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明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shù)形態(tài)
明代是戲曲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興盛狀況的主要表現(xiàn)是自發(fā)產(chǎn)生與由大劇種分蘗出來許多劇種。成書于明嘉靖三十八年的徐渭的《南詞敘錄》說:“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于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余姚腔者,出于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戲劇”條曰:“大會則用南戲,起始止二腔:一為弋陽,一為海鹽。弋陽則錯用鄉(xiāng)語,四方士客喜聞之。海鹽多官語,兩京人用之。后則又有四平,乃稍變弋陽而令人可通者。今又有昆山,較海鹽又為輕柔而婉折,一字之長,延至數(shù)息。士大夫稟心房之精,靡然從好。見海鹽等腔已白日欲睡,至院本北曲,不啻吹篪擊缶,甚且厭而吐之矣?!?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顧起元(1565—1628),明代應(yīng)天府江寧(今江蘇南京)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客座贅語》是他在萬歷四十五年(1617)所作。由徐渭與顧起元的介紹可知,在萬歷四十五年之前,曾經(jīng)流行的戲曲聲腔有弋陽腔、海鹽腔、余姚腔、四平腔、昆山腔等。據(jù)近人葉德均考證得,到了明末之前,弋陽腔又分蘗出樂平腔、徽州腔、池州腔、太平腔,弋陽腔和海鹽腔結(jié)合而產(chǎn)生宜黃腔,另外還有義烏腔與越調(diào)。
今人林鶴宜根據(jù)1981年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辭典》、1983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1987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劇種手冊》這三部工具書為基礎(chǔ)材料,參酌各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專論,分“華北”、“華中”與“華南”三個地區(qū),勾稽出明末即已存在的劇種。華北地區(qū)包括今日之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與陜西省,其劇種有“京腔”、“橫岐調(diào)/上四調(diào)”、“大弦子戲”、“河南梆子”、“羅戲”、“卷戲”、“太平調(diào)”、“越調(diào)”、“懷調(diào)”、“懷慶梆子”、“柳子戲”、“大弦戲”、“八仙戲”、“藍關(guān)戲”、“蒲州梆子”、“萬榮清戲”、“鐃鼓雜戲”、“耍孩兒戲”、“同州梆子”、“西府秦腔”、“西安亂彈”、“漢調(diào)桄桄”、“合陽跳戲”、“端公戲”等。華中地區(qū)包括今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其劇種有“昆曲”、“余姚腔”、“海鹽腔”、“義烏腔”、“西吳高腔”、“松陽高腔”、“瑞安高腔”、“侯陽高腔”、“西安高腔”、“新昌高腔”、“寧海平調(diào)”、“永康醒感戲”、“金華昆腔戲”、“溫州昆曲”、“金華戲”、“紹劇”、“甌江亂彈”、“黃巖亂彈”、“諸暨亂彈”、“青陽腔”、“徽州腔”、“太平腔”、“四平腔”、“岳西高腔”、“貴池儺戲”、“目連戲”、“夫子戲”、“徽腔”、“弋陽腔”、“樂平腔”、“宜黃腔”、“撫河戲”、“袁河戲”、“盱河戲”、“寧河戲”、“九江青陽腔”、“贛南采茶戲”、“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湖北高腔”等。華南地區(qū)包括福建省、廣東省、云南省、貴州省與西藏。其劇種有“莆仙戲”、“梨園戲”、“竹馬戲”、“詞明戲”、“大腔戲”、“三角戲”、“儒林戲”、“潮州戲”、“正音戲”、“白字戲”、“海南戲”、“白劇”、“安順地戲”、“藏戲”等。因地方戲肇始之時,很少有文人給予關(guān)注,用文字記錄下來,所以多數(shù)地方戲的產(chǎn)生時間都是根據(jù)一鱗半爪的資料進行推論,并不完全準(zhǔn)確。譬如流行于閩北邵武、光澤、泰寧、建寧等地城鄉(xiāng)的“三角戲”,因只有生、旦、丑三個角色而得名。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說明它產(chǎn)生于明末,只是老藝人相傳,說它大約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從毗鄰的江西撫州、贛州等地的采茶戲傳過來的。而據(jù)早期常用的曲調(diào)【贛州調(diào)】、【江漢調(diào)】、【湖廣調(diào)】、【上川調(diào)】、【四平調(diào)】、【吹腔】等,劇目《青龍山》、《茅蓬記》、《界牌嶺》、《鳳凰山》等和道白用江西資溪、黎川的“老表話”來推斷,老藝人的“相傳”是符合事實的。
上述的為今人推測產(chǎn)生于明代的許多劇種,在后文中多數(shù)會被討論,本章只介紹明代的主要劇種——昆劇、弋陽腔以及海鹽、余姚、樂平、青陽等。
第一節(jié) 昆劇的發(fā)展歷程
一、從顧堅到魏良輔:地方聲腔傳播四方
說起昆曲的歷史,現(xiàn)在的人們都說它有六百多年,也就是說它發(fā)軔于14世紀(jì)。這顯然不是從魏良輔創(chuàng)造新的昆山腔——“水磨調(diào)”開始算起的。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到了魏良輔生活的明代嘉靖年間,昆山腔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shù)乃疁?zhǔn)與影響了。如果僅從魏良輔開始算起,就等于掐去了昆曲的源頭和較為漫長的演變過程。它的源頭自然在昆山地區(qū)的民歌俗曲中,時間一定是極為悠遠的,但是進入到聲腔的階段并開始發(fā)生影響,應(yīng)該是在元代末年。根據(jù)明周元暐《涇林續(xù)記》的記載,說朱元璋曾問昆山老人周壽誼:“聞昆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這說明昆山腔在明初已經(jīng)廣為人知了。偏處一隅的昆山,怎么會產(chǎn)生一個聞名遐邇的聲腔?這與當(dāng)?shù)氐囊粋€名叫顧堅的士紳有關(guān)。魏良輔在其《南詞引正》中說:
腔有數(shù)樣,紛紜不類。各方風(fēng)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間,云、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入耳。惟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zhèn)為友,自號風(fēng)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fēng)月散人樂府》八卷,行于世。善發(fā)南曲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
吳新雷根據(jù)顧堅同輩人的行年比照旁證,推知他成年后主要活動的年代,約在周德清寫成《中原音韻》的元泰定元年(1324)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之間??赡苁且粋€有著深厚的音樂與文學(xué)修養(yǎng)的人,其身份在藝人與文士之間。若不是藝人,收集了那么多詞曲作品的顧阿瑛的《玉山雅集》,怎么沒有留下他創(chuàng)作的痕跡呢?唯一的解釋是因為他的社會地位較低,不能忝列文士們的作品集中。若沒有較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又焉能和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zhèn)為伍?昆山腔的形成,當(dāng)然不是顧堅一人的功勞,而是眾人智慧的結(jié)晶,譬如顧阿瑛,他有著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建筑了“玉山草堂”,蓄有能歌善舞的聲伎家班,好與文士藝人結(jié)交,經(jīng)常出入于他家的有楊維楨、倪瓚、黃公望、高明、柯九思等一流的文士,這些人不但有杰出的文學(xué)才華,還精通音律,善操樂器。從顧阿瑛親自編輯的詩文集中,我們還知道他家的聲伎有天香秀、丁香秀、南枝秀、小蟠桃、小瑤池、小瓊?cè)A、小瓊英等等。一代名伶珠簾秀有可能也來過他的玉山草堂。文士與藝人中肯定既有好南曲的,也有擅北曲的。南北曲交匯,必然對于昆山腔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幫助。
顧堅創(chuàng)制的昆山腔到底是什么樣的形態(tài)呢?徐渭的《南詞敘錄》做了一點介紹:
惟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
音樂是一種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精神產(chǎn)品。再美聽的音樂,聽久了,人們也會產(chǎn)生審美上的疲勞,包刮昆山腔在內(nèi)的南戲聲腔到了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已變得不那么好聽了,對音樂要求甚高的士大夫則不堪入耳,“歌唱愈繆,極厭觀聽,蓋已略無音律腔調(diào)。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變易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胡說耳。今遍滿四方,輾轉(zhuǎn)改益,又不如舊”。而在這諸腔之中,昆山腔因為流行地域的狹小,故被排在最末。
到了嘉靖年間,昆山腔的命運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機,而讓它轉(zhuǎn)機的人就是“憤南曲之訛陋”的魏良輔。關(guān)于魏良輔的生平記載很少,主要活動于明萬歷年間的昆山人張大復(fù)在其《梅花草堂筆談》中說:“魏良輔,別號尚泉,居太倉之南關(guān),能諧聲律,轉(zhuǎn)音若絲?!泵髂┣宄蹼[居蘇州的余懷在其《寄暢園聞歌記》中則說:“良輔初習(xí)北音,絀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dāng)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zhuǎn)喉押調(diào),度為新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
那末,魏良輔為何又選擇昆山腔來進行改造呢?當(dāng)是因為昆山腔經(jīng)過聲律家顧堅等人的整理提高,有了“正聲”韻味,歌唱起來,“流麗悠遠”,“最足蕩人”,相比其它三腔,要美聽得多,一句話,有改造好的空間與基礎(chǔ)。
魏良輔改造的方法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取南北曲之長,集眾樂家之優(yōu)。魏良輔“善南曲”,而在彈奏方面則次于歌,為了將北曲音樂的精華融入昆山腔,并引入北方的弦樂,他將“諸貴人爭求之”的女兒許配給發(fā)配在太倉衛(wèi)的罪人壽州張野塘,然后翁婿兩人聯(lián)手,使南北曲音理在新腔中抽秘逞妍。不惟如此,良輔還向多位音樂大家學(xué)習(xí),將他們一生的經(jīng)驗運用到新腔之中,“良輔自謂勿如戶侯過云適,每有得必往咨焉,過稱善乃行,不即反復(fù)數(shù)交勿厭”
。就今存的資料來看,與他交往的前輩與同輩的音樂家即有袁髯、尤駝、過云適、王友山、周夢谷、朱南川、陸九疇、陶九宮等。另外,新腔若要美聽,一定要正確地發(fā)揮器樂伴奏的作用,故而魏良輔與周邊演奏家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合曲必用簫管,而吳人則有張梅谷,善吹洞簫,以簫從曲;毗陵人則有謝靈泉,工擪管,以管從曲。皆與良輔游”
。結(jié)果,笛、管、笙、琵琶被運用于新腔,按節(jié)伴奏,“漸改舊習(xí),始備眾樂器而劇場大成”。在魏良輔改造昆山腔的同時,蘇州、無錫的一些音樂家出于同樣的目的,也對對昆山腔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稍晚于魏良輔的著名戲曲評論家潘之恒(1566—1622)在其《鸞嘯小品》中說:
曲之擅于吳,莫與競矣!然而盛于今,僅五十年耳。自魏良輔立昆之宗,而吳郡與并起者為鄧全拙,稍折衷于魏,而汰之潤之,一稟于中和,故在郡為吳腔。太倉、上海,俱麗于昆;而無錫另為一調(diào)。余所知朱子堅、何近泉、顧小泉皆宗于鄧;無錫宗魏而艷新聲,陳奉萱、潘少涇其晚勁者。
