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史玉柱:不倒的巨人 作者:溫暖


第一章

懷遠"神柱"

平凡之端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懷遠縣城里.童年時代的他,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有自己的獨特喜好.他喜歡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照明看小人書,也喜歡沿著一條叫"永平街"的小巷,步行到當年的永平小學(懷遠縣第二實驗小學)上學.小學畢業(yè)前,他一直住在離學校不遠的一個居民區(qū).

在老鄰居和他母親的老同事李爺爺眼里,史玉柱是個內向、話少的孩子.當時,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懷遠一中.此后,以前的老平房區(qū)要改造了,他便隨一家人搬到新住處,認識了新鄰居崔懷陽.據崔懷陽回憶,史玉柱在中學時勤奮好學,理科成績非常優(yōu)異.

年少時的史玉柱人很老實,做事有一股韌性,并有極強的耐心和恒心,這也是他日后可成就大事的基礎.

史玉柱的老師劉宗英,她老公正好是史玉柱父親的老同事,所以史玉柱的一舉一動自然印刻在劉老師的腦海中.劉老師說,上小學時,史玉柱就要求自己必須把作業(yè)先做完才吃飯,即使父母勸他都不行,他不是那種拖拖拉拉不愿寫作業(yè)的學生.

史玉柱特別愛看書.《十萬個為什么》在當時很流行,他愛不釋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他腦子里除了"為什么",還有"為什么要為什么"的想法.直白點說,他想弄明白那些為什么.那時的史玉柱就是個實干派,說干就干.

五年級時,史玉柱按照書上所寫,準備自制一臺收音機.他的這臺收音機很簡陋,基本是用最現(xiàn)成的物件測試原理,與芯片之類無關.

還別說,他真的大功告成了,"收音機"發(fā)出了很大的聲響,這讓他喜出望外.

此外,他的膽子特別大,居然可以自制"炸藥".

"一硝二磺三木炭",他照著書本依樣畫葫蘆,有模有樣地做起了炸藥.經過一番折騰,他果然造出了.造出的目的是讓它爆炸,故此他在一天晚上悄悄地把炸藥埋在路旁.隨著一聲巨響,剛好經過的鄰居都被嚇壞了.也因此,他挨了父母的一頓暴揍和責罵.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他有了"大膽"的綽號.

雖然鬧出了這么大的動靜,可與很多自幼展示出某種"非凡才能"的人物相比,他仍顯得太普通,是個"默默無聞"的平凡少年,他并沒展現(xiàn)出有朝一日會成為富翁的潛能.

史玉柱很幸運,因為他接受到了完整的教育.不得不說,完整的教育履歷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未來.而來自家庭的教育,也一樣令他獲益終生.

父親史春祥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很傳統(tǒng),身為警察的他,對兒子實施著嚴格的教育,經常告訴他,別人打他也不許還手.

史春祥對兒子的教育和愛夾雜著不近人情的嚴厲,他也是那個時代廉潔無私的公職人員的縮影.正是這種嚴格的家庭教育,讓史玉柱這棵小樹沒有長歪,更沒有因溺愛變得不可一世、飛揚跋扈.

史玉柱頭腦靈活,內心總有不安分的想法,他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對復雜的事物總想追根溯源、一究到底.他經常會在內心發(fā)問:"天為什么是藍色的?云彩為什么是白白的?平原地帶為什么會那么平坦?"他腦子里裝滿了各式各樣新奇的問題.

這些檢索型的知識,在那個獲取知識途徑有限的年代仿似"未解之謎",史玉柱的生活里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網絡,唯一的課外讀物就是小人書.他深深地為小人書而癡迷,廢寢忘食,難以自拔.甚至,為了看小人書會頻頻逃學,以致考試不及格.

只要看起小人書,史玉柱可以做到不吃飯,不睡覺,夜以繼日.夸張點說,他是坐在小人書堆里長大的.一本本,一打打,一遍遍地看,百看不厭.小人書是他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為他展現(xiàn)著豐富多彩的童話王國.

