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坐花轎的語文教師
野莽
一人正走著路,忽然被另一人喊聲站住,要求他聽自己說一會兒話,聽完給評個理,究竟說得怎樣,意思、意圖與意義如何。二人非親非故,不過是兩年前偶爾相遇在一座長滿烏龜?shù)纳缴?,走路的人竟真的站住,一連三天停下腳來聽她說些什么。這件事證明了如下三點,第一,此人雖說在走,卻不是腳掌不沾地式的競走,更非在百米跑道上與牙買加人爭雄,他習慣于野地山廋散步,沒有直抵某個目標的心計;第二,而且是個好人,如今上了一些年紀,可晉級為老好人;第三,說話的人話里溢出萬夫不當?shù)恼嬲\,因為不當,索性也就百依百順,何況聽真誠的家常話遠勝于聽虛假的報告會,說者若有口才,聽著未嘗不是免費的享受。另外,他是磨不開面子才做了契訶夫筆下的那匹老馬,原本并沒有指點江山的資質和好為人師的愿望。
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雖說有一些實在應該先做對方的學生。兩年前的七月,與我緣慳一面的江西小朋友旺旺先生巧立名目,以參加《教師博覽》雜志論壇為借口,將我誘到南昌的大火爐里烤了數(shù)日。現(xiàn)在回憶起那個夏天,又有兩個未曾料到。第一,在鋪天蓋地的自媒體上,發(fā)現(xiàn)一人嘲笑語文教師,其人是河北邢臺一份散文雜志的編輯,據(jù)他說看見三名語文教師高考期間,坐在電視機里高談文章的寫法,他就氣不打一處來,教書的人懂個什么文章?文章是他這樣的作家寫的,上了語文課本你用普通話照著朗讀就是,居然還談,居然也寫,媽媽的,你也配么?于是滿疤通紅地扔一顆石子。我立刻斷定,八十年前那個不敢姓趙的人又還魂了,幾口假冒偽劣的燒酒下肚,便忘了當代的劉心武,現(xiàn)代的葉圣陶,古代的百家諸子,以及太多太好出身教師的作家和兼當作家的教師。抑或此人目光所短,僅在邢臺,酒后吐的乃是真言。卻也未必是,邢臺至少還有教過他作文的親老師吧,世上真有人生下來就是一首順口溜的?
第二,想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南昌幾日,我暗將風云際會的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作為檢驗的標本,觀其人文,會畢時已然恭聽洗耳,相看刮目。參加論壇的幾乎是一支文學的游擊隊,相映于以各種因緣成為所謂作家的人,他們多半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事,手到之處文不遜色,甚或過之。我設想我若是做期刊編輯,與特殊時代造就的高玉寶式的中國作家相比,我寧可把版面留給句子通順、錯別字少的語文教師,縱然他們的文章有可能不奇詭,不刁鉆,不故作驚人之語和標榜異類,但至少,它會減輕編者修改病句和白字的手工勞動。僅以這份教師雜志為例,它有頗多深諳文學的才人,每臨盛事,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內部有社長方心田,總編向晴,編輯王蕓、周正旺、甘甜人等,外圍有撰稿者邱益蓮、顧文艷、謝李英干眾,若非因熱愛教育而固守講臺,卻聚精會神地寫文章靠近旋律,他們也或可能成職業(yè)的詩人和作家。如今他們就這么里應外合著,呼朋引類著,將一塊肥田躬耕得作家只能打赤腳站在田坎邊上,偶爾讀著他們的文章,竟能讀出一種不受約束的野趣與活歡。
恕我現(xiàn)在才說到這本書的著者邱益蓮老師。她任教于廬山下的一所英語學校,蓋因日照香爐,遙看瀑布,天長地久便在教書之余愛上了寫作,如同有一類作家創(chuàng)作之余又去教書,兼職某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不同者乃是作家兼教授多半教文學與文學史,教師兼作家卻不守“本分”,各科皆上。在江西上饒,弋陽龜峰,她聽說我要為一棵從石孔里長出來的小樹作傳,就積極地跟在我的身后參觀,想必是不同意錢鐘書關于雞蛋和雞的妙語,還有意拍下合影一張,以便日后驗明正身。回到北京,我果然守信地寫了那篇文章,發(fā)表之后,她認為能夠打六十分,這時又正好編完自己的散文集,就順口請我為她寫一個序。如此怪事,若是請到那位嘲笑語文教師不懂文章的人,定會激動得口眼歪斜,一把抓住送上門來的書稿作活的教材,以佐證自己的目光如炬。然而卻把我嚇得魂飛魄散,我明知連自己都不會寫什么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又豈能將一堆散得捆不起來的東西碼放在語文教師的門口。
問題是我又脫身不得,邱益蓮老師早已作文一篇,題為《野莽先生無戲言》,不僅預告于網(wǎng)絡之上,并且收編于文集之中,這便將我逼上了絕路。勞動節(jié)后,勞動罷了園子里的白菜和黃瓜,又送走首次來我竹影居小住數(shù)日的兒時同窗,回頭我從微信中讀她發(fā)來的篇章,又是一個忽然,我忽然為她一些零碎的描寫吸住了眼睛。在這部共分九輯的散文集中,“故園情思”和“觸摸現(xiàn)實”這兩個單元,似乎更能讓我動容,它們一為回顧,一為直面,回顧故園的哀惋凄美,直面現(xiàn)實的悲傷憤怒,若說這兩輯是因故事而選擇的兩套筆墨,那她這整本書則是因品類而自成的九種格調。這么說有人會懷疑我用了夸張,那我就再換一句話說,說它在語言文字的組裝上搖曳多姿、不拘一體總是可以的吧?