他們和魏良輔聲氣相通,其探索的成果也一定會為魏良輔所吸收。二是從細微處入手,注意聲腔的每一點,力求處處完美。魏良輔在宮調(diào)、板眼、平仄、氣韻、聲口等方面,苦心研磨,精益求精,尋找最佳之處,然后訂立規(guī)范,徹底改變了南曲原先那種“順口可歌”、“隨心令”式的民間歌唱方式,使舊腔完全脫胎換骨,表現(xiàn)出美的、嚴(yán)謹(jǐn)?shù)娘L(fēng)貌。魏氏在《南詞引正》中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庇终f:“聽曲尤難,要肅然不可喧嘩。聽其唾字、板眼、過腔得宜,方妙。不可因其喉音清亮,就可言好?!睆牧硪粋€角度來看,這無疑就是魏良輔對自己改造昆山腔的要求,即煉句工、琢字切、用腔巧。
由于方向正確,途徑得當(dāng),態(tài)度嚴(yán)肅,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努力,終于成功地“立昆之宗”,其新腔“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diào)用水磨,拍捱冷板。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明張大復(fù)贊其唱“轉(zhuǎn)音若絲”;余懷論其唱“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時人稱之為“水磨調(diào)”。
然而,新腔開始僅用于清唱,雖受曲家唱者的歡迎,但流行區(qū)域、歌唱之人大概仍限于吳中,真正讓新腔風(fēng)行四方的則是梁辰魚,是他編寫了用新腔演唱的散曲作品《江東白苧》與劇曲《浣紗記》,尤其是后者,新腔憑藉著它而得到了迅速的傳播。
過去與現(xiàn)在,總有人認(rèn)為,梁辰魚僅是運用了魏氏創(chuàng)制的新腔,殊不知,把用于清唱的新腔搬到舞臺上,來表現(xiàn)劇情與性格化的戲曲行當(dāng),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必須對清唱的音樂進行調(diào)整、修改,否則,不易與劇情協(xié)調(diào)。因此,梁辰魚的貢獻不僅在于編寫了《浣紗記》這一部能讓新腔依托的劇本,還在使新腔成為戲曲聲腔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據(jù)明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介紹,魏良輔改革昆山腔,昆山“梁伯龍聞,起而效之”,他考訂元劇,自翻新調(diào),與鄭思笠、唐小虞、陳梅泉等五七人,精研音理。當(dāng)時,唱曲與聽曲者“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昆腔”。
動人的“水磨調(diào)”很快在社會上風(fēng)靡起來,其中心地帶自然是吳地。人們不僅看戲聽曲,還熱情地學(xué)唱,連販夫走卒、村婦農(nóng)夫亦喜哼唱。唱的人多了,就有一比高下的欲望,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蘇州虎丘曲會。萬歷二十三年(1595)曾任吳縣縣令的袁宏道在《虎丘記》一文中描述了曲會的盛況: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置,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竹肉相發(fā),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fù)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從白天到黑夜,從蔀屋百姓到衣冠士女,從千百人齊唱到一人獨歌,八月半的虎丘整個沉浸在美妙的昆曲之中。這不是一時之舉,而是年年如是,已經(jīng)成了蘇州的一個重要的歲時風(fēng)俗的事象。相隔幾十年后,杭州人張岱(1597—1689)來蘇州所看到的虎丘曲會的景象,比起袁氏所述,更加繁盛。他在《虎丘中秋夜》中作了這樣的介紹: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臺、千人石、鵝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云,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jié),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底層社會參與的人更多,伴奏的樂器更響,歌唱的人也更眾,完全是一個大眾性的自娛自樂的活動。昆曲史家陸萼庭據(jù)楊搢的《潺湲引序》記載,中秋夜虎丘曲會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間還未消歇,綿延了兩百多年。
癡迷昆曲的遠不止蘇州人,在“水磨調(diào)”成為劇曲后不久,就傳到了京城,并在皇宮內(nèi)演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云:
今上始設(shè)諸劇于玉熙宮,以習(xí)外戲,如弋陽、海鹽、昆山諸家俱有之,其人員以三百為率,不復(fù)屬鐘鼓司。
史玄在《舊京遺事》中也談到了京城演出昆曲的情況:
今京師所尚戲曲,一以昆腔為貴。常州無錫鄒氏梨園,二十年前有名吳下,主人亡后,子弟星散。今田皇親家伶生、凈,猶是錫山老國公也。陽武侯薛氏諸伶,一旦是吳江人,憶是沈姓。
據(jù)袁中道《游居柿錄》卷四記載,他在京城就看到了《八義記》、《義俠記》、《曇華記》等昆劇劇目。
到了明末清初,昆曲遠播四方。有資料顯示,早在明代末年,廣州就有了昆曲的演出活動。南海陳子升(1614—1691)在《中洲草堂遺集》中就有以昆曲為題的詩歌,云:
九節(jié)瑯玕作詞簫,九宮腔板阿儂調(diào)。
千人石上聽秋月,萬斛愁心也早銷。
蘇州字眼唱昆腔,任是他州總要降。
含著幽蘭辭未吐,不知香艷發(fā)珠江。
青藤玉茗浪題詞,余子紛紛俚且卑。
我愛吳儂號荀鴨,異香偷出送歌兒。
游戲當(dāng)年拜老郎,水磨清曲壓排場。
而今總付東流去,剩取潮音滿懺堂。
昆曲傳播到四川的時間大概也在明代末年。明末人李文允《涌上耆舊詩集傳》卷三十有“蜀中、嶺南,伶人莫不唱《紅梅花》”的記載,《紅梅花》即昆曲劇目《紅梅記》。入清之后,隨著清廷大量移民和入川官宦、社會名流嗜好昆曲,昆曲班社不斷地入川演出。據(jù)《蜀伶雜志》記載:康熙二年(1663),有善昆曲者八人,由江蘇來蜀,在成都江南館合和殿內(nèi)為宦幕者清唱昆曲。時總督亦蘇人,因命凡宦蜀得缺者,酌情捐貲,以解決流寓蜀中的昆曲藝人的生計。雍正年間(1723—1753),成都有“來云班”,以清唱昆曲為業(yè)。及乾隆初,蘇州在蜀地行商者,請來家鄉(xiāng)的昆曲藝人,并為之置辦戲箱,成立名為“舒頤班”的班社,開始正式登臺演戲。“頗極一時之盛,學(xué)者亦夥?!逼陂g歷任川陜總督的岳鐘琪和四川總督的??蛋驳?,都“善養(yǎng)歌舞伶人,搬演昆曲,用于宴樂助興”。乾嘉年間,還有一位名叫李調(diào)元的官員對于昆曲在四川的傳播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致仕回川后,在家里辦了一個昆曲班社,“家有小梨園,每冬月圍爐課曲,聽教師演昆腔雜折,以為消遣”。李本人不但“自敲檀板課歌童”,還帶領(lǐng)家班“逾州越縣”,進行演出。到了咸豐年間(1851—1861),四川總督吳棠“妙解音律,尤精昆曲,以川省無習(xí)此者,乃在蘇州招昆班佳伶十余人來蜀”,以充實舒頤班(周詢《蜀海叢談》卷三)?!度A陽國志》亦云:舒頤班在成都除入署演戲外,曾開辦科班,“選垂髫童子廿余人,日夜教習(xí)歌舞……游燕之娛,一時傾成都”。舒頤班巨擘周浩然傳子輔臣,為兩代名凈,擅演《鬧朝》、《撲犬》、《達摩渡江》、《醉打山門》、《單刀赴會》、《飯店認(rèn)子》、《祭墳》、《北餞》、《北詐》、《聞鈴》、《龜年彈詞》、《冥判》以及《醉打》、《醉隸》、《墜馬》等傳統(tǒng)昆曲劇目。后來,昆曲藝人為了適應(yīng)四川觀眾的欣賞需要,融入了四川本地的方言、音樂和俗曲,用當(dāng)?shù)氐墓适伦鲃”镜乃夭?,漸漸地演變成了具有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川昆;并和高腔、胡琴、彈戲、燈調(diào)交匯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川劇。
至遲到清代中葉,全國除了少數(shù)省份外,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昆曲的活動,有的地方昆曲班社常年駐扎,水磨調(diào)不時響起。其觀眾也絕不僅僅是上流社會有知識的階層,普通的群眾亦是昆曲的知音。著名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侯玉山在回憶19世紀(jì)末家鄉(xiāng)河北高陽農(nóng)村的昆曲流行的情況時說:“我家住的這個村子,因為位于舊瀦龍河西岸,所以名叫河西村。村子中心有座面積約十多畝地大的關(guān)帝廟,廟里常年駐著個唱昆曲和弋腔的戲班子,叫長慶班。聽老人們講,它是同治年間就建立起來的老草臺戲班,班子里演員、行頭、場面以及前后臺設(shè)施都非常齊備,劇目也相當(dāng)豐富,是京南一帶很有影響的老戲班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我剛滿八歲,一天下午在野外打草,見路上有一幫背鋪蓋卷的人朝河西村走來,地里干活的長輩們說,這些人都是‘戲子’,……回家后又聽父親說,來的這些人都是好把式,文武昆弋腔,生旦凈末丑,全都很齊備,晚上在關(guān)帝廟戲臺上新把式亮藝,點的盡是好戲,快些吃完飯,全家人都去看看?!?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鄉(xiāng)村的農(nóng)民不但喜歡觀賞昆曲,還要學(xué)演昆曲,以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還是這位侯玉山先生,在1939年至1949年的十年歇業(yè)期間,其主要工作就是在家鄉(xiāng)教青年農(nóng)民演唱昆曲。筆者于90年代在山西臨汾(古代的平陽)農(nóng)村調(diào)查時,聽七八十歲的老農(nóng)民說,三四十年代,在重大的節(jié)日里,或有錢人家來了貴賓,都會請昆曲班社來演出,人們把看昆曲當(dāng)做一份榮耀。檢索相關(guān)材料,老農(nóng)的話所說不虛。今陽城縣潤城鎮(zhèn)上伏村大王廟舞臺仍保存著順治十五年(1658)百順班演出昆腔劇目阮大鋮的《春燈謎》等劇目的題壁。平陽由于物質(zhì)條件較好,戲曲演出活動頻繁。李漁于順治年間路經(jīng)平陽,觀賞了由當(dāng)?shù)厮嚾搜莩龅挠伤幍睦デ鷦∧俊痘饲篪P》;康熙中,洪昇的《長生殿》問世不久,平陽亢氏蓄養(yǎng)的家班排演了該劇,“一切器用費鏹四十余萬兩”;康熙四十七年,孔尚任在平陽看了各種文藝演出,留下了《平陽竹枝詞》五十首,其中《西昆詞》第一首為:
太行西北盡邊聲,亦有昆山樂部名。
扮作吳兒歌水調(diào),申衙白相不分明。
昆曲在平陽雖然是外來的聲腔,但是,它的地位在諸腔之上。只有它和鑼鼓雜戲這兩個劇種,才有敬神的資格:“獻樂報賽,相沿已久……至斯必聘平郡蘇腔,以昭誠敬,以和神人?!?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
老百姓喜歡昆曲,帝王也喜歡??滴醯谝淮蜗陆?,到了蘇州,就問地方官:
“這里有唱戲的么?”工部曰:“有。”立即傳三班進去,叩頭畢,即呈戲目,隨奉親點雜出。戲子稟長隨哈曰:“不知宮內(nèi)體式如何?求老爺指點?!遍L隨曰:“凡拜,要對皇爺拜,轉(zhuǎn)場時不要將背對皇爺。”上曰:“竟照你民間做就是了。”隨演《前訪》、《后訪》、《借茶》等二十出,已是半夜矣?!稳?,皇爺早起,問曰:“虎丘在那里?”……祁工部曰:“皇爺用了飯去。”因而就開場演戲。
一到蘇州,不顧鞍馬勞頓,就要看戲,并連看二十出,直至半夜。第二天天一亮,一邊吃早飯,一邊看戲,可見對昆劇的迷戀程度了。上有所為,下必效之,皇帝如此,臣工民眾又怎么能抑制得住看戲的欲望?
二、傳播昆曲的組織:家班與職業(yè)戲班
在近乎人人癡迷于昆曲的兩百多年中,一些家財萬貫的官僚士紳、商賈地主,為了使自己能夠經(jīng)常欣賞到高水平的昆劇演出和搬演自己創(chuàng)作的昆曲劇目,以及方便社會交往,紛紛蓄養(yǎng)昆曲家班,以致成了上流社會的一種風(fēng)氣。譬如江南地區(qū),因其文化厚積,讀書仕進而成顯宦者很多,加之經(jīng)濟富庶,有錢的鄉(xiāng)紳比比皆是,他們大都蓄養(yǎng)優(yōu)伶,組建家班。明人陳龍正是當(dāng)時極少的保守者,以批評的角度對此現(xiàn)象進行了描述:“每見士大夫居家無樂事,搜買兒童,教習(xí)謳歌,稱為‘家樂’。醞釀淫亂,十室而九。……延優(yōu)至家,已萬不可,況畜之乎?”