由于對小人書太過癡迷,到了四年級,史玉柱在學習上遇到了瓶頸.他為學習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太少,成了降級生.于是,他親眼看著母親把小人書都燒成了灰.盡管內心非常難過,他還是倔強地站在原地,不吭聲,也沒有認錯.也許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里.他只知道,自己魂牽夢繞的小人書從此不復存在了.

書的形式化為了灰燼,書的靈魂卻在他內心深處頑強地生長.小人書讓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也讓他"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就是這個時期在他心中扎根的.

在這個小男孩幼小的心靈里,《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以及家鄉(xiāng)附近的歷史名人,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當聽說《三國演義》里"張遼威震逍遙津"一節(jié)中,"逍遙津"就在安徽合肥時,他內心非常激動,經常跟別人說:"逍遙津古戰(zhàn)場就在合肥,我要去合肥."更讓他驚訝的是,合肥不僅是傳奇古戰(zhàn)場逍遙津的所在地,還生養(yǎng)了周瑜和包公.這更增添了他對合肥的好感和迷戀.他開始纏上父親,整天磨著讓父親帶他去合肥.

史春祥也知道兒子的性格,拗不過他,趁著自己到合肥出差的當兒,同意帶他前去.

這天,天剛放亮,史家父子動身出發(fā),直抵合肥.這是史玉柱第一次坐火車,沿途的一切在他眼里都很新奇.車廂里的每件物品他都仔細查看,車窗外疾馳而去的村莊也令他感到無比親切和興奮.沒過多久,合肥到了.

史春祥領著史玉柱去了逍遙津公園.他帶著兒子坐上小船,一邊劃船,一邊給兒子講有趣的歷史故事.史玉柱聽得入了迷,眨著好奇的大眼睛.他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真是太神奇了,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藏匿在每個角落,等待自己去發(fā)掘、去探索.

從逍遙津公園出來,父子倆又去了包公祠和曹操點將臺.在包公祠里,史春祥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一輩子要做好事,才會讓自己名留青史;如果做壞事,就會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

后來,史玉柱說,那次純粹的游玩,父親的話卻句句銘刻在他心里.他感慨道,這不單純是一次旅行,而是他洗滌心靈的過程.

從浙大到深大

1977年,不知從哪里傳來消息,說高考恢復了,史玉柱的內心一下子有了前進的動力.因為只要好好學習,就有機會享受高等教育.不由分說,他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要知道,在這之前,高中畢業(yè)就要到鄉(xiāng)下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面對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史玉柱攥緊了拳頭,卯足了勁.

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史春祥仍不忘帶史玉柱到大城市見世面.史玉柱在18歲以前,曾隨父親兩次到大上海游歷.后來在談起上海給他的最初印象時,他感慨上海太大了,太繁華了.讓他最難以忘懷的,是當年南京路上24層高的國際飯店,還有迷人的外灘.

上海外灘的樓宇,滿眼西洋風格,跟懷遠的建筑樣式天差地別.他第一次領略了大上海的無窮魅力,可這里給他一種強烈的陌生感.走在上海的大街上,他還是感覺自己同上海之間的距離是那么遠.

從上海回來,他繼續(xù)廢寢忘食.1980年高考在即,史玉柱全力一搏,最終以全縣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shù)學系.他的數(shù)學成績尤其突出,只差一分滿分.

在浙大,他認真聽老師講課,下課就到學校圖書館借來《數(shù)論》等高級的專業(yè)著作潛心閱讀.可在看過這本書之后,他發(fā)現(xiàn)數(shù)學遠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簡單.他所掌握的知識,只是數(shù)學領域里的冰山一角.在大學里,尖子生多多,他不再具備高中時的優(yōu)越性.他不禁感慨,班上的聰明人太多了,學習都那么好,在這些天之驕子中間,如何才能出類拔萃?

