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哈爾濱——蕭紅的新世界
1927年8月,蕭紅開始接受中等教育;那年她考進了哈爾濱的東省特別區(qū)區(qū)立第一女子中學(現(xiàn)名哈爾濱第七中學),年為十六歲,自然是寄宿生。①
當時第一女中雖是相當保守的學校,校長孔煥書的思想極為封建,但因為有一部分名教員,像學者楚圖南和全國著名賽跑女將——“五虎將”(孫桂云等),該校在關內(nèi)外算是有名的。蕭紅在校時不但功課念得好,據(jù)說她的散文也常在學校的壁報上出現(xiàn)②,總之她是第一女中一般同學都知道、欽佩的學生。
哈爾濱市在當時已是中國東北的文化商業(yè)中心。1932年,有個西方作家提道:“哈爾濱和大連是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它們的潛力遠在北京、南京之上,甚至可以和上海并駕齊驅(qū)。”③由于是橫貫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的轉(zhuǎn)運重鎮(zhèn),哈爾濱成了中國東北最容易受到西方影響的城市。
蕭紅就到了這么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不久就受到一連串新思想、新觀念、新生活方式的洗禮。雖然她父親不樂意讓她升學,但他答應之后也許認為第一女子中學對蕭紅是最適當不過了:那是為富家女兒設的,非常保守,把女兒送到那邊就讀一定不會學壞。但他沒有想到時代已經(jīng)不同了,中國在文化政治方面的巨變,普遍地掀起了中國青年不安的情緒。在東北,尤其是那些大城市,這種情緒正如火如荼,就像是一觸即發(fā)的火藥庫。
1928年底,蕭紅首次接觸到由“五四”運動所觸發(fā)的青年運動。在寒冬的某一天,她和同班同學們聽到墻外群眾的喧囂聲,到墻外一看,原來是城中男學生示威游行。女中的四百多名學生,始而對規(guī)模宏大的示威游行感到驚懼④,繼而由于激昂的情緒和強烈的好奇心,終于不顧那嚴厲校長的反對,加入游行行列。示威游行的主題是反對日本侵占東北領土。
雖然那些參加示威游行的男生的熱情和他們高喊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對蕭紅有著陶醉的作用,但作為一位剛從家庭溫室中走出來的女孩,她并不全然了解日本侵占東北的情況。第二天,女中的學生沒等哈爾濱市內(nèi)男生開始活動,就先組成了她們自己的游行行列。蕭紅竟負起了散發(fā)傳單的神圣任務。當然,這會引起警察的干涉。突然她為一種莫名的情緒所控制,鼓足勇氣,要和警察對抗,接著就聽到槍聲。有些示威的人受了輕傷,因此除了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以外,又喊出了一個“打倒警察”的新口號。雖然這兩天的示威是最后的一次,而且也沒有任何實際的效果,但對蕭紅及她的同學而言,這次示威游行卻是她們畢生難忘的大事,對她們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駱賓基在《蕭紅小傳》中說蕭紅是個沉默嚴肅而且非常孤獨的女孩子;無論是她到哈爾濱前或是在此后的生活中,都表現(xiàn)出這種個性。她在學校最喜歡的科目是美術,老師是一位從上?;貋淼募智嗄旮哐錾?。⑤她也喜歡歷史,教這門功課的是一位來自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姜壽山。這位老師除了教書外,還將當時最好的“新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至于蕭紅對新文學的喜好,卻是日后逐漸培養(yǎng)出來的。不過,她在校第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及精力,都用于繪畫上。
蕭紅對大自然的美有著特別的喜好。她之所以偏愛“偉大的自然”是由于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她想逃避她在呼蘭家中所見到的猙獰丑惡的一切。她的才氣卻表現(xiàn)在對于自然景物的描寫上,她對自然的愛好,可能不全是源于對周圍人物厭惡的反抗心理。不論她愛好繪畫的動機是什么,蕭紅卻是完完全全地陶醉于美術中。只要是天氣晴朗,只要她功課不忙,她總是徜徉于郊外和公園中,到處作畫寫生。她最愛去的一個地方是城里的馬家花園,她在那花園中與其他同學組成了“野外寫生會”。
在進女中以后,由于經(jīng)常閱讀哈爾濱的《國際協(xié)報》文藝版,蕭紅開始迷上了“新文學”。她當時對新文學的著迷竟凌駕了她對美術的愛好。她特別傾心于當時流行的“浪漫派”作品,尤其是描述舊社會不平的小說,以及當時西方文學的翻譯作品。由于她接觸到不少西方作品,因此她對“社會文學”也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