吳地家班的盛況,我們可以由兩條材料獲取認(rèn)識。黃印《錫金識小錄》卷十《優(yōu)童》介紹了無錫的家班情況:
前明邑縉紳巨室,多蓄優(yōu)童。鄒東湖望家二十余輩,柳逢春、江秋水最善。東湖艷語謂其嘗入留京舊院,諸妓見之皆失顏色,爭投香扇玩弄之物以要之。月夜歌于雨花臺,趨聽者萬眾,幾為魏國公所奪。自后馮觀察龍泉,童名桃花雨;苗知縣生庵,童名天葩;陳參童名玉交枝;曹梅懷童名大溫柔、小溫柔……同時顧惠巖尤多此輩,俞是堂、安膠峰亦稱盛焉。
無錫一地的家班,就有這么多著名的男性演員,而著名的演員畢竟是少數(shù),可見當(dāng)時家班之盛了。上述材料所說的是縉紳巨室之家先購來青少年,然后將他們訓(xùn)練成演員,再組成家班,還有直接購買整個現(xiàn)成的班社來作家班的,侯方域《壯悔堂集》卷一《贈江伶序》說:
江生,吳人也,以歌依吳君于雪苑。先是江隨有郭使君者,官常州刺史,攜江生與其侶十余人以歸。未幾為睢陽武衛(wèi)馮將軍所留,已而復(fù)歸于郭,又未幾卒歸宋君。江生嘗告余:身羈旅也,不幸以歌曲事人,實愿始終一主,……主人不能有也。宋君者,今相國介弟也,乃獨能有之。
江生的班社買來賣去,經(jīng)常易主,他們本身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
出于聲色享受的需要,一般的家庭戲班多是女樂班,清一色的女演員,絕色妙歌,整日珠環(huán)翠繞于主人周圍。鈕琇《觚》卷七《雪遘》介紹了海寧查繼佐家的女樂班:
海寧查孝廉培徑,字伊璜……放情詩酒,盡出其橐中裝,買美鬟十二,教以歌舞……以此查氏女樂遂為浙中名部。
當(dāng)時,因蘇州受濃郁的昆劇風(fēng)氣的熏陶,一般都會唱些昆曲,加之昆劇需用吳語說唱,故置家班者都到吳地購買男女優(yōu)童。直到康熙年間,仍是如此。《紅樓夢》就寫過賈薔到蘇州采買了十二個小女孩組成賈府的家班女戲。于是,許多普通人家以此謀利,讓子女很小學(xué)戲,以供富貴人家選買。
不過,對昆劇的發(fā)展起著主要作用的不是家班,而是職業(yè)戲班。尤其是明清鼎革之際,舊家大族大多破落,附著于這些富貴之家的昆曲班社受到了嚴(yán)重的摧殘,幾乎無一完整地保存下來。加之清初的社會風(fēng)氣較為整肅,官員貪墨的事較之前代末期,大為減少,一般官僚,養(yǎng)不起一個戲班,再說,朝廷多次要求官員勤儉廉政,不得過奢侈的生活,禁外官蓄養(yǎng)優(yōu)伶,即使養(yǎng)得起戲班的官宦們也不敢蓄養(yǎng)家班以張揚。但是,他們有著欣賞昆曲的精神需求,加之喜慶節(jié)日、親友交往等需要用演戲來增加氣氛,于是,招徠戲班唱堂會,便成了士紳官員的普遍做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職業(yè)戲班更成了昆曲演唱的主力軍。張宸在《平圃雜記》中說:“壬寅(康熙元年)冬,余奉使出都,相知聚會,止清席用單柬。及癸卯(二年)冬還朝,則無席不梨園鼓吹,無招不全柬矣。梨園封賞,初止青蚨一二百,今則千文以常矣,大老至有紋銀一兩者。統(tǒng)一席之費,率二十金?!毖莩龅馁M用相當(dāng)可觀,自然刺激了人們建立職業(yè)戲班的積極性。
職業(yè)戲班除了在官紳家的紅氍毹上演出外,還在城鄉(xiāng)戲園茶館、廟會草臺面向一般百姓演出。清初職業(yè)昆班當(dāng)以蘇州為最多,據(jù)現(xiàn)存資料可知,知名的有金府班、申氏中班、全蘇班、寒香班、凝碧班、妙觀班、雅存班。除蘇州外,職業(yè)班社數(shù)量最多的可能就是北京了,知名的就有內(nèi)聚班、聚和班、三也班、可娛班,以及南雅小班、景云班等。
蘇州、北京的昆劇班社多,當(dāng)然與這兩個地方擁有大量的昆劇觀眾有很大的關(guān)系。清人寫的《蘇州竹枝詞·艷蘇州》第二首“家歌戶唱尋常事,三歲孩子識戲文”,比較客觀地反映了蘇州人對昆劇的迷戀。許多北京人雖然不懂吳語,但可能被它的典雅音樂、細膩做工與曲折的故事吸引,對它的熱情不比蘇州人低。龍震在《玉紅草堂集·吳下口號》中描述了北京人對昆劇的傾心:“索得姑蘇錢,便買姑蘇女。多少北京人,亂學(xué)姑蘇語?!?/p>
昆曲的職業(yè)班社不僅限于江南一帶,外省的藝人也組建昆曲班社。如創(chuàng)作于1770年前后的李綠園的《歧路燈》第二十二回,就介紹了河南地方的昆曲班社的建立經(jīng)過:
我小弟在家,也算一家人家。國初時,祖上也做過大官。只為小弟自幼好弄鑼鼓,后來就有江湖班投奔。小弟叫他伺候堂戲,一些規(guī)矩也是不知道,倒惹的親朋們出像。我一怒之間,著人去蘇州聘了兩位教師,出招帖,招了些孩子,揀了又揀,揀出一二十個。這昆腔比不得粗戲,整串二年多,才出的場,腔口還不得穩(wěn)。我今實不相瞞,上年我賣了兩頃多地,親自上南京置買衣裳,費了一千四五百兩,還欠下五百多賬;連臉子、鬼皮、頭盔、把子,打了八個箱、四個筒,運到家里。
一個有錢的官宦后裔,出于對昆劇的熱愛,居然賣了在當(dāng)時人認(rèn)為是命根子的農(nóng)田,置辦了一個有一二十人規(guī)模的家班。昆劇若沒有巨大的魅力,怎么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三、劇本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推動昆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天下有這么多癡迷的觀眾,又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戲班,于是,劇目的供需矛盾便非常突出。由于昆曲劇本的文學(xué)性與音樂性特別強,若沒有這兩個方面的修養(yǎng),即使寫出來,也只能作為案頭讀物,而不能搬上舞臺,成為場上有觀賞價值的劇目。因此,元雜劇與南戲,藝人都能參與創(chuàng)作,唯有昆曲劇本的作者幾乎都是高才的文士。好在文士們本身就迷戀昆曲,并將它列入高雅的藝術(shù)之中,又有李開先、徐渭、湯顯祖等聞名天下的杰出文豪帶頭創(chuàng)作,于是,學(xué)富五車的文士們紛紛擢管斛律,為戲班寫作劇本。一時間,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且有很高的質(zhì)量。萬歷間人呂天成作的《曲品》,對新舊昆劇作品作了品評,它將嘉靖二十九年后的作品稱之為“新傳奇”,列為上等者就有71種,它們是:
沈璟《紅蕖記》、《埋劍記》、《十孝記》、《分錢記》、《雙魚記》、《合衫記》、《義俠記》、《鴛衾記》、《桃符記》、《分柑記》、《四異記》、《鑿井記》、《珠串記》、《奇節(jié)記》、《結(jié)發(fā)記》、《墜釵記》、《情笑記》。
湯顯祖《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南柯夢》、《邯鄲夢》。
陸采《明珠記》、《西廂記》。
張鳳翼《紅拂記》、《祝發(fā)記》、《竊符記》、《虎符記》、《灌園記》、《扊扅記》、《平播記》。
顧大典《青衫記》、《葛衣記》、《義乳記》、《風(fēng)教編》。
梁辰魚《浣紗記》。
鄭若庸《玉玦記》、《大節(jié)記》。
梅鼎祚《玉合記》。
卜大荒《冬青記》、《乞麾記》。
葉憲祖《玉麟記》、《雙卿記》、《鸞鎞記》、《四艷記》、《金鎖記》。
單本《蕉帕記》。
屠隆《曇花記》、《彩毫記》、《修文記》。
陳藎卿《長生記》、《投桃記》、《種玉記》、《三祝記》、《獅吼記》、《二閣記》、《威風(fēng)記》、《彩舟記》、《義烈記》、《飛魚記》、《重訂天書》。
龍膺《藍橋記》。
鄭之文《白練裙》、《旗亭記》、《芍藥記》。
余津云《賜環(huán)記》、《量江記》。
馮夢龍《雙雄記》。
爽鳩文孫《題塔記》、《宵光記》。
陽初子《紅梨花》。
徐霖《繡襦記》。
高濂《玉簪記》。
史槃《櫻桃記》、《夢磊記》、《唾紅記》。
周朝俊《紅梅記》。
許自昌《水滸記》、《橘浦記》。
上列的作品中,有許多經(jīng)過了四五百年時間的考驗,成了經(jīng)典之作,在戲曲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
為了不斷地提高昆曲的藝術(shù)水平,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一些文士不但親自參與昆曲的實踐,還潛心研究,努力探索昆曲藝術(shù)的規(guī)律,寫出了很有見地的關(guān)于昆曲創(chuàng)作、音樂和表演等方面的著作,以給劇作者和藝人經(jīng)驗和教訓(xùn)方面的借鑒。這些著作有徐渭《南詞敘錄》、王世貞《曲藻》、王驥德《曲律》、潘之恒《鸞嘯小品》、呂天成《曲品》、凌濛初《譚曲雜劄》、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沈?qū)櫧棥断宜鞅嬗灐泛汀抖惹氈贰ⅫS周星《制曲枝語》、李漁《閑情偶記》、毛先舒《南曲入聲客問》、徐大椿《樂府傳聲》、李調(diào)元《雨村曲話》和《劇話》、焦循《劇說》和《花部農(nóng)譚》、梁廷枏《曲話》、黃幡綽《梨園原》、楊恩壽《詞余叢話》、姚燮《今樂考證》,等等。而影響最大的則是明代王驥德《曲律》與清代李漁《閑情偶寄》。
王驥德(?—1623),字伯良,一字伯駿,號方諸生,別署秦樓外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徐渭的弟子,與沈璟也過從甚密,曾為沈璟的《南九宮十三調(diào)譜》作序。他還在聲韻方面得到過孫如法的“指授”,與呂天成、王澹翁等,也有密切的交往。王驥德曾作雜劇5種,今僅存《男王后》,傳奇戲曲4種,僅存《題紅記》。詩文有《方諸館集》,散曲有《方諸館樂府》二卷。他的代表作《曲律》,共有40章,分別探討南、北曲源流,南曲聲律、傳奇作法,以及戲曲創(chuàng)作和戲曲理論的許多重要問題,并對元、明兩代戲曲作家和戲曲作品進行廣泛的品評。他認(rèn)為戲曲創(chuàng)作要尊重生活的真實,要“模寫物情,體貼人理”;戲曲劇本要符合舞臺的要求,不能只作案頭劇。他認(rèn)為寫劇本要重視布局和剪裁;情節(jié)既不可荒誕不經(jīng),也不可落入前人之窠臼;節(jié)奏須流暢無礙,故事不可冗長無味;折與折之間不可脫節(jié),應(yīng)有緊密的邏輯關(guān)系?!肚伞肪哂欣碚摰南到y(tǒng)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的指導(dǎo)性,對當(dāng)時與后世的戲曲創(chuàng)作和系統(tǒng)的戲曲理論的建立都有較大的影響。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人。18歲補博士弟子員,在明代中過秀才,入清后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dǎo)戲劇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并開設(shè)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fēng)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等昆曲劇目,和《十二樓》、《無聲戲》、《連城壁》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他對戲曲一直情有獨鐘,自任家班的教習(xí)和導(dǎo)演,上演自己創(chuàng)作和改編的劇本。他曾帶領(lǐng)家班四出游歷、演劇,“全國九州,歷其六七”。由于李漁是一位杰出的編劇、導(dǎo)演,家班中又有出色的演員,李氏家班紅遍了大江南北,影響波及大半個中國。李漁每到一處,都以戲會友,備受官紳名流們的歡迎。
李漁在六十歲前后,所寫的《笠翁秘書第一種》即《閑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問世,這是他一生的藝術(shù)、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閑情偶寄》分為詞曲、演習(xí)、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yǎng)八部,共有234個小題,堪稱生活藝術(shù)大全。其中《詞曲部》談?wù)搼蚯慕Y(jié)構(gòu)、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演習(xí)部》談?wù)撨x劇、變調(diào)、授曲、教習(xí)、脫套;《聲容部》中的《習(xí)技》詳述如何教女子讀書、寫詩、學(xué)習(xí)歌舞和演奏樂器的方法。后人曾把《詞曲》、《演習(xí)》兩部抽出來,獨立印成一書,名《李笠翁曲話》。其中從創(chuàng)作、導(dǎo)演、表演、教習(xí),直到語言、音樂、服裝,都一一作了論述。他汲取了前人如王驥德《曲律》中的理論成果,密切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戲曲創(chuàng)作的實踐,并結(jié)合他自身的創(chuàng)作與導(dǎo)演經(jīng)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戲曲理論體系。由于其理論以舞臺演出實踐為基礎(chǔ),因而具有實踐的指導(dǎo)意義。他認(rèn)為,“填詞之設(shè),專為登場”,若所寫的劇本沒有舞臺性,伶工無法演出,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提出了“結(jié)構(gòu)第一”的主張,說:“至于結(jié)構(gòu)二字,則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韻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賦形,當(dāng)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為制定全形,使點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勢。倘先無成局,而由頂及踵,逐段滋生,則人之一身當(dāng)有無數(shù)斷續(xù)之痕,而血氣為之中阻矣?!崩顫O還以工師建宅為比喻,說明劇本結(jié)構(gòu)之重要:要建一座住宅,就必須先籌劃好在哪里建廳堂,何處開門窗,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只有成竹在胸,格局了然,一一計劃、安排妥當(dāng),然后才可以揮斤運斧,破土動工;如若缺乏籌劃,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必然是前后舛錯,上下不協(xié),不但毫無美感可言,還有可能給人造成傷害的后果。而要做到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情節(jié)緊湊,必須“立主腦”、“減頭緒”。所謂“立主腦”,就是要明確劇目內(nèi)容的主題思想,并選擇一個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即所謂“一人一事”)作為結(jié)構(gòu)上的主干,以便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現(xiàn)所確定的主題思想。關(guān)于語言,他認(rèn)為一定要有舞臺藝術(shù)的特性。因為不論是歌唱還是說白,都是直接面對觀眾的。在這個原則下,他提出了曲文應(yīng)當(dāng)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賓白應(yīng)當(dāng)語求肖似,說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至于故事的構(gòu)思,要“脫窠臼”,不能套用人們爛熟的情節(jié)模式。盡管李漁的戲曲理論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但是,仍然能給人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以上從昆曲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家庭戲班與職業(yè)戲班的不可計數(shù)、文士們熱情地創(chuàng)作劇本以及許多人自覺地探討其藝術(shù)規(guī)律等等方面,來反映人們對它的迷戀。那么,它的不可抵擋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各個元素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構(gòu)建成一種精美的表演藝術(shù)。戲曲一般由故事、人物、語言、音樂、表演以及舞臺美術(shù)等元素組成,它們的合成,便是一部劇目的內(nèi)容。