2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生于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曾擔(dān)任過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quán)貴,而被貶為華州參軍,后辭官歸隱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薦其為屬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節(jié),兩年后他離開奉節(jié),輾轉(zhuǎn)流離于江陵、衡陽一帶,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經(jīng)安史之亂,慣見民間疾苦,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畢見于作品之中。青年時代他亦懷抱大志,與李白等人交游,詩風(fēng)較為明快、恣意,中年后則變?yōu)槌劣纛D挫,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因此被譽為“詩史”。尤其在律詩上,他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guān)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后人也因而贊其為“詩圣”,詩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詩人元稹評價說:“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fēng)(《詩經(jīng)》里的國風(fēng))、騷(屈原的《離騷》),下該沈(沈佺期)、宋(宋之問),言奪蘇(蘇味道)、李(李嶠),氣吞曹(曹操)、劉(劉備),掩顏(顏延之)、謝(謝靈運)之孤高,雜徐(徐陵)、庾(庾信)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p>
岱宗①夫②如何?齊魯青未了③。
造化④鐘神秀⑤,陰陽⑥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⑦,決眥⑧入歸鳥。
會當(dāng)⑨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①岱宗:即岱岳,泰山的別稱。②夫:語氣助詞。③了:盡。④造化:創(chuàng)造化育,指自然界。《莊子·大宗師》有“今以一天地為大鏟,以造化為大冶”句。⑤鐘神秀:鐘即萃集,神秀指秀美而有靈氣。⑥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⑦曾云:一作“層云”,這里“曾”通“層”。⑧決眥:眼眶裂開,這里是指睜開眼睛觀望。⑨會當(dāng):終要,會含有必將之意。
【語譯】
泰山是什么樣子呢?就在那齊魯之地,延綿不絕,蒼翠蔥郁,無窮無盡。天地造化萃集于此,使它如此秀美而又富有靈氣。山北為陰,昏暗晦暝,山南為陽,明朗清亮,如同分割開的兩個世界一般。山間的層云,使我心胸激蕩,暮歸的飛鳥,如同投入我大睜的雙目之中似的。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顛啊,縱目四望,群山都變得如此矮小。
【賞析】
杜甫先后作過三首《望岳》詩,這是第一首,所望者為東岳泰山。第二首亦為五言古詩,所望為南岳衡山,第三首為七言律詩,所望為西岳華山。此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據(jù)說是杜甫赴兗州省親,途中壯游齊魯山水時所作。這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正當(dāng)青年,后兩首《望岳》則據(jù)說分別創(chuàng)作于中年和老年時代,故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態(tài)都截然不同。
由此詩可見,杜甫青年時代遨游山水,與李白等人交游,再加之少年心性,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偏向簡潔明快,亦包含有無限的豪情,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雖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行文風(fēng)格,但就內(nèi)涵而言,則受李白影響甚深。
首句開門見山,“夫如何”三字雖然簡單,卻似隱含傲氣,堂堂泰山如何,要待我來評價、分說。繼而說齊魯之地延綿不絕的青翠,即為泰山之形貌了,其為造化“神秀”所薈萃,山之陰陽,分割“昏曉”,一言即將山南山北、陽處陰處,俱現(xiàn)筆端,形成一幅崚嶒奇絕的宏偉畫圖。眼前之景述罷,再將自身代入,層云如從胸中生出,歸鳥似入“決眥”,是將自然與自身同化,見我即山,而山即我。有此一層含義在,后面“一覽眾山小”之意便呼之欲出了。
唐詩常識
唐朝以前的詩人作詩押韻,多按當(dāng)時語言,因為語音的流變,今天讀起來,很多顯得并不入韻,比如杜甫《望岳》其三押尊、孫、盆、門和源字。后來宋人依據(jù)唐詩押韻的規(guī)則,作成《平水韻》等韻譜,作詩皆按譜押韻,距離當(dāng)時的口語就已經(jīng)有一定距離了,逮元代中原音大量摻入胡音,距離就更遠。所以詩韻不同于詞韻,雖然詞韻亦以詩韻為本,只是簡單地將部分韻部合并,允許通押而已。詩韻更不同于曲韻,曲韻變化更大,與詩韻、詞韻大相徑庭。
《孟子·盡心》中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贝嗽娊Y(jié)末兩句即由此化出?;蛑^詩人于此盡顯傲氣,自比岱岳,傲視群峰,這種理解是不準(zhǔn)確的。正如《孟子》所云,此處“小天下”是見天下為小,而非天下自小,孔子登上泰山,使得眼界開闊,才能“小天下”。詩人在此也是同義,故云“會當(dāng)凌絕頂”,只有登上高處,才能“一覽眾山小”,人必須不斷地向上攀登,開闊了眼界,才能察知世間真相。照應(yīng)前面兩句,他確實在以岱岳自況,但并非傲視群倫,妄作豪縱之語,而是在勉勵自己在學(xué)術(shù)上、心性上,都要繼續(xù)努力去追索。正如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所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擴展閱讀】
望岳其三
唐·杜甫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西風(fēng)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泰山雍容,華山險峻,所以杜甫這首描寫華山的《望岳》中便有“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之句,其風(fēng)味與“岱宗夫如何”截然不同。
贈衛(wèi)八處士①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②。
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③,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④。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⑤。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⑥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注釋】
①衛(wèi)八處士:不詳,姓衛(wèi),行八,故稱“衛(wèi)八”。唐人最重排行,往往對別人只稱堂兄弟間的大排行而不稱名。處士是指隱居不仕的士人。②參(shēn)與商:指參星和商星,二者在夜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以喻彼此對立、不和睦,或親友隔絕,不能相見。陸機《為顧彥贈婦》有“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句。③父執(zhí):指父親的朋友,語出《禮記·曲禮上》,有“見父之執(zhí)”句,孔穎達疏:“謂執(zhí)友與父同志者也?!雹荛g(jiàn)黃粱:黃粱是粟米名,即黃小米,古代中原地區(qū)常以黃梁為主食。間指間雜。⑤觴(shāng):古代飲酒器名。⑥故意:即舊意、故人之情。
【語譯】
人生聚少離多,時常難以相見,就如同天空中運轉(zhuǎn)的參星和商星一般。今晚究竟是何等良辰啊,我們竟能再次相聚于燭光之下。青春年華、少壯時代,又能夠有多長呢?如今各自都已鬢發(fā)蒼蒼了。尋訪舊日友朋,半數(shù)都已去世,你我得以重逢,不禁熱情澎湃。
誰能想到分別二十年后,再能登上你家的廳堂呢?想當(dāng)初別離之際,你還沒有結(jié)婚,仿佛突然之間,兒女都已成行。他們態(tài)度端莊地向父親的朋友行禮,詢問我從何處而來,相互間問答還未完畢,你已經(jīng)讓他們?nèi)埩_酒宴了。他們冒著夜雨剪來春天的韭菜,精心烹制,還配上新煮得的黃粱米飯。主人說難得會面,因此連連勸酒,一口氣痛飲了整整十杯。連飲十杯也不覺醉啊,只因我感念你的故人之情實在太深厚了。明朝我們又將分別啊,從此相隔重重山巒,又使人倍感世事的渺茫難測。
【賞析】
此詩非止敘故人重逢、驚喜之情,內(nèi)中蘊含有濃厚的亂世之嘆。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季,杜甫回洛陽訪親后返回任所華州,于此際途經(jīng)蒲州,得遇少年時好友衛(wèi)八,于是有感而發(fā)。全詩平易流暢,不故作曲折語,乃是杜甫五言古詩中的一流佳作。
唐詩常識
詩語不同常語,因為節(jié)奏、押韻、對仗等格式的需要,經(jīng)常會運用一些違反常規(guī)語法的省略、倒裝等修辭,倘不對應(yīng)上下句,是很難索解,甚至造成歧意的。比如此詩中“新炊間黃梁”一句,就是“間黃梁新炊”的倒裝,聯(lián)系上句“夜雨剪春韭”,則前言菜,此言飯,是指菜蔬之間,雜以新煮得的黃粱米飯。
此年杜甫四十八歲,將屆老年,倒推二十年(虛數(shù),當(dāng)為二十多年),正自青春年少時曾與衛(wèi)八相會,所以說“昔別君未婚”。一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了,詩人因而感嘆“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而昔日尚未成婚的衛(wèi)八,如今“兒女忽成行”。古人雖壽數(shù)較短,但詩人此時尚不到五十歲,同齡的親朋故舊卻已大多不在了,這并非常理,“訪舊半為鬼”之句,從表面上來看,是難以索解的。但我們要考慮到此時正當(dāng)安史之亂,離亂之際,舊友紛紛辭世,也便不可怪了,這便是詩中隱含的對亂世的悲嘆。全詩從始至終,都蘊含著這種亂世之嘆,開篇先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繼而到“訪舊半為鬼”,再到“主稱會面難”,結(jié)句則云“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保娙藢ψ约汉陀讶?,乃至國家的前途,都充滿了深深的憂慮,只覺昏暗難明,渺茫難測,乃有是語。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①子,零落依草木。
關(guān)中昔喪亂②,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③,萬事隨轉(zhuǎn)燭④。
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
合昏⑤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⑥。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①良家:指高貴人家,古人以奴仆及娼優(yōu)隸卒為賤民,相對的平民和官宦人家,就屬良家。②喪亂:別本作“喪敗”,這里是指安史之亂。③惡(wū)衰歇:指厭惡衰敗之家。④轉(zhuǎn)燭:燭火隨風(fēng)轉(zhuǎn)動,以喻世態(tài)反復(fù)無常。⑤和昏:即合歡樹,又名絨花樹、夜合花——因其復(fù)葉晝開夜合故名夜合。⑥掬(jū):指兩手相合捧物。
【語譯】
有一位絕代佳人啊,獨自隱居在空曠的山谷里。她說自己本是好人家的女孩兒,如今卻身世飄零,被迫居住在山林之間。這都因為當(dāng)年關(guān)中地區(qū)遭逢戰(zhàn)亂,她的兄弟全都遇害了,就算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最終連遺骸都無人收殮。世態(tài)炎涼,衰敗的家族總會遭人厭棄啊,就如同風(fēng)中燭焰一般變幻無常。她的丈夫本是輕薄之人,因此而遺棄了她,另娶一位如玉般美女為妻。合歡樹葉還知道應(yīng)時而卷舒,鴛鴦鳥也不會獨自歇宿,但世人只見新人的歡笑,誰又能聽到舊人的啼哭?那舊人仿如泉水,在山間是如此清澈,離開山后就變得渾濁了啊。
侍女才賣掉珍珠回返,又扯下絲蘿來修補茅屋。這美人無心梳妝,摘下花朵來卻不插在鬢邊,她甘于清貧,采集的柏枝用兩手都無法抱攏。天氣寒冷,她的綠色衣衫仍如此單薄,夕陽西下,她依然倚靠著修長的竹子,若有所待。
【賞析】
當(dāng)初李延年向漢武帝吹噓自己的妹妹如何美貌,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唐人避李世民諱,遂改“絕世”為“絕代”,而杜甫此詩,就寫的是一位“絕代佳人”。
此詩內(nèi)涵相當(dāng)豐富,細品之可得三重含義。其一,是感慨喪亂。這位絕代佳人本“良家子”,而且兄弟都做高官,本應(yīng)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中生活,卻因安史亂起,“兄弟遭殺戮”,使得家族衰敗,進而輕薄的丈夫也拋棄了她,致使她無家可歸,只能隱居山林。這位佳人隱居后的生活是非常清貧的,“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她自己也“天寒翠袖薄”,似連冬衣都置辦不起。戰(zhàn)亂使一位宦門貴婦淪落至此,那么小民百姓所罹之苦將更勝千倍百倍了。
詩中第二重含義,是說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佳人為何被逐?并非因為年老色衰,也不是夫妻情感破裂,而僅僅因為“世情惡衰歇”。她做官的兄弟都死于戰(zhàn)亂了,娘家已無靠山,所以才被丈夫遺棄。由此可見,她的丈夫當(dāng)初接受這段婚姻,非關(guān)感情,甚至也不是看中了她的美貌,而只是看中她的家世,想要攀附她娘家的權(quán)勢而已。進而可知,“新人美如玉”,身后也定有新貴撐腰,才能新人換舊人。所以說“萬事隨轉(zhuǎn)燭”,世情就象風(fēng)中燭焰一般難以預(yù)測。
唐詩常識
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大類聲調(diào),后三類又可統(tǒng)稱為“仄聲”,所謂押韻,就是指壓同一韻部和同一聲調(diào)的字眼。隨著語音的流轉(zhuǎn),到宋詞中,上、去已可通押,平聲與上、去聲偶爾可通押,元代入聲逐漸消失,散入平、上、去三類。簡單來說,如今普通話中一、二聲即略同古平聲,三聲略同古上聲,四聲略同古去聲,入聲則只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杜甫此詩即壓入聲,而如今“谷”變?nèi)?,“木”變四聲,“哭”變一聲,“濁”變二聲,再沒有入聲痕跡了。
詩中第三重含義則是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之喻,杜甫是以美人自況,雖然遭逢離亂,雖然遭到拋棄,卻依然夙心不改,仍然懷有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所以美人“幽居在空谷”,一方面甘于清貧,一方面若有所待,希望丈夫仍能回心轉(zhuǎn)意?!安砂貏佑洹?,是說自己的節(jié)操如柏樹一般凌霜傲雪,經(jīng)冬不凋,“日暮倚修竹”,則見其渴盼再能為國效力之心。詩人以一生動的棄婦形象,暗喻雖百折而不回的落魄士人心態(tài),一如《離騷》的結(jié)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夢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①。
江南瘴癘②地,逐客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④,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葉青,魂返關(guān)塞黑。
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注釋】
①惻惻(cè):指悲痛。②瘴癘(zhàng lì):指因染受瘴氣(熱帶叢林中動植物腐爛后所生成的毒氣)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惡性瘧疾等病。③逐客:遭到放逐之人,這里指李白受李璘牽連而在潯陽下獄,不久被流放夜郎。④平生魂:這里的平生是平時意,指生魂。
【語譯】
死別能令人無聲地悲泣,而生別更使我長久地哀傷。想江南那瘴氣彌漫、瘟疫橫行的地方啊,你一遭放逐便再無消息。如今老友明白我拳拳的思念之心,所以才進入我夢境來的吧。只怕這并非你的生魂,路途遙遠,生死難測。當(dāng)你的離魂到來之際,楓葉猶然碧綠,尚未染霜而紅,當(dāng)你離魂返回之時,重重關(guān)隘是如此漆黑。想你身在羅網(wǎng)之中,又怎能生出翅膀飛來呢?醒來之時,月光照滿了屋梁,我還以為它仍然映照著你的容顏。江水如此之深,波浪如此遼闊,你可千萬小心,別被水中蛟龍給吞噬了??!
