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舊時光中的童年往事
1.家族的印記
微風(fēng)輕輕地拂過,吹開了記憶里的塵埃,故事里有你,有我,也有她。
一聲響亮的啼哭,寓意著一個新生命的降臨。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的一棟老洋房里,一個皺巴巴的小女孩降生了,伴隨著一陣嘈雜的喧鬧聲,嬰兒的張愛玲來到了大家的面前。有人歆羨,有人煩惱。
說起李鴻章,大家都不陌生,張愛玲的祖母就是這位“中興第一名臣”的親生女兒。顯赫的家世就宛如一件華麗的衣裳,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有的人唾手可得,一出生便含著“金湯匙”;有的人也只能望洋興嘆,望之而不可及。
比起到處的炫耀,她更愿意收起自己華麗的外衣;比起令人矚目的家世,她更愿意去低調(diào)地學(xué)習(xí)。在小愛玲眼中,金錢、權(quán)利如同一張白紙,蒼白而無力。
推開吱吱呀呀的兩扇厚重又古老的大門,打開了塵封里的記憶,轟轟烈烈的故事雖然早已不復(fù)存在,但它仍蔭庇著不斷涌現(xiàn)的人們,我們依然在稀稀松松的枝葉中找到了那輝煌的過往。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清朝末年的官員。張佩綸自幼是一個十分聰慧的人,憑著敏捷的思維,出眾的文采,年僅二十歲的時候便考取了進士,隨后又在朝廷的大考中,贏取了第一名。
在那個滿朝都是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的朝堂上,學(xué)術(shù)上的出眾,還不足以讓光緒帝委以重任,最讓光緒帝覺得難能可貴的是張佩綸克己奉公的性格。腐敗的清政府讓身為皇帝的光緒也不禁撓頭,百廢待興卻無從下手,而張佩綸仿佛是泥潭中的一股清流,流進了朝堂,流進了光緒帝的心里。
看到了太多身居要職卻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張佩綸深知為官的責(zé)任。他就任以來,既不仰仗皇帝的寵信恃寵而驕,也不愿與貪官污吏們同流合污。對他而言,那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
張佩綸每次的奏折幾乎都得到了光緒帝的稱贊,在皇帝贊許的目光中,張佩綸在朝廷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他剛正不阿的態(tài)度惹來了不少大臣們的忌憚,被批評或彈劾的官員恨得牙癢癢,但面對如日中天的張佩綸也沒有絲毫的辦法。
張佩綸以為他的政治前途就將這樣一路坦蕩蕩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一件事,讓張佩綸陷入了困境。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炮火連天、百姓哀號令光緒帝頭疼不已,但面對敵人的銅槍鐵炮,卻也無可奈何??吹街鲃诱埫膹埮寰],光緒帝一陣欣喜,趕忙下令讓張佩綸親自前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wù)。張佩綸沒有想到的是,他即將面臨他有生以來最大的失敗。
張佩綸滿心歡喜地來到福建,本以為和平時一樣,大講經(jīng)綸就可以化解這場突如其來的干戈,但事與愿違,在看到戰(zhàn)場慘狀的那一刻,多少想要脫口而出的四書五經(jīng)都湮沒在敵人的馬蹄中。
官兵來報的聲音越來越急促,敵人嗒嗒的馬蹄聲越來越接近。張佩綸只能硬著頭皮下達軍事命令。在下令的那一刻,張佩綸明白,這一仗輸了。原來一介武夫絲毫不比他一介書生差上許多。
果不其然,短短一夜之間,法軍就攻破了福建的城池。張佩綸更是自亂陣腳,早已在大雨滂沱的夜里,頂著銅盆倉皇而逃。大戰(zhàn)來臨,主將逃跑,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張佩綸在眾臣們的紛紛指責(zé)中也毫無還擊之力。
光緒帝只能順應(yīng)朝臣們的意見,將張佩綸革職充軍、流放。本是一介朝臣,卻落得如此境地,但張佩綸也沒有自怨自艾,在充軍的路上,他仍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先后完成了《管子注》24卷、《莊子古義》10卷,以及《澗于集》《澗于日記》多卷。
時光荏苒,三年風(fēng)餐露宿的日子在走走寫寫中結(jié)束了。再次回到北京的張佩綸絲毫沒有喜悅之感。夫人離世,風(fēng)光早已不再,年過四十的他看著眼前物是人非的一切,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不過在張佩綸一籌莫展的時候,仍然有個人一直牽掛著他,他就是清朝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時任中堂的李鴻章。李鴻章本就是愛才之人,且對張佩綸當(dāng)年的遭遇也是唏噓不已,如今故人歸來,怎么能不多加照顧。
除了官場上的提拔,李鴻章甚至將年輕貌美的女兒許配給了張佩綸,希望張佩綸能更多地為他出謀劃策。雖然事與愿違,但張佩綸始終感激著李鴻章的提攜之恩,此是后話。
年僅二十二歲的李菊耦是李鴻章最疼愛的一位女兒,經(jīng)常帶在身邊代看公文。除了淵博的見識,李菊耦在詩歌、女工、茶藝、琴棋等方面的才華絲毫沒有被湮沒,張佩綸對這位妻子十分滿意。李菊耦早已聽聞過張佩綸,自然傾心不已。
李鴻章在致朋友的信中,對此樁婚事極為滿意,他說:“平生期許,老年得此,深愜素懷”,“幼樵以北學(xué)大師做東方贅婿,北宋泰山孫先生故事,竊喜同符”,又說:“幼樵天性真摯,囊微嫌其神鋒太雋,近則愈近深沉,所造正未可量,得婿如此,頗愜素懷?!?/p>
不過張佩綸對李鴻章很多的政治意見并不茍同,為了不讓妻子為難,翁婿間的關(guān)系惡化,張佩綸一度抱病不出,與妻子在南京蓋了大花園,經(jīng)常隱居于此。夫妻二人琴瑟和鳴,留下了不少讓后人歆羨的文章。張佩綸《澗于日記》頗多夫婦偕游的記載,譬如:
重陽日與內(nèi)人煮酒持螯,甚樂。
終日在蘭駢館與菊耦評書讀畫。與菊耦手談,甚樂。
以家釀與菊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
菊耦偶有不適,煮藥、煎茶、賭棋、讀畫,聊與遣興。
菊耦生日,夜煮茗,談史,甚樂。
不過不久以后,張佩綸不幸患病在南京離世,留下了李菊耦一個人照顧孩子。一面是過度思念離自己而去的丈夫,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中間的艱辛可想而知。李菊耦在47歲時也離開了人世。
張愛玲聽著身邊的人講起祖父母的故事,曾說:“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guān)系僅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有用、無效,確實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p>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