他感覺很難.這可以說是史玉柱數(shù)學理想破滅的根本原因.后來他回憶,他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大學讀書的經歷,又使他意識到自己做不成這件事情.沒有實力做陳景潤了,他只能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

他開始堅持跑步,在培養(yǎng)自己業(yè)余愛好上下功夫.每天,他的身影都會出現(xiàn)在浙大到靈隱寺的那段路上,一共18里路,他跑個來回,一直堅持到大學畢業(yè).

慢慢地,他也表現(xiàn)出了對新奇事物的強烈興趣,廣泛涉獵各種業(yè)余活動,玩橋牌、打網球、彈吉他、踢足球……

大三那年,他選擇專業(yè)方向的時刻如期而至:一個是計算數(shù)學,一個是純數(shù)學.他想,純數(shù)學比較枯燥,而且不是實際應用科目.如果學計算數(shù)學,應用范圍應該更廣泛一些.就這樣,他在表格里填上"計算數(shù)學"這個方向,開始接觸計算機,學習如何編程.

就在這一年,他放寒假回家,穿開襠褲一起長大的高中同學王忠民來找他,對他說:"大柱,臘月廿八我結婚,你一定要來參加婚禮."史玉柱很驚訝,便問,你才22歲,結婚不早點嗎?王忠民說,過日子就是生兒育女,吃喝拉撒.人總是要結婚的,早點結婚,總比晚結強.聽了王忠民的話,史玉柱暗自搖了搖頭.他不是不贊成早結婚,只是人生理想還沒有實現(xiàn),就這么早結婚,他為王忠民感到可惜.

寒假過后,他回到學校,繼續(xù)維持著中等的成績,而且"每天被迫接受大腦體操訓練".顯然,他對學習有了一定抵觸情緒——這并不是他的愛好.

選擇了計算機方向,他每天要進學校的小型機房,先換衣服后換鞋,編程結果需要打紙帶.這一切除了讓他感到啰嗦外,還覺得計算機沒多大用處,索性他只把它當成一門功課來學習.

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統(tǒng)計局農村抽樣調查隊.當時統(tǒng)計局的主要任務是搞數(shù)字加減,他被認為"專業(yè)對口".其實,他認為這比較荒唐,因為數(shù)學不只是加減乘除這么簡單,而是邏輯,是"大腦體操".

不管怎樣,他有了一份既安閑又穩(wěn)定的工作.在單位的計算機房里,他一會兒寫寫程序,一會兒自得其樂地玩當時的電腦游戲"挖金子",過得優(yōu)哉游哉,不亦樂乎.他對游戲的熱衷,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不久,單位領導通知他,有一個到西安統(tǒng)計學院進修的名額,單位準備給他.給他講課的老師中,有包括美國號稱"抽樣調查之父"的專家.史玉柱欣然同意,拎著公文包去了西安.

在這里,他聽美國教授講解了國際上最先進的抽樣調查方法,沒有一種不是通過計算機操作的.此時他才感受到計算機的重要性,回到單位后就找領導匯報情況,說服領導買一臺先進的計算機設備.領導批準后,他獨自到廣州,用5萬元搬回了一臺IBM電腦.

史玉柱用新買的電腦編寫了一個程序,讓兩個錄入人員把統(tǒng)計資料輸入進去.以往需要幾十人干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務量,眼下一兩天就搞定了,單位的人員都閑置起來.他看到成效后,備受鼓舞,又編寫了一個分析軟件,可以分析農民的消費行為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等.他不斷完善自己的軟件,精益求精,很快引起國家統(tǒng)計局的注意.

為此,國家統(tǒng)計局特地開了個會,向全系統(tǒng)推廣史玉柱的軟件.史玉柱因此拿到了一個進步獎,還有幾十元錢的獎金.當時,他每月工資只有50多元錢,能獲榮譽,還能拿獎金,他的心中升起一股難以平復的興奮感.

其實,他早就對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感到不滿了,才通過編寫軟件的方式,讓電腦在統(tǒng)計領域發(fā)揮巨大作用.他開發(fā)的這套系統(tǒng)軟件,在唐山召開的全國統(tǒng)計系統(tǒng)年會上正式向全國頒布.上級也決定把他當成后備力量來培養(yǎng).

