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語詞匯與方言研究

中國語言文學(xué)研究(2018年春之卷/總第23卷) 作者:


漢語詞匯與方言研究

禪籍詞語考辨四則[1]

雷漢卿 李家傲[2]

摘要:禪宗文獻中的不少詞語未能被現(xiàn)行語文辭書收錄和解釋,索解不易。本文解釋了四則疑難詞語,考辨了詞義與假借等問題:(1)“赤諱白誺”中,“誺”為“賴”的借字,表“耍賴”義;(2)“竇八布衫”與“竇八破布衫”的描述若合符契,“竇八”乃北宋禪師竇八郎;(3)“猜搏”之“搏”本為“摶”字,從本義“捏聚成團”引申,暗指“猜測”;(4)“摴駁”亦謂古代博戲“踳駁”,“摴”(樗)當(dāng)為“踳”之借字。

關(guān)鍵詞:禪宗文獻;俗語詞;語義考辨

禪宗文獻是研究近代漢語的寶貴語料,口語化是其語言的鮮明特色。就詞匯而言,其蘊含了唐末五代以來各個時期豐富多彩的白話詞匯,有不少詞語未能被現(xiàn)行語文辭書收錄和解釋,索解不易。今就幾則見于禪籍的口語詞加以考釋。文中所引禪籍例句多數(shù)出自中華電子佛典(CBETA,2016版),例句后的字母、數(shù)字為電子佛典對所錄佛經(jīng)的編號。X代表新纂大藏經(jīng),T代表大正藏,J代表嘉興藏,L代表乾隆藏,A代表金藏;數(shù)字為冊數(shù)。黑括號為評唱類著作的評唱則數(shù)。評唱類著作中有具體的則數(shù),其他的禪籍沒有則數(shù)。

一 赤諱白誺

“赤諱白誺”見于金僧萬松行秀評唱前代公案拈古中,其所著《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對唐代石霜慶諸和尚的一段公案問答作了評述。公案原文為:

僧問石霜:“真身還出世也無?”霜云:“不出世?!鄙唬骸盃幠握嫔砗危俊彼疲骸傲鹆孔涌?。”

萬松評唱道:“這僧問‘真身還出世也無’,此問真身無相,還能出現(xiàn)說法利生也無?此非問出塵世,正問入廛垂手時節(jié)也。石霜常舉君臣父子,至尊嚴烈,深處禁宮,故云‘不出世’也。這僧也奇怪,便拿粗揢細,拈他空處道:‘爭奈真身何?’一則赤諱白誺,二則私竊欺公。兩陣夾攻,決無活路。”(《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卷一【三〇】,X67,P475)

相似的用例也出現(xiàn)在萬松法嗣元代禪僧林泉從倫的評唱中,如:

(1)云巖初參藥山。山問:“甚么處來?”云:“百丈來。”曰:“百丈有何言句?”云:“有時道一句子百味具足?!痹唬骸跋碳聪涛叮吹?,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曰:“爭奈目前生死何?”云:“目前無生死?!保ǔ嘀M白誺)[3]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氣也不除?!保ā读秩先嗽u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卷一【五】,X67,P270)

(2)石頭遷禪師問青原云:“和尚自離曹溪甚時到此間?”原云:“我卻不知汝甚時離曹溪來?!鳖^云:“某甲不從曹溪來?!保ǔ嘀M白誺)原云:“我已知汝來處了也?!保餮廴穗y謾)(《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卷一【二】,X67,P324)

(3)師云:“潭州道吾山宗智禪師,嗣藥山……及至到五峰。峰問:‘還識藥山老宿么?’卻云:‘不識?!素M非赤諱白誺,覿面相謾?!保ā读秩先嗽u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卷一【七】,X67,P327)