蕭紅的家鄉(xiāng)雖離哈爾濱很近,坐車只要一小時左右,但她一直都不愿意回家,一則她零用錢少得不能再少,二來她不甘心回到她父親的懷抱里。直到1929年寒假,蕭紅已于第一女中念了兩年多的書的時候,她才回到呼蘭縣。⑥當時她還帶回了魯迅的《吶喊》和茅盾的《追求》。⑦第二年春,她又回到哈爾濱上學,她怎知道她那天真無邪的歲月就快到盡頭了。當年夏天,畢業(yè)試考過,初中三年修業(yè)期滿成績及格的畢業(yè)證書拿到了,蕭紅再度回到家時,竟發(fā)現(xiàn)她父親已將她的終身許配給一個大軍閥的兒子汪殿甲。尤其不幸的是,那個唯一疼愛她的祖父也在那個時候撒手西歸。⑧對蕭紅來說,家中已經(jīng)沒有絲毫值得留戀的地方。因此,她就斷然決定逃婚,于是不足雙十年華的蕭紅,從此就永遠離開了家鄉(xiāng)。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雖然逃婚是一件非常時髦而又令人贊許的大事,但對蕭紅來說,這卻是她苦難折磨的開端。她在身心兩方面所受的創(chuàng)傷此后卻是有增無減。據(jù)說她離家后馬上回到哈爾濱,和她以前認識的一位曾在女中教過書的李姓青年同居。⑨根據(jù)東北籍文壇前輩且為蕭紅好友的孫陵說,蕭紅與那位青年在哈爾濱郊外的一家旅店中同居,她對她自己所獲得的自由和勇氣非??煳俊"馑麄冊诠枮I過了幾個月的雙宿雙棲的生活以后,乘火車去北平。駱賓基在《蕭紅小傳》中說,李氏帶蕭紅回家見過他太太和小孩。?當然,發(fā)現(xiàn)戀人“使君有婦”,對蕭紅來說真如晴空霹靂。在她回哈爾濱之前,她曾在北平上過學。魯迅太太許廣平說蕭紅告訴她曾在北平上過女師附中?,那么我們就可了解蕭紅留在北平那幾個月的行蹤了。我們所確知的是蕭紅在“九一八”前后,的確是受過“始亂終棄”的打擊,事后她懷著一顆破碎、迷惘的心一個人返回哈爾濱。她凄涼而孤寂地生活著,并默默期待著腹中李姓青年的孩子的誕生。?蕭紅個人的苦難正好和“九一八”國難同時發(fā)生。“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在1931年9月18日,那天沈陽附近的南滿鐵路一段被炸,當時東北軍閥張學良已向國民黨政府投誠。因此,日本在東北利益受到影響。雖然日方租有旅順、大連,并享有在整個東北的許多權益,但畢竟因為人數(shù)太少,常吃虧,更何況當時各地反日情緒高漲,動搖了日本人在東北的控制力量?;谏鲜龇N種因素,大家不難推測“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駐軍所制造出來的。事后,日軍又迅速地造成一連串的軍事沖突,終于在短期內(nèi)占領了整個東北。次年3月,日方以遜帝溥儀為傀儡,制造出所謂“滿洲國”,正式“建都”于長春,號稱“新京”。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影響,我們不必在此多談,當此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全國上下都以“救亡圖存,重整復興”為口號,但是蕭紅此時卻自顧不暇,對國難未能付出關懷。
蕭紅剛由北平回哈爾濱時,到處向親友、同學求助,但也到處碰壁。有段時間,她甚至趁以往同學去上課的時候,借她們的床鋪睡覺,靠人家施舍過日子;到了晚上就只好到處流浪,隨地棲身。就在告貸無門、衣食不繼時,她遇到了她的弟弟。饑寒交迫,加上情感上的打擊,同時又有身孕,種種凄涼,使她心灰意冷而覺得好像已經(jīng)被整個社會拋棄。她說:“也感到全人類離得我更遼遠?!?雖然如此,蕭紅還是沒有隨她弟弟回家,因她不能也不愿回去。由于內(nèi)心所擁有的自尊與自卑,她更不愿再去求助親友、同學,最后只好在松花江岸附近的一家白俄開的東興順旅館中租了一間小房間。那里的住客,大半是無賴漢與妓女。據(jù)孫陵所記載,蕭紅在1932年冬天,簡直成了那旅館中沮喪無告的囚犯。她窮途潦倒,不但無力付出房租和飯錢,而且據(jù)說又吸食鴉片。鴉片想必是由那譎詭的旅店老板所供應?,她那時的景況真是慘不可言。
二、在文藝陣營及社會上的嶄露頭角
蕭紅非常困難地度過了寒冬,在東興順旅館住了半年多的時間,漸漸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作生死的掙扎,而似乎已被逼至走投無路,她最后撈救命稻草似的向哈爾濱的《國際協(xié)報》文藝副刊編輯投了求救的通訊。至于她投的到底是信是文(詩),接文件的人是誰,以及蕭紅如何終于獲得釋放,救星為何人等問題,說法不一。據(jù)舒群的回憶,他和蕭軍:
在《國際協(xié)報》副刊上看了一首小詩,詩的詞句(中略)大意是一個姑娘自傷淪落,希望有人拯救。我和蕭軍(中略)忙去《國際協(xié)報》查詢這“少女”的住處,查著了是哈爾濱飯店。
我們因此更加著急,忙尋到該飯店去,按著號數(shù),果然找到了自傷淪落的小詩的作者。她那時正是大腹便便,快臨產(chǎn)了。(中略)店主人把她當作“人質(zhì)”,要她自己賺錢來贖欠下的房飯錢。?