【賞析】
李白、杜甫相差十一歲,但自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偶遇后,便一見如故,引為知交,但可惜翌年便即分手,從此永訣。雖然長久不見,但杜甫始終懷念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身在秦州(在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聽聞李白被遠放夜郎(其時李白已遇赦而回),又有傳說他已于途中落水而死,為此而憂思輾轉(zhuǎn),據(jù)說一連三夜都夢見李白,于是作了這兩首詩。
第一首《夢李白》主要描述夢境和抒發(fā)自己的思念之情,開篇就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意為:倘若真切地得到你的死訊,或許悲痛還會逐漸消退,但如今你生死不明,卻使我每日牽腸掛肚,哀傷總也難以消弭。夜郎在唐代為邊荒之地,因為中原人士不服當(dāng)?shù)厮?,所以遭放逐者十不一回,杜甫因此才會懷疑李白已死或?qū)⑺?。他認為是李白死后,魂魄來入其夢,可是又不愿相信傳言的死訊,因此矛盾心理而哀傷更濃?!熬裨诹_網(wǎng)”,是將李白以喻飛鳥,將其下獄遭逐,落入法網(wǎng),比作飛鳥落入羅網(wǎng),所以說“何以有羽翼”,你怎能插上翅膀飛到我這里來呢?千山萬水之間,兩位偉大詩人的心仍然緊緊貼在一起,而由此中也可看出,杜甫對于李白已死的懷疑,其實是相當(dāng)深的,他并非不信,只是不愿去相信而已。
前敘夢境,“落月滿屋梁”則是醒后,月光中似仍得見夢中李白的容顏,所以說“猶疑照顏色”。在此半夢半醒,神思仍然恍惚之際,才有“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的奇特想象?!独m(xù)齊諧記》中說:“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曰:‘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倍鸥υ诖艘么说洌吧淅畎茁渌赖膫餮?,從中體現(xiàn)出他對李白的深切關(guān)念。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①,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②滿京華③,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
①局促:原意為空間的狹小,這里借指時間的緊促、急迫。②冠蓋:官員的冠服和車乘,這里是指代官宦。③京華:京城的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薈萃之地,故名。
【語譯】
浮云終日不停地飄浮,出外遠行的人啊,已經(jīng)很久了還不見回來。我一連三個晚上都夢見你啊,足見你對我的深情厚意。當(dāng)夢中的你離去的時候,總是如此地匆促,反復(fù)說明來一趟是多么不容易。江湖之上,風(fēng)波頻發(fā),我真害怕你乘舟之時不慎落水啊。你出門之際搔一搔滿頭白發(fā),似在慨嘆平生志向難以達成。在這京城之地,到處都是達官顯貴,而只有你一人不容于流俗,獨自憔悴。誰說天網(wǎng)恢恢,公平無欺,為什么你到來老反而獲罪呢?你一定會贏得千秋萬代的盛名啊,但恐怕只是寂寞的生后之事了。
【賞析】
《夢李白》其一只是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而已,這第二首則附著了更深刻的思想。開篇先以遠游以喻李白之被遠逐,再寫“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是和第一首基本相通的內(nèi)容?!敖囡L(fēng)波,舟楫恐失墜”,又是對李白落水而亡的傳言的懷疑,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含義相同。然而緊接著從“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開始,則轉(zhuǎn)而描寫李白的志向和風(fēng)骨。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千古警句,短短十字,即將一位不合流俗,不與腐朽官僚同流合污的士人形象烘托于紙筆之間?!疤炀W(wǎng)恢恢,疏而不漏”之句,語出《老子》,本意是指作惡者必遭懲罰,用在這里,加以“孰云”二字,卻作了無奈、憤懣的反問:為什么那些“冠蓋”之人作惡多端,無益于國,卻仍然顯赫,似李白這般高潔之士反倒會罹入羅網(wǎng)之中呢?天意真的公平嗎?然后結(jié)句先作一揚,說“千秋萬歲名”,李白你一定能夠贏得千古盛名的?。焕^而又作一抑,說“寂寞身后事”,只是盛名都在身后,你在生之時恐怕會歷經(jīng)種種坎坷,難逃此等羅網(wǎng)吧。待等死后,寂寞無知,后世盛名種種,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對不公世道的鞭笞,是對李白遭遇的同情,使得全詩從懷人、思友更上一個層次,充滿了悲天憫人的志士的情懷。
唐詩常識
格律詩例押平聲韻,偶有押仄聲韻的,屬于變格特例,古詩則既可押平聲,也可押仄聲。杜甫兩首《夢李白》就都是押的仄聲韻,其一所押為“平水韻”入聲十三職,其二押去聲四置。今天讀來,“憶”、“翼”已變第四聲,似可與“意”、“易”通押,但在當(dāng)時,前兩字和后兩字的韻母發(fā)音是絕然不同的。所謂入聲韻,就是韻母多加一個塞輔音韻尾——今天普通話中仍保留有n、ng兩個輔音韻尾和i、u兩個元音韻尾,但塞輔音韻尾則沒有了。
王維 送綦毋潛①落第還鄉(xiāng)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父輩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于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旋任大樂丞,因故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后歸長安。安史亂之前,王維累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dāng)時官場感到厭倦和擔(dān)憂,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詩畫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很高,無論邊塞詩還是山水詩,各類主題皆有佳作,蘇軾贊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中后期詩作多描摹田園景物,再加上詩中濃厚的隱逸思想,上繼陶淵明、謝靈運,下開一代風(fēng)氣,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此外,他本人篤信佛教,詩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稱其為“詩佛”。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②,不得顧采薇③。
既至金門④遠,孰云吾道非⑤。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⑥浮桂棹⑦,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村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
①綦毋(qí wú)潛:字孝通,唐代詩人,為王維之友。綦毋是雙姓。②東山客:指隱士,東晉謝安曾隱居?xùn)|山,乃有是典。③采薇:傳說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薇而食。薇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jié)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嫩莖和葉可做蔬菜,通稱“巢菜”、“大巢菜”或“野豌豆”。④金門:即金馬門?!妒酚洝份d:“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边@里指代朝廷。⑤孰云吾道非:語出《孔子家語·在厄》:“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⑥行當(dāng):將要。⑦桂棹:用桂樹做的船槳,這里是指代船只?!峨x騷》中有“桂棹兮蘭槳”句。
【語譯】
圣明時代是沒有隱士的,因為天下英才都將匯聚朝廷。就連如同隱居?xùn)|山的謝安一般的你啊,也不能再悠閑采薇而食,而要來考試應(yīng)舉了。誰想雖然參試,卻終落第,就此遠離了朝堂,不禁自問說難道是我等的主張錯誤了嗎?想你遠道而來,曾在江淮之間度過寒食佳節(jié),又在東都洛陽縫制春衣。如今我在長安道上擺下酒宴為你餞行,慨嘆志同道合的友人就要分別了啊。你將乘坐桂木為槳的舟船,不久又能推開家中的柴門。樹木綿延到遠方,映襯著遠行的你,西沉的紅日灑滿了孤峻的城池。我等的主張只是暫時得不到認同啊,你千萬不要認為知音稀少。
【賞析】
此詩開篇便見不凡,說“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表面上是頌圣,但隨即將綦毋潛比作謝安和伯夷、叔齊,這般人物卻偏偏落第,從而“金門遠”,還懷疑是否“吾道非”,前后對比,則諷刺之意鮮明。同時這也是對友人的慰藉:不是你才學(xué)不夠啊,而是當(dāng)?shù)乐T君皆盲者也。
“江淮度寒食”兩句,或說是指友人歸去之路。但綦毋潛家在江西,倘若歸去,也該先經(jīng)洛陽,再赴江淮,而不當(dāng)反而言之,況且后面還有“行當(dāng)浮桂棹”四句言歸去,未免重復(fù)。所以這兩句應(yīng)該是回想綦毋潛離開故鄉(xiāng),北上應(yīng)試之途,從“度寒食”再到“縫春衣”,可見整整一年過去了,但這離鄉(xiāng)的一年卻并未得到應(yīng)有回報,被迫要再黯然返回。
此詩在慰藉友人的同時,還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巴呐c我違”,王維認為綦毋潛和自己是志同道合者,那么綦毋潛落第而歸,也可反襯出詩人本身在朝中并不得意?!拔嶂\適不用”,與前“孰云吾道非”的主語不同,“吾道非”是綦毋潛的口吻,“適不用”則是王維本人的口吻,可見這“吾謀”是指王維和綦毋潛共同的謀,共同的主張、理念,然而卻不得用。詩人一方面安慰友人,吾謀只是“適不用”而已,將來還有機會,同時以“勿謂知音稀”為結(jié),再次說明自己和對方的志趣、主張相同。表面上此詩是為友人的遭際而慨嘆,其實詩人也是在自傷自嘆。
送別
下馬飲①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②。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注釋】
①飲:這里作使動用法,指“請飲”,可讀作第四聲。②陲(chuí):指邊疆、邊界,引申為邊緣。
【語譯】
下得馬來,請你飲酒,問你要到哪里去呢?你回答說:“因為不如意啊,所以要回到南山去隱居高臥。去吧,去吧,你就別多問了,且看那白云飄飄,永無止盡。”
【賞析】
此詩抒發(fā)了因為宦途坎坷而灰心失望,從而想要回鄉(xiāng)隱居的情思。詩作問答體,但誰問誰答,正不必細究,或許其實并沒有這番問答,而只是虛擬問答以述志而已。
詩中的“南山”當(dāng)指終南山,指代隱士居所,所以“歸臥南山陲”也并非簡單地離朝回鄉(xiāng),實有隱逸之志?!暗ツ獜?fù)問”兩句,或謂是問者所言,恐怕不確,倘此言出于問者,便不當(dāng)作“莫復(fù)問”,而當(dāng)作“我不問”或“莫復(fù)留”了。此亦為答者所言?!鞍自茻o盡時”是指山林之趣,用白云的悠游對比宦途的拘束,用白云的無盡對比人生的有限,重重哲理卻不明言,卻指物而比,頗有禪的意味。所以王維被稱為“詩佛”,并非妄語。
【擴展閱讀】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曾作過多首送別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別本即名為《送別》,上面這首《送別》,也有名為《山中送別》的。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言簡意賅,抒發(fā)了對友人濃厚的眷戀相思之情。
青溪①
言②入黃花川③,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zhuǎn),趣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⑤,澄澄映葭葦⑥。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⑦上,垂釣將已矣⑧。
【注釋】
①青溪:沮水支流,在今天的陜西省勉縣東面,《水經(jīng)注》上說此水“其深不測,泉甚靈潔”。②言:發(fā)語詞,無實義。③黃花川:在今天陜西省鳳縣東北,似與青溪相通。④趣:通“趨”,指快步前行。⑤菱荇(xìng):指菱角和荇菜,都是水生植物。⑥葭葦:即蘆葦,又名蒹葭。⑦盤石:通“磐石”,指大石頭。⑧將已矣:就此罷了,這里指以此終老。
【語譯】
我每次進入黃花川,都要追逐著青溪水前行。隨著山勢轉(zhuǎn)過千道萬道彎,其實才急行了不到百里而已。亂石當(dāng)中,水聲喧鬧,深密的松林里卻景色幽靜,只見菱角和荇菜隨波蕩漾,蘆葦?shù)褂吃谒?。我的心境向來悠閑,而清澈的溪水又是如此恬淡,還是就留在這溪邊磐石之上,就此垂釣終老吧。
【賞析】
這是一首隱逸之詩,應(yīng)當(dāng)作于張九齡罷相以后,因為由此開始,王維在政治上趨向退縮無為,少年時的宏圖壯志日益消磨,詩中的歸隱之意也逐漸濃厚。詩明寫游溪,其實暗有所指,“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是說自己在宦途中歷經(jīng)種種坎坷,但卻并沒有什么成就和進步,于是才萌生退隱之心?!奥曅鷣y石中”,仍接上以言俗塵之煩擾,但隨即“色靜深松里”,周邊的環(huán)境,更主要是詩人的內(nèi)心,卻逐漸變得平和起來。以此平和之心,驅(qū)策其雙眼,再看景致,便只有恬靜和澄澈,菱、荇隨波蕩漾,蘆葦?shù)褂乘小?/p>
唐詩常識
格律詩一般偶數(shù)句押平聲韻,奇數(shù)句則除首句可能入韻外,都以仄聲結(jié)尾,就此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古詩對于各句尾字的平仄雖無嚴格要求,但詩人也往往為了形成鏗鏘節(jié)奏而無意識地作出特別安排。即以此詩而論,偶數(shù)句押上聲韻,都是仄聲尾,不必說了,奇數(shù)句則以川(平)、轉(zhuǎn)(仄)、中(平)、荇(仄)、閑(平)、上(仄)等字為結(jié),自然平仄相間,使得閱讀時起伏錯落,別有韻味。
七言寫景,往往顯得秾麗,五言則相對要清雅得多,此詩中間幾句,深切地反映出詩人確為寫景妙手,果然“詩中有畫”。再后寫“我心素以閑”,這其實是自欺欺人,觀詩的前半段,便不見閑,閑在其后,是逐漸產(chǎn)生的情緒。就此詩人發(fā)出喟嘆:人生如此無奈,坎坷如此重重,還不如就此歸隱算了。傳說姜尚曾垂釣渭濱,后漢也有嚴光垂釣而隱,不肯出仕,故向來以垂釣來指代隱者。“將已矣”三字,回味悠長,然而事實上王維始終在宦途中輾轉(zhuǎn),他并沒有真的去隱居,所有通達、謙退,也只反映在詩中,只是詩人萬般無奈之下美好的理想而已。
渭川①田家
斜陽②照墟落③,窮巷④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⑤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⑥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⑦。
【注釋】
①渭川:即渭河。②斜陽:別本作“斜光”。③墟落:即村落。④窮巷:別本作“深巷”,窮在這里也是深的意思。⑤雉雊(gòu):雉雞鳴叫,語出《禮記·月令》,有“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雊雞乳”句,鄭玄注:“雊,雉鳴也?!雹藓桑杭缲?,去聲,今可讀為第四聲。⑦式微:指《詩·邶風(fēng)》有《式微》詩曰:“式微式微,胡不歸?!笔轿⒓磁R近黃昏意。
【語譯】
斜陽映照著村莊,牛羊歸入深邃的街巷。村中老人想念著牧童,于是倚著拐杖在柴門邊等候。野雞鳴叫,麥苗茁壯成長,蠶正作繭,桑葉已很稀疏。農(nóng)夫扛著扁擔(dān)回來,相互親切地交談著。我因此而羨慕農(nóng)家閑逸的生活啊,悵然吟詠著《式微》之詩。
【賞析】
此詩筆觸簡潔,寫農(nóng)家田園之樂純用白描手法。鄉(xiāng)間黃昏時分,先寫斜陽落,再說牛羊歸,老人等待牧童歸來,農(nóng)夫已經(jīng)收工回家,間雜以麥苗生長、蠶已化蛹結(jié)繭,可知時令乃是夏季。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氛圍是閑適、平和的,這從牛羊自歸(牧童還未回來),農(nóng)夫“相見語依依”便可看出。然而詩人寫景,并非純粹歌詠農(nóng)家之樂,而是寄托自己的煩悶心情,暗起隱居之思,詩眼便在結(jié)句——“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对姟ぺL(fēng)·式微》詠道:“式微式微,胡不歸?!碧旖S昏,為什么不回來呢?詩人悵然而吟,其意是說自己已近暮年,為什么還貪戀著俗世的繁華,不肯回歸自然,歸鄉(xiāng)而隱呢?