又好比一場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的音樂會,開篇《故鄉(xiāng)的年味》是用歡快的竹笛把人引回久違的童年,而定作書名的《坐花轎的女兒幾時回》又換成憂傷的二胡,轉身引人到遙遠的村口。前者她不厭其煩,津津有味,恨不得傾盡童年的記憶,后者她繼續(xù)耐著性子,搜索記憶中最珍貴的細節(jié),許多的往事,許久的塵封,就這樣生動躍然于有過鄉(xiāng)村生活的讀者眼前。她是教師,教語文,教讀書,教寫作,被不懂教師的冒牌作家嘲笑為不懂文章然而卻比那人要懂得多的非專業(yè)的寫作者,從她多變的口吻中能看出她懂得不低于七種的技巧,但她仿佛一種也沒有用,她只是娓娓地說,散散地寫,彎彎的水到之處,長長寬寬的渠就成了。
不過我仍得睜著眼睛說幾句瞎話出來,權當是看出了她的毛病,私心認為不這樣就不足以說明我的認真負責和也許是個外行。依然兩點,第一,節(jié)制。不僅篇幅,也有素材,雷同的繁花適當刪減幾朵,可以讓枝葉透一口氣。小說能連載,那是有未完的故事在勾引多情的人,散文的魅力則全在語言;第二,分類。以首篇為例,若把一生最難忘的童年、故鄉(xiāng)、初戀分為三篇,各自寫入骨髓,作者難忘,讀者也能記住。目前印象深刻的唯有前者,這是因童年與故鄉(xiāng)難分難解,而又還不到初戀的季節(jié)。
中外古今,除去邢臺,人類貶師者寡,竊以為天地君親師位的供牌上,無妨把君往后面挪,道理在于總統(tǒng)也是教師教出來的。由于是寫作者,我尤其尊重與寫作有關的教師,晚年轉業(yè)為著作家的大學校長,我寫過兩卷本的傳記;教我古文的中學老師以及師母,我接到北京家中供奉二周;歷史上第一個夸獎我作文寫得好的已逝的小學班主任,我至今還懷念他用紅筆在我“怒發(fā)沖冠”四字下面挽的八個圓圈。關于作家的處女作之說,我的理論是,真正的處女作無不誕生于小學教師布置的作文,而走向文壇第一次發(fā)表的作品,則應該叫出嫁作,因這時的作者已長成豐滿的新婦,能夠放開手腳為人民生育了。
教師和作家本似分工的同行,一方管教,一方管作;教師和編輯也像合作的近鄰,一方教文學的苗子如何走步,一方將會走的姑娘扶進花轎,抬上圣殿,從此光芒四射,萬眾矚目。邱益蓮老師的工作距作嫁不遠,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她自己也出一個嫁,像她不知幾時回來的女兒一樣,端莊地坐在這頂文學的花轎里,無須佩戴專業(yè)、一級、終身津貼等作家的金銀首飾,只讓有眼力的讀者單看她的素顏之美。時下文界,自從天上掉下個余秀華,地上又長出個范雨素,名不副實的專業(yè)作家已被逼進尷尬的境地,更多網(wǎng)絡作者的破土而出,越發(fā)使他們的日子難過起來。許多年后,歲月還會一層一層地扒去附加在一切文學作品之上的作者身份和榮譽,正如今天的我們置李白于張九齡之前,康熙于納蘭性德之后。也正如當年的蘅塘退士,于唐詩萬首千家之中只取三百,視如毛的名家大牌于不顧,卻把杜秋娘的作品做了壓卷。
這么說,無非是為了激勵一下邱益蓮老師,愿她雞年司晨,而且叫得比說語文教師不懂文章的肉雞好聽,好聽得多。
2017年5月4日匆于北京竹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