據(jù)舒群說,他和蕭軍先送她東西吃,想辦法把她救出來。而剛好,哈爾濱當時漲大水,兩位男“救星”趁店主不顧“人質(zhì)”之時,雇了一只木劃子,便把蕭紅接出來,立刻送她進產(chǎn)科醫(yī)院,湊了一筆錢,幫她解決生產(chǎn)問題。日后蕭紅就和蕭軍于哈爾濱同居了。
舒群的回憶照理應當沒問題,可是與其他有關此事的人士的說法,竟然相當有出入。
當時《國際協(xié)報》的文藝副刊主編是一位快四十歲的文人裴馨園。這位一般人都稱之為“老斐”(或裴老斐)的編輯于1957年去世,雖然他生前對蕭紅此事沒公開交代過,但他的妻子黃淑英,最近把往事作了一重述?。據(jù)黃氏的回憶,《國際協(xié)報》副刊人士得知蕭紅的難處是這樣的情況:
大約是在松花江發(fā)大水之前,1932年的夏天,我丈夫告訴我說他收到了一個女讀者的來信,在這里這個女讀者似乎是指責了老斐,并寫了“我們都是中國人”等樣的話。老斐覺得很有趣,一邊笑一邊說:“在中國人里,還沒碰見過敢于質(zhì)問我的人呢!這個女的還真是有膽子的人!”后來又聽說這個女人因為欠了旅館很多的債,被困在了旅館里——這就是后來的作家悄吟(蕭紅)。
老斐把信交給三郎看過之后大聲地說:“我們要管,我們要幫助她?!蔽抑恢廊扇タ赐囊髁耍趺慈サ?,我記不清了。[據(jù)蕭軍說是由老斐寫了封“介紹信”,并帶了幾冊悄吟要借的文藝書籍于7月12日去道外正陽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二樓(應為三樓,筆者注)(中略),因為欠了旅館六百多元的債,旅館蓄意將她賣到妓院。——耘注]?
黃氏接著說蕭軍把蕭紅接出來后,帶她到裴家住,日后蕭紅在醫(yī)院生產(chǎn),出院又回到裴家,蕭軍幾乎天天去看她。
舒群和黃淑英的回憶(后者也獲得蕭軍的不少補充)自然格格不入,而舒、蕭兩位老作家至今仍堅持原來的說法?。但無論誰是誰非,我們可以肯定蕭紅出旅館后不久進了醫(yī)院生了李氏(或汪氏)的“孽種”。關于這個孩子的出生和下落,唯一詳細而比較可靠的資料是蕭軍的回憶。據(jù)說,“等到蕭軍把蕭紅接出醫(yī)院的時候,因為生活無著,蕭紅的身體又十分虛弱,蕭軍就把剛出生不久的女孩送給別人了”?。
此后蕭紅的命運有了很大的轉(zhuǎn)機,現(xiàn)讓我們改變話題來談談蕭軍——蕭紅生命中另一里程的奠基。
蕭紅能及時跳出火坑,青年作家蕭軍曾出了一臂之力。他倆此后同甘共苦地過了四五年。
蕭軍本姓劉,用的名字很多(學名劉鴻霖),在社會上用劉軍或劉均,也時以田軍、三郎為筆名。1907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三,他生于遼寧省義縣農(nóng)家,有姊一人。u他父親和兩位叔叔,中年和晚年都是在抗日義勇軍中度過的。他少年時歷經(jīng)變亂漂泊,后來幸而在軍中找到一棲身之所。他從1925年到1931年中曾在各軍種擔任各種不同的大小職務?!熬乓话恕笔伦儼l(fā)生時,他在沈陽,后來遷到比較安全的哈爾濱,在一間小旅店中落腳。在那里找不到工作,所帶的一點錢又很快就花光了。次年3月,蕭軍親往國際協(xié)報館向編輯斐馨園求職。裴問他筆下如何,次日他即送上一篇文章,裴一看,大為贊賞,立刻聘請蕭軍為《國際協(xié)報》定期撰稿,按月支薪。v第二天,蕭軍的大作即以三郎的筆名見報。三郎是蕭軍在軍中諢名,即“酡顏三郎”的后半。w此時的蕭軍鴻運當頭,在那年夏天就認識了蕭紅。