例(1)云巖對藥山“爭奈目前生死何”的提問,答以“目前無生死”,林泉[4]的按語是“赤諱白誺”,這是著者對公案、拈古、頌古等所作的隨文說明,此處是一種極力否認的口吻。例(2)石頭和尚從曹溪來到青原行思和尚處,卻故意否認自己來自曹溪,答以“某甲不從曹溪來”,林泉著語“赤諱白誺”,意謂石頭極力諱避、否認自己的來處。例(3)道吾本為藥山法嗣,前去參訪五峰和尚,五峰問以“還識藥山老宿么”,卻報以“不識”。林泉認為道吾的回答是明顯的諱避否認和當(dāng)面欺謾。同樣,本文開篇所引《請益錄》中萬松針對僧人“爭奈真身何”的發(fā)問,以“赤諱白誺”予以評贊,也是責(zé)怪僧人有故意耍賴、拒不承認之嫌。

由以上諸例大致能夠推斷“赤諱白誺”指竭力諱避和否認,“諱”有諱避,不肯承認義,“誺”究竟作何解釋?《方言》卷十:“誺,不知也。沅澧之間凡相問而不知答曰誺?!惫弊⒃唬骸敖瓥|曰咨,此亦癡聲之轉(zhuǎn)也?!?sup>[5]《玉篇殘卷》,“誺”字凡兩見,一與《方言》及郭璞注并同,一曰:“誺,力代反?!稄V雅》:‘誺,誤也?!c‘謬’同,為僻誤之‘誤’也。”[6]可見“誺”有二音二義,[7]“不知”顯與“赤諱白誺”之“誺”義不符,而“僻誤”義亦與禪籍用例不甚契合。

又明代楊慎《藝林伐山》卷一七“謾誺”條曰:“以言相欺曰謾,以言相誣曰誺。梵書《空谷傳聲》曰‘赤諱白誺’,又偈曰‘掉弄花唇取次謾’。”[8]所謂“梵書《空谷傳聲》”,即《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9]楊慎所引“赤諱白誺”已見于上文,“掉弄花唇取次謾”亦可見于《空谷集》卷一【五】:“從今休被閑言語,掉弄花唇取次謾?!鞭裰T楊慎之義,蓋以言語相欺騙為謾,以言語相誣為“誺”,“誺”義當(dāng)與“謾”“誣”相類或相似。“以言相誣”當(dāng)即誣賴,抵賴之義。[10]

據(jù)此,我們認為“誺”字文獻用例極少且辭書釋為“誤”“僻誤”,與禪籍用例不符,禪籍中“誺”當(dāng)為“賴”之借字。近代漢語中“賴”有“誣賴”“抵賴”義,如《元曲選·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第一折:“這老子詐死賴我,我也不怕。只當(dāng)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隨你那里告來?!?sup>[11]《竇娥冤》第四折:“張驢兒,你當(dāng)日下毒藥在羊肚兒湯里,本意藥死俺婆婆,要逼勒我做渾家。不想俺婆婆不吃,讓與你父親吃,被藥死了。你今日還敢賴哩!”[12]下列內(nèi)典中的例子,可以證明“誺”當(dāng)為“賴”之借字。

(4)常色塵塵是無情么?自受用土是無情么?華藏世界是無情么?何得對面蹉過,赤諱白賴也?(元·云峰《唯識開蒙問答》卷一,X55,P339)

“對面蹉過,赤諱白賴”義謂當(dāng)面錯過,極力諱避否認。顯然,此例“赤諱白賴”即是禪籍的“赤諱白誺”,“誺”與“賴”通。又如禪籍中“廝賴”“廝誺”二詞互見,亦可證“誺”之通“賴”。

(5)十萬眾人前,就中無一介。獨有迦葉波,和贓與捉敗。二千年前且放過,直至而今被他壞。壞不壞主元在,主既在休廝賴。(《瞎堂慧遠禪師廣錄》卷一,X69,P564)

例(5)是南宋用例,可見,禪籍中“賴”字最遲在宋代即可表“誣賴”“抵賴”或“耍賴”義,“誺”字當(dāng)為“賴”的借字。[13]