當(dāng)然,農(nóng)人辛勤勞作,生活未必有詩人所描寫的那般愉快、閑適,所以詩中所寫的只是農(nóng)村的表象而已,內(nèi)中究竟如何,并非詩人所愿見、愿聞、愿知,其悠閑的氛圍,純是詩人想象,為的正是引出結(jié)句。在王維看來,農(nóng)家之樂,更準(zhǔn)確點說是隱士之樂,要超過仕宦無數(shù)倍,所以衷心艷羨。就此而產(chǎn)生了這首清雅的詩篇,同時也類似一幅淡墨山水畫。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①。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②,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③無是非④。
當(dāng)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⑤鄰家子,效顰⑥安可希⑦?
【注釋】
①寧久微:寧是否定,微指卑賤,意為:哪兒會長久卑賤呢?②殊眾:與眾不同。③憐:指愛。④無是非:指因憐愛而不計較是非,覺各方面均很可愛。⑤持謝:奉告。⑥效顰:語出《莊子》,說:“西施病心而顰(皺眉),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效其顰,富人見之,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焙髞硌莼伞皷|施效顰”的成語。⑦安可希:怎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呢?
【語譯】
西施的美色天下人都仰慕,她又怎會長久卑賤呢?白天還是越地溪水畔的浣紗女,晚上就進入?yún)菍m變成了吳王的妃子。卑賤之時,她與眾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旦富貴,大家才明白她的美艷是多么稀罕啊。她招人前來幫忙涂脂抹粉,自己都不用親自穿衣服。吳王越是寵愛她,她的儀態(tài)越是惹人憐惜,吳王因此而覺得她所有方面莫不可愛。當(dāng)時一起浣紗的女伴,沒有人能夠與她同車回鄉(xiāng)。奉勸那鄰居的女孩啊,光是模仿西施皺眉頭,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呢?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借史事以抒發(fā)自己某種情懷。歷來都解此詩意為諷喻,嘲諷那些倖進小人,一朝得勢便驕奢淫逸,“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還蠱惑君王,使得“君憐無是非”。然而將西施比倖進小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開篇就說“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哪有遭人痛恨的倖進小人是天賦奇才,并且命中注定不會屈居下僚的呢?結(jié)句再用“東施效顰”的典故,說這些人的天賦是學(xué)不來的,遭際是無法復(fù)制的,分明對以西施類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賞甚至是羨慕的態(tài)度,又何來諷喻一說?
其實詩的本意,不過自比西施,為自己一時的不遇開脫、自解而已。王維認為自己才能超卓,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錐處囊中,終能脫穎而出,是不會長久沉淪下僚的,一旦得志,自能一飛沖天。不遇之時,似乎并不“殊眾”,富貴以后,人們才會真正了解我的才能?!把烁抵?,不自著羅衣”只是狀其貴盛而已,“無是非”是說到時候看來處處皆是才能,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隱意。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一般都是天賦的,自然他人無法仿效,東施效顰終究無益。
此詩或作于王維青少年時代,尚有萬丈雄心,想要一朝貴盛,翱翔天際,好好地做一番事業(yè),詩中充滿了自矜之意。從來詩歌不可淺讀,亦不可深讀,強要賦予某首詩更深厚的用意,結(jié)果只能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
【擴展閱讀】
西施
唐·蘇拯
吳王從驕佚,天產(chǎn)西施出。豈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良由上天意,惡盈戒奢侈。不獨破吳國,不獨生越水。在周名褒姒,在紂名妲己。變化本多涂,生殺亦如此。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古人經(jīng)常把亡國歸咎于君王惑于美色,從而把污水往無辜的女人身上潑,但西施是例外,因為傳說她本就是越國的間諜。所以《全唐詩》以西施為題的作品有十五首,基本上西施都屬于正面形象,只有此詩例外,將西施與褒姒、妲己并列,但主要還是諷諫君王,并沒有過多責(zé)怪西施。
孟浩然 秋登萬山①寄張五②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詳,浩然為其字,襄州襄陽人,故世稱“孟襄陽”,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娛,四十歲游京師,應(yīng)進士不第。據(jù)說唐玄宗詠其詩,見“不才明主棄”語,乃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而放歸。其后孟浩然漫游吳越,窮極山水,更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他的詩大多為五言短篇,描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shù)上也有獨特造詣: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詩中山水田園派的領(lǐng)軍人物,后人遂將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③。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④,江畔洲⑤如月。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注釋】
①萬山:即漢皋山,在襄陽境內(nèi)。別本作“蘭山”,誤。②張五:別本作“張文儃”或“張子容”,所指應(yīng)為一人,即張諲,詩人好友,官至刑部員外郎,工詩擅畫。③心隨雁飛滅:別本作“心飛逐鳥滅”。④薺:薺菜,指樹木因遙遠而顯渺小。⑤洲:水中小島,別本作“舟”。
【語譯】
身為隱士,我感到自在快樂,北山深藏在白云之中,為了眺望你,我試著登高。在山之巔,我心隨大雁飛去,直至隱沒于天邊。因為暮靄漸生,略覺惆悵,又因為清秋美景,不禁興致大發(fā)。從山上望去,不時能夠看到返回村落的鄉(xiāng)人,經(jīng)過沙灘,在渡口歇息。天邊的樹木如同薺菜一般,江畔的小洲又似明月。你什么時候才能帶著酒而來,咱們共醉一場,以度過那重陽佳節(jié)呢?
【賞析】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古人本有登高的習(xí)俗,因而重陽登高以懷親友,也便成為詩中常見的主題。不過這首詩應(yīng)該并不是重陽當(dāng)日寫的,詩中說“試登高”,可見是在重陽節(jié)前。孟浩然曾與張諲一起隱居于襄陽南面的峴山,相對于峴山,故稱萬山為北山。他在重陽節(jié)前登山思念張諲,同時亦抒發(fā)自身的隱者之趣。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首四句寫景并思人,“愁因薄暮起”,正因思人而愁,再轉(zhuǎn)“興是清秋發(fā)”,即開始寫眺望所見,以及抒發(fā)隱者之趣。鄉(xiāng)人歸村,所行之沙“平”,并在渡口歇息,無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氛圍是很閑適、舒緩的,也即開篇所寫的“怡悅”。登高而望,只見樹小若薺、洲小如月,所體現(xiàn)的乃是隱士笑看紅塵,覺方寸至大,天地渺小之意。第三部分作結(jié),再拉回思人來,詢問張諲是否能夠攜酒而來,與自己共度重陽佳節(jié)?!肮沧怼币徽Z,既見兩人之志同道合,又見隱士之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
孟浩然寫田園山村景物,與王維略似,都以淡筆描出,不渲染情語,而有圖畫風(fēng)味。
【擴展閱讀】
答詔問山中何所有
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此詩為南朝陶弘景所作,所表現(xiàn)的亦為隱者之趣,簡單明快,風(fēng)格獨特。陶弘景的這四句詩啟發(fā)了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正是從此詩中化出。
夏夕①南亭懷辛大②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③乘夕涼,開軒④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⑤勞夢想⑥。
【注釋】
①夏夕:別本作“夏日”。②辛大:別本作“辛子”,所指或為辛諤,孟浩然友人。③散發(fā):披散頭發(fā)。古人結(jié)發(fā)梳髻,散發(fā)是表現(xiàn)放浪不羈。《史記·屈原列傳》即有“屈原至于江濱,被(披)發(fā)行吟澤畔”句。④軒:指有窗的長廊或小屋。⑤終宵:別本作“中宵”。⑥夢想:夢中思念。
【語譯】
不經(jīng)意間,山中的夕陽已然西落,池塘上月色逐漸東升。我披散著頭發(fā),沐浴著黃昏的清涼,打開軒窗,在寬敞、閑適中躺臥。微風(fēng)送來荷花的香氣,竹上清露滴下,發(fā)出清脆的聲響。想要取出琴來彈奏,只恨沒有知音欣賞啊,為此而感懷、思念故人,整晚整晚都因在夢中想念而疲倦。
【賞析】
此詩也是懷人而兼述隱者的閑趣。隱士躲避人世,獨樂于山水之間,所以要表現(xiàn)隱者之趣,對于景色的描寫是不可欠缺的。孟浩然是寫景的圣手,筆下清新典雅、簡樸平實,詠其詩而如目見其景。
這是一個夏夜,先寫夕陽西落,明月初升,間以山、池,可見是在靜謐鄉(xiāng)間,而非喧囂都市。詩人狂放不羈,散發(fā)而臥,鼻端傳來荷花的清香,耳中聽聞露水的滴響——荷、竹并為君子,正是詩人自況。當(dāng)此良宵美景,于是乃有撫琴之愿,但可惜故人不在身旁,彈琴又與誰聽呢?“恨無知音賞”即從身周景物轉(zhuǎn)向思人,結(jié)句“終宵勞夢想”,更見思念之深。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寫景入微,前人推為難得的佳句。此亦古詩之對仗,只論詞性而不拘平仄——“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亦然如此。
【擴展閱讀】
西山尋辛諤
唐·孟浩然
漾舟尋水便,因訪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誰言獨羨魚。石潭窺洞徹,沙岸歷紆徐。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款言忘景夕,清興屬涼初?;匾惨黄帮嫞t哉常晏如。
孟浩然有友辛大,他寫過《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都下送辛大之鄂》、《張七及辛大見尋南亭醉作》等詩,上面這首詩中所提及的辛諤,或許便是辛大。此詩所述亦隱者之趣,結(jié)句以顏回為比,突出隱士內(nèi)心的恬淡和純潔。
宿業(yè)師山房①待丁大②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③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④棲初定。
之子⑤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注釋】
①業(yè)師山房:業(yè)師是指名為業(yè)的和尚,師為對僧侶的尊稱,山房是山中房舍,這里指寺廟。業(yè)師別本作“來公”。②待丁大:等待丁大,待字別本作“期”。丁大即丁鳳,孟浩然之友。③倏:倏忽,指瞬間、很快。④煙鳥:暮色煙靄中的飛鳥。⑤之子:此人。
【語譯】
夕陽落日才剛度過西面山嶺,重重山谷很快就昏暗了下來。松間明月帶來夜晚的涼意,風(fēng)中泉水傳出悅耳的聲音。樵夫陸續(xù)歸家,就要從山中走光了,煙靄中的鳥雀才剛降落棲息。此人曾相約晚間來到啊,所以我一個人帶著瑤琴,在生滿青蘿的小路上苦苦等待。
【賞析】
孟浩然的五言詩有前代樸拙風(fēng)格,卻無詰屈生澀之病,描寫景物更清新脫俗,確實是隱者趣味。比如這首詩,前六句都摹景,從夕陽西下寫起,到明月生涼,而多加一“松”字,泉水淙淙,多加一“風(fēng)”字,則周邊景物在短短十字中畢現(xiàn)。再寫樵人將盡、煙鳥初棲,則暮靄下靜謐清冷的氛圍亦悄然生成于筆端。
唐詩常識
古代也有多音字,同時還有一些字同義亦多音,比如“風(fēng)泉滿清聽”的“聽”字,既可以作平聲,也可以作去聲,不同聲調(diào)下含義并無區(qū)別。此詩所押韻部為“去聲二十五徑”,所以聽在這里與暝、定、徑相押,是要讀作去聲的。今天吟詠,可以把它當(dāng)作第四聲。
當(dāng)此清寒之際,更盼知音,所以景物的描寫,氛圍的設(shè)定全都緊扣著主題,乃是期人不至,暗生惆悵。結(jié)句出一“孤”字,再突出這一重點,而“琴”之出現(xiàn),期盼知音之意則更是明顯。琴為君子之樂器,再以青“蘿”修飾“徑”字,也是香草美人之喻,則一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士人形象便也在景物背后隱隱呈現(xiàn)出來了。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而非孤景,一句中或有松有月,或有風(fēng)有泉,都造成自然完美的組合,而這些組合兩兩相對,又自然成聯(lián)。孟浩然五言古詩中喜歡用對,寫景時也喜歡用對,其對仗之自然、巧妙,都是值得反復(fù)吟詠的。
王昌齡 同從弟①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②
【作者介紹】
王昌齡(約690年~約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早年貧賤,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詞,授汜水尉,因事貶謫嶺南等地。開元末返回長安,改授江寧丞,安史之亂起后,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詩人均有交往,詩作以七絕見長,能以極短的文字概括極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邊塞所作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譽之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今存詩一百七十余首。
高臥③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④水木,演漾⑤在窗戶。
荏苒⑥幾盈虛⑦,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⑧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⑨。
【注釋】
①從弟:堂弟。②山陰崔少府: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崔少府指崔國輔,當(dāng)時擔(dān)任山陰縣尉,少府是縣尉之雅稱。③高臥:高枕而臥,指清閑安適。④澹:指水波紆緩。⑤演漾:即蕩漾。⑥荏苒:別本作“苒苒”。⑦盈虛:月圓為盈,月缺為虛,引申為盛衰成敗。⑧清江:當(dāng)指曹娥江,在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東面。⑨蘭杜:蘭草和杜若,都是香草。
【語譯】
我高臥在南面書齋的時候,打開簾幕,只見明月初升,那清麗光輝映照下的樹木和水面啊,都顯得如此素淡,在窗外輕輕地蕩漾著。想這月亮隨著時光流轉(zhuǎn),有多少次圓了又缺啊,正如今古變遷,滄海桑田。想那曹娥江畔的美人,今晚應(yīng)當(dāng)在苦苦地吟唱著越地的歌曲吧?我們千里相隔,共有的只有這明月啊,在明月之下感受著微風(fēng)輕松,吹拂著蘭芷杜若……
【賞析】
宋代大詞人蘇軾膾炙人口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其實和王昌齡的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所闡發(fā)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當(dāng)然,人隔千里,相共明月,這也不是王昌齡的新創(chuàng),其源頭可能在南朝謝莊的《月賦》,有“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人們抬頭看月圓月缺,懷想遠方之人,想到共在此明月之下,共浴此月之清輝,這種情緒本不出奇,但落于詩人筆端,卻又別見情趣。
開篇兩句寫時,續(xù)兩句寫景,寫景很粗略,與王維、孟浩然等人不能并論,因為王昌齡此詩的重點并不在身周種種景物,而只在明月一種而已。他從明月想到千古變遷,時光逝水,再想到遠方的故人。“美人清江畔”,應(yīng)該就是指時任山陰縣尉的崔國輔,將友人比作美人,結(jié)句又有“蘭杜”之語,正香草美人之喻也,這是稱贊朋友的品格高尚。雖然品格高尚,卻身居僻遠(唐代江南地區(qū)大多才剛開發(fā)),宦途并不順利,故有“越吟苦”之語。但是詩人說你我千里共此明月,微風(fēng)吹拂蘭杜,是安慰友人,天涯雖遠,知音永在,不必過于自悲自嘆啊。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作者介紹】
丘為(694年~約789年),嘉興人,唐代詩人。他屢試不第,乃歸山苦讀,天寶元年(742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丘為很長壽,活了九十多歲,善詩,與王維、劉長卿等友善,時相唱和。其作大抵為五言,格調(diào)清幽淡逸,多寫田園風(fēng)物,《全唐詩》收錄其作十三首。
絕頂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
扣關(guān)無僮仆,窺室惟案幾。
若非巾柴車②,應(yīng)是釣秋水。
差池③不相見,黽勉④空仰止⑤。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⑥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釋】
①茅茨:茅草蓋頂?shù)奈葑?,指陋室。②巾柴車:巾車是指有篷之車,柴車是指破舊之車,陶潛《歸去來辭》有“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句。③差池:原意指參差不齊,這里指因此來彼往而錯過。④黽(mǐn)勉:努力。⑤仰止:原意為仰望,后引申為仰慕,語出《詩·小雅·車舝》,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⑥及茲:來此。
【語譯】
高山絕頂上有一座茅草小屋,我為了尋訪隱者而攀登三十里來此。然而敲門卻不見僮仆回應(yīng),窺看卻見空蕩蕩的只有幾案。那隱者倘非駕著簡陋的馬車出行,定然是去往秋天的水畔垂釣了。前后錯過,不得相見,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都落空。此時新雨滋潤得草色青青,晚窗下傳來松林的風(fēng)聲,此來正趕上這般清幽到極處的景觀,也就足夠滌蕩我的心胸和耳目了吧。就算賓主不能相見盡歡,也獲得了不少清凈的禪理。興致已盡后便下山去吧,何必再等待隱者歸來呢?