蕭軍生得短小身材(身高僅五尺三寸),國字臉,目光銳利,加上咄咄逼人的彎弓眉,性格粗暴,常酗酒,與人發(fā)生口角、打斗。與蕭軍相比,蕭紅卻是顯得柔弱膽怯,并且當時的她真是身心俱疲,反抗無力。
蕭紅生產(chǎn)出院后,由蕭軍陪同回到裴家x,從此就在那里寄居,直到同年秋天,蕭軍脾氣發(fā)作,于是被裴馨園夫婦驅(qū)逐出門。y蕭軍的壞脾氣,不僅使他倆失掉了寄居的地方,也失掉了裴的友誼,從此兩方面極少來往。這也是他倆另一段苦難的開端。他們過了一段窮途潦倒、饑寒交迫的日子。當時的蕭紅雖有人照料,但由于她周圍的環(huán)境和虛弱的身體,她對前途仍不敢過分樂觀。
接著的幾個月,可以說對蕭軍、蕭紅是一大考驗。蕭軍在沒遇到蕭紅前,本是隨遇而安、無所顧慮的。后來他倆有了寫作能力,賣文為生,雖只百字一角收入不多,但自他們搬出裴家后就連那筆收入也沒有了。搬出裴家后,二蕭先搬進一所白俄開的歐羅巴旅館z,蕭軍既不能煮字療饑,又要照應像“小孩”似的蕭紅ヒ,事迫無奈就想到做家庭教師,以解決民生問題。于是他就登廣告,說是無所不教。フ不久他就找到一個家庭教師的工作,教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劍術——那是他多年來在軍中學到的一招。他的束脩是每月二十元加上食宿。他倆就從旅店三樓的斗室,搬到商市街二十五號汪姓學生家中寄住,一直住到離開哈爾濱。
雖然有一份固定的長期工作,但他倆的生活離理想還很遠。教一個學生的收入根本不夠開銷。后來他又收了幾個學生,情況略有好轉(zhuǎn)。但不幸的是,窮老師總難與那些富家子弟相處,一下子又吹掉了。收入不固定,三餐不繼,更何況還有蕭紅的醫(yī)藥費用,這種種是他們生活的困擾。此外,那學生的姐姐,是蕭紅昔日同窗,和蕭軍過從甚密,這也引起蕭紅的妒忌和怨恨。雖然如此,在那個時期中,他倆也有過不少快樂時光。他們有時去游泳,有時去劃船,有時去溜冰,偶爾也上上小館子或是會會好友。但如果說在這時期的蕭紅已經(jīng)不再寂寞,并不盡然。因為蕭軍常一個人外出,把蕭紅留在家里;蕭紅也開始了一些自己的活動,譬如她也當過一陣子家庭教師,也選修過俄文,可惜她的俄文一直沒學好。
在1933年舊歷年的前后,有一位朋友黃之明,常邀請他們和其他一些好友相聚。黃氏的住處——所取的名字是“牽牛房”——客人多屬于當?shù)匚幕缛耸?,如抗日烈士、畫家金劍嘯,革命作家舒群,以及一對年輕夫婦羅峰(傅乃詩)和白朗(劉東蘭,另名劉莉)。ヘ由于在牽牛房的聚會,這些年輕朋友組織了畫會和話劇團。蕭紅和蕭軍結(jié)識的時候,也參加過賑災畫展,以賣畫的錢去救濟1932年夏松花江泛濫后的災民。蕭紅為該畫展畫了兩幅畫,可是無人問津,最后還是帶回家里自己欣賞。
他們在1933年組成的畫會和“星星”劇團,開始時辦得有聲有色,尤其是劇團相當活躍。同年8月,他們排印了一部他倆合寫的《跋涉》ホ,那是本短篇小說集,由他倆自己裝訂,自己送到書店去賣,據(jù)說印刷錢是舒群供給的。マ
三、《跋涉》
《跋涉》由三郎(蕭軍)的六篇小說,悄吟(蕭紅)的五篇小說、一首短詩組成,該詩為蕭紅被困于東興順旅館時所寫的《春曲》:
這邊樹葉綠了,那邊清溪唱著:
姑娘??!