簡化了工作程序,史玉柱自己也變得格外清閑.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便開始以分析出的數(shù)據為基礎,寫一些關于農村經濟問題的文章,在學術性期刊上發(fā)表.當時的安徽省副省長也涉獵過這些方面,看過史玉柱的文章之后,對其格外欣賞.

副省長是深圳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出于對史玉柱的興趣,便對其進行了一次面試.1986年,副省長推薦史玉柱到深圳大學軟科學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并鄭重承諾,他回來之后,立刻就可提拔到處級.

這一年,24歲已經立業(yè)的史玉柱,響應發(fā)小及同學王忠民的"號召",與妻子董春蘭喜結良緣.

深圳大學的學習生活,令史玉柱銘刻于心.在這里,他一邊打工一邊上課,做小生意勤工儉學.當時,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窗口,他有機會閱讀到港臺和國外一些關于經濟的書籍,并逐漸形成這樣的認識:中國一定會走市場經濟的道路.

深圳大學經常舉辦一些講座,其中四通公司董事長萬潤南就是一場講座的嘉賓.他的講座給了史玉柱極大的觸動.

萬潤南從四通的創(chuàng)辦講起,主要集中在講解"泥飯碗比鐵飯碗"更保險這個主題.他所要闡述的中心思想是,泥飯碗一樣能轉化成金飯碗.雖然這只適用于有能力的人,但卻給史玉柱深深的啟迪,讓他開始有了創(chuàng)辦自己企業(yè)的初衷.

這次講座令史玉柱茅塞頓開,他發(fā)現(xiàn)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發(fā)展商業(yè)的巨大潛力,內心產生了下海經商的念頭.

說深圳大學的經歷影響著史玉柱,事實上主要聚焦于促使其投身商海.

2008年,深大搞25周年校慶,史玉柱被邀請為學弟學妹們做演講.他承認,自己下海經商同深圳和深圳大學的啟蒙關系密切.他說:"深圳大學在改革開放方面走在全國大學前面,學校學術味道不足,但思想很超前,可能在全國當時也是遙遙領先的.我原本有按部就班的人生規(guī)劃,到深圳大學整個就變了,這和深圳大學環(huán)境的熏陶有關系."在這種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他決定畢業(yè)之后下海經商.他感慨道:"如果不是在深圳讀大學而是在內地,我可能現(xiàn)在還在統(tǒng)計局吭哧吭哧地統(tǒng)計呢."

史玉柱的人生軌跡,就這樣出現(xiàn)了重大逆轉,無法回頭,也無需回頭.

砸碎鐵飯碗

從深圳大學軟科學管理系進修歸來的史玉柱,他的下一步人生歸屬是被提拔為處級干部.那個年代,"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依舊根深蒂固.史玉柱二十幾歲就可以晉升處級,實在令人側目.可是,在他心中,當不當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得到的這次學習機會.伴隨著學業(yè)的結束,一個念頭已在他腦海里悄然形成.

當時,全國經濟最發(fā)達的廣東省,特別是與香港毗鄰的深圳,熏染著史玉柱骨子里的創(chuàng)業(yè)因子.他此時的心態(tài),已不適應重新回到機關單位的辦公室里.后來,他在接受《中國新時代》采訪時透露,在統(tǒng)計局上班時,其實是受到工作環(huán)境對個性和想法的壓抑的.