一部劇目能否贏得觀眾的贊賞,就看構(gòu)成劇目的藝術(shù)元素是否大部分都為高水平的。倘若每一個元素的藝術(shù)質(zhì)量都是上乘的,毫無疑問,它給觀眾的美感是巨大的,難以言表的,有可能在相當(dāng)長時間內(nèi)成為保留劇目,甚至成為整個劇種的經(jīng)典性劇目。而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中,就經(jīng)典性劇目的數(shù)量而言,昆曲是最多的。它們不僅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還進入了中國文學(xué)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它們的各個藝術(shù)元素,不僅達到了戲曲所要求的最理想的標(biāo)準(zhǔn),還大大超越了這個標(biāo)準(zhǔn),進入了詩的境界。其故事內(nèi)容奇特,情節(jié)曲折,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不用說的了,更讓人心儀的是故事表現(xiàn)了人們無限向往的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在那個社會環(huán)境中,君王仁愛,臣工盡忠,父母是子女的道德表率,晚輩們努力使自己成為孝子賢孫;國難當(dāng)頭時,上下協(xié)力,共同抵御外侮;政治昏暗時,總有人挺身而出,為民請命,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與禍國殃民者作堅決的斗爭。其語言雅致、生動,有的就是韻語,以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有的雖然是散文化的句子,但是,洋溢著詩歌的韻味。其聲腔樂調(diào)是集南北曲之精華,既纏綿婉約,又慷慨激越。字少而腔多,悠遠綿邈,一唱三嘆,扣人心弦。其表演則高度程式化,至遲在明代末年,就已經(jīng)形成了完備的表演體系。從言談舉止到內(nèi)心感情的外部呈現(xiàn),都有相應(yīng)的一整套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實際生活的寫意性動作。這些動作經(jīng)過無數(shù)藝人的艱辛探索、選擇與千錘百煉,既有很強的技藝性,又有很高的觀賞性。其舞臺布景雖然不多,但是,服飾、臉譜等都是以唯美的標(biāo)準(zhǔn)來設(shè)計的。即如服飾,無論是將軍的盔頭大靠,還是小姐的斗篷長褶,都美不勝收??傊?,昆劇舞臺所展示的理想的社會生活、不平凡的人物、有韻味的語言、醉人的音樂以及充滿繁難技巧的程式性表演動作,構(gòu)建出了一種遠離塵囂的夢幻般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會讓觀眾產(chǎn)生內(nèi)心寧靜、精神愉悅的極其愜意的幻覺。
二是具有生活與歷史教科書的功能。數(shù)以百計的昆曲劇目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朝堂帝王,下到村野黎民,各色人等,應(yīng)有盡有。有的人胸懷天下,關(guān)心蒼生,生時萬民稱頌,死后永垂不朽;而有的人雄傲天下,視人如蟻,活著是獨夫民賊,死后人們依然切齒痛恨。有的人恪守道德,敬上愛下,古往今來之人,視他為處世的楷模;而有的人恣意妄為,見利忘義,男女老少之人,嗤之以鼻,等等。觀眾通過觀賞劇目,知道什么人可愛,什么人可恨,明確正確的人生道路和應(yīng)該奉行什么樣的倫理觀、道德觀與價值觀。他們看了《精忠旗》,會認(rèn)識到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國家、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惟有奮不顧身,無私無畏,才是合格的炎黃子孫;看了《鳴鳳記》,就會由衷地欽佩并向那些為了正義、不怕殺頭的鯁直之士們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他們在社會危機日益嚴(yán)重的情況下,自覺地承擔(dān)起民族危亡的責(zé)任,砥柱中流,力挽狂瀾的精神;看了《牡丹亭》、《西園記》、《雷峰塔》等劇目,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感悟:只有心地純潔、忠貞于愛情的人,才會得到幸福的生活。即使受到外力的阻礙,有情人最終不能成為眷屬,然而其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也會流芳百世。至于昆曲的歷史教科書的功能,更為突出。生活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人們,因需要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故而對歷史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熱情。昆曲的劇作者與藝人投其所好,所編的劇目大都是表現(xiàn)“過去了”的歷史生活,而戲曲因有著形象性與娛樂性的特點,不管是識字的人還是文盲,都把戲曲當(dāng)做獲取歷史知識的渠道之一,尤其是生活于社會底層的文盲,他們的歷史知識多半是從戲曲中得來的。舊時看多了昆曲的人,即使沒有讀過歷史書,也能從三皇五帝直到清末的辛亥革命,其重要人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數(shù)家珍,一一道來。當(dāng)然,人們了解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的目的在于鑒古知今,以歷史的角度審視今日之社會。譬如人們看了《桃花扇》,不僅弄清楚了晚明王朝覆滅的整個過程,還知道了一個擁有大半壁江山和億萬人口、又坐鎮(zhèn)副都南京的小朝廷那樣短命的原因,并以晚明的朝政得失來衡量現(xiàn)實的政治。
總之,舞臺上的昆曲劇目,在情境、表演、音樂等方面,常呈現(xiàn)出非現(xiàn)實的夢幻之美,讓人們沉浸在唯美的藝術(shù)氛圍中。但是,就其表現(xiàn)的生活來說,又是緊貼社會,緊貼人生的??梢哉f,它是藝術(shù)與生活、理想與現(xiàn)實高度融合的結(jié)晶。正因為如此,它才具有持續(xù)兩百多年吸引東西南北之人的魅力。
四、昆曲在花雅之爭中敗陣的原因
全社會癡迷昆曲的拐點出現(xiàn)在康熙年間,之后昆曲愈來愈衰弱,其主要原因約有兩點:
一是文人創(chuàng)作劇本的熱情下降,新的劇本沒有像明代后期那樣大量的涌現(xiàn),而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癥結(jié)在于滿清統(tǒng)治者加強了思想鉗制的力度,對于涉及政治的話題過度敏感,而對于在他們認(rèn)為寫出了不利于政權(quán)穩(wěn)定的作品的作者都橫加打擊,大肆制造“文字獄”,使得包括劇作者在內(nèi)的文人噤若寒蟬。盡管現(xiàn)在學(xué)術(shù)界對于孔尚任的罷官與《桃花扇》之間有無必然聯(lián)系還存在著爭論,盡管洪昇“斷送功名到白頭”是因為《長生殿》在“國喪”期間犯禁演出,但是,從康熙開始,統(tǒng)治者對于文人采取高壓政策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滴醭跄甑那f廷的《明史》案、康熙末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雍正四年查嗣庭的“維民所止”試題案、呂留良的著作案、乾隆年間胡中藻與鄂昌的和詩案等,這些案件的每一起都造成幾十到幾百人人頭落地、數(shù)百人受到嚴(yán)厲處罰的后果。如果說上述案件的受迫害者確實還有一些反清復(fù)明思想的話,那么更多的文字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卑劣做法而構(gòu)成的。揚州舉人徐述夔的詩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等句,被牽強附會為作者意欲滅清興明。禮部尚書沈德潛作詩詠黑牡丹,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之句,被曲解為辱罵滿清奪了朱氏江山。二人皆被戮尸。江蘇生員韋玉振行文中用了一個“赦”字,被杖刑三百,服役三年。湖北生員程明禋給人寫壽文,用了“創(chuàng)大業(yè)”三字,就被凌遲處死,親屬也受到牽連。安徽貢生方芬的詩集中有“蒹葭欲白露華清,夢里哀鴻聽轉(zhuǎn)明”一句,被刨墳戮尸,禍延子孫。“清風(fēng)”、“明月”是歷代文人的熱門話題,然而,此時的文人若運用這些詞語,稍有不慎,就被牽強成罪,橫受誅戮。獄案一成就是家破人亡,親友株連。以致到了后來,文人們每寫一字,都要駐筆三思。一些涉嫌的字眼如“胡”、“虜”、“夷”、“狄”,或改由其他字代替,或者干脆空起來,搞得詩文支離破碎,文理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文人敢于冒本人與親友被殺頭的風(fēng)險搞昆曲的創(chuàng)作?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在南洪北孔之后,出現(xiàn)了昆曲創(chuàng)作一落千丈的現(xiàn)象,不難理解為什么少數(shù)新創(chuàng)作的昆曲劇本如《雷峰塔》遠離了現(xiàn)實生活。
而新的劇本是推動一個劇種向前發(fā)展的最大的動力,因為它能夠吸引新的觀眾,能夠培養(yǎng)出新的演員,因內(nèi)容表現(xiàn)的需要還能產(chǎn)生出新的曲調(diào)和表演程式,等等。因此,從康熙年間開始,昆曲因為缺乏新的優(yōu)秀的劇本開始放慢了快速發(fā)展的步伐,而且愈來愈慢,直至停滯不前。
二是昆曲柔美的音樂風(fēng)格與時代精神不合,與人們的審美要求產(chǎn)生了愈來愈大的距離。昆曲柔美的音樂風(fēng)格是明代末年的社會產(chǎn)物,是應(yīng)和著人們的精神需求而出現(xiàn)的。明代中葉至明末社會動亂之前,和平日久,財富豐贍,人們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精神處于閑適的狀態(tài)。尤其是江南地區(qū),自從有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之后,工商業(yè)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市面繁榮,物資山積。《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中對吳江縣盛澤鎮(zhèn)作了這樣的介紹:
說這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xiāng)鎮(zhèn),地名盛澤。鎮(zhèn)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yè)。男女勤謹(jǐn),絡(luò)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chǎn)綿繡之鄉(xiāng),積聚綾羅之地。江南養(yǎng)蠶所在甚多,惟此鎮(zhèn)處最盛。有幾句口號為證:東風(fēng)二月暖洋洋,江南處處蠶桑忙。蠶欲溫和桑欲干,明如良玉發(fā)奇光。繰成萬縷千絲長,大筐小筐隨絡(luò)床。美人抽繹沾唾香,一經(jīng)一緯機杼張。咿咿軋軋諧宮商,花開錦簇成匹量。莫憂入口無餐糧,朝來鎮(zhèn)上添遠商。
而作為副都的南京的繁華程度更是驚人。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做了如下的描述:
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zhuǎn)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幾十條大街,幾百條小巷,都是人煙輳集,金粉樓臺。城里一道河,東水關(guān)到西水關(guān),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滿的時侯,畫船簫鼓,晝夜不絕。城里城外,琳宮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時,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那一個僻巷里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滿了吃茶的人。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shù)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的人,并不帶燈籠。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侯,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軟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兩邊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輕紗衣服,頭上簪了茉莉花,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所以燈船鼓聲一響,兩邊簾卷窗開,河房里焚的龍涎、沉、速,香霧一齊噴出來,與河里的月色煙光合成一片,望如閬苑仙人,瑤宮仙女。還有那十六樓的官妓,新妝炫服,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江南地區(qū)如此,其他地區(qū)也不差。在這樣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們,喜歡與悠閑生活和協(xié)一致的柔靡、婉轉(zhuǎn)的低吟曼唱,無論是聽別人歌唱,還是自己度曲,心境都會淡遠而寧靜,而決不喜歡鏗鏘有力、聽來讓人熱血沸騰的殺伐之音。昆曲的曲調(diào)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精神需求,其細膩委婉的唱腔,一唱三嘆的唱法,絲竹樂器的伴奏,讓人們得到純美的享受。
而自明末社會動亂到清代末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的的二百六七十年間,每一個階段的時代精神都與昆曲的音樂風(fēng)格不相吻合。明末清初: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八旗鐵蹄,蹂躪九州。人們朝不保夕,惴惴不安,哪里還有閑適的心情去欣賞那舒緩雅致的昆曲?即使茍活下來,部分人因?qū)徝赖牧?xí)慣留戀那美妙的聲腔音樂,但遭受戰(zhàn)爭極度破壞的經(jīng)濟也不允許他們保留這種生活方式??登⑹溃航?jīng)過戰(zhàn)爭血的洗禮之后,社會頹靡的風(fēng)氣被掃除殆盡,人們精神振奮,對未來充滿信心,加之統(tǒng)治者整肅吏治,官員多能盡心辦事,于是整個社會政通人和,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也不喜歡昆曲的音樂風(fēng)格,因為這種風(fēng)格與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不相吻合。加之昆曲沒有新的劇本,不能給愈來愈萎弱的昆曲補充元氣,使得昆曲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快。于是,被稱之為花部的地方小戲乘機發(fā)展起來,漸漸壯大,形成和被統(tǒng)治者尊為雅部的昆曲較量的態(tài)勢。道光之后:滿清政府昏庸不堪,大小官員貪墨成風(fēng),沒有多少人再為民眾的福祉去謀劃,去努力,結(jié)果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對于列強的欺凌,則束手無策,只是一味地割地賠款、屈膝求和。在此狀況下,人們深深地?fù)?dān)憂中華民族的命運,為亡國滅種的危險而焦躁不安,內(nèi)心里涌動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欲望。試想,這樣的心境又如何會喜歡柔婉纏綿的昆曲曲調(diào)?