春天到了!
蕭紅的小說都是在《國際協(xié)報》的《文藝》周刊(此時主編或許已是女作家白朗)和長春《大同報》的《夜哨》副刊ミ等刊物先發(fā)表的。
據(jù)一位當時的年輕人回憶:
1932年冬底,蕭紅用悄吟筆名參加《國際協(xié)報》的新年征文,發(fā)表了她第一篇創(chuàng)作小說《王阿嫂的死》。這雖是在圈內(nèi)朋友的眾多鼓勵之下,而且一定當選的條件之下而寫來的,但《王阿嫂的死》一上場便獲好評,應該說是《跋涉》集子里一篇屬于成功的小說。平心而論,悄吟的文筆,在情理的傾訴上不及三郎,但在小說的安排和用字抒情的時候,卻高出于三郎;盡管她的創(chuàng)作思想,許多地方是受自三郎那股向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沖力的感染而來的。
王阿嫂是一個貧窮農(nóng)婦,她的丈夫被地主陰謀燒死,她失掉了愛,也失掉了生活的依靠,最后她因為營養(yǎng)不良難產(chǎn)而死;扔下了由她領養(yǎng)的小孤女,哭喊著要和媽媽回家,“村子的遠近處顫動著小姑娘的哭聲”。
悄吟這篇處女作,可能取材自她自己的身世。她情感豐富地描寫了一個農(nóng)婦和一個小孤女的悲哀。值得注意的是,悄吟筆觸下的這種悲哀,只是那樣無可奈何的和無從申訴的悲哀,她寫得很空虛,悵惘而不夸張,像眼前一層淡淡的薄霧,讓你感到迷茫、傷感、嘆息不已。
悄吟在《跋涉》中一共有五個短篇,除了《王阿嫂的死》外,《看風箏》《夜風》也都寫的是農(nóng)村故事。故事中的地主老太太、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悄吟都以一種近于自然主義的手法,把這些人的自私、吝嗇、苛薄,刻畫得非常深刻。悄吟來自農(nóng)村地主的家庭,有理由可以相信,她可能把她的心目中憎惡的父親、母親、祖母的形象都一一搬進了她的小說。這應是構成她初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悄吟另兩個短篇《廣告副手》《小黑狗》,則和三郎的一些散文小說相似,寫的是他們在哈爾濱流浪生活時和饑餓與貧困的搏斗,體裁都不夠謹嚴,算不了小說,也不是很好的散文。ム
筆者對此五篇的看法與這位評者也似乎不謀而合,但可以補充一點:
蕭紅這五篇作品,雖然的確顯得比較幼稚,結(jié)構不夠緊湊,感傷氣氛太濃,文字欠精練,人物刻畫得不夠真實等,不過作者的潛在力、文筆的優(yōu)美、思想的表現(xiàn)還看得出來。蕭紅在七八年間所作的短篇大多數(shù)以女性為主要人物,文章的氣氛總是沉悶的,結(jié)尾通常是悲哀的,文字相當樸素而生動。以這集子說,《王阿嫂的死》便是最能代表蕭紅的作風,跟后來寫的《手》《牛車上》《曠野的呼喊》《山下》《小城三月》等短篇只不過大同小異。
筆者對《廣告副手》的看法竟與司馬氏不同。這篇顯然是自傳性的短文,不但“為以后的散文集《商市街》彈起了前奏”メ,而且是作者若干自傳體小說和類似作品的先驅(qū)者。該篇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寫法,故事的發(fā)展像電影一樣,布景換來換去,從女主人公的內(nèi)在思想與感情挪到男主人公的思想與感情;而最后兩個人在一起時,這對年輕夫婦的反應和表現(xiàn)便讓讀者感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復雜,同時也體會到愛情之易碎性。
《跋涉》出了不幾日,立刻受到日軍查禁,為了安全,他們只好將剩下的陸續(xù)銷毀。過了不久,他們的一位朋友被日軍逮捕,因此所有認識他倆的都非常擔心。當時哈爾濱的政治情況日漸惡劣,到處都是日本奸細,人權毫無保障,成千上萬的青年都向外逃,大部分加入抗日游擊隊和義勇軍。這時他們的劇團雖在排練一個劇目,準備上演,但當局卻百般刁難,硬要他們在偽滿洲國成立的慶祝會上演出,這是他們絕對不能接受的。之后,劇團的處境也因此更為艱困。這是他們劇團解散前的一個小插曲。
當時他們的社員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留下與日寇對抗,另一是設法逃亡。但大部分人都選擇后者,所以他們也計劃著逃亡。他們逃離哈爾濱的確切日期尚不可考,但是我們知道他們是于5月某日搭上去大連的火車モ,然后經(jīng)大連轉(zhuǎn)乘日本貨船“大連丸”到達山東的青島ヤ。從此蕭紅就再也沒有回過她生長的家鄉(xiāng)。
