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
有些人在沒有野生的東西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這些隨筆就是那些離不開野生的東西的人們之喜悅和身處兩難的表達。
野生的東西在開始被摒棄之前,一直和風吹日落一樣,被認為是極其平常而自然的?,F(xiàn)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得以犧牲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對我們這些少數(shù)人來說,能有機會看到大雁要比看電視更為重要,能有機會看到一朵白頭翁花就如同言論自由一樣,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
這些野外的東西,我承認,直到機械化為我們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學又為我們揭示了它們的來源和如何生長的故事之前,是幾乎沒有什么關乎人類的價值的。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為一個相當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少數(shù)人看到了在進步中出現(xiàn)的報酬遞減律,而我們的反對派們卻并未看到。
***
人們必須設法回應他們所面臨的現(xiàn)實。這些文章便是我的回應。它們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們一家人在周末時,在那遠離過多的現(xiàn)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這個先是被我們越來越傲慢和越來越完美的社會榨取殆盡,然后又被遺棄的威斯康星沙鄉(xiāng)農場里,我們試圖用鏟子和斧子去重建我們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東西。正是在這兒,我們探索著,而且發(fā)現(xiàn)了上帝賜予我們的本質。
這些“木屋”隨筆按季節(jié)排列成《一個沙鄉(xiāng)的年鑒》。
第二部分,《隨筆——這兒和那兒》,則列舉了我生活中給我以教導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漸地,有時是很痛苦地與伙伴們分道揚鑣的插曲。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陸,前后有四十年時間。它們?yōu)槟切┯兄粋€共同標簽——資源保護主義的各種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板。
第三部分,《結論》,運用更加邏輯化的術語,提出了我們這些持不同意見者的某些觀點,這些觀點是對我們的看法的科學說明。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讀者會希望去弄懂第三部分的這些理論問題。我想,也許可以認為,這些文章向同行們說明了怎樣才能回過頭來取得認識上的一致。
***
資源保護主義已逐漸沉寂了,因為它是與我們的亞伯拉罕式的土地觀念所不相容的。我們蹂躪土地,是因為我們把它看成是一種屬于我們的物品。當我們把土地看成是一個我們隸屬于它的共同體時,我們可能就會帶著熱愛與尊敬來使用它。對土地來說,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脫機械化的人類的影響的;對我們來說,也無其他方法從土地中得到它能夠——在受制于科學的情況下——奉獻給文化的美學收獲。
土地是一個共同體的觀念,是生態(tài)學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應該被熱愛和被尊敬,卻是一種倫理觀念的延伸。土地產生了文化結果,這是長期以來眾所周知的事實,但總是被人所忘卻。
這些文章試圖把這三種概念聯(lián)結起來。
當然,這樣一種關于土地和人的觀點,是容易由于個人的經驗和偏見而被混淆、歪曲的。然而,不論真理是否可能被誤傳,有一點卻如水晶一般清晰:我們的自大和完美的社會,現(xiàn)在就像一個憂郁病患者,它是那樣為其自身的經濟健康而困擾著,結果反而失去了保持健康的能力。整個世界是那樣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失去了去建造這些浴盆,或者甚至是關掉水龍頭所必需的穩(wěn)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沒有什么比從健康角度稍稍輕視一下過多的物質享受更有意義的了。
大概,通過重新評價非自然的、人工的,并且是以自然的、野生和自由的東西為條件而產生的東西,可以獲得這樣一種價值觀上的轉變。
奧爾多·利奧波德
一九四八年三月四日
于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