最后,需要討論一下“赤諱白誺(賴)”的詞義結(jié)構(gòu)和構(gòu)詞理據(jù)。近代漢語中,“白賴”一詞可以單用,指“死不認賬”[14],即極力耍賴,拒不承認,“赤諱”未見單用。“白”有副詞“平白地”義,蓋“白賴”本指平白地耍賴,硬賴,含有“強行”“極力”等程度深的意味。“赤”“白”二詞均為顏色詞,經(jīng)常并舉,出現(xiàn)在“赤光白氣”“赤口白舌”“乍赤乍白”“忽赤忽白”“或赤或白”“不赤不白”等四字結(jié)構(gòu)中。另外,除在顏色義上相類外,“赤”也同“白”一樣,包含程度深的意思。如“赤貧”本指空無所有的貧窮,也蘊含極貧的意思?!俺唷薄鞍住倍~,詞義相類,經(jīng)常并舉,加之“諱”與“賴”詞義相近,故容易連類而及,在“白賴”之前添著“赤諱”二字,形成“赤諱白賴”這一新的語詞形式。

二 竇八布衫

《古尊宿語錄》卷三八《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禪師語錄》:“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云:‘楖栗木拄杖?!唬骸姾笕绾??’師云:‘竇八布衫?!睂τ凇案]八布衫”的具體含義,有學(xué)者解釋道:“‘竇八’,七瘡八孔?!墩f文·穴部》:‘竇,空也。’”“‘竇八布衫’形容衣服之破爛?!?sup>[1](P174)今案:釋義誤,“竇八”實為人名。禪籍中,“竇八”常與人名對舉。如:

(1)趙州東院西,密室爛如泥。竇八布衫穿,赤土畫簸箕。(《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五,T47,P832)

(2)庭前柏樹子,一二三四五。竇八布衫穿,禾山解打鼓。(《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一九《石庵玿禪師頌趙州柏樹子》,X65,P588)

(3)徐六之板忽放下,竇八之衫還破穿。(元《了庵清欲禪師語錄》卷六《次無想仲謀韻送皎首座》,X71,P355)

(4)如其不然,諸方縱曰親相付授,不亦臨濟送直裰、竇八脫布衫之多事中更多事哉?。鳌恫妓_集》卷三二《復(fù)次牧馮居士》,J26,P435)

例(1)、(2)為南宋禪僧大慧宗杲及其法孫石庵知玿的法語頌古,其中趙州、禾山指晚唐名僧趙州從諗和五代高僧禾山無殷禪師?!皷|院西”乃趙州和尚對一婆子問“和尚住在什么處”的回答,“解打鼓”指禾山和尚對僧人的各種提問僅以“解打鼓”答之?!摆w州”“禾山”均系僧名,與之對舉之“竇八”亦當(dāng)為具體人名。例(3)、(4)分別為元、明時代禪師之語錄,其中“竇八”與“徐六”“臨濟”并舉,其為人名無疑。同樣,最后兩例清代禪師的說法中,“竇八”分別與唐代著名詩僧寒山以及彌勒、釋迦等佛祖同舉,其為人名無疑。

洞山和尚大似不唧溜,將別家拄杖布衫作自己物與他人。若是個皮下有血的衲僧,拄杖布衫一時安置竇八郎,赤條條過日,豈不悲哉?(《雪嶠信禪師語錄》卷六,L153,P793)

文中“竇八郎”當(dāng)即為洞山初禪師所言的“竇八”。宋僧贊寧《宋高僧傳》卷二五《后唐鳳翔府道賢傳》在記述道賢和尚的同時,也提到了“竇八郎”:

迨長興末,明宗晏駕,立從厚為帝。鳳翔清泰不恭其命。遣王思同帥師伐之,清泰乃嬰城自守。清泰問賢曰:“危甚矣,如何?”對曰:“召竇八郎,可逆知勝負也?!鼻逄┏龀顺菗岜姡涓]八介甲持戈來馬前,作迎斗之狀。跳躍已,解甲投戈而走。賢曰:“此外敵必降之象也。”果如斯說……竇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器鬻水,言語不常,唯散發(fā)披衣狂走,與李順興相類。或遇牛驢車,必撫掌而笑。迨死,焚之,火聚中盡化金色胡蝶而飛去?;蚴洲湟律刃兄?,歸家供養(yǎng)焉。

從此段傳記可以知道,竇八郎是生活在五代時期的一位神異人士。其“散發(fā)披衣狂走”,如癡如癲卻又神通廣大,而“散發(fā)披衣”的外形特征正好與禪籍“竇八布衫”“竇八布衫穿”“竇八破布衫”的描述若合符契。竇八郎生活于五代時期,禪籍中最早提及“竇八”者乃北宋禪師洞山守初,這也從時代順序上證明禪籍竇八即竇八郎。

“竇八”有訛作“竇入”者。中華書局點校本《五燈會元》卷一五《洞山守初禪師》上述問答機緣即錄作“竇入布衫”,未出校。[15]該書以景宋寶祐本為底本,以清龍藏本、日本卐續(xù)藏經(jīng)本為參校本。今復(fù)核可知,清藏本《五燈會元》卷四〇《襄州洞山守初宗慧禪師》實作“竇八布衫”[16],而卐續(xù)藏經(jīng)本《五燈會元》卷一五作“竇入布衫”[17]。又如《嘉泰普燈錄》卷二九《凈慈月堂昌禪師二首》之二《自贊》:“丹青寫出,剩卻一箇。竇入布衫,著著便破?!?sup>[18]“八”皆訛作“入”。八、入形近易訛,如禪籍俗語“君子可八”亦訛作“君子可入”[19]。

三 猜搏

禪籍中,“猜搏”僅見于宋代禪師宏智正覺上堂語錄,其文如下:

兄弟,大慈、趙州兩員古佛,一期相見,不妨奇絕。且作么生商量?明中呈伎倆,是人猜搏;靴里動指頭,阿誰知有?還相委悉么?休道神鋒藏笑里,須知鬼箭落風(fēng)前。(《宏智禪師廣錄》卷五T48,P71)

揆諸文意,“猜搏”為猜測義,“搏”當(dāng)為“摶”之形近訛誤字,“猜?lián)弧睘橥x并列復(fù)合詞?!安薄皳弧毙谓谆?,如禪籍“摶量”一詞,《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透得過者,盡在無盡藏中;透不過者,未免摶量?!贝笳乇炯从炞鳌安俊?。[20]“摶”有“猜測”義,《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八:“而今學(xué)者往往以仁義禮智信為學(xué),以格物忠恕一以貫之之類為道,只管如摶謎子相似,又如眾盲摸象,各說異端?!薄皳恢i子”即今所謂猜謎。外典用例如宋·晁端禮《少年游》詞:“眼來眼去又無言,教我怎生團?”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六:“我團著這妮子做破大手腳?!薄皥F”與“摶”同,并為猜測義。此外,“猜?lián)唬▓F)”一詞亦見于外典,如金·無名氏《劉知遠諸宮調(diào)》第一:“此般稀差事,我慈父你試猜團?!辈?、摶(團)同義疊用,與禪籍用例正合。

禪籍中,除“猜?lián)弧蓖?,還有其同素異序詞“摶猜”,可進一步證明“猜搏”當(dāng)為“猜?lián)弧保?/p>

普天匝地?zé)o比無儔,會古通今一模一樣。心性既非染污,根塵定是純真。休同糕謎摶猜,致使云泥間隔。(《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卷四【六七】,X67,P358)