1988年初,他完成碩士論文答辯,風塵仆仆地回到家鄉(xiāng),又來到老同學王忠民家里,對他道出了辭職下海的打算,但苦于沒有本錢,便打算向老同學借點錢.王忠民聽得一頭霧水,反問道:"老同學,你在省統(tǒng)計局工作,那是個金飯碗啊,怎么會想到辭職?"史玉柱的想法不被王忠民理解,可他還是借給史玉柱500元錢.很快,史玉柱向單位遞交了辭呈,這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領導和同事都不理解,父母和妻子聽他宣布"我要下海"時,更覺不可思議.好好的國家干部不當,穩(wěn)定的工作不干,卻要辭職下海,這是發(fā)的什么瘋?而且,這意味著他和家人以后得過上動蕩、變數(shù)極大的生活,有誰愿意跟他一起承擔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

那時的史玉柱,在統(tǒng)計系統(tǒng)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過,史玉柱心意已決.不安于現(xiàn)狀的他,是經過深思熟慮方才做出這般驚人的決定的.他已經被時代的大潮深深地感染,心中的激情和跳動的脈搏也與這股不可遏制的潮流交相呼應.商業(yè)領域,是他心中的一片藍海,海中孕育著希望,這希望指引著他跨出重要的一步.

砸碎了鐵飯碗,了斷了牽掛,剩下的就是下海后未知的風險和挑戰(zhàn).面對未卜的前途,他顯出毅然決然的慷慨激昂,對好友宋京京說:"如果下海失敗,我就跳海!"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他臨行前的話,說得很有背水一戰(zhàn)的意味.驕兵必敗,哀兵必勝,此時的他,已自斷后路,快刀斬亂麻地將自己推向不成功便成仁的境地.

他想去開發(fā)中國電腦文字處理系統(tǒng).

20世紀80年代,中國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tǒng),尤其是桌面排版印刷技術還十分低端、落后.而國外專業(yè)文字處理設備的價格,比一般的電腦價位還要高.憑借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史玉柱希望能去開拓這個未知的領域.

風蕭蕭兮易水寒,他帶著幾分豪邁的悲壯,決心走上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道路.

創(chuàng)業(yè)初期,他勢必面對一無靠山、二無資金的局面.兜里只有向親朋好友借來的4000元錢,可是他卻對未來充滿希望——在深圳大學讀書期間憑借敏銳嗅覺,所感知到的電腦軟件"中文化"問題.

當時,王永民發(fā)明的漢字五筆輸入法已經獲得成功,解決了漢字輸入的難題.而如何將這一技術應用到電腦中,就成了電腦在中國能否普及的關鍵.史玉柱知道,這個新漢字處理系統(tǒng)需要插在計算機的擴展槽里使用,儲存于集成電路板內.后來,人們把這種軟盤稱為"漢卡".

漢卡的出現(xiàn),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漢卡被稱為Chinese character card,是一種擴展卡,可以將漢字輸入方法和驅動程序固化為一個只讀存儲器.一種漢字系統(tǒng)就需要專門設計一種漢卡.

早期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有限,漢卡的使用也就成為必然.因為漢卡可以有效地提高計算機速度,盡量減少計算機內存占用空間.不過,漢卡也有其技術局限性——它會同其他計算機硬件產生沖突.后期,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也大大增強,就不必使用漢卡了.

這都是后話.在史玉柱決定辭職下海的時候,"漢卡"技術才剛剛出現(xiàn),顯現(xiàn)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辭職后,史玉柱找到一個以前他曾幫助過的朋友,此人當時在合肥做錄像機生意.通過他,史玉柱結交了當?shù)匾恍┯嬎銠C行業(yè)的人.其中有一人,是專業(yè)電腦代理商.史玉柱向其借了一臺IBM PC,開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窩在家里,編寫文字處理軟件.

他能看到這個市場需求,還要歸功于安徽省統(tǒng)計局.在此他了解到,不僅是統(tǒng)計局,其他單位也都要花兩萬元買一臺四通打字機,且也都張羅著買電腦.可是電腦買回來了,卻基本沒什么用處,被擱置一旁,打字的時候還得靠打字機.每個政府部門,每個廳、每個局的電腦都是這樣的命運,這是多么大的浪費呀!

史玉柱見電腦文字處理系統(tǒng)不好用,得不到各單位重視,就想編寫一套軟件,裝在電腦里,令其具有四通打字機的功能,這樣就可以直接用電腦打字,就沒必要再購置四通打字機了,這必然會為各單位降低不小的成本.