冷落昆曲的不是某一個階層,而是社會的各個階層??滴跄涎驳臅r候,看的還全是昆曲,只不過是折子戲罷了,而到了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看的就不全是昆曲了,地方上特地組織了一些花部戲班,呈奉御前。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五中很明確地記載道:“兩淮鹽務(wù),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ú繛榫┣弧⑶厍?、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diào),統(tǒng)謂之亂彈?!币幌?qū)デ橛歇氱姷奈娜藢デ灿辛朔亲h,生活于乾隆至嘉慶年間、家鄉(xiāng)又是昆曲盛行的揚州的焦循(1763—1820),將昆曲與地方戲作了這樣的比較:
梨園共尚吳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質(zhì),共稱為“亂彈”者也,乃余獨好之。蓋吳音繁縟,其曲雖極諧于律,而聽者使未睹本文,無不茫然不知所謂。其《琵琶》、《殺狗》、《邯鄲夢》、《一捧雪》十?dāng)?shù)本外,多男女猥褻,如《西樓》、《紅梨》之類,殊無足觀?;ú吭居谠獎。涫露嘀?、孝、節(jié)、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zhì),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nóng)叟、漁父,聚以為歡,由來久矣。
那么,普通的民眾對昆曲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樣呢?清徐孝常在乾隆初年為張堅《夢中緣》傳奇所作的序中說:“長安梨園稱盛,管弦相應(yīng),遠近不絕。子弟裝飾備極靡麗,臺榭輝煌。觀者疊股倚肩,飲食若吸鯨填壑,而所好惟秦聲、羅、弋,厭聽吳騷,聞歌昆曲,輒哄然散去?!遍L安代指京城,而京城原是昆曲在北方的大本營,普通觀眾居然是這樣的態(tài)度,外地就可想而知了。乾隆四十九年,檀萃所寫的《雜吟》一詩對此也作了描述:“絲弦競發(fā)雜敲梆,西曲二簧紛亂哤。酒館旗亭都走遍,更無人肯聽昆腔?!?/p>
當(dāng)然,說各個階層對昆曲持冷落的態(tài)度,決不是說每一個階層中的所有人都拋棄了昆曲,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迷戀,是就整體而言的。事實上,即使到了昆曲滑入歷史上最低谷的上個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上流社會與下層民眾中,仍然還有著不少昆曲的愛好者。否則,南方以“傳字輩”昆曲演員為骨干的“國風(fēng)蘇劇團”,怎么還能在蘇、浙一帶的水鄉(xiāng)巡回演出時經(jīng)常演出昆曲的劇目?北方昆曲的韓世昌、白云生等演員,怎么還能以昆曲藝術(shù)來養(yǎng)家糊口?只不過昆曲的觀眾數(shù)量漸漸減少,乃至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前,可能只有昆曲鼎盛時期的萬分甚或十萬分之一罷了。
五、折子戲:近二百年來昆曲的主要載體
沒有了新的劇本來吸引觀眾,昆曲藝人便在現(xiàn)有劇目上下功夫。他們對唱腔、程式性動作、服飾行頭、伴奏的音樂等等,精益求精,力求以最美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之后又根據(jù)觀眾對老的劇目內(nèi)容爛熟于心的情況,不再或很少演出全本大戲,而演出其中最能出彩的折子。這樣,一場演出,不但奉獻給觀眾的都是精品,還能讓觀眾看到五六個不同劇目的內(nèi)容。
“折子戲”一名是后來才有的,之前稱之為“摘錦”、“零出”、“散出”、“散劇”、“集戲”等。它也不是清代才出現(xiàn)的,昆曲盛行的萬歷年間就產(chǎn)生了。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明代刻本《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玉谷新簧》(別題《玉谷調(diào)簧》,或疑題為《玉振金聲》)、《時調(diào)青昆》、《樂府菁華》、《摘錦奇音》、《大明春》(即《萬曲明春》)、《秋夜月》(包括《徽池雅調(diào)》、《堯天樂》各兩卷)、《吳歈翠雅》、《月露音》、《醉怡情》、《玄雪譜》、《萬壑清音》、《樂府南音》、《萬曲合選》(別題《萬家錦》,又題《南詞一枝》)、《歌林拾翠》、《冰壺玉屑》(殘本)等等,都是折子戲的合集,當(dāng)然有些集子里面含有其他劇種的折子戲。雖然明代也演折子戲,但不是演出的主要形態(tài),所以,直到康熙之前,昆曲一直是“本戲”時代,而到了康熙之后,演出的形態(tài)漸漸以折子戲為主。于是,昆曲便進入了“折子戲”的時代。
以審美的眼光來看折子戲,它們也有許多本戲不及的地方。首先是觀念的平民化。折子戲多是經(jīng)藝人加工修改后才搬上舞臺的,那么,藝人就會將自己所在的平民階層的思想觀念融入其中。譬如《思凡》與《下山》本是宮廷大戲《勸善金科》中的兩出,其主人公小尼姑與小和尚是被批判的不守佛教戒律的反面形象,他們二人最后都受到了天譴。但是,由藝人加工改造后的“雙下山”,則表現(xiàn)了他們精神上的痛苦和對愛情婚姻的向往,立意和《勸善金科》完全相反。其次,突出了表演。無論是表演的時間還是表演的技藝,都大大超越了本戲。如《燕子箋·狗洞》這出戲,原是一出比較單薄的帶有交代情節(jié)作用的過場戲,但經(jīng)過藝人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成了一出較為完整獨立的意味深刻的諷刺劇。鮮于佶與門官,一副一凈,一冷一熱,從說白、歌唱到動作,可謂處處有戲,煞是好看。將鮮于佶的丑態(tài),作了淋漓盡致、無以復(fù)加的表現(xiàn)。再如源出于朱佐朝(或作丘園)《虎囊彈》傳奇的《醉打山門》,被抽繹出來成為折子戲后,唱念較少,主要是動作表演,通過一套“醉八仙拳”的動作,和與賣酒人的舞蹈,表現(xiàn)魯智深酒醉后粗鹵豪放而又親切可笑的形象。幾乎是一個人的表演,卻讓觀眾始終興致盎然,不時爆發(fā)出笑聲。第三,使每個行當(dāng)都有了自己的“看家戲”。折子戲因其內(nèi)容的不同,有的突出了生角的表演,有的突出了旦角的表演,每一個行當(dāng)都有自己的折子戲。于是,每個行當(dāng)?shù)难輪T皆以畢生的精力、智慧專攻以本行當(dāng)為主的折子戲。通過一代甚至幾代藝人的努力,每一個折子戲都成了精品,并累積了豐富的表演經(jīng)驗和唯美的表演程式。同時,在傳授折子戲表演的過程中,師父帶徒弟,也是分行當(dāng)一折戲一折戲教的。這樣,一代傳一代,很自然地形成了昆曲表演以行當(dāng)戲藝術(shù)為主的傳統(tǒng)。
盡管到了清代同、光之后,地方戲成燎原之勢,京劇也坐上了眾劇種的第一把交椅,但是,昆劇并沒有像它之前的北雜劇、南戲那樣,由衰弱而徹底滅亡,它頑強地延續(xù)著自己的生命,有時雖然氣若游絲,似乎快要結(jié)束自己的歷史了,但是,每到生死存亡之際,它總又能活轉(zhuǎn)了過來,還以自己美麗的形象吸引全國人民的注意力。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一是50年代初,它以《十五貫》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被人們譽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二是上個世紀(jì)末,在整個戲曲落入低谷的情況下,古老而衰弱了二百多年的昆曲自然是首當(dāng)其沖,演出的劇場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演戲的人比看戲的人多,若沒有政府財政的支撐,壽終正寢應(yīng)當(dāng)是必然的了。然而,就在這奄奄一息的時候,青春版《牡丹亭》問世了,該劇在海內(nèi)外掀起了一場至今也沒有停息的昆曲風(fēng)暴。在大陸及港臺高校演出時,一票難求;在美國加州高校演出時,平均100美元的戲票居然是一搶而空。有人將它50年代初起死回生的原因歸結(jié)為政府的文化政策,將本世紀(jì)初的生機重現(xiàn)歸結(jié)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它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作”帶來的效應(yīng)和白先勇這一文化名人的運作。我以為,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它的藝術(shù)生命力還在,元氣尚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它的各個藝術(shù)元素:劇本文學(xué)、歌唱、音樂、表演、服飾、舞美等等,無一不是民族傳統(tǒng)文藝的代表。從審美心理上說,它最能激發(fā)起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愉悅感。只是劇本創(chuàng)作不能滿足觀眾欣賞的需要和音樂不符合時代精神,才漸漸衰弱下來。但是,只要有了適宜的社會環(huán)境,它就能生存、發(fā)展,這個社會環(huán)境就是民族的強盛、政治的開明與民族文化的復(fù)興。所以,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內(nèi),昆曲還會是民族藝苑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第二節(jié) 弋陽腔的發(fā)展歷程
弋陽腔是永嘉雜劇傳到江西弋陽縣后,吸收了弋陽的民歌俗曲,并用當(dāng)?shù)氐姆窖酝琳Z來歌唱道白,漸漸地發(fā)生了變化,便產(chǎn)生了弋陽腔這一個新的劇種。因弋陽地屬廣信府,緊鄰浙江,故而永嘉雜劇有傳入弋陽等江西地區(qū)的地理條件。宋末元初之江西南豐人劉壎在《詞人吳用章傳》中說:
吳用章,名康,南豐人,生宋紹興間。敏博逸群……。當(dāng)是時,去南渡未遠,汴都正音教坊遺曲猶流播江南?!谜職{,詞盛行于時,不惟伶工歌伎以為首倡,士大夫風(fēng)流文雅者酒酣興發(fā)輒歌之。……至咸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然州里遺老猶歌用章詞不置也。
“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雖不能說所化的是弋陽腔,但永嘉雜劇進入江西后發(fā)生變化是毫無疑義的。至于作為一個劇種的弋陽腔何時產(chǎn)生,因資料闕如,難以考證,但在明代盛行,是一個不爭事實。明正德間人楊慎(1488—1559)在《升庵詩話》說:“南方歌詞,不入管弦,亦無腔調(diào),如今之弋陽腔也。”它至遲在嘉靖年間已經(jīng)走出江西,引起了文人的注意。生活于弘治與嘉靖年間的祝允明(1461—1527)在其《猥談》中說:
自國初以來,公私尚用優(yōu)伶共事。數(shù)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于是聲樂大亂?!癖闈M四方,輾轉(zhuǎn)改益,又不如舊。而歌唱愈謬,極厭視聽,蓋已略無音律腔調(diào)。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
這一段話透露出這么幾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弋陽腔是由南戲嬗變而來的;二是它與余姚腔、海鹽腔、昆山腔是同一輩分的聲腔,皆由南戲這一母體孕育出來;三是它的聲腔不受嚴(yán)格的聲律約束,可以“徇意更變”。主要活動在嘉靖間的魏良輔在《南詞引正》中也論及弋陽腔:
腔有數(shù)樣,紛紜不一。類各方風(fēng)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間,云貴二省皆有作之。
根據(jù)這一記載,永樂年間(1403—1424),弋陽腔已經(jīng)傳播到了云南與貴州,并且盛行于徽州、江西與福建。但流沙認(rèn)為,弋陽腔遠播到云貴這一說法“未必可靠,因為由南戲演變?yōu)檫柷?,中間還有個‘目連戲’為之過渡”。而這一時間是相當(dāng)漫長的。目連戲確實是永嘉雜劇傳播外埠的一個重要橋梁,由于目連戲是一個“平安大戲”,和風(fēng)俗結(jié)合在一起,被經(jīng)常性地搬演,且形式與內(nèi)容相對比較穩(wěn)定。