總之,蕭紅在哈爾濱待了大約六個年頭。其間,她在哈爾濱親眼看見日寇席卷整個東北,度過了艱苦潦倒的歲月。從好的方面想,她終于逃出專制獨裁的家庭,至少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獨立,她結(jié)識了一些朋友,并且開始了寫作生涯。但是為了這些,她曾付出了無數(shù)代價。以她個人的健康而言,那時期她身懷六甲,長期流浪,饑寒交迫,以及那陰魂不散的胃病ユ,更加上鴉片的戕害(如果她真如所傳上了癮的話),從此她的身體衰弱多病,從未復原。就她精神所受的折磨而論,更是慘不可言。她的初戀遭到始亂終棄的嚴重打擊,后來在松花江畔獨自奮斗的艱辛,加上她與脾氣相當暴躁的蕭軍相處的一年半,無人能想象蕭紅那種內(nèi)向、敏感和缺乏自信的弱女子竟能活那么久。雖然她終于熬下去了,但留下滿身的病痛和滿心的創(chuàng)傷。
蕭紅和蕭軍在哈爾濱所過的共同生活,雖然很艱苦,但也有其快樂、輕松的一面,由蕭紅的《商市街》也能夠看到一點;蕭紅朋友的回憶里也偶然有此類的敘述:
有一次在白俄很多的中國大街上,楊范(蕭紅的同學)看到二蕭(中略)。當時二蕭以賣文為生,生活很艱苦,但從情緒上看,都很快樂。ヨ
在這些年來的艱苦歲月中,蕭紅的心理產(chǎn)生了三種變化:一是強烈的女權思想的傾向;二是顯著的自憐情緒;三是性情更加內(nèi)向。不可否認蕭紅自己的性格是她那個時期或日后一切憂愁不幸的源泉。她和蕭軍的結(jié)合,對她那短暫的一生也有著很大的影響。蕭紅此后所受的大部分折磨和所享的大部分歡樂,如不是直接由蕭軍所造成的,也是受到蕭軍的影響。許廣平曾說:“雖然蕭紅蕭軍日后分手,但他倆的認識卻可算是‘天賜良緣’?!饱楣P者卻認為這種說法仍有商榷的余地,這要留在以下章節(jié)中繼續(xù)討論。
注釋
①蕭紅高小畢業(yè)后進入第一女子中學是公認之事,而確實年份卻是個謎,每個人說法皆不同,有說:
1925年;見丁言昭:《魯迅與蕭紅》,《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1輯,第45頁。
1926年;見鐵峰:《蕭紅傳略》,《文學評論叢刊》1979年第4期,第269頁。
1927年;見肖鳳:《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頁;蕭軍編注:《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172頁;陳隄:《蕭紅評傳》,《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2輯,第61頁。
1928年;見丁言昭:《蕭紅的朋友和同學》,《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2輯,第81頁。
1929年;見駱賓基:《生死場,艱辛路》,《十月》1980年第1期,第219頁(在1981年版的《蕭紅小傳》第11頁,駱氏將日期改成1927年);丁言昭:《蕭紅年表》,《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1輯,第55頁。
這個問題,還是肖鳳、陳隄兩位的考據(jù)才合理。據(jù)前者云,蕭紅自己在散文《鍍金的學說》(筆者未見)里講到,她十五歲小學畢業(yè),因為父親不允許她繼續(xù)升學,她在家里住了一年,“整整死悶在家中三個季節(jié)”之后,于十六歲升學了,這一年該是1927年(見肖鳳:《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9頁)。陳氏則以蕭紅同學的回憶證實蕭紅是于1927年入學的:“1927年8月,蕭紅考入這個學校,被編入初中四班,和她同時考入并編在一個班的有沈玉賢?!保ㄒ婈愱潱骸妒捈t評傳》,《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2輯,第61頁)
②丁言昭:《蕭紅的朋友和同學》,《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2輯,第81頁。
③[美]拉鐵摩爾:《“滿洲”,爭斗的泉源》。(Owen Lattimore,Manchuria:Cradle of Con? ict,New York,1932),第260頁。
④蕭紅:《一條鐵路的完成》,《蕭紅散文》,大時代書局1940年版,第77頁(又見《蕭紅選集》,第47—48頁)。本書中所有關于學生示威的資料,皆引自此文。
⑤肖鳳:《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頁,說這位老師姓曹,恐怕有誤。