研究這套文字處理軟件,史玉柱可謂費盡心血.前后耗時半年之久,才取得成效,得到一款被他稱為"M-6041"的漢卡軟盤.如此,一個在中國計算機科技領域可謂劃時代般的成果,在史玉柱的家中誕生了.

搞出來新玩意,史玉柱立刻將其帶到原單位,送給單位領導.他把軟盤裝到電腦上,同事們看到,比四通24點陣字更漂亮的64點陣字在他電腦鍵盤的敲擊聲中被打印了出來.同時,M-6041的文字編輯頁面比四通大許多,看起來更醒目.有了這個"法寶",單位從此再沒人用四通打字機了.四通,就這樣被史玉柱淘汰掉了.

技術一流的史玉柱,還兼具敏銳的商業(yè)嗅覺.他有一種直覺,這個東西蘊藏著無限的商機.當時打字機的價格居然比電腦還高這一行情,可能就要被M-6041漢卡打破了.

他兜里揣著M-6041軟盤,南下深圳,從此開始了自己感覺"最快樂的時候".這個時期,他"感覺特別好",創(chuàng)業(yè)的路要求他從低起點一步步向上攀巖,這也成為他最為留戀的一段時光.

〖JP2〗在深圳大學時,他認識了一位老師,也是天津大學深圳科貿發(fā)展公司的職員.這位老師很欣賞史玉柱的才能,聽了他的來意后,特地為他成立了一個電腦事業(yè)部,等于是史玉柱個人承包的一個機構,只需每月交納一兩千元的固定費用即可,其余收入全部歸他所有.

得到這位老師的鼎力支持,史玉柱仍面臨著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一系列問題.他雖成竹在胸,掌握了關鍵技術,但在深圳的衣食住行如何解決呢?當時的深圳已經霓虹閃爍,初具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華景象.

在這里,史玉柱的4000元創(chuàng)業(yè)資本還不夠大款們吃一頓飯.如果想租好一點的房子住,這點錢連一個月的租金都付不起.而且,開發(fā)產品需要電腦,產品推廣也需要渠道.這些難題,在沒有充足財力支持的前提下,他該怎么解決呢?

M-6041

租不起房子,史玉柱就做回學生,搬到深圳大學的集體宿舍里住.沒有研究設備,他就每天趁著別人不注意,悄悄溜進計算機房,用學校的電腦進行程序編寫.他覺得自己的M-6041研究成果還不成熟,需要繼續(xù)攻關.可是,他畢竟不再是深圳大學的學生了,機房管理員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他這個"異類",這下,他不能再到機房去蹭計算機了.怎么辦呢?

情急之下,他找了一個熟人,讓他幫自己找個裝有電腦的教師辦公室,等老師和教職員工們都下了班,他再開始上班.不過,有時候人家即使下了班,還想用電腦玩玩電子游戲.因此,史玉柱只能等人家玩夠了,下機后,才能用電腦編寫程序.他的M-6041文字處理系統(tǒng),就是在這種艱難中逐步完善的.

那段日子,史玉柱每天都從傍晚才真正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借著辦公桌上一盞40瓦的臺燈,每天面對電腦,在昏黃燈光的映照下,過著寂寞孤獨、一人奮戰(zhàn)的日子.他顧不得研究過程的難度和枯燥,一心投入工作,無暇顧及其他.

深圳的城市風光很迷人,猶如一座色彩斑斕的不夜城,可這一切對史玉柱毫無吸引力.他日復一日地與電腦程序相伴,度過了一個個不眠的夜晚.然而,他感到很充實,研究過程充滿待解的難題,他把這一切都當成挑戰(zhàn)自我的機遇和舞臺.電腦屏幕反映的是他內心的藍圖,為他展現(xiàn)出未來中文電腦文字處理的先進方式.那是他夢想和希望實現(xiàn)的搖籃,也是他無限憧憬的商業(yè)藍海.