【賞析】
此詩寫尋隱不遇,興盡而返事?!妒勒f新語》中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然而丘為分明沒有王子猷那么豁達,一開始他還是頗為遺憾的,所以說“黽勉空仰止”——我這一趟算是白辛苦了。但隨即他感受到山間“幽絕”的氛圍,也即感受到了隱士生活之趣,從而“頗得清凈理”,心情才終于平和下來,感覺這一趟并沒有白跑,從而“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所以這首詩就總體而言,是抒發(fā)詩人對隱士生活的向往。隱士雖居“茅茨”,卻身在“絕頂”,大有俯瞰蒼生之意。他或者乘車出游,或者垂釣溪邊,顯得是那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且身周有“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照里”的“幽絕”景致,契合自然,實足令人歆羨。詩人來訪,雖然沒有見到隱士,最終也得到了他所想要得到的隱士之趣,所以才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照里”一聯(lián)極樸而又極佳,渾然天成,難怪丘為能與王維等同游,他們的風(fēng)格乃至意趣,確實是比較相近的。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①
【作者介紹】
綦毋潛(691年~756年),字孝通(一說季通),虔州(今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詩人。他十五歲即游學(xué)長安,與當(dāng)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歷任宜壽尉、左拾遺等職,入集賢院待制,后因兵亂而棄官歸隱。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詩人,前人贊為“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清回撥俗處,故是摩詰(王維)一路人”。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②。
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③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④,愿為持竿叟。
【注釋】
①若耶溪:在今天浙江省紹興市若耶山下,唐時多隱者居。②偶:相遇。③際夜:入夜,際在這里作“正當(dāng)”解。④彌漫:本指水勢浩大,引申為渺茫,不可捉摸。
【語譯】
這清幽的興致綿綿不絕啊,我順?biāo)ィS遇而安。晚風(fēng)吹動小舟前行,沿著一路鮮花來到若耶溪口。到了晚間,已經(jīng)轉(zhuǎn)入西方山谷,隔著山巒仰望天空的南斗星。潭中的水霧迷離飛舞,林中月色在身后逐漸低沉。人生在世是如此地渺茫,難以捉摸啊,我希望能夠成為持竿垂釣的隱士啊。
【賞析】
全詩在寫“幽意”,但這“幽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純指清幽的情境,因為開篇即有“幽意”,但真正清幽之景,要待“入溪口”以后才逐漸展現(xiàn)開來。所以“幽意”當(dāng)指詩人的內(nèi)心渴盼,他期盼著、探尋著那種能夠使心靈純靜無垢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氛圍,于是他進入若耶溪去尋找,并且最終得到了靈魂的升華。
這也是一種隱者之趣,趣在山水自然之間,而脫離了俗世的紛擾。詩以“幽意無斷絕”為始,峭然拔起高峰,然后又兼“此去隨所偶”,似有意,似無意,似乎是在提醒讀者,只有放棄執(zhí)著,循自然而覓,才能找到內(nèi)心的清幽。這內(nèi)心的清幽正在夜晚的溪間,且行且望且感,有群星垂天、潭煙溶溶、林月低下。于是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此地與外間(俗世)的不同,再沒有渺茫不可測的人世,而純粹只有自然之趣。
此詩開篇極佳,中寫景物亦可圈可點,唯不如王、孟等一流高手而已,但結(jié)句略顯平直,“愿為持竿叟”寫得過白,收束不夠有力,也不能余味雋永。
唐詩常識
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很嚴,雖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通過“拗救”等手段部分放寬,但全句平聲或仄聲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古詩則不同,全平句或全仄句經(jīng)常出現(xiàn),比如此詩中的“潭煙飛溶溶”,就是五平聲。所以古詩的聲調(diào)總體而言要比格律詩來得生澀,也顯古拙。
常建 宿王昌齡隱居
【作者介紹】
常建(708年~約765年),字號不詳,籍貫不詳(一說邢臺人或說長安人),唐代詩人。他于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中進士,與王昌齡同榜,至唐代宗大歷年間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來往山水名勝,長期過著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招王昌齡、張僨共同隱居。大歷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fēng)格接近王、孟,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①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②去,西山鸞鶴群③。
【注釋】
①清光:這里是指清亮的月光。②謝時:辭別俗世之累,這里的謝是謝絕之意。③群:指為群、相伴。
【語譯】
清澈的溪水啊深不可測,隱士的居所只有一片浮云。松樹梢上露出一點明月,這清亮的光芒似為你而傾灑。茅草為頂?shù)耐ぶ絮r花如眠,種藥的院落苔痕滋生。我也想辭別了這凡塵而去啊,愿與西山的鸞鳥、仙鶴為伴。
【賞析】
常建老年后曾招王昌齡等來鄂渚共隱,但此詩當(dāng)作于此前,所謂“王昌齡”隱居,不是在鄂渚,而是在今天安徽省含山縣境內(nèi)的石門山上,王昌齡青壯年時代曾隱居于此。但王昌齡當(dāng)時的隱居并非真隱,而只是為了閉門讀書,以求仕進而已,所以常建寫下此詩,以“余亦謝時去”為結(jié),期盼王昌齡可以重拾初衷。
全詩不僅寫隱者居所,也隱約透露出當(dāng)時王昌齡并不居此,此“隱居”只是舊居而已,并且順筆稱頌了王昌齡等隱士的高貴品質(zhì)。“隱處惟孤云”,正是以白云以比隱者,是那樣純潔而又孤獨,卓然飄蕩于長天之上。繼寫明月如同為王昌齡而灑下光芒——“清光猶為君”,稱頌之意便更明顯了?!懊┩に藁ㄓ?,藥院滋苔紋”一聯(lián)極工整,煉字亦精。結(jié)句“西山鸞鶴群”,鸞鳥、仙鶴本是傳說中仙家的坐騎,故此被看作是禽類中通靈而純潔的象征,詩人欲以鸞鶴為伴,也正是說隱者的高潔,隱者的超凡,如同天上的神仙一般,深切表現(xiàn)出他對隱士生活的向往。
殷璠所編《河岳英靈集》中評價此詩,說“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確實不是謬贊。
【擴展閱讀】
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唐·常建
刈蘆曠野中,沙土飛黃云。天晦無精光,茫茫悲遠君。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春雁又北飛,音書固難聞。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龍,宜為吊冤文。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貧士任枯槁,捕魚清江。有時荷鋤犁,曠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隱,溪澗花氤氳。山鹿自有場,賢達亦顧群。二賢歸去來,世上徒紛紛。
常建作此詩以招王昌齡和張僨來共同隱居,詩中寫得很清楚,隱居的原因是“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因為對坎坷宦途的失望,才召喚“二賢歸去來”,以躲避“世上徒紛紛”??梢娛咳硕D(zhuǎn)為隱者,大多出于現(xiàn)實的不如意,隱居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種逃避罷了。
岑參 與高適①、薛據(jù)②登慈恩寺浮圖③
【作者介紹】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字號不詳,原籍南陽,遷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他于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歸長安,與杜甫、高適等游,十三載(754年)又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任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quán)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即貶為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職,罷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fēng)格清麗俊逸,且語奇體峻,意境頗新。后經(jīng)六年邊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邊塞詩作基調(diào)。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zhàn)功,也委婉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慘,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藝術(shù)境界。晚年詩歌則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更添奇壯特色,但也逐漸產(chǎn)生了隱逸思想。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④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⑤,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
五陵北原⑥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⑦夙所宗⑧。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注釋】
①高適:字達夫、仲武,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為“高岑”。②薛據(jù):唐代著名詩人。③慈恩寺浮圖:慈恩寺在長安城內(nèi),是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長孫皇后所建?!案D”又寫作“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種音譯,后專用來指稱佛塔。慈恩寺塔乃玄奘法師所建,共七層,高三百尺,今名大雁塔。④蹬(dèng)道:上塔的階梯。⑤馳道:為古代國家修建的通衢大道。⑥五陵北原:五陵指漢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因為都在長安北面,故云“北原”。⑦勝因:佛教語,謂勝妙的善因。⑧宗:這里是信仰、皈依的意思。
【語譯】
此塔的形勢,就如同從地底涌出一般,孤立高峻,直插天宮。登上高塔,仿佛離開了這個紛繁的世界,層層階梯,仿佛盤繞于虛空之中。它如此突出、雄壯,如同鎮(zhèn)壓著整個中國,儀態(tài)崢嶸,像是鬼斧神工刻就。四個塔角遮蔽了白日的光芒,七層高塔如同觸摸著蒼穹。從塔上下瞰,可以指點高飛的禽鳥,側(cè)耳傾聽,能夠聽到迅猛的風(fēng)聲。遠處重重山巒仿佛波濤一般,又像是集合在一起奔向東方去朝覲。青青的槐樹從兩面夾著大道,道旁的宮殿顯得是那么小巧玲瓏。秋天的景致從西而來啊,很快整個關(guān)中地區(qū)都變得蒼茫一片。在那五陵所在的北面高坡上,千秋萬古也一直這般樹木聳天,青色朦朧。
在這里便可以悟到清凈的佛理,那勝妙的善根本是我向來所信仰的。我發(fā)誓要掛冠去歸隱啊,因為覺悟了大道,從此以后受用無窮。
【賞析】
此詩作于天寶十一載(752年),岑參當(dāng)時正在長安,與高適、杜甫、儲光羲、薛據(jù)等同登大雁塔,各自賦詩以志,都留存后世,唯薛詩已佚。但此詩只題與高適、薛據(jù)同游,可見同游登塔非止一次,起碼是有兩回的,因此杜甫等人的作品均題“諸公”而不一一列名。登大雁塔詩,向來以杜詩為第一,而以此岑詩列名第二,但杜詩勝在立意,單論藝術(shù)水平則未必在岑詩之上,這大概是孫洙獨選岑詩的緣由吧。
岑詩想象奇特,氣概恢弘,旁人所不及也。開篇即以“涌出”二字突出塔勢,卓然傲立,似有其神,而非一件無情之物,繼而想象塔高直插天宮,登塔即似出離世界,游于天外。然后再寫登高所見,飛鳥在下,驚風(fēng)襲來,“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竟能賦予靜態(tài)的山巒以如此激烈的動感,旁人恐怕不但難以想及,更不敢用。
群山之后,再寫馳道,寫道旁宮觀,景物歷歷,層次分明。再從宮觀聯(lián)想到“五陵北原”,轉(zhuǎn)折得非常自然而不露痕跡?!拔辶瓯痹敝拢攀窃娙嗽伌吮疽?,但見古來帝王都化黃土,如今連陵墓上都已綠樹成陰,正如古語所云“墓木拱矣”。帝王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常人呢?再如何奮斗,再如何努力,到了不過一抔黃土罷了,俗塵煩擾,究竟有什么意義呢?