弋陽腔既然是由永嘉雜劇蛻變而成,自然地在聲腔上有所繼承?,F(xiàn)今保留在江西的弋陽腔曲牌中,有79支與永嘉雜劇的曲牌同名,如【鷓鴣天】、【傍妝臺】、【八聲甘州】、【甘州歌】、【一盆花】等。就其特點來說,有三個方面。
一是對其它劇種的劇目可以“改調(diào)歌之”。清江西巡撫郝碩于乾隆四十五年呈報朝廷的奏折中說:“查江西高腔甚少,民間演唱有高腔、梆子腔、亂彈腔等項名目,其高腔又名弋陽腔。臣查檢弋陽縣舊志,有弋陽腔之名?!柷恢恢加诤螘r,無憑稽考,現(xiàn)今所唱,即系高腔,并無別有弋陽詞曲。……查江右所有高腔等班,其詞曲悉皆方言俗語,鄙俚無文,大半鄉(xiāng)愚隨口演唱,任意更改,非比昆腔傳奇,出自于文人之手,剞劂成本,遐邇流傳,是以曲本無幾?!币驗闆]有多少文人參與,多數(shù)藝人的文化水平又不高,所以,弋陽腔的劇目很少是自己創(chuàng)編的,早期絕大部分是從南戲中移植來的,如《琵琶記》、《拜月亭記》、《白兔記》、《荊釵記》、《殺狗記》、《金印記》、《繡襦記》等,之后在與海鹽、昆山等腔交流演出中,吸收了《玉環(huán)記》、《浣紗記》、《紅拂記》、《玉簪記》、《紅梅記》、《水滸記》等劇目?,F(xiàn)在能夠確認(rèn)為弋陽腔劇目的只有《破鏡記》、《白蛇傳》、《織錦記》、《高文舉珍珠記》、《何文秀玉釵記》、《袁文正還魂記》、《觀音魚籃記》(《鯉魚記》)、《呂蒙正破窯記》、《韓明十義記》、《香山記》、《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十余種。它之所以能夠?qū)e的劇種的劇目進行“改調(diào)歌之”,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曲譜,其節(jié)以鼓,沒有絲弦,因而也就沒有嚴(yán)格的曲律規(guī)范。它不像北曲那樣須恪守《中原音韻》,也不像南曲那樣遵循《洪武正韻》,方言俚語皆可入曲,詞句的長短、字?jǐn)?shù)的多少也無定格。歌唱時隨意性較大,同一個藝人唱同一句唱詞,在不同的場次中,在音高、音色、長短上會有較大的差異。
二是“一人啟口,眾人接腔”的幫腔形式。幫腔的形式并非始于弋陽腔,很早的時候,歌唱就有“一唱眾和”的形式。一群在田野中勞動的農(nóng)人或在廟堂中吟唱宗教歌曲與經(jīng)文的僧人或道士,也會采用幫腔的歌唱方法。弋陽腔的幫腔形式與它不托管弦的伴奏有關(guān),為了彌補沒有管弦伴奏的不足,便用人聲幫腔來豐富獨唱的聲樂,使得獨唱部分雖已表達但還不夠充分的情緒得以繼續(xù)或強化。在實際效果中,幫腔在渲染情緒、營造環(huán)境氛圍方面,有著器樂伴奏不可企及的作用。在弋陽腔的劇目中,幾乎每一個曲子都會有幫腔,如《草廬記》第八折中演述劉、關(guān)、張二顧茅廬時的場景:
【東甌令】(外唱)懷韜略,抱才德,非子伊誰扶社稷?(白)俺起兵討賊,這兵都是義兵。(唱)堂堂義兵非他比。(合)況忝漢宗室。渴時易飲饑易食。望早出建功勛。
【前腔】(生唱)耕田畝,自食力,谷粟家貧無擔(dān)石。草茅素不諳時務(wù)。匡救苦無策。(合)年來況又抱羸疾,難以任金革。
【前腔】(凈、付)排國難,救民厄,管取勛名垂竹帛。俺豫州,酷欲安社稷。故此苦相逼。(合)渴時易飲饑易食。望早出,建功勛。
【前腔】(生唱)居窮巷,隱卑室,恢復(fù)神州難致力。(外白)先生不必峻辭,劉備虛席以待先生。(生唱)鯫生無志功名事,皇叔枉虛席。(合)年來況又抱羸疾,難以任金革。
四個唱段末尾的四個幫腔,分別強化了劉關(guān)張三人竭誠相請和諸葛亮盡力推辭的態(tài)度,如果沒有這些幫腔,很難達到如此的戲劇效果。
就幫腔功能而言,細分起來,至少有下列三個方面:第一,營造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這環(huán)境并非完全是客觀的,多為人物從心中折射出來的;第二,揭示出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這些隱秘的心理活動若由本人來說,可能會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故由幫腔來點破,效果會更好。第三,通過對劇中人物與事件的評論,引導(dǎo)觀眾的情感傾向。
三是大量運用“滾調(diào)”的歌唱形式。什么是滾調(diào)呢?它常常加在曲詞前后或中間、獨立于曲牌之外,既是歌唱也是誦念,其詞為接近口語的韻文或便于朗誦的短句,其目的是表達人物強烈的情感與表現(xiàn)藝人不同凡常的技藝。它也叫“滾唱”,王驥德《曲律》卷二《論板眼》說:“今至弋陽、太平之滾唱,而謂之‘流水板’,此又拍版之一大厄也?!焙颓频母璩绞奖容^,它有兩個特點:(1)曲牌的詞格為長短句,且句子多少有定格,而滾調(diào)的詞格基本上是整飭的七言或十言,句子的數(shù)量則可多可少。(2)曲牌的節(jié)奏有三板眼、一板眼和散板等,而滾調(diào)為流水板,旋律性較弱,節(jié)奏急促,字多音少,一泄而盡。如果說,曲牌體是“唱”的話,滾調(diào)則是“誦”。滾調(diào)中的“暢滾”,其“誦”的特色更為明顯。上百句或更多的句子,由演員連續(xù)不斷地傾瀉而出,通過念誦,人物的情感得到酣暢淋漓的抒發(fā)。滾調(diào)這一形式產(chǎn)生之后,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弋陽腔之所以能夠流播四方,并分蘗出許多裔氏劇種,與滾調(diào)有一定的關(guān)系。這由明代書商常以“滾調(diào)”來標(biāo)榜而得知,如《新刊徽版合像滾調(diào)樂府宮調(diào)摘錦奇音》等。
弋陽腔的舞臺表演的藝術(shù)特點,與它所演出的劇目多是神仙道化、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的題材有很大的關(guān)系。其特點主要有三個:一是著重于撲跌翻打的武技表演。如“團牌擺陣”、“連環(huán)陣”、“撈劍尋月”等等。直接受到弋陽腔影響的徽班在演出目連戲的狀況,能讓我們有較深的認(rèn)識:“余蘊叔演武場,搭一大臺,選徽州旌陽戲子,剽輕精悍、能相撲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連》,凡三日三夜。四圍女臺百什座,戲子獻技臺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壇蹬臼、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大非情理。……戲中套數(shù),如《招五方惡鬼》、《劉氏逃棚》等劇,萬余人齊聲吶喊,熊太守謂是??茏渲?,驚起,差衙官偵問,余叔自往復(fù)之,乃安?!?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二是凈丑兩個行當(dāng)不再像南戲那樣,處于從屬地位,和生、旦一樣開始獨擋一面,齊頭并進。弋陽腔的腳色有三生、三旦、三花,即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大花與二花就是凈和副凈,大花所扮的角色如《珍珠記》的溫閣、《定天山》的尉遲恭、《鸚鵡記》的梅倫、《十義記》的黃巢、《岳飛傳》的秦檜等。大花的表演講究工架氣勢、虎身龍爪,動作大開大合。唱腔用喉額音,偏重喉鼻。二花所扮角色多是性格粗獷、勇猛豪爽之人,其表演要求跳蹲有力,須有摔打撲跌刀槍把子等武功。唱念偏重喉轉(zhuǎn)舌尖音。三花就是丑角。這一腳色在目連戲的演出中特別出彩,故在戲臺上有著能否贏得觀眾喝彩聲的重要作用。后來,弋陽腔幾乎每個劇目都有三花,可謂“無丑不成戲”。蟒袍、官衣、靠把、褶子、腰裙、劍衣、短打等都有三花扮演。如《金貂記》的李道宗、《定天山》的張士貴、《珍珠記》的張千、《洛陽橋》的夏德海、《斷瓦盆》的張別古、《陰陽界》瘋僧、《慶陽圖》的夏國舅,等等。三花不說韻白,講本地俚詞俗語,唱念用本嗓,要求道白清楚伶俐,動作幽默滑稽,喜怒哀樂,應(yīng)變迅速。三是有許多特技表演。如“抓釘子”、“鉆火圈”、“哭笑眼”、“銜碗倒立”、“啞背瘋”等。即如《啞背瘋》,為弋陽腔傳統(tǒng)劇目《目連戲》中的一折,敘寫啞夫癱妻乞討事。然而,兩個人物由一人扮演,為旦行做工獨角戲。演員上身穿女裝,扮癱婦,手拿折扇,下身扮男裝,穿草鞋,胸前用一假的老人頭扮作啞夫,雙手反抱著癱婦雙腿(用稻草制作而成),背著她上街乞討。通過開門、關(guān)門、上嶺、下坡、摘花、品桃、過河、鉆洞等一系列動作,表現(xiàn)二人親昵的相依為命的動作。
弋陽腔從明代中后期開始,迅速向全國傳播,北至京都,南到兩廣,東面江浙,西邊云貴,都有過弋陽腔戲班的足跡。明萬歷間人沈德符在其《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禁中演戲”條云:“內(nèi)廷諸戲劇,具隸鐘鼓司。皆習(xí)相傳院本,沿金元之舊,以故其事多與教坊相通。至今上始設(shè)諸劇于玉熙宮,以習(xí)外戲,如弋陽、海鹽、昆山諸家俱有之。”同書卷十四“畿輔”條亦提及弋陽腔的演出:“(京師)若套子宴會,但憑小唱,云請面即面,清酒即酒,請湯即湯。弋陽腔數(shù)折之后,各拱揖而別去。”明人范濂的《云間據(jù)目鈔》卷二云:“戲子在嘉隆交會時,有弋陽人入郡為戲,一時翕然崇尚,弋陽人遂有家于松者?!?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由于弋陽腔為許多人欣賞,以致一些歌伎也習(xí)唱其聲腔。如秦淮八艷之一的陳圓圓本以昆曲見長,然亦能唱弋陽腔:“是日演弋腔《紅梅》,以燕俗之劇,咿呀啁哳之調(diào),乃出之陳姬之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欲仙欲死?!?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
弋陽腔傳播到外埠后,駐扎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必然會受當(dāng)?shù)匚幕挠绊?,用?dāng)?shù)亓鱾鞯墓适伦鼍巹〉乃夭?,表現(xiàn)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按照當(dāng)?shù)厝说钠沸詠硭茉烊宋镄蜗螅卯?dāng)?shù)氐姆窖詠沓?,并吸收?dāng)?shù)亓餍械囊魳非{(diào)。于是,劇種漸漸地發(fā)生了變化,具有了當(dāng)?shù)靥厣?,一個新的劇種便從弋陽腔的母腹中誕生了。這樣的劇種我們稱之為“弋陽諸腔”。有樂平腔、四平腔、徽州腔、青陽腔、徽池雅調(diào)、義烏腔、京腔、河北高腔、饒河高腔、都昌高腔、湖口高腔、東河高腔、盱河高腔、吉安高腔、撫州高腔、瑞河高腔、長沙高腔、衡陽高腔、祁陽高腔、常德高腔、辰河高腔、湖北清戲、四川高腔、山西清戲、河南清戲、岳西高腔、夫子戲、新昌高腔、西安高腔、西吳高腔、侯陽高腔、松陽高腔、四平戲、詞明戲、大腔戲、廣腔、正字戲、潮劇,等等。“高腔”之名從何時開始的?清人楊靜亭在《都門紀(jì)略》“詞場門序”中寫道:“明季邊大綬《虎口余生》及《鐵冠圖》等劇,昆、弋并演,或者高腔之名,由此漸興歟?我朝開國伊始,都人盡尚高腔……”何以會稱“高腔”?清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作了這樣的解釋:“俗名高腔,視昆調(diào)甚高也?!焙屠デ容^,它的聲調(diào)高昂、激越,故有是名。
關(guān)于弋陽諸腔的生成與發(fā)展情況,本書將在第九章作專題討論。
第三節(jié) 海鹽腔、余姚腔及其它聲腔的興亡