一個月時間轉瞬即逝,他解決了很多問題,如字庫增加、字體固化、批處理等等.而且,他把界面做成所見即所得的模式,把打印、編輯、排版和錄入編排在同一個界面.他在產品質量上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把所有功能都通過中文菜單或窗口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同時綜合壓縮,保證小字體的筆畫均勻、大字體無鋸齒.經過這番改進,M-6041已趨于成熟,他越來越有信心.

他把整個軟件壓縮成"漢卡",可以裝入電腦主機.為了賣出產品,他聯(lián)合了三個朋友——蔡偉、姜巨滿、錢宇,把4000元創(chuàng)業(yè)資金全部投入到在深圳大學承包的科技工貿公司電腦事業(yè)部的運營管理上.

電腦事業(yè)部需要一臺自己的電腦,否則無法向客戶做產品演示,而總是去蹭別人的電腦也不是辦法.可問題是,史玉柱已經沒有多余的錢買電腦了,這怎么辦?

他看著只有一張營業(yè)執(zhí)照,卻連一臺電腦都沒有的公司,一想到深圳最便宜的電腦價格——8500元,頓覺其如天文數(shù)字.

思來想去,史玉柱靈光一現(xiàn)——為何不借雞生蛋?他走進一家計算機商店,把自己的軟件向老板做了演示,然后說:"我現(xiàn)在沒錢,你讓我先拿回去,等我把軟件賣了錢給你多加1000元利潤."老板一聽,雖然延期半個月付款,但自己可以賣到9500元,憑空多賺了1000元錢,是一筆不錯的買賣,便欣然同意了史玉柱的條件.史玉柱推遲半個月付款的做法,其實是用1000元錢把這臺電腦租用了半個月.這個"優(yōu)惠"幫助他成功地渡過了最初的難關.他興高采烈地捧回電腦,開始醞釀下一步計劃.

當時,這家電腦公司的副經理親自將電腦抱來給史玉柱.后來,他加入了史玉柱創(chuàng)辦的公司,并一步步成為征途網絡公司的副董事長.

史玉柱靠著漢卡起家,但漢卡并不是他一人的專利,而是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技術產物.當時的電腦,漢化工作需要各種漢卡的支持,看VCD需要視頻解壓卡,PC拓展需要擴展卡,殺毒則需要防病毒卡.

除了史玉柱推出的"巨人漢卡"之外,像聯(lián)想集團在1985年推出的"聯(lián)想漢卡",也是這類產品中獨樹一幟的典范.

聯(lián)想漢卡的發(fā)明者,是當時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他評論漢卡的發(fā)明時說,處理漢字當時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軟件方案,比如CCDOS.可這種方案占用了本來有限的PC資源,性能很低,雖然成本不高,但如果用戶關注性能,還應以選擇硬件方案為主.

而史玉柱的巨人漢卡和聯(lián)想漢卡,就是這樣的硬件解決方案.按倪光南的解釋,是"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的方案".為什么史玉柱的漢卡能在比其功能更加優(yōu)越的產品中脫穎而出?秘密在于他的低價格策略.

其他正規(guī)科研機構生產的漢卡,由于高昂的研究費用,市場銷售價格都在幾萬元,而史玉柱的漢卡,幾千元就賣,自然受到包括很多中小型印刷廠等小型企業(yè)的青睞.當時,這些小企業(yè)正如雨后春筍一般在中華大地蓬勃發(fā)展.

漢卡的利潤很高.一套漢卡的售價為幾千元,但成本只有一半.因此,漢卡的銷售讓史玉柱掘到了第一桶金.

與聯(lián)想集團相比,史玉柱單槍匹馬,在激烈競爭的高科技領域,既沒資金又沒背景,完全是一個小字輩.他對漢卡的潛心研究,不是建立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持的基礎上.同時期的方正和聯(lián)想,都有實力強大的靠山,研發(fā)出高科技產品不足為奇.可史玉柱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和技術專長,研發(fā)出同類產品并取得成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