⑥陳隄:《蕭紅評傳》,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黑龍江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2輯,第64、65
頁,陳文有關蕭紅念中學的資料極為豐富,只可惜作者未注明來源,使得筆者不敢“照單全收”。
⑦駱賓基:《蕭紅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頁。
⑧肖鳳:《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頁,指出關于張維禎去世年月有兩個說法:一是1929年(鐵峰),一是1930年(蕭軍)。其中無十分可靠的根據(jù)。
⑨石懷池:《論蕭紅》,《石懷池文學論文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年版,第94頁。石文為最早提到蕭紅與此人關系的文章:在石文中,李姓青年為一法學院學生。但在《蕭紅小傳》第23頁中,此人則被認為是女中老師。據(jù)張琳女士在《憶女作家蕭紅二三事》(原載于1942年5月6日重慶《新華日報》,第28頁,后轉(zhuǎn)收入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72頁)一文中所云,東北作家舒群當面說蕭紅“受了哈爾濱法政大學的一個學生的騙弄,待她懷了孕,就把她拋棄了”(第71頁)。
⑩孫陵:《蕭紅的錯誤婚姻》,《浮世小品》,臺北正中書局1961年版,第33頁。
?駱賓基:《蕭紅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頁。
?景宋(許廣平):《回憶蕭紅》,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頁。
?蕭紅這段苦難日子的問題,近幾年來引起了很激烈的爭論,而原先的小謎至今成為大謎。照肖鳳、蕭軍、陳隄等人的解釋,蕭
紅離家回哈爾濱,過著非常潦倒的生活,既沒錢,又沒有愿意幫忙的親友。后來軍閥的兒子汪氏也到哈爾濱向她求婚,蕭紅則不得已而離開哈爾濱一個人到北京。不料汪氏又跟來逼她同居,而后兩人又回到哈爾濱住進東興順旅館,最后汪氏拋棄已懷了孕的蕭紅回他呼蘭的家。
鐵峰(《蕭紅傳略》)與駱賓基(《生死場,艱辛路》)另有個說法,雖然兩文中有出入,但還是大同小異。二位都說蕭紅在1931年(駱氏說是1930年)第一次到北平,跟她一路是大學剛畢業(yè)的李潔吾老師(駱氏只稱他是“李姓青年”)。不久后,蕭紅一個人回到哈爾濱,第二年又回到北平去念書。這時她發(fā)現(xiàn)她那位“男人”已經(jīng)有妻子。蕭紅因此又一次回到哈爾濱與未婚夫汪殿甲,住進東興順旅館。有關此后二位下落的說法與其他作者的說法相同。
1981年初,蕭軍的女兒蕭耘訪問了早在1930年認識蕭紅的李潔吾先生;李氏于是發(fā)表了《蕭紅在北京的時候》一文(《哈爾濱文藝》1981年第6期,第51—58頁)。李氏說明他在1929年已于北京念書,在1930年放假回哈爾濱時便認識了蕭紅,當年9月他回北京,此時,蕭紅已到北平在師大女附中讀書(她是7月報到的),此后他們倆常見面,一直到第二年1月她才回東北。據(jù)李氏的回憶:“乃瑩已回呼蘭家鄉(xiāng),又聽說她一回去,就被家里囚禁起來,因此患了神經(jīng)病!”(第54頁);2月間,蕭紅又乘車往北平,又是李氏迎接招待,不到一個月,蕭紅的“未婚夫”汪氏來找蕭紅,數(shù)日后,兩個人未經(jīng)與朋友同學告辭便上車回東北。
可見李文將蕭紅在北平的日子敘述得很詳細,不過與其他一手和二手資料有著一些令人摸不清的出入和矛盾,使讀者感到這樣仔細的回憶不知是否十分準確。
筆者之所以最后采用文中的說法有兩個原因:一、駱賓基的《蕭紅小傳》早在1946年寫成;作者的有關蕭紅童年和哈爾濱及北平生活的資料大多是得自蕭紅本人當面的敘述(見本書第六章)。石懷池的《論蕭紅》、孫陵的《蕭紅的錯誤婚姻》及張琳的《憶女作家蕭紅二三事》,不但都是比較早的文章,也都具有較為可靠的根據(jù)(舒群的回憶等)。而近幾年發(fā)表的文章在內(nèi)容和年份上都有著矛盾。二、照李潔吾本人的回憶,他與蕭紅的交往一向是很好的,在哈爾濱和北平的來往也很多,可是汪氏本人和與蕭紅成親之事一直都是蕭紅的“眼中釘”,因此她愿意和汪氏同居(被“騙”與否是無關的)是很可疑的事。