詩人就此而生出世之心。出世有兩端,一是道家,二是釋家,雖然在絕大多數(shù)士人心中,這兩者并無明顯區(qū)別,岑參既登大雁塔有感,所詠出世之心自然偏向釋家,乃有“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之句。一方面是俗世紛擾,卻似毫無意義,一方面登上佛塔,恍若超越于世界之上,從而產(chǎn)生這種想法,真是再正常不過了。唯此處用“凈理”、“勝因”等釋家語,雖然不顯突兀,卻似有些矯揉,結(jié)句“覺道資無窮”亦有此病,反不如“誓將掛冠去”來得平白了當(dāng),與前面的雄渾風(fēng)格渾然一體。就因為這結(jié)末幾句,格調(diào)不說陡降,也并不見高,所以此詩要落于杜詩之后了。
【擴展閱讀】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唐·杜甫
高標(biāo)跨蒼天,烈風(fēng)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杜甫此詩,其峻拔處只略遜岑詩半籌而已,但格調(diào)之高,堪稱魁首。詩中絕無隱逸之意,只有盼望河清海晏的一片拳拳之心,結(jié)句“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諷刺世人私心用事,更覺余音裊裊。杜甫為詩中之圣,觀此詩而果有圣賢之心胸。
元結(jié) 賊退示官吏
【作者介紹】
元結(jié)(719年~772年),字次山,號漫叟、聱叟,河南魯山人,唐代文學(xué)家、詩人。他于天寶十二載(753年)進士及第,安史之亂起,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在今湖北省大冶市境內(nèi)),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他出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調(diào)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jīng)略守捉使,頗有政聲。
元結(jié)的詩作注重反映政治現(xiàn)實和人民疾苦,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wù),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guī)諷之流”,深受杜甫推崇。并且其作品善于繼承和學(xué)習(xí)民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其后的新樂府運動有所啟示。元結(jié)的散文亦多涉及時政,風(fēng)格古樸,不同流俗,后人有贊其為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qū)。
癸卯歲①,西原賊②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
明年,賊又攻永破邵③,不犯此州邊鄙④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⑤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井稅⑥有常期,日晏⑦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shù)歲親戎旃⑧。今來典斯郡⑨,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jié)⑩,引竿自刺船[11]。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注釋】
①癸卯歲:指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當(dāng)時元結(jié)被授道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道縣)刺史,但還尚未就任。②西原賊:指被稱為西原蠻的少數(shù)民族,大致居于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扶南縣一帶。③攻永破邵:764年,少數(shù)民族先后攻破永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和邵州(治所在今天的湖南省邵陽市)。④邊鄙:邊境地區(qū),這句是說少數(shù)民族在攻破附近的永、邵以后,沒有再乘勝進攻道州。⑤諸使:指各地收取賦稅的官員。⑥井稅:指按戶收取的各種賦稅,在這里井是指一家、一戶。唐朝錢起《觀村人牧山田》有“貧民乏井稅,塉土皆墾鑿”句。⑦日晏:指天晚、晚間。⑧戎旃:軍旅生活,戎是軍事,旃通“氈”,指帳篷。⑨典斯郡:典指典守,典斯郡即管理此州(道州)之意。⑩委符節(jié):委是放棄,符節(jié)本意為使者的憑證,這里代指官員的憑信,委符節(jié)就是辭官之意。[[21]刺船:撐船。
【語譯】
往年因為天下太平,所以我隱居山林二十年,庭院門旁便有泉水源頭,大門緊對著山谷、洞穴。那時候收稅有一定的日期,百姓們勞作到晚還可安眠。
可是突然之間世道大變,動亂陡起,我被迫度過了數(shù)年的軍旅生涯。如今再來管理此州,卻又趕上山地的蠻夷紛紛作亂。因為城池太小,所以蠻夷不來屠戮,更因為百姓貧困,竟連盜賊都覺得他們可憐。故此雖然攻陷了臨近州郡,我這個州卻單獨得以保全。想到那些帶著君王旨意下來收稅的官吏,他們難道還不如盜賊嗎?如今那些橫征暴斂的家伙們,逼迫百姓,如同把百姓放在火上煎烤一般。誰能夠斷絕了百姓的性命,倒博得當(dāng)代能吏的聲名呢?我想要拋棄官位爵祿啊,自己提起竹竿來撐船離去,從此帶著家眷,捕魚種麥自食其力,回歸江湖去隱居終老吧。
【賞析】
全詩用意,只在四字——“官不如賊”。盜賊搶掠州郡,去年已經(jīng)侵犯過道州了,所以今年雖破永、邵,卻從道州境外殺過,不再前來。連這些所謂的“盜賊”都明白道州百姓已經(jīng)無余財可掠了,官吏們還要照常收稅,“迫之如火煎”,所以說“將王命”的“使臣”們,“豈不如賊焉?”
道州因為去年遭逢兵燹,百姓貧困,所以元結(jié)到任后一方面安撫少數(shù)民族,一方面上《奏免科率狀》,請求暫且免除賦稅,在這種背景下,他更寫詩諷喻屬下的官吏。詩的開篇先寫“昔年”之事,以與今日作對比,當(dāng)初不但太平無事,而且“井稅有常期”,所以他才能歸隱山林二十年,過“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的悠閑日子。隨后因為動亂陡起,他被迫出山從軍,以期敉平禍亂。以此看來,如今不但動亂,而且賦稅是無“常期”的,也即苛捐雜稅層出不窮,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在這種情況下,就連盜賊都知道不能涸澤而漁,身為理民的朝廷、官吏卻似乎并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劫掠,這使詩人異常地憤懣。所以他說“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為了博得能吏之名,難道就能夠不管百姓死活嗎?從而不愿再與這般苛官酷吏為伍,想要掛冠歸隱。全詩深刻地表現(xiàn)出元結(jié)對百姓的愛護、憐惜,以及對腐朽朝政、貪婪官吏的切齒痛恨。
此詩開篇、結(jié)尾都寫隱逸,士人隱逸大抵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個人宦途坎坷、遭際不幸,二是因為對時局或朝廷的失望,無疑元結(jié)屬于后者,所以此詩較大多數(shù)隱逸詩格調(diào)更高,內(nèi)涵更深。詩的間架結(jié)構(gòu)也很精巧,首尾呼應(yīng)、今昔對比,用語淺近平實,不故作曲折,以言載意,以意載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韋應(yīng)物 郡齋①雨中與諸文士燕集②
【作者介紹】
韋應(yīng)物(737年~792年),字號不詳,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他十五歲起即以三衛(wèi)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欲,?!胺傧銙叩囟?。后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故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yīng)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宗元)”并稱,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他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diào)流美,五律一氣流轉(zhuǎn),五絕、七絕則清雅秀朗,而以五言古詩成就最高,風(fēng)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乃有“五言長城”之譽。
兵衛(wèi)森畫戟③,燕寢凝清香。海上風(fēng)雨至,逍遙池閣涼。煩疴④近消散,嘉賓復(fù)滿堂。自慚居處崇⑤,未睹斯民康⑥。理會⑦是非遣⑧,性達形跡忘。鮮肥屬時禁⑨,蔬果幸見嘗。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⑩。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fēng)翔。吳中盛文史,群彥[[21]今汪洋。方知大藩[[22]地,豈曰財賦強。
【注釋】
①郡齋:指州郡衙門的休息室,也即詩中提到的“燕寢”。此詩為唐德宗貞元年間(785年~805年)韋應(yīng)物任蘇州刺史時所作,故此郡齋當(dāng)為蘇州郡衙的休息室。②燕集:燕通宴,指文士聚會宴飲。③畫戟:戟為古代長柄兵器,到唐朝時已退化為儀仗用具,戟桿施以彩繪,即被稱為畫戟。④煩疴(kē):煩躁和疾病,疴為病意。⑤居處崇:地位顯貴。當(dāng)時韋應(yīng)物為一郡之長,故有此言。⑥斯民康:人民康樂,斯民指百姓,《孟子·萬章上》有“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句。⑦理會:通達事物的道理,會是通之意。⑧遣:排除。⑨時禁:古遇災(zāi)荒,往往由政府下令禁止屠宰,禁食酒肉。⑩金玉章:文采華美、聲韻和諧的好文章,這里是指客人們的詩篇。[[21]彥:指有文才的杰士,《爾雅》說:“美士為彥?!盵[22]大藩:藩本指藩王封地,這里是指州郡,大藩即大州。
【語譯】
衛(wèi)兵們手執(zhí)畫戟,森然而列,休息室內(nèi)凝聚著清雅的香氣。此時正當(dāng)風(fēng)雨從東海吹來,池塘邊的樓閣涼爽舒適,使人倍感逍遙。我的煩惱和疾病最近已然消散了,又趕上嘉賓滿座,一起宴飲。慚愧啊,雖然身居此一州最高職位,卻還沒能看到百姓安樂康寧,但我既已通達了人生的道理,自然排遣掉凡俗是非,只要性情通達,自然忘卻形跡。葷腥屬于時下禁止之物,反倒使我們有幸品嘗到新鮮的蔬菜和瓜果。我低頭飲下一杯美酒,又抬頭聆聽華美的詩篇。因為精神愉悅,自然身體輕健,似乎想要御風(fēng)而飛去一般。
吳中之地,文史學(xué)問本來就很昌盛,今天群賢畢至,仿佛汪洋大海一般。我這才知道蘇州為何能夠成為大州,不僅僅是財賦充足的緣故啊!
【賞析】
詩本應(yīng)情而發(fā),無情的應(yīng)制、應(yīng)酬之作,本來不應(yīng)忝居詩的行列。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應(yīng)制、應(yīng)酬時人皆無情,所作皆為無情、無聊之作,比如韋應(yīng)物這首詩,表面看來只是州中宴飲時的應(yīng)酬,但細細讀來,卻能感受到詩人感慨之深,故此能列入上品。
先從表面上看,此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直到“未睹斯民康”,點明宴飲的地點、時間,周邊環(huán)境、景物,以及群賢畢至的盛況,再說自己身居高位,卻還未能治理好當(dāng)?shù)匕傩?,這是表明寫詩人的身份——一州刺史。第二部分先抒情,寫自己心情愉悅,再描寫宴會菜肴,以及宴會中的活動——“仰聆金玉章”,也即寫文作詩以遣興。第三部分是慨嘆吳中文史之盛,其實也是恭維宴會賓朋——“群彥今汪洋”。幾乎所有詩句都圍繞宴會而寫,似乎并沒有什么更深刻的含義。
更進一層分析,第一部分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兵衛(wèi)森畫戟”,以見宴會之莊重(因為是官宴),再說“海上風(fēng)雨至,逍遙池閣涼”,以見環(huán)境之舒適、氣氛之融洽。將莊重和融洽融為一體,既引出其后對自身愉悅情感的描寫,也顯見大家手筆。第二部分以“未睹斯民康”為轉(zhuǎn)折,既表明了作者的身份,也見他關(guān)心百姓,并非只沉湎于飲宴之中?!袄頃欠乔玻赃_形跡忘”兩句略顯突兀,但可對應(yīng)前面“煩疴近消散”,說明自己愉悅的心情并非僅因饗宴而來,而是有更深層的考慮?!磅r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表面上只是寫宴會食品,實際直承上句,待“理會”才能“是非遣”,只“性達”才能“行跡忘”,只有拋棄那些甘美鮮肥,才能體味到蔬果之真味,從而覺“幸”。
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什么深義呢?他拋棄了什么,才能體味到何等的快樂呢?最后一部分給出答案,雖然才剛赴任,地方尚未來得及治理,但發(fā)現(xiàn)“吳中盛文史”,非獨“財賦強”而已,詩人是在為此而高興。宴飲僚屬,但見“群彥今汪洋”,增添了詩人治理好地方的信心,他想要以文教為重點,以盡其作為一郡最高首長的職責(zé)。全詩既清麗自然,又雍容華貴,將對百姓疾苦的關(guān)注和對地方文教事業(yè)的贊頌熔為一爐,并非普通應(yīng)酬,而確實是有感而發(fā)的佳作。
【擴展閱讀】
郡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
唐·白居易
公門日兩衙,公假月三旬。衙用決簿領(lǐng),旬以會親賓。公多及私少,勞逸常不均。況為劇郡長,安得閑宴頻。下車已二月,開筵始今晨。初黔軍廚突,一拂郡榻塵。既備獻酬禮,亦具水陸珍。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鱗。侑食樂懸動,佐歡妓席陳。風(fēng)流吳中客,佳麗江南人。歌節(jié)點隨袂,舞香遺在茵。清奏凝未闋,酡顏氣已春。眾賓莫遽起,群寮且逡巡。無輕一日醉,用犒九日勤。微彼九日勤,何以治吾民?微此一日醉,何以樂吾身?
白居易這首詩主要是寫勞逸結(jié)合,一方面勤勞以治民,再偶爾宴飲以樂身。此詩亦在蘇州刺史任上所作,而且白居易曾在《吳中詩石記》中指出,乃是受了韋應(yīng)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一詩的啟發(fā),并說其詩“最為警策”,可見白居易是真正讀懂了韋詩,并且深有同感的。
初發(fā)揚子①寄元大校書②
凄凄去親愛,泛泛③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④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⑤安得??!
【注釋】
①揚子:揚子津,在今天江蘇省江都縣南,是當(dāng)?shù)匾粋€重要渡口。②元大校(jiào)書:姓元行大的某人,名字不詳,時任校書郎一職。③泛泛:上浮,借指船只。④廣陵:即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⑤沿洄:沿即順?biāo)拢悄媪鞫稀?/p>
【語譯】
悲傷地告別親愛的友人,因為我將要從此地乘船返回洛陽。我所乘的小舟深入煙霧之中,耳畔傳來鐘聲余響,眼底只有廣陵煙樹。今天我們在這里分別,不知道還能在何處重逢?。渴朗戮驼缤ㄉ系闹鄞?,或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哪有停歇的時候呢?
【賞析】
此詩寫別離之情,結(jié)構(gòu)緊湊,用語順暢,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首句與第三句皆寫事,別離親友,返回洛陽,二、四句則寫身周景物,小船深入煙波霧靄之中,耳畔尚有殘鐘,眼底還有余樹?!皻堢姀V陵樹”一句,只羅列兩物,但配合上下文則意境甚深——小舟漸行漸遠,是以城頭鐘響越來越弱,故謂“殘鐘”,而廣陵的煙樹尚依稀可見。就此作者距離友人越來越遠,內(nèi)心惆悵越來越深的況味,便畢現(xiàn)于筆端。
五、六句寫依依不舍之情,今日一別,不知道何時何處才能相逢。結(jié)末兩句則將情緒更濃一層,思慮也更深一層,由親友間的分別更聯(lián)想到人生際遇——世事便如這小舟一般漂泊不定,無一時停歇啊。至此而憂思更深,所感懷者也不再是一時一地一事,而拔至更高角度,雖然不免略顯頹唐,依時依景,卻也自然無滓。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②,歸來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fēng)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①全椒:今天的安徽省全椒縣,唐代屬滁州,此詩即韋應(yīng)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②荊薪:雜柴。③煮白石:典出晉葛洪《神仙傳》,載:“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唐詩常識
格律詩是古詩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也不可與古詩全然割裂,所以在兩者之間,就存在著一類中間類型,也即雖為古詩,但運用了一定格律詩的形式。比如韋應(yīng)物此詩,五言八句,中二聯(lián)用對,這是五律的特色,但押仄聲韻,句中也并不嚴格遵照格律詩的平仄,所以仍應(yīng)歸入古詩一類。
【語譯】
今天郡衙的休息室中非常清冷,使我突然想起了那位山中道人,想他在澗邊捆扎柴草,返家后又燒煮白石。我想要帶著一瓢酒漿,在這風(fēng)雨之夜遠道而去慰問他??墒锹淙~灑滿了空寂的山巒,又該去哪里尋找他的蹤跡呢?