“糕謎摶猜”指摶糕猜謎,字面上“摶”為其本義捏聚成團,實際上一語雙關(guān):“摶”暗指其引申義“猜測”,與“謎”義相聯(lián)屬?!皳桓狻背Ec“猜謎”并舉,而義在于“猜”,如元·張國賓《薛仁貴》二:“不索你糕也似團,謎也似猜,我運漿擔(dān)水趲下資財?!鄙w摶糕者,需不斷估量糕之形狀,何處凸起,何處凹陷,反復(fù)捏聚,以求其“團”,在此過程中“摶”由具體手上動作之反復(fù)捏聚摶搓抽象引申為心理動作之反復(fù)估量權(quán)衡。[21]因之,內(nèi)外典籍中,“摶糕”常作為“猜謎”的一種比喻性形象說法,與之并舉同現(xiàn),同時“摶”當(dāng)然也可以理解為“猜”。

四 摴駁

《古尊宿語錄》卷四五《寶峰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后序》:“開山建業(yè),宰輔檀那。再拊清音,天然氣格。斬蛇機峻,祖令重行。鶻眼龍睛,亦遭摴駁?!?sup>[22]此為禪籍中“摴駁”最早用例。有學(xué)者認為此“摴駁”為“撒網(wǎng)捕獲,禪宗喻為鈍置”,并舉如下同類語例為證:

(1)任是鶻眼龍睛,也須遭伊系絆。(《古尊宿語錄·寶峰云庵真凈禪師住金陵報寧語錄二》,X68,P285)

(2)饒汝俊鷹快鷂,棲泊無從。鶻眼龍睛,覷捕莫及。(《內(nèi)紹種禪師語錄》卷二,J34,P419)

上述均涉及“鶻眼龍睛”,有學(xué)者認為“系絆”“捕”“籠絡(luò)”皆與“摴駁”義同[1](P222)。但是綜合同類語例比較互證還須分析各自詞語詞義上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如本例中“摴駁”雖與“系絆”等相類,若謂其義同于“系絆”,則其得義之由委實令人費解,“摴”“駁”二語素與“系絆”義何涉?如此訓(xùn)釋,恐失于武斷,難以信從。

除本例外,禪籍中另見“樗駁”一詞:

學(xué)般若菩薩,鶻眼龍睛亦遭樗駁,緒余珠霧肯流落人間?(《南岳繼起和尚語錄》卷八,J34,P317)

此為清代語例,“樗駁”即“摴駁”,顯系承襲先代用法,對于“摴駁”之詞義未能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那么“摴駁”當(dāng)為何義?我們在內(nèi)典中發(fā)現(xiàn)“踳駁”一詞,或可與“摴駁”相較。“踳駁”其常義為“錯亂,駁雜”,如晉·左思《魏都賦》:“非醇粹之方壯,謀踳駁于王義?!倍鴥?nèi)典中,“踳駁”有作動詞“批評駁正”義者。[23]如:

(4)及皇運初興,傅令陳表,仲卿、進喜踳駁佛僧。著論形于見聞,興言在于貶退。(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三《大唐高祖問僧形服有何利益琳師奉對事一》,T52,P381)

(5)至如“彽徊”誤為“遲回”,“彷徨”乃成“稽返”,“俾倪”代乎“隦堄”,“軾環(huán)”遂作“女墻”,“橋”書“矯”形,正斜翻覆,“幹”存“榦”體,樹木參差。若斯之徒,紊亂聲義,不加踳駁,何所指南?(唐·慧苑《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序》[24],A091,P312)

例(4),武德九年道士李仲卿、劉進喜分別著《十異九迷論》《顯正論》,因大臣傅奕陳表高祖,推崇道教,排詆佛僧。所謂“踳駁佛僧”顯指道教徒批評駁斥佛教及其僧徒。[25]例(5)乃華嚴高僧慧苑和尚為自己所著之《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所作序文,其文謂《華嚴經(jīng)》“文言舛誤正義難彰”,文字訛誤謬漏,以至“紊亂聲義”,必須加以“踳駁”即對經(jīng)文訛誤謬漏之處加以批評駁正才能顯示經(jīng)文大意。由此二例可見“踳駁”除常義“錯亂,駁雜”外,還有動詞“批評駁正”義。蓋“錯亂,駁雜”為“踳駁”,而治理“錯亂,駁雜”,撥亂反正,亦可謂之“踳駁”,反義相成,亦詞義引申之一端也。