海鹽腔,因發(fā)源于海鹽縣而得名。海鹽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縣,此名是基于“海濱廣斥,鹽田相望”的地理與物產(chǎn)而定的。元元貞元年(1295)海鹽縣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fù)降為縣。“海鹽腔”一詞最早見于書籍的,是成書于嘉靖五年(1526)之前的祝允明的《猥談》,其中云:“自國初來,公私尚用優(yōu)伶共事。數(shù)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于是聲樂大亂。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今遍滿四方,輾轉(zhuǎn)改益,又不如舊,而歌唱愈謬,極厭視聽,蓋已略無音律腔調(diào)?!奕舜拦?,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之類。易變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胡說耳?!焙{}腔產(chǎn)生于何時,因資料闕如,很難作出準(zhǔn)確判斷,《紫桃軒雜綴》卷三說在南宋年間就有了,云:“張鎡,字功甫,循王之孫,豪奢而有清尚。嘗來吾郡海鹽,作園亭自恣。令歌兒衍曲,務(wù)為新聲,所謂海鹽腔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張鎡為循王張俊之孫,生于紹興二十三年癸酉(1153)。然而,他家“歌兒”所創(chuàng)制的“海鹽腔”與戲曲劇種的“海鹽腔”,不是能夠等同的。其歌兒創(chuàng)制的海鹽腔并非是劇曲,也不像魏良輔那樣花費相當(dāng)長的時間創(chuàng)制出體系完備的“水磨調(diào)”,至多是數(shù)支或數(shù)十支曲子而已。當(dāng)然,張家歌兒所創(chuàng)制的曲子,后來肯定為戲曲聲腔的“海鹽腔”的形成作出過貢獻。對海鹽腔的形成還起過積極作用的是本地人楊梓(?—1307),元代姚桐壽《樂郊私語》云:“州少年多善歌樂府,其傳皆出于澉川楊氏。當(dāng)康惠公梓存時,節(jié)俠風(fēng)流、善音律,與武林阿里海涯之子云石交善。云石翩翩公子,無論所制樂府散套,駿逸為當(dāng)行之冠。即歌聲高引,可徹云漢,而康惠獨得其傳。今雜劇中有《豫讓吞炭》、《霍光鬼諫》、《敬德不伏老》皆康惠自制,以寓祖父之意,但去其著作姓名耳。其后長公國材、次公少中,復(fù)與鮮于去矜交好,去矜亦樂府擅場。以故楊氏家僮千指,無有不善南北歌調(diào)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云。”
澉川即海鹽之澉浦,楊梓所作的是雜劇,而不是戲文,所以,他的家僮所唱的“南北歌調(diào)”,也不會是作為劇種的“海鹽腔”,倘若是“海鹽腔”,楊梓為何不寫用海鹽腔演唱的戲文劇本?那么,海鹽腔究竟產(chǎn)生于哪一個時間范圍呢?我以為大概是在成化前后吧。因為成化之時的海鹽,已經(jīng)是一個戲曲發(fā)達的地方了。海鹽人彭孫貽在《彭氏舊聞錄》中說,他的高祖之父潮溪公“生當(dāng)成、弘全盛之時”,“潮溪公婚于黃白沃廟。黃公號黃糧長,富甲一邑。黃洲人來歸,資送甚厚,送者二百人。晚,松公宴款黃公,從者眾多,難以止宿,送梨園二部,各演一劇以致敬”。在本地輕易地挑選來兩部戲班以招待來賓,說明戲班之多了。明成化二年進士、弘治初年任浙江右參政的陸容在其《菽園雜記》卷十中說:“嘉興之海鹽、紹興之余姚、寧波之慈溪、臺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xí)為倡優(yōu)者,名曰‘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恥為之。其扮演傳奇,無一事無婦人,無一事不哭,令人聞之,易生凄慘,此蓋南宋亡國之音也。”
“戲文”是南戲的別稱,南戲傳到海鹽后,由海鹽人搬演,自然就會本土化而成為“海鹽腔”。
海鹽腔形成之后,因其聲腔美聽,受到觀眾的熱捧,約在明正德、嘉靖間,步入鼎盛時期,開始向外傳播??逃诩尉溉甑臈钌鞯摹兜ゃU總錄》云:“近日多尚海鹽南曲,士大夫稟心房之精,從婉孌之習(xí)者,風(fēng)靡如一,甚至北土亦移而耽之,更數(shù)十年,北曲亦失矣?!?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海鹽腔到了哪些地方的呢?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稱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币簿褪钦f,未出浙江,僅是在嘉興、湖州、溫州、臺州這些地方流行。這一認(rèn)識顯然是不全面的,與楊慎所說的“北土亦移而耽之”以及許多文獻的記載有較大的差異。張牧寫于清順治年間的《笠澤隨筆》云:“萬歷以前,士大夫宴樂多用海鹽戲文娛賓,間或用昆山腔,多屬小唱。若用弋陽、余姚則為不敬。今則昆山腔遍天下,海鹽已無人過問矣。”這里所指的“士大夫”肯定不會僅是浙江的。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禁中演戲”條中說神宗在玉熙宮中設(shè)有弋陽、海鹽、昆山等聲腔的戲班。很清楚,北京流行著海鹽腔?;罩菀彩呛{}腔盛行之地。明歙縣人潘之恒在其《鸞嘯小品》卷三中說:“金娘子,字鳳翔,岳中海鹽班所合女旦也。余五歲時,從里中汪太守筵上見之?!囈坏菆?,百態(tài)輕盈,艷奪人目。余猶記其《香囊》之探、《連環(huán)》之舞,今未有繼之者。雖童子猶令銷魂,況情熾者乎!”明馮夢禎于萬歷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在徽州休寧縣作客:“下午赴元孚之席,宛兒侍,優(yōu)人改弋陽為海鹽,大可厭。”
海鹽腔在江西的情況亦有文獻記載。湯顯祖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說:“此道有南北,南則昆山,之次海鹽,吳浙音也。其體局靜好,以拍為節(jié)?!乙它S譚大司馬綸聞而惡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歸教其鄉(xiāng)子弟,能為海鹽聲。大司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食其技者殆千余人”,以十五人為一班社的話,也有七八十個班社,可見海鹽腔的盛況。江西不僅普通民眾喜歡海鹽腔,上層社會對其亦很鐘愛。明末陳士業(yè)《江城名跡記》卷上“考古”二說:“匡吾王府,建安鎮(zhèn)國將軍朱多煤之居。家有女優(yōu),可十四五人。歌板舞衫,纏綿婉轉(zhuǎn)。生曰順妹,旦曰金鳳,皆善海鹽腔,而小旦彩鸞,尤有花枝顫顫之態(tài)。萬歷戊子,予初試棘闈,場事竣,招十三郡名流,大合樂于其第,演《繡襦記》,至斗轉(zhuǎn)河斜,滿座二十余人皆沾醉,燈前拈韻屬和。”
海鹽腔在山東也受到歡迎,撰寫于嘉靖、萬歷的《金瓶梅》第63回就寫到海鹽腔在山東清河縣西門慶家的演出:
晚夕,親朋伙計來伴宿,叫了一起海鹽子弟搬演戲文。李銘、吳惠、鄭奉、鄭春都在這里答應(yīng)?!c起十?dāng)?shù)枝大燭來,堂客便在靈前圍著圍屏,垂簾放桌席,往外觀戲。當(dāng)時眾人祭奠畢,西門慶與敬濟回畢禮,安席上坐。下邊戲子打動鑼鼓,搬演的是韋皋、玉簫女兩世姻緣《玉環(huán)記》。不一時吊場,生扮韋皋,唱了一回下去。貼旦扮玉簫,又唱了一回下去。
海鹽腔搬演的劇目有哪些呢?現(xiàn)在很難搞清楚,只能根據(jù)零星的資料得知片羽鱗爪,大約為《劉知遠白免記》、《玉環(huán)記》、《裴晉公還帶記》、《香囊記》、《四節(jié)記》、《寶劍記》、《藍田玉杵記》、《南西廂》、《雙忠記》、《繡襦記》等。
從《金瓶梅詞話》有關(guān)海鹽腔演唱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它在搬演時用鑼、鼓、板,清唱則用拍板,而無管弦樂伴奏。它的音樂為曲牌聯(lián)套體結(jié)構(gòu),腔調(diào)清柔、委婉。明末姚旅在其《露書》卷八“風(fēng)俗”條中對其唱腔有較為詳細的描寫:“歌永言。永言者,長言也,引其聲使長也。所謂逸清響于浮云,游余音于中路也。故古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按今惟唱海鹽曲者似之。音如細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不背于永言之義?!焙{}腔的行當(dāng)分生、旦、凈、末、丑等。
海鹽腔的衰弱與昆山腔的興起有很大的關(guān)系。成書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的王驥德的《曲律》,在其“論腔調(diào)第十”中說:“舊凡唱南曲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昆山。”當(dāng)然,海鹽腔的衰弱也有個過程,至少在康熙末年它還存在著,刊梓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卷一說:“江西弋陽腔、海鹽浙腔,猶存古風(fēng)。”
余姚腔亦是南戲的變種,在祝允明《猥談》中與海鹽腔、弋陽腔、昆山腔并列,產(chǎn)生于浙江的余姚、慈溪一帶。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到了它的傳播狀況:“稱‘余姚腔’者,出于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徐渭生活在嘉靖年間,由此可知,“余姚腔”在嘉靖年間已經(jīng)走出浙江,流行于常州、鎮(zhèn)江、池州、當(dāng)涂、揚州、徐州等地區(qū)。余姚腔因其很早失落,它具體的藝術(shù)形態(tài)不為人知,只是明末祁彪佳的門人揚州王光魯在所創(chuàng)作的《想當(dāng)然》傳奇卷首所附的繭室主人《成書雜記》里提到:“俚詞膚曲,因場上雜白混唱,猶謂以曲代言。老余姚雖有德色,不足齒也。”根據(jù)零散的資料,余姚腔的特色約為:像戲文一樣,音樂是曲牌體,但融合了余姚地方曲調(diào)和北曲的成份;它除了場上搬演之外,常以清唱形式出現(xiàn),用打擊樂器伴奏;唱口比較平穩(wěn)柔和,音調(diào)低緩輕軟,抒情色彩較濃;采用后臺幫腔伴唱方式,以渲染場景氣氛與抒發(fā)人物情感;演唱時有以曲代言的成分,即為“滾白”。清代沒有任何文獻提及,說明它在清初以后就從舞臺上隱退了。
徽池雅調(diào)是明代對徽州腔與池州腔的美稱。顧名思義,它是產(chǎn)生于徽州與池州的戲曲聲腔。由于徽州與池州相鄰,聲腔近似,皆賞心悅耳,故合稱“徽池雅調(diào)”。池州腔又稱“青陽腔”,是因為該腔主要在青陽,而青陽在明代隸屬于池州府?;粘匮耪{(diào)在萬歷時已經(jīng)盛行,王驥德在《曲律·論腔調(diào)第十》中說:“數(shù)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比起其它聲腔來,徽池雅調(diào)更受廣大觀眾歡迎,因為在萬歷間書商刻印了它的許多唱本。如徽歙龔正我選輯、敦睦堂張三懷繡梓的《新刻徽版合像滾調(diào)樂府官腔摘錦奇音》、閩建書林熊稔寰匯輯的《精選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diào)》、閩建書林拱塘金魁繡梓的《鼎鍥徽池雅調(diào)南北官腔樂府點板曲響大明春》、閩建書林葉志元刻印的《新刻京板青陽時調(diào)詞林一枝》等。書商以“天下時尚”、“南北官腔”贊譽它,可見它的影響力了。
徽池雅調(diào)的音樂成分較為復(fù)雜,因為在入明以后,四大聲腔的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山腔都相繼進入徽池地區(qū),并在此駐足。精致高雅的海鹽腔、昆山腔與較為通俗粗獷的余姚腔、弋陽腔的精髓,加上徽池本土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謠熔為一爐,這一新的聲腔才得以問世。它發(fā)展了弋陽腔與余姚腔的滾調(diào)——以流水板的急促節(jié)奏和接近口語般的朗誦歌唱,打破了過去戲曲曲牌聯(lián)套體的音樂結(jié)構(gòu)和長短句格式,將曲詞從“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徽池雅調(diào)的唱腔音樂分為三類:高調(diào)曲牌音樂、橫直曲牌音樂、雜腔小調(diào)音樂。前兩類是構(gòu)成青陽腔唱腔音樂的主體部分。高調(diào)曲牌的演唱形式與弋陽腔相同,即人聲干唱,鑼鼓幫腔。橫直曲牌為低調(diào)曲牌,用笛子伴奏的稱“橫調(diào)”,以嗩吶托腔的叫“直調(diào)”。雜腔小調(diào)用于小戲和插科打諢中。鑼鼓牌子用于開場、過場和武場之中。高調(diào)曲牌是以臺上劇中角色演唱加上后臺人聲高八度的幫腔及鑼鼓相協(xié)為特點,參照弋陽腔唱腔曲牌的分類方法,高調(diào)曲牌可分為八類,即【駐云飛】類、【紅衲襖】類、【江頭金桂】類、【綿搭絮】類、【九調(diào)】類、【孝順歌】類、【香柳娘】類以及其他類。橫直曲牌是在臺上角色演唱時加上笛子、嗩吶伴奏,不用后臺人聲幫腔,除以板和鼓掌控節(jié)奏外,亦不用鑼、鈸等相協(xié);加笛子伴奏的為“橫調(diào)”,加嗩吶伴奏的稱“直調(diào)”,兩者合稱“橫直曲牌”,或“橫直牌調(diào)”,亦有藝人稱其為“矮牌子”或“低牌子”。橫調(diào)又稱“九調(diào)”,由【新水令】等9支曲牌(即一套)構(gòu)成,一般按照固定順序聯(lián)綴使用;直調(diào)又稱“公曲”,多用于場上眾人齊唱或作為過場音樂吹奏,這些曲牌用于每個戲中的曲調(diào)和唱詞都相同,只有在少數(shù)戲中改換唱詞,但曲調(diào)仍不變,因而被稱為“公曲”。