【賞析】
表面上很簡單的一首懷人詩,歷代對它評價卻都很高,說是“化工筆”。宋代文豪蘇軾對此曾有仿作,《許彥周詩話》記載說:“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朔遣挪淮?,蓋絕唱不當(dāng)和也?!笔┭a華在《峴傭說詩》中也指出:“東坡刻意學(xué)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p>
為什么評價會這么高呢?除了字面上的清新流暢,意境上的曲折委婉,結(jié)句的余音裊裊、韻味悠長外,就其內(nèi)涵上也應(yīng)更深一層去讀。此詩表面上是想念山中道士,其實是在戀慕道士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歸隱之心。起首說“郡齋冷”,此冷既是詩人身體感受上的寒冷,也應(yīng)看作內(nèi)心的清冷,看作他對仕宦生活的疲憊乃至厭倦,所以才會想起山中道士。士人歸隱,或說“躬耕”,道士修煉,或說“樵采”,其實大多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并不真正事于生產(chǎn),但韋應(yīng)物所思的全椒道士顯然不是這一類人。詩人仰慕他的品德、歆羨他的生活,又恐“風(fēng)雨夕”中他會寒冷,故欲攜酒“遠慰”。然而終究未能成行,只是想想罷了,因為“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也隱約透露出詩人欲歸隱而終不得的惆悵心情。
長安遇馮著①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②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③。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釋】
①馮著:作者友人,字號不詳,因排行十七也被稱為馮十七。②灞陵:即灞上,在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東面,因為漢文帝葬在這里,故改名為灞陵。③燕新乳:小燕初生。
【語譯】
你從東方而來,身上還帶著灞陵的雨滴。我問你為什么來啊,你說想要入山樵采,所以前來買斧?;▋耗亻_放,小燕翩翩地飛翔,從我們?nèi)ツ攴謩e,到如今又是一年春來到啊,你的鬢邊又生出了幾絲白發(fā)呢?
【賞析】
據(jù)考證,馮著曾以著作郎身份攝洛陽尉,其后又任緱氏尉,此詩應(yīng)該正寫于這一階段,所以開篇便說“客從東方來”,因洛陽、緱氏都在長安之西故也?!耙律襄绷暧辍币痪錁O精妙,一方面,自洛陽或緱氏入京,必經(jīng)灞陵,而衣襟帶雨,則見其風(fēng)塵仆仆,宦旅疲累之貌。后言“采山”,即指樵采,以喻隱居。詩人設(shè)問:“君何為而西來?”對方回答說:“我是為了上山隱居,故來長安買斧以辟荊棘的呀?!辟I斧自不必遠來長安,這只是戲噱之語,以見馮著已倦于宦途,頗有隱居出世之想。
第五句突然宕開,不寫馮著卻寫春景,花兒默默開放,小燕翩翩而飛,為的是引出下面“昨別今已春”句。詩人說你我上次相遇,還是去年的春季,如今又是一春,景物依舊,而人事已改,你的鬢邊,料已多生幾絲華發(fā)了吧。“鬢絲生幾縷”,不言白而其白意自見。這幾句乃是詩人對馮著的安慰,表示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人世紛擾,時光荏苒,不隱何為?詩的表面是寫馮著,其實曲折地反映了詩人擁有和馮著相同的疲累和期盼,真正想要去隱居的,其實是詩人自己而已。全詩用語淺顯生動,而內(nèi)涵深雋。
【擴展閱讀】
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
唐·韋應(yīng)物
郁郁楊柳枝,蕭蕭征馬悲。送君灞陵岸,糾郡南海湄。名在翰墨場,群公正追隨。如何從此去,千里萬里期。大海吞東南,橫嶺隔地維。建邦臨日域,溫燠御四時。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富豪虞興戎,繩墨不易持。州伯荷天寵,還當(dāng)翊丹墀。子為門下生,終始豈見遺。所愿酌貪泉,心不為磷緇。上將玩國士,下以報渴饑。
馮著入廣州刺史李勉幕府,是在他任著作郎之前,當(dāng)時無論馮著還是韋應(yīng)物,應(yīng)該都還并未倦于仕宦,渴盼隱居,所以此詩中正平和,一派躊躇滿志。觀其結(jié)句“上將玩國士,下以報渴饑”便可得見,那時候,兩人還都是想要在宦途上做出一番事業(yè)來的。
夕次①盱眙縣②
落帆逗③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fēng)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④憶秦關(guān)⑤,聽鐘未眠客。
【注釋】
①次:臨時駐扎或住宿。②盱眙(xū yí)縣:在今江蘇省境內(nèi),韋應(yīng)物曾出任滁州刺史,此詩當(dāng)為途徑盱眙時作。③逗:逗留,泊宿。④獨夜:夜晚獨處。⑤秦關(guān):秦地的關(guān)隘,代指關(guān)中地區(qū),這里是指長安。
【語譯】
落下船帆,泊宿在淮水南岸的小鎮(zhèn),停下畫舫,靠向那孤零零的驛站。浩浩天風(fēng),卷起層層波浪,昏暗的黃昏,紅日漸漸西沉。人們行走在山麓、城邊的暗影里,紛紛返家,大雁也飛落到生滿白茫茫蘆葦?shù)男≈奚?。我此夜獨處,思念著遙遠的長安啊,我便是那傾聽晚鐘鳴響卻無法入眠的遠游之客。
【賞析】
韋應(yīng)物是京兆萬年縣人,可以算是長安人,所以此詩為寫思鄉(xiāng)。更進一層來說,唐代以京官為重,以外任為輕,故其外放滁州,卻思長安中樞,乃有此詩。
初兩句寫船泊盱眙,“孤驛”二字,既是寫實景,也是抒發(fā)自己孤寂的心情。實際景物根據(jù)觀者情感投射不同,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加以不同的修飾,所以詩詞中對于景物描寫的形容詞非常重要,往往含義甚深。三、四句再寫景,有風(fēng)波陡起,有落日西沉,這同樣反映了詩人內(nèi)心的彷徨和清冷。再見人皆歸去,大雁棲息,而自己卻離鄉(xiāng)遠去,孤獨之感越發(fā)濃厚,就此引出尾聯(lián),因思念長安而長夜難眠,靜聽晚鐘。
全詩節(jié)奏流暢,起興自然,描摹景物更見精致,最后以“客”字為結(jié),真真余音繞梁。
唐詩常識
韋應(yīng)物此詩結(jié)構(gòu)也頗類律詩,五言八句,中間兩聯(lián)對仗。所謂對仗,最基本要素是詞性相對,如形容詞“浩浩”對“冥冥”、“暗”對“白”,名詞“風(fēng)”對“日”、“波”對“夕”、“人”對“雁”、“山郭”對“蘆洲”,動詞“起”對“波”、“歸”對“下”,不論平仄的話,可謂所對甚工。
東郊
吏舍跼①終年,出郊曠清曙②。
楊柳散和風(fēng),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fù)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③。
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④直可庶⑤。
【注釋】
①跼(jú):拘束。②清曙:清晨,曙即天明意。③遽(jù):倉促。④慕陶:仰慕陶潛。陶潛字淵明,是東晉大詩人,作品多述隱逸生活,韋應(yīng)物受其影響很深。⑤庶:庶幾的縮寫,差不多的意思。
【語譯】
被官署的公務(wù)拘束了一整年,我終于得以出外游玩,清晨的郊外倍覺空曠。楊柳散發(fā)著和煦的清風(fēng),青山也使我的思慮澄澈。依靠著樹叢自在休憩,沿著溪澗徘徊來去。看到小雨使盛開鮮花的原野霧靄重重,春天的斑鳩也不知道在哪里鳴叫。因為喜愛這種幽靜的氛圍,在這里,我的內(nèi)心多次趨向平靜,然而因為被公事牽絆,使我的腳步如此慌忙匆促。真想擺脫俗務(wù)來此結(jié)廬隱居啊,那么追慕陶潛的夙愿就可以達成了。
【賞析】
此詩亦寫隱逸之志,開篇就說自己公務(wù)纏身,勞煩困乏,以與其后郊游所見自然之景作鮮明對比。中六句均寫景,并間以自己的情緒、感悟——青山能夠滌蕩人心、澄凈思慮,澗水使詩人留戀不舍,來而又去。繼而寫“樂幽心屢止”,內(nèi)心的煩躁,似乎被這里所見的種種景物所驅(qū)盡了,整個身心都沉浸到這種清幽中去,然而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再歸結(jié)到開篇的“吏舍跼終年”意,說“遵事跡猶遽”,雖然“樂幽”,但身上的擔(dān)子還未能放下,只好來去匆匆,真是太令人遺憾了呀。
全詩至此為一循環(huán),由公事起,中寫自然之景,再到公事終,表達了作者倦于宦途而又不能去的矛盾心理。結(jié)尾再翻一層,提出自己的渴盼,總有一天我要棄官而歸,結(jié)廬隱居的,倘非如此,豈不辜負了如此大好景物?韋應(yīng)物非常仰慕陶淵明,想要和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遁山林之間,去體味自然之趣。放棄政務(wù),歸隱山林,這是消極的,但作為一位詩人而非官員來說,貼近自然,感受內(nèi)心,反倒是積極的舉動。只可惜詩人終究只能在精神上“慕陶”,“直可庶”只是美好的期盼而已。
送楊氏女①
永日方戚戚②,出行復(fù)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③,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fù)留。
自小闕內(nèi)訓(xùn)④,事姑⑤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⑥,任恤⑦庶無尤⑧。
貧儉誠所尚,資從⑨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⑩順其猷[11]。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dāng)何秋[12]。
居閑[13]始自遣,臨感忽難收[14]。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15]流。
【注釋】
①楊氏女:應(yīng)為“韋氏女”,因嫁與大理評事楊凌,古時女子出嫁則隨夫姓,故稱“楊氏女”。韋應(yīng)物有二女,此為長女。②戚戚:悲傷貌。③無恃:沒有母親,古稱父母為怙、恃,故喪父為失怙,喪母為失恃。④闕內(nèi)訓(xùn):欠缺閨中關(guān)于婦德的教育,闕本有豁口意,后引申為欠缺。⑤姑:這里是指婆婆,古稱公婆為舅姑。⑥令門:令有佳美意,令門就是好人家。⑦任恤:信任體恤。⑧無尤:沒有過錯,尤是過失意。⑨資從:指嫁妝。⑩容止:態(tài)度和舉止。[11]猷:規(guī)矩、法則。[12]何秋:一年一秋,故可以秋代年,何秋即何年意。[13]居閑:平常、平素。[14]收:指收淚。[15]纓:古時男子戴冠,冠帶結(jié)于頜下,下垂部分即為纓。
【語譯】
一整天都悲傷難禁,臨出門前更覺長路悠遠。我的女兒如今正要出嫁遠行啊,乘坐小船溯江而上。想起你們因為喪母而缺乏照應(yīng),我撫育你們就更是慈愛、溫柔。小女兒是被大女兒養(yǎng)大的,兩人分別之際哭個不休。面對此景,我愁腸百結(jié),然而女大當(dāng)嫁,終究是無法挽留的啊。
女兒從小就缺乏婦德教育,將來是否能侍奉好婆婆,實在讓我擔(dān)心啊。好在托付的是個好人家,應(yīng)該能夠受到信任和體恤,也大概不會有什么過失。我向來崇尚安貧、儉樸,所以嫁妝也不必要搞得太周全。只希望女兒謹遵婦道,孝順恭敬,儀態(tài)、舉止,都要符合夫家的規(guī)矩。今晨就要別離啊,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再見到你。我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安慰自己,但臨到分別時突然淚流難忍。送走長女,歸來又見到小女兒,那眼淚更是沿著帽纓不住地往下流啊……
【賞析】
父母別離子女,總是萬般悲慟,而韋應(yīng)物嫁女之悲,或許又倍于常人。一則當(dāng)時閨中女子例不出外,估計自降生以后就一直待在父親身邊;二則韋應(yīng)物喪妻已久,他既當(dāng)?shù)之?dāng)媽將二女拉扯長大,其寶愛程度恐為雙親家庭所不及;三則長女非常早熟、懂事,既能相助養(yǎng)育幼女,可見頗為家庭操勞,如今一去,家似殘破。所以這首詩情真意切,狀父親之愛女已臻極致。
開篇先寫清事端——長女將要遠嫁,乘船而去,父親倍感哀傷。結(jié)句再寫悲傷,詩人本已有了心理準(zhǔn)備,但臨到分別仍然難免落淚,再歸見幼女,想到小女兒也終有出嫁的一天,則此悲更深一層,乃至“零淚緣纓流”。其實將首四句與尾四句相銜接,結(jié)構(gòu)謹嚴,即是一首好詩,但詩人在中間又添加了長長一段,忽而憶女失恃,忽而見二女相向而泣,忽而又憂女“闕內(nèi)訓(xùn)”,繼而自我安慰“賴茲托令門”,于是告誡女兒要“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最后感嘆就此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內(nèi)容如此繁雜,結(jié)構(gòu)也顯混亂,絮絮叨叨,言之不休,表面看來似嫌冗余,其實父悲而別女的形狀躍然紙上。此時情味,不繁雜、不混亂則不真,只有如此這般看似純粹真實境況、語言之直述,才見真實性情,而唯其真,開篇、結(jié)句所描寫的悲傷況味才有其穩(wěn)固基礎(chǔ),非尋常庸手所為,端的是大家手筆。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詩人,古文運動領(lǐng)袖。他是貞元九年(793年)的進士,貞元十五年(799年)又舉博學(xué)鴻詞科,授校書郎,調(diào)藍田尉,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唐順宗即位后,用王叔文執(zhí)政,銳意革新,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與,曾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他被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年)春返回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即卒于任所。
柳宗元是倡導(dǎo)古文運動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故與其中另一位唐人韓愈并稱“韓柳”。在詩歌方面,他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并稱“王孟韋柳”。蘇軾評價其詩說:“所貴乎枯談?wù)?,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他和陶淵明并論?,F(xiàn)存柳詩大多為貶官至永州后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敘事詩文筆質(zhì)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則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心情。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①,步出東齋讀。
真源②了無取,妄跡③世所逐。
遺言冀可冥④,繕性⑤何由熟。
道人⑥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⑦。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注釋】
①貝葉書:貝葉即貝多羅樹的樹葉,古印度佛教徒在貝葉上寫經(jīng),故將自印度傳入的佛教經(jīng)典稱為貝葉書。②真源:本源,本性,南朝梁劉潛《和昭明太子鐘山解講》有“廻輿下重閣,降道訪真源”句。③妄跡:荒誕的事跡,這里是指佛經(jīng)所記載的種種神通傳說。④冥:本為暗意,這里指暗合。⑤繕性:語出《莊子》,有“繕性于俗”句,意即修身養(yǎng)性。⑥道人:修道之人,這里是指僧侶,也即詩題所說的“超師”。⑦膏沐:古代婦女潤發(fā)所用的油脂?!对姟ばl(wèi)風(fēng)·伯兮》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句,朱熹注為:“膏,所以澤發(fā)者;沐,滌首去垢也?!边@里用作動詞。
【語譯】
汲取冰冷的井水來漱口,拂去衣服上的灰塵以清凈身心,我悠閑地端著佛經(jīng),步出東齋去閱讀。我發(fā)現(xiàn)俗世之人總是不肯索求佛理的本源,反而去追求那些虛妄的神跡。倘若那些表面文字也合乎大道的話,那么修身養(yǎng)性又有什么意義呢?超師的寺院是這般靜雅啊,苔蘚與修竹幾乎連成一色。紅日升起,朝霧和晨露逐漸消散,青松就如同沐浴梳妝過一般。如此恬靜澹然,只有脫離了言語表達之時,才能感悟到此間樂趣,于是我的內(nèi)心也就得到了滿足。
【賞析】
禪宗在中晚唐以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究其根由,就是因為它比較符合中國士大夫的情趣,拋棄傳統(tǒng)佛教中那些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和迷信,而專注對宇宙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柳宗元這首詩,究其根底,所說的就是禪理。
此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開始轉(zhuǎn)向超脫俗世的哲學(xué)、宗教理論,以此來排遣憂煩,也以此來逃避紛擾的現(xiàn)實。開篇兩句,類似于“齋戒沐浴”,先洗滌自己的軀體,誠心正意,再來讀經(jīng),希望由外而內(nèi)地滌蕩整個身心。接著點明自己是在閱讀佛經(jīng)——一個“閑”字,既表現(xiàn)自己悠閑的心態(tài),也暗含被投閑置散,無所事事的內(nèi)心苦悶。中間幾句是他對佛經(jīng)的理解和感悟,他認為不應(yīng)當(dāng)追逐那些“妄跡”,也即一些佛經(jīng)記載中的種種荒誕不經(jīng)的迷信傳說,終究那不過是用來說明“真源”的寓言而已??墒鞘廊舜蠖嘀徽J“妄跡”而不取“真源”,這兩句也表現(xiàn)出詩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得意和孤獨。繼而他解釋道,倘若神通真的存在,從中便可窺見大道,那人還要修身養(yǎng)性做什么呢?