返觀禪籍“摴駁”,與“踳駁”義正相符。尋繹文意,蓋謂真凈克文禪師機鋒俊朗,重行祖令,以本分手段勘驗禪僧,即使是“鶻眼龍睛”出格拔萃之禪徒,亦不免遭其批評駁正。如此解釋,頗為浹洽。

“摴”“樗”均可指“摴蒱”,古代博戲之一,我們頗疑“摴(樗)”當(dāng)為“踳”之借字。然查考《集韻》等韻書可知,“摴”(樗)為抽居切,徹母魚韻,上古屬端組魚部;“踳”有“尺尹切”“尺兗切”二讀,分別為昌母準韻和昌母狝韻,上古屬章組文部或元部,聲相近而韻較隔[26],但也不能排除方言中“摴”“踳”相通的可能。王志平、孟蓬生、張潔認為:“魚部字與歌、月、元部字還有著密切的同源關(guān)系,如:于(云魚)、爰(云元);語(疑魚)、言(疑元);如(日魚)、然(日元)?!?sup>[2](P268)董志翹也指出,出土簡帛醫(yī)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冶”字當(dāng)即“研”字之借,“冶”以母魚部,“研”疑母元部,魚元相通。[3]可見“摴”“踳”之通借亦不無可能。

參考文獻:

[1]秦越.《古尊宿語錄》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6.

[2]王志平、孟蓬生、張潔.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方言地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

[3]董志翹.淺談漢語史研究中三重證據(jù)法之應(yīng)用[J].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17(1).


[1]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日僧無著道忠中國禪籍語言研究論考”(項目編號:17BYY023)的階段性成果。

[2]雷漢卿(1962~ ),男,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學(xué)。李家傲(1990~ ),男,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史。

[3]括號內(nèi)文字為“評唱”類著作的“著語”,是著者對公案、拈古、頌古等所作隨文按語。

[4]對于《空谷集》公案和頌古之間的“著語”(如此例“赤諱白誺”),《禪宗全書》第86冊《空谷集》題為“義青頌古,子淳著語,從倫評唱”,以著語為投子義青之法孫北宋丹霞子淳所作,而非從倫自著。今人楊曾文也認為《空谷集》之“著語”為子淳作,見《宋元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第663頁。筆者案:《卐續(xù)藏》第117冊《空谷集》(臺北新文豐版)只題“義青頌古,從倫評唱”,未涉及丹霞子淳。一般而言,“評唱”類著作,評唱者即是著語者,不知學(xué)者有何依據(jù)判定《空谷集》著語者為子淳而非從倫。從《空谷集》評唱和著語的語言來看,其用語顯然承襲其師萬松行秀,具有鮮明的元代語言特色,當(dāng)為從倫自作而非子淳所為。具體考辨,擬另文討論,此容不具。

[5]癡,原作“如”,此據(jù)華學(xué)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648~649頁改。

[6]《續(xù)修四庫全書》228冊,第292、29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誺”之“不知”義,尚未有定論。可參考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96頁、華學(xué)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第648~649頁。

[8]此據(jù)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第109頁。

[9]據(jù)《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八《萬松老人傳(附從倫)》:“林泉老人從倫者……著《空谷傳聲》《虛堂習(xí)聽》二書,評唱投子青、丹霞淳二公頌古?!?/p>

[10]誣賴、抵賴雖析為二義,然二義聯(lián)系緊密:抵賴,即不承認己過;不承認己過,則推過于人,亦即誣賴也,反之亦然。如下文所舉《竇娥冤》例,“賴”既指張驢兒誣賴竇娥殺人,也指張驢