總而言之,像蕭紅其他的謎一樣,這問題還沒完全解開,但是整個的事件對蕭紅生活之不幸的影響顯然是公認的——她是第二次為男人所傷害,這更加重了她的掙扎心態(tài)與對“重男輕女”思想的反抗。
?蕭紅:《初冬》,見《蕭紅選集》,第62頁。
?此處所述蕭紅在哈爾濱的生活情況大都見諸孫陵著作中或是孫君當面告訴筆者的。張琳(《憶女作家蕭紅二三事》,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頁)也說:“我私信她有鴉片的惡好?!?/p>
?張琳:《憶女作家蕭紅二三事》,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頁。
?黃淑英講述,蕭耘整理:《二蕭與裴馨園》,《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2年第4輯,第81—86頁。
?黃淑英講述,蕭耘整理:《二蕭與裴馨園》,《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2年第4輯,第83—84頁。
?筆者于1980年8月間訪問過兩位作家。陳隄在《漫話寫蕭紅》的第28頁中說蕭軍的回憶才正確(根據(jù)沒提),又說蕭軍送蕭紅到“道里地段街盡北頭的日本赤十字會醫(yī)院婦科,生了孩子后又把她送到旅館”。這與黃文有點矛盾。肖鳳的說法(《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2頁)又不同:她于1979年9月訪問舒群所得到的資料是“最先得到蕭紅落難消息的是舒群(原名李書堂,哈爾濱人,以‘黑人’為筆名)。(中略)他從《國際協(xié)報》《文藝》周刊編輯部聽到這個消息之前,并不認識蕭紅,聽說一個青年女子陷入了絕境,他見義勇為,決定立刻就去旅館里探望”。看了蕭紅后,為了幫助她獲得解放,便把情形轉(zhuǎn)告一些朋友,而后老斐寫好了介紹信派蕭軍去看蕭紅,結(jié)果他“帶著蕭紅不辭而別了”(此根據(jù)蕭軍1979年5月的回憶)。
?肖鳳:《蕭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5頁。資料來源有蕭軍訪問記和他所著的《為了愛底緣故》一篇散文。
u蕭軍傳記資料有《我的小傳》《我的文學生涯簡述》等,都收入《蕭軍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v據(jù)黃淑英的回憶(《二蕭與裴馨園》,《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2年第4輯,第83頁):“只有我丈夫老斐是很看重三郎的。他認為三郎是個質(zhì)樸的人,有才能的人,他不但請三郎幫他整理稿件,校對校樣,最后《國際協(xié)報》文藝副刊就索性讓三郎來選稿,編輯,代他去跑印刷廠,聯(lián)系一切難于辦理的事物?!?/p>
w關于“酡顏三郎”這日本味的名字的用法,見[美]葛浩文:《酡顏三郎文武考》,《中報月刊》第19期,第62—63頁。
x參閱魯迅在1935年7月16日給蕭軍、蕭紅,恭喜他倆同居三周年的信,見許廣平編:《魯迅書簡》,香港百新圖書文具公司1964年版,下冊,第819頁。蕭紅(悄吟)在1933年寫的《棄兒》中,用小說方式描寫有關此時的種種事情,見《大同報》(長春),1933年5月9日—17日,第五版。
y這段是蕭紅在她的《商市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7頁)中所記。黃淑英對此事也有所交代:“……在悄吟從醫(yī)院分娩回來后不久,忘記了為了一件什么事(中略)就與三郎爭吵了起來。年青的三郎脾氣是很火暴而執(zhí)拗的,(中略)越吵越兇,就這樣彼此傷了和氣,第二天吧,三郎就帶著悄吟離開了我們家?!保ㄒ婞S淑英:《二蕭與裴馨園》,《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1982年第4輯,第85頁)
z蕭紅的自傳性作品《商市街》,第一章名字是《歐羅巴旅館》,將他們的小房間與當時生活的小節(jié)描繪得又清楚又讓人感動(見本書第四章)。以下有關1932年至1933年哈爾濱生活的資料,除另注明外,皆由《商市街》而來。
ヒ蕭軍:《綠葉底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7—8頁。
フ登在大同元年(1932年)11月13日的《哈爾濱公報》的廣告說:
茲有友人酡顏君愿
擔任家庭武術文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