從“道人庭宇靜”開始,詩人突兀將筆鋒蕩開,轉(zhuǎn)寫身周景物,有蒼苔,有修竹,紅日方升,霧露皆消,而青松如此蒼翠,仿佛才剛洗沐修飾過一般。禪宗的很多思想,其實更接近于為士大夫們天然接納的傳統(tǒng)的道家,也即從自然中、從細微處去感悟人生道理,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也。詩人也是這般用意,說如此恬靜的氛圍,只要用心去感受,自能有所領(lǐng)悟,又何必孜孜探求于語言文字呢?所以說“澹然離言說”,真正的道是在語言文字之外的,是不受語言文字所拘束、所限制的,只有拋棄那些外在表相,才能真正得悟,從而“心自足”,也即禪宗所說的“見性成佛”。
溪居
久為簪組束①,幸此南夷②謫。
閑依農(nóng)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③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釋】
①簪組束:簪是綰發(fā)或插住紗帽的飾品,組為系印的絲帶,兩者并稱則為古代官吏的服飾,此處借指官職。束是約束、束縛意。②南夷:南方的蠻夷之地,這里指永州,也即后文所說“楚天”。③榜:進船,別本作“傍”。
【語譯】
我長久以來都被朝廷官職牽絆,幸虧此次被貶謫來南方的蠻荒之地,讓我可以悠閑地與農(nóng)家園圃為鄰,偶然看上去竟像是山林隱士。白天耕地,翻起帶著露水的青草,晚間進船,撞響溪邊的石頭。來來去去的都遇不見人啊,一曲長歌,楚地的天空是如此澄碧。
【賞析】
永州治所零陵郊外有冉溪,又名染溪,柳宗元被貶永州后,甚愛此溪,即遷居到溪邊,并改溪名為“愚溪”以自嘲,這首《溪居》,即指居于愚溪之畔。起首兩句詩同樣是自嘲:明明是因罪被貶,并非心甘情愿地離開朝廷中樞,離開長安,卻偏說“久為簪組束”,仿佛是因為仕宦疲倦而有意于此;貶官本是不幸事,也偏要說“幸”。那么究竟“幸”在何處呢?總要給個解釋,于是下文便說居于山林之間,是多么悠閑自由啊,然而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本意,卻是無盡的憤懣和孤獨。
“閑依農(nóng)圃鄰”之“閑”,表面上是閑暇,其實是過著被監(jiān)視的生活,煩悶而無聊;“偶似山林客”,“偶似”二字便知他不是真正的山林隱士,只是被迫閑居而已。曉來躬耕,或者出游,晚間便乘船回返,似乎很自得自在,但說“來往不逢人”——既依農(nóng)圃,安得無人?其實是說身處荒僻之地,往來的友朋甚稀,以此來表達內(nèi)心的孤寂無依罷了。結(jié)句“長歌楚天碧”,或因歡娛而歌,或因憤懣而歌,對照前文,自不必冗述了。
此詩表面上寫隱逸生活,其實純寫內(nèi)心惆悵,究其本意,與隱士生活根本毫無關(guān)聯(lián)。
唐詩常識
對仗分工對、鄰對和寬對,這主要是就詞性而論的。同一門類相對,比如同為天文名詞,同為地理名詞,同為用具,就是工對;某些門類比較接近,如以天對地,是以天文名詞對地理名詞,這叫鄰對。不管那一套,只管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這就是寬對。格律詩對于對仗要求比較嚴謹,古詩則要寬松得多,比如此詩中“閑依農(nóng)圃鄰”的“鄰”是動詞,原本是對不上做名詞用的“客”字的,倘是格律詩,便算瑕疵,古詩就無所謂了。
樂府
王昌齡 塞上曲①
蟬鳴空桑林②,八月蕭關(guān)③道。
出塞復(fù)入塞④,處處黃蘆草⑤。
從來幽并⑥客,皆共塵沙老⑦。
莫學(xué)游俠兒⑧,矜夸⑨紫騮⑩好。
【注釋】
①塞上曲:別本作《塞下曲》?!度虑泛汀度锨范汲鲎詽h樂府,屬《橫吹曲辭》,多描寫邊塞戰(zhàn)爭。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②空桑林:別本作“桑林間”。③蕭關(guān):關(guān)隘名,在長安以西,今天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東南方。④復(fù)入塞:別本作“入塞寒”。⑤黃蘆草:即蘆葦。⑥幽并:幽州和并州,古幽州大致等同于今天河北省北部以北地區(qū),直到遼寧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古并州大致等同于今天的山西省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東部,兩地皆為漢族與游牧民族雜處,民風(fēng)剽悍之地。⑦皆共塵沙老:塵沙一作“黃沙”,別本此句也作“共向沙場老”。⑧游俠兒:指好交游、重然諾、輕生死,敢以武犯禁的年輕人。⑨矜夸:自夸。⑩紫騮:紫紅色的駿馬之名。
【語譯】
這八月間的蕭關(guān)古道上,只有蟬在空曠的桑林間鳴響啊。出塞而又入塞啊,到處都密生著黃色的蘆葦。自古以來的幽州、并州男兒啊,都和那戰(zhàn)場風(fēng)沙一起老去。不要仿效那些游俠少年吧,他們只會夸耀自己的坐騎如何良好。
【賞析】
《全唐詩》錄此詩為王昌齡四首《塞下曲》的第一首。無論“塞上”、“塞下”,都是借用古樂府名,述軍旅之事,或解此詩為非戰(zhàn),意在諷諫唐玄宗勿窮兵黷武,恐怕不確。
前四句述八月秋景,用以起興。為什么定時為八月呢?原來秋高氣爽,馬兒正肥,從來游牧民族南下騷擾大都選在這一季節(jié),也就是說,盛唐時的北疆之戰(zhàn),大抵正在八、九月間。而且按照古人將四季以附五行來說,秋季屬金,乃主刀兵。這個時候桑林將凋,寒蟬正鳴,蘆葦凄黃,烘托出一片蕭條景象。接著詩人說北地的男兒大多與黃沙共老,言下之意是這些人大多老于或死于疆場,幾乎一輩子都在作戰(zhàn)。寫到這里,筆鋒突然一轉(zhuǎn),說不要學(xué)那些游俠少年,只會夸耀自己的坐騎如何良好。當(dāng)時的所謂“游俠兒”,大抵是些豪強子弟,家中富裕,故而樂于交游、輕財仗義,乃有“矜夸紫騮好”語。但是這些“游俠兒”雖輕生死,卻往往意氣用事,以武犯禁,并非真能為國效力,馳騁疆場者。所以此詩并非反對戰(zhàn)爭,也無反對窮兵黷武意,只是崇公戰(zhàn),反私斗而已。詩人將“幽并客”與“游俠兒”作對比,意為真正男兒就當(dāng)效力疆場,而不應(yīng)該只在內(nèi)地馳騁縱橫,甚至橫行不法。王昌齡之鮮明愛憎,就此畢見。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①。
昔日②長城戰(zhàn),咸③言意氣高。
黃塵足④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臨洮:古城名,在今天甘肅省岷縣境內(nèi),因臨近洮水而得名,乃是中原王朝西北方的戰(zhàn)略要地。唐軍曾與吐蕃戰(zhàn)于此地,獲得大勝。②昔日:別本作“當(dāng)日”。③咸:都。④足:這里是充滿之意,別本即作“滿”。
【語譯】
唐詩常識
樂府本為漢代政府機構(gòu),負責(zé)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曲、歌謠,后來成為一種詩歌形式的名稱。唐詩中的樂府,早就已經(jīng)脫離了歌謠的范疇,只能吟而不能唱了,因為并沒有嚴格的規(guī)則,所以從大類來說,有別于格律詩而歸屬于古詩。樂府和其它古詩的區(qū)別,在于吸收或保留了大量民謠風(fēng)味。
飲過戰(zhàn)馬,渡過洮水,水是如此寒冷啊,北風(fēng)如同刀割皮膚一般。一望無際的沙漠啊,紅日尚未西沉,黯淡的天色中隱約可見臨洮古城。想起當(dāng)初在長城邊的鏖戰(zhàn)啊,都說士卒的意氣是如此高昂,可是古往今來此地都被黃沙遮滿,蒿草叢中白骨紛亂,無人收埋……
【賞析】
這是一首憑吊古戰(zhàn)場的詩。開篇先寫渡過洮水,以扣下面所說的“臨洮”古城,再說“水寒風(fēng)似刀”,以見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暗喻在此發(fā)生的戰(zhàn)事是何等慘烈。繼而“平沙日未沒”,描摹西北高原上平曠而淒冷的景象,構(gòu)造悲涼氛圍。第五句始寫戰(zhàn)事,所謂“昔日長城戰(zhàn)”,或指唐玄宗開元二年(7[24]),吐蕃侵犯臨洮,薛訥和王晙率兵抵御,先后在武階、長子取勝,據(jù)說吐蕃軍大敗,死者枕藉,洮水竟為之不流。當(dāng)然,詩歌所言,往往未必皆有實指,看后面“今古”一語,或許只是泛指古往今來西北邊境上的次次戰(zhàn)爭而已。
昔日之戰(zhàn),士卒奮勇,意氣高昂,然而這與前四句所烘托的悲涼氣氛并不相合。為什么呢?原來這兩句只是過渡而已,詩人真正的用意還在結(jié)句——古往今來,這里始終黃沙密布,而蒿草叢中,卻積下了累累白骨。昔日意氣,如今安在?昔日勝負,與今何益?唐玄宗時代,東有契丹,西有吐蕃,北有突厥、回鶻,南有南詔,烽煙四起,而玄宗不能利用盛唐強大的經(jīng)濟和政治優(yōu)勢加以遏制,或者只知一味防堵,或者窮兵黷武,主動發(fā)起準(zhǔn)備并不充分的戰(zhàn)爭,勝仗雖多,大敗卻也不少,一方面削弱了朝廷的財力和威信,另一方面也導(dǎo)致了藩鎮(zhèn)的崛起,乃至發(fā)生安史之亂。王昌齡作此詩,來表達自己非戰(zhàn)的態(tài)度,反對玄宗的窮兵黷武——所謂“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以而用之”,就算百戰(zhàn)百勝,都可能對國力造成影響,更何況五勝五敗呢?對照日后的歷史發(fā)展,無疑王昌齡的頭腦是很清醒的,主張是很有預(yù)見性的,這同時也提升了此詩的格調(diào)和價值。
【擴展閱讀】
塞下曲
唐·王昌齡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臣愿節(jié)宮廄,分以賜邊城。
《全唐詩》載王昌齡四首《塞下曲》,“蟬鳴空桑林”是其一,“飲馬渡秋水”是其二,上面這首“奉詔甘泉宮”是其三。四首詩都相關(guān)對外戰(zhàn)爭,但重點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其一是崇公戰(zhàn)而斥私斗,其二是非戰(zhàn),而這第三首,是希望朝廷打有準(zhǔn)備之仗,把宮苑之馬都分賜邊城,為的是避免“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的悲劇出現(xiàn)。
李白 關(guān)山月①
明月出天山②,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③。
漢下白登④道,胡窺青海灣⑤。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⑥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注釋】
①關(guān)山月:其名出自古樂府的《鼓角橫吹曲》,其辭多抒寫征戍離別之苦。②天山:可能是指今日之天山山脈,也可能僅指甘肅祁連山。③玉門關(guān):關(guān)隘名,在今天的甘肅省敦煌市西面,是漢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④白登:指白登山,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方,漢初劉邦攻韓王信并伐匈奴,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上,七日夜乃得脫,史稱白登之圍。⑤青海灣:即青海湖,唐軍和吐蕃曾多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戰(zhàn)。⑥戍客:即戍卒,守備邊境的士兵。
【語譯】
明月從天山上升起,飄浮在蒼茫的云海之間,長風(fēng)吹拂了幾萬里啊,直到度過玉門關(guān)。當(dāng)年漢軍曾經(jīng)西下白登山道,而如今胡馬也窺探著青海湖灣。自古以來征戰(zhàn)沙場啊,就不見有人得以回還。邊疆的守兵遠望邊城,期盼還鄉(xiāng),容顏愁苦。而他們的家眷今夜也正在高樓上眺望,那長久的嘆息似乎永遠不會斷絕。
【賞析】
李白所以被贊譽為“謫仙人”,很大程度上因為他的詩篇如汪洋縱橫,氣概萬千,他曾仗劍游歷天下,故非枯守書齋的腐儒可比。此詩亦如此,開篇四句便出語不凡,天山高峻、云海蒼茫、明月初升、長風(fēng)漫卷,描摹出一幅塞外風(fēng)急天高、寥廓蒼茫的戰(zhàn)場景象。接著筆鋒一轉(zhuǎn),追憶史事,提到漢匈在白登山的大戰(zhàn),也提到胡馬對西北邊境的襲擾。從這幾句來看,說此詩“非戰(zhàn)”是不妥當(dāng)?shù)?,?dāng)初劉邦率軍北上,其緣由是韓王信勾結(jié)匈奴侵擾邊塞,而后句更加一“窺”字,可見因此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乃是防御性戰(zhàn)爭,而非主動出擊,譴責(zé)這一類戰(zhàn)爭是毫無道理的。李白的意思很明確,胡馬無時無刻不覬覦著中原沃土,尋機南下,這一類防御性戰(zhàn)爭是非打不可的。
然而隨即詩人筆鋒突然一轉(zhuǎn),改寫戰(zhàn)爭的殘酷——“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這當(dāng)然是夸張的手法,不要說打勝仗了,就算吃了敗仗,也不至于無人生還。不管仗是不是應(yīng)該打,對于參戰(zhàn)的士卒來說,那都是危險萬分的經(jīng)歷啊。更何況“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長久戍守邊疆的士兵們,他們期盼還鄉(xiāng),其內(nèi)心的愁苦之深,是應(yīng)當(dāng)寄予深刻同情的。再寫“高樓當(dāng)此夜”,這高樓當(dāng)是指軍人們在家鄉(xiāng)的眷屬,登高而望,期盼離人歸來。當(dāng)此月夜——與開篇“明月出天山”遙相呼應(yīng)——戍卒思鄉(xiāng),而他們的親人也在思念著他們,人隔兩地,共此明月,相思之苦一般無二,以此作結(jié),余音繞梁,更使人悲慟莫名。
此詩當(dāng)分兩層來解,一層是戰(zhàn)爭無可避免,戍邊不得不為,更進一層則是戍邊之苦,分離之悲。有第一層意,才見第二層意之無可奈何,更添其悲,感染力也更為濃烈。古人多詠戍邊、征戰(zhàn)之苦,但并不能將其等同于“非戰(zhàn)”思想。
子夜吳歌①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②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③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④罷遠征。
【注釋】
①子夜吳歌:《唐書·樂志》載:“子夜歌聲,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此因曲調(diào)產(chǎn)于吳地,故加“吳歌”二字。后人作此,又名《子夜四時歌》,多分四季而作,李白也不能外,此詩共有四首,此為其三,詠秋季。②搗衣:有兩意,一是指當(dāng)時平民衣服多為麻制,質(zhì)硬,須用木杵捶軟后才便于裁剪穿著,二是指洗衣時以杵捶之來滌清污物。這里是前一意,指搗衣以換季。③玉關(guān):即玉門關(guān)。④良人:古時夫妻互稱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稱丈夫?!对姟で仫L(fēng)·小戎》有“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句。
【語譯】
一片月光籠罩在長安城上,千家萬戶都傳來搗衣的聲音。秋風(fēng)吹啊終究也吹不盡的,乃是思念戍守玉門關(guān)的親人之情。要等到哪年哪月才能消滅那些敵人啊,使得我的丈夫結(jié)束遠征生活而回家來呢?
【賞析】
搗衣這種意象的來源,是古代平民衣物多為自制,逮換季之時,為給遠人制作征衣,婦女們往往聚在一起搗衣,故而用搗寒衣作為思征人的意象,非自李白始。李白此詩的高明之處,一是將搗衣的地點放在“長安”,二是加以“萬戶”的修飾,就連都城長安都有千家萬戶搗衣以思征人,則可見戍卒數(shù)量之多,亦可見戰(zhàn)事之頻仍。唐玄宗開元和天寶初年,雖號盛世,但對外戰(zhàn)斗的頻密度和規(guī)模之大,都已經(jīng)影響到了千家萬戶的平民,詩人對這種黷武之反感,就通過這兩句詩隱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所以說是隱晦地表現(xiàn),因為詩人只是反對窮兵黷武而已,并非無原則地“非戰(zhàn)”,所以對于戰(zhàn)爭結(jié)束的前景,也是寫“何日平胡虜”,而非“何日息戰(zhàn)事”。在開篇兩句描寫出月光下幾乎籠罩整個長安城的搗衣聲以后,詩人即將“秋風(fēng)”聯(lián)系上“玉關(guān)情”,點出征戍之苦、之思。結(jié)句是這些搗衣婦人希望戰(zhàn)勝后“良人罷遠征”,卻用疑問句來表達,加以“何日”一詞,則更顯得這種期盼虛無縹緲,丈夫歸來遙遙無期,悲傷之情溢于言表。詩雖簡潔,而韻味無窮。
【擴展閱讀】
子夜吳歌其四
唐·李白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李白《子夜吳歌》共四首,分敘四季,后人有冠以各季之名的,比如“長安一片月”即“秋歌”,上面這首是“冬歌”。秋、冬二歌都寫思征人,以抒征戍別離之苦。
長干行①
妾發(fā)初覆額②,折花門前劇③。
郎騎竹馬④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⑤,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⑥。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⑦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fēng)早。
八月蝴蝶黃⑧,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⑨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⑩,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21]遠,直至長風(fēng)沙[[22]。
【注釋】
①長干行:本名《長干曲》,屬《雜曲歌詞》,現(xiàn)存有晉代無名氏的一首,描寫男女情愛。長干是古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的里巷名;“行”為詩體名,《文體明辨》說:“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雹诟差~:頭發(fā)掩住前額,類似于今天的劉海。③劇:游戲、玩耍。④騎竹馬:跨竹竿以作馬騎,是男孩的游戲。⑤抱柱信:典出《莊子·盜跖》,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雹搛奶龄贉▂àn yù)堆:指瞿塘峽口江心的礁石,《唐語林·補遺》中說:“大抵峽路峻急,故曰:‘朝離白帝,暮宿江陵?!脑隆⑽逶掠入U,故曰:‘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觸?!雹哌t:等待,別本作“舊”。⑧蝴蝶黃:舊說是秋天時黃蝶最多,當(dāng)系附會。別本作“蝴蝶來”。⑨坐:因而。⑩三巴:指古代的巴郡、巴東、巴西,即今天的重慶市和四川省東北部地區(qū)。[[21]不道:不管,不顧。[[22]長風(fēng)沙:地名,在今天安徽省安慶市東的江邊上。據(jù)陸游《入蜀記》說,自金陵(南京)至長風(fēng)沙有七百里,地極湍險。
【語譯】
妾身幼年時候,頭發(fā)才剛遮覆前額,摘朵花兒在門前玩耍,郎君你騎著竹馬前來啊,我們繞床追逐,拋擲青梅游戲。我們都居住在長干里,兩個兒童的內(nèi)心沒有絲毫猜疑和嫌憎。十四歲的時候,我做了你的新娘,因為羞澀,還不敢露出歡喜的神情,只是在墻角的暗處低垂著頭,你就算喊上一萬句,我最多也就一次敢于回頭答應(yīng)。到了十五歲才終于展開雙眉,露出笑容,想要和你同生共死,一起化灰。你如同抱柱的尾生一般守信,我又怎會想到竟有一天要登臺望夫呢?
十六歲的時候,你出門遠行,經(jīng)過那危險的瞿塘峽滟滪堆。五月間的滟滪堆不可碰觸啊,高處猿聲哀啼,仿佛來自天上。門前為了等待你留下的腳印,都陸續(xù)生滿了青苔,青苔是那么濃厚,難以清掃,更何況落葉紛紛,今秋來得格外的早啊。八月間黃色的蝴蝶飛來,雙雙圍繞著西園的花草??吹竭@種情景,我不禁倍感哀傷,竟然愁得紅顏老去。郎君你什么時候才能離開三巴,返回家鄉(xiāng)啊?一定先請送信回來,我不管路途多遠都一直要去迎接你啊,直至七百里外的長風(fēng)沙。
【賞析】
李白有兩首《長干行》,可以算是姊妹篇,或者上下集。此詩為上集,寫丈夫遠行,女子在家守望,希望丈夫歸家前可以先送信來,她將前往“長風(fēng)沙”去迎候;下集則寫丈夫多次遠行,妻子長守空閨,最后哀嘆“那作商人婦,愁水復(fù)愁風(fēng)”。由下集可見,此上集所寫丈夫乃生于商賈之家,而此思婦即“商人婦”也。
丈夫遠行而妻子相思的詩篇,古來便多,李白此詩的特色,一是用樂府體裁,作敘事白描手法,行筆細膩而圓潤,深情蘊于其中,二是結(jié)構(gòu)緊湊,層層推進,直至最后點明主題。但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別出心裁地從夫婦二人少年時代開始寫起。開篇幾句,乃成千古絕唱,并因此而產(chǎn)生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個成語??梢哉f,詩的后半部分只是普通杰作罷了,但前六句卻可超邁一時,流芳萬古。
詩人在寫完這一對夫婦于兒童時代便兩小無猜,相親相愛之后,轉(zhuǎn)至“十四為君婦”,終于結(jié)成伉儷。但一方面當(dāng)時年齡尚?。ü湃擞性缁榱?xí)俗),另一方面對角色的轉(zhuǎn)換還不習(xí)慣,所以妻子才會“羞顏未嘗開”,至于“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則更將少婦的忐忑和羞澀描摹入微?!笆迨颊姑肌保K于完成了從少年之友到成年之妻的角色轉(zhuǎn)換,于是發(fā)誓“愿同塵與灰”,將女子對丈夫的深情合盤托出,而唯其情深,則分離更不可忍,為下文做了完美的鋪墊。
“常存抱柱信”是說丈夫,如尾生一般守信,尾生是約會女子而死,故此守信也指對愛情的忠誠?!柏M上望夫臺”是說妻子,自認為夫婦情篤,丈夫不會遠離自己而去,自己不至于登臺望夫——各地多有望夫臺的傳說和遺跡,此非特指。先作此一揚,隨即便抑,說“十六君遠行”,因生計所迫,夫婦二人終究還是分開了。那么,丈夫到哪里去了呢?觀其上下文,故鄉(xiāng)是在金陵,丈夫則前往三巴,妻子為此而擔(dān)憂惶恐,害怕以“瞿塘滟滪堆”為代表的旅途的種種危險,可能會傷害到丈夫。當(dāng)然,她更盼望丈夫可以早早歸來,所以常去門前等候,但足跡已為青苔所掩,落葉更覆上青苔,以見分別時日之久。前言“五月不可觸”,后說“八月蝴蝶黃”,只是泛言之而已,非特指相別三月,但正如《詩·王風(fēng)·采葛》中所說,“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是以“三”字以狀其久。
蝴蝶飛來,特言“雙飛”,睹物以思人,這使得妻子內(nèi)心的離愁更為濃厚,故而“傷妾心”、“紅顏老”。最后,妻子希望丈夫歸家前能先送信回來,她好前去迎接,并竟說“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fēng)沙”。金陵到長風(fēng)沙有七百里地,當(dāng)然不可能真的跑那么遠去迎接,這只是夸張的手法,以抒內(nèi)心渴盼之深。兩人的情愛,妻子的相思期盼,都刻畫得極為深刻、細膩,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較之首四句,后半部分內(nèi)容便要低一個層次了。所以《唐宋詩醇》中獨贊首四句,說:“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回折,一往情深?!?/p>
孟郊 烈女操①
【作者介紹】
孟郊(751年~8[2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唐代著名詩人。他早年生活貧困,因無所遇合而屢試不第,逮年過四旬才中進士,曾經(jīng)任江南溧陽尉,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后辭官歸家,元和初,經(jīng)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zhuǎn)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遂定居洛陽,鄭余慶鎮(zhèn)守興元,又奏他為參謀、試大理評事,惜于途中病歿。
孟郊的詩作或長于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其中某些作品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宋人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世將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梧桐②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注釋】
①烈女操:古樂府屬《琴曲》歌詞,操本操琴之意,后引申為琴曲。②梧桐:傳說梧桐樹分雌雄,梧為雄樹,桐為雌樹,以與下句“鴛鴦”相對。
【語譯】
梧桐樹會一起衰老,鴛鴦鳥也會一起死去。貞節(jié)的婦人啊,最難得的就是殉夫而死,舍棄生命就如同梧桐和鴛鴦。妾身的內(nèi)心啊,發(fā)誓要像古井水一般波瀾不興?!举p析】
此詩前兩句可謂妄語,梧桐不會同時衰老,鴛鴦更不會同生共死,這只是古人并不靠譜的傳說而已。當(dāng)然,詩歌不是論文,以此傳說為喻,并無損于詩歌的價值、格調(diào),反而更增添一份浪漫情懷。詩寫貞婦,認為以殉夫為貴,這是基于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所產(chǎn)生的思潮(因為從無鼓勵男子殉妻語),本不足取,但考慮到唐代貞婦烈女的觀念還并未深入人心,更未成為社會道德主流,詩人作此語,或許別有懷抱。倘將貞婦以比烈士,因自己的理想,所熱愛的國家而殉難,則思想性要高得多了。
詩眼在結(jié)句,以古井類比內(nèi)心之波瀾不興,無外物可動搖,這比喻是非常恰當(dāng)也非常新穎的,就此產(chǎn)生了“心如止水”的成語。劉禹錫《竹枝詞》有“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句,正與此意相反。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①?
【注釋】
①三春暉:指春天的陽光。春季分為孟春、仲春、季春三個階段,故言三春。
【語譯】
慈母手中的針線,化作了游子身上的衣服。兒子臨行前,母親細密地縫補著衣服,只怕孩子回來得太晚。有誰說小草的內(nèi)心,能夠報答得了春日暖陽的恩情呢?
【賞析】
此詩言簡而意賅,樸素自然,將慈母之愛、游子之思,描摹得細膩入微。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正如陽光是生命最大的源泉一般。孟郊曾在詩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币布催@是他在溧陽尉任上,將母親從老家迎到任所的時候有感而發(fā),所作的詩。擔(dān)任溧陽尉的時候,孟郊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則其母之年老自不待言。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風(fēng)雨,孟郊對母愛的理解,想必是非常深刻的吧,而此詩淺易中自見深情,尤其結(jié)句以小草自喻,而將母愛比作和煦的春日陽光,確實是再貼切不過的了,更加“誰言”,則深恩難報之意便躍然筆端。
此詩還有一大特色,便是善用疊詞,如“密密”、“遲遲”,這是民歌中慣用的手法,所以將此詩歸于樂府,正是因為其質(zhì)樸的用語大有民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