徽池雅調(diào)的行當(dāng)體制與明王驥德《曲律》“論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體上一致。有十個行當(dāng),分別是:一末(老生)、二凈(大花臉)、三生(須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臉)、六外(副末)、七小(小生)、八貼(花旦)、九夫(老旦)、十雜(二花臉)。由于所演出的大多是連臺本戲和傳奇大本戲,角色較多,根據(jù)劇情需要,會在十角制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二肩(二小旦)、三肩(茶盤旦)和四背褡(四將士)、四排須(四龍?zhí)祝┑?。凈丑二角在表演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凈角的特技與丑角的風(fēng)趣幽默都是較為吸引人的表演。
徽池雅調(diào)的劇目,主要來源于宋元南戲、北雜劇、弋陽腔和昆劇。由《詞林一枝》、《八能奏錦》、《時調(diào)青昆》、《玉谷新(調(diào))簧》、《摘錦奇音》、《徽池雅調(diào)》、《歌林拾翠》等諸刊本可知,“出自南戲、北雜劇及昆劇的有《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幽閨記》、《西廂記》、《風(fēng)云會》、《三元記》、《十義記》、《織錦記》(俗名《仙姬記》)、《香球記》、《瓦盆記》、《全德記》(又名《雙麒麟》)、《鸚鵡記》、《黃金印》、《忠義殿》(又名《靈寶刀》)、《雙杯記》、《綠袍記》、《吐絨記》、《金鎖記》(即《六月雪》)、《彩樓記》、《尋親記》、《蝴蝶夢》、《紅梅記》、《投筆記》、《百花記》、《投唐記》(《三跳澗》)、《八義記》、《金臺記》、《賣水記》、《題紅記》、《偷桃記》、《桑園記》、《青袍記》、《孝義記》、《升仙記》、《負(fù)薪記》、《玉簪記》、《四友記》、《躍鯉記》、《香山記》、《錦上花》、《長生記》、《胭脂記》、《六惡記》、《金丸記》、《陽春記》、《嫖院記》、《謫仙記》、《西游記》、《剔目記》等等。出自弋陽腔的有《目連傳》(七本);《三國傳》(七本,即《結(jié)桃園》、《連環(huán)記》、《青梅會》、《古城會》、《三請賢》、《收四郎》、《失荊州》);《岳飛傳》(三本,即《奪秋魁》、《金牌詔》、《陰陽界》);《征東傳》(一本,又名《定天山》);《征西傳》(一本,又名《金貂記》);《封神傳》(一本,又名《龍鳳劍》)等。其中有的作全本演出,有的保留精彩的折子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5/18/13461492077154.png" />
徽池雅調(diào)因其流布區(qū)域較廣,對后來的許多戲曲劇種產(chǎn)生過影響,有的即是其直系子孫。可以說,之后名為“高腔”的劇種絕大多數(shù)都直接受到過它的藝術(shù)的哺育,也有的劇種如京劇、黃梅戲等則間接地受益。然而,從清中葉之后,它開始衰弱,其原因有戲曲藝術(shù)與社會環(huán)境兩個方面。就戲曲藝術(shù)來說,乾隆之后,花部蜂起,板腔體的曲調(diào)更受人們的歡迎,即如本地的徽劇,在其孕育的過程中青陽腔的藝術(shù)營養(yǎng)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但“出于藍而勝于藍”,形成之后的徽劇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比起青陽腔更勝一籌,于是,青陽腔的觀眾便日漸減少。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主要是戰(zhàn)亂和瘟疫。太平軍興起后,徽州與池州是太平軍與清軍廝殺的主戰(zhàn)場之一,百姓逃亡或死于戰(zhàn)亂者不計其數(shù)。而“戰(zhàn)亂之后是瘟疫,百姓死于瘟疫者十之六七。據(jù)清光緒十七年(1891)版《青陽縣志》載:明永樂十年(1412),全縣有3367戶,12440人,到清同治十二年,全縣只有近二千戶,5133人。幸存者歷盡劫難,背井離鄉(xiāng)。青陽腔藝人也紛紛棄家外出謀生,曲終人散”。當(dāng)然,青陽腔在今日仍沒有完全消失,江西的湖口青陽腔和安慶市的岳西高腔可謂是它的遺響。
-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戲劇》,《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6),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794—795頁。
-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42頁。
-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戲劇》,《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6),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795頁。
- 葉德均《明代南戲五大腔調(diào)及其支流》,《戲曲小說叢考》,中華書局1973年,第64—65頁。
-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xué)海出版社1994年,第10—56頁。
- [元]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卷八,楊鐮、祁學(xué)明、張頤春整理點校本,中華書局2008年,第646頁。這樣介紹高明:“長才碩學(xué),為時名流,往來予草堂,具雞黍談笑,貞素相與淡如也。”
- [明]祝允明《猥談》,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一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225頁。
- [清]張潮編《虞初新志》卷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6頁。
-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北京《戲劇報》,1961年7、8期合刊。
- [明]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卷十二《昆腔》,《中國文學(xué)珍本叢書》第一輯本。
- [清]余懷《寄暢園聞歌記》,張潮編《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6頁。
- [明]潘子恒《潘子恒曲話》,汪效倚輯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第17頁。
- [明]沈?qū)櫧棥抖惹氈肪砩?,《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五冊,中國戲劇出版?982年,第198頁。
- [明]史玄《舊京遺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
- [清]李調(diào)元《雨村詩話》卷十一,詹杭倫等《雨村詩話校正》,巴蜀書社2006年。
- 侯玉山《優(yōu)孟衣冠八十年》,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第4頁。
- [清]俞樾《茶香室續(xù)鈔》卷七“南季比亢”,《春在堂全書》,清同治十年刻本。
- 見蒲縣柏山廟康熙七年獻戲碑記。
- 《清代日記匯鈔》,姚廷遴《歷年紀(j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9—120頁。
- [明]陳龍正《幾亭全集》卷二十二《政書》,清康熙年間云書閣刻本。
- 李綠園《歧路燈》,李穎點校,中華書局2004年,第164頁。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第373頁。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8年,第293頁。
- [清]焦循《花部農(nóng)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225頁。
- [宋]劉壎《水云村稿》,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唐宋元編,黃山書社2006年,第185頁。
-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寄明州于駙馬》詩注,見[清]李調(diào)元輯《函?!繁?。
- [明]祝允明《猥談》,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一集,黃山書社2009年,第225頁。
-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歷代曲話匯編》明代編第一集,第526頁。
- 流沙《從南戲到弋陽腔》,見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等編《高腔學(xué)術(shù)討論文集》,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3年,第24頁。
- [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166頁。
-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年,第611頁。
- [明]范濂《云間據(jù)目鈔》卷二,見《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第111頁。
- [明]冒襄《影梅庵憶語》,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第4頁。
-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三,齊魯書社1995年,第80頁。
- [元]姚桐壽《樂郊私語》,中華書局1991年,第12—13頁。
- [清]彭孫貽《彭氏舊聞錄》,孫毓修輯,影寫本。
-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中華書局1985年,第221頁。
- [明]楊慎《丹鉛總錄》卷十四“北曲”,王大淳箋證《丹鉛總錄箋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53頁。
- 《潘之恒曲話·金鳳翔》,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第145頁。
- [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卷十六,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221頁。
- [明]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祖師廟記》,見《湯顯祖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28頁。
- [明]陳士業(yè)《江城名跡記》,清光緒九年楊兆崧慎知堂刊本。
- [明]王驥德《曲律·論腔調(diào)第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117頁。
- [明]王驥德《曲律·論腔調(diào)第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117頁。
- 劉靜《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老版贛劇〈還魂記〉與新版贛劇〈牡丹亭〉音樂之比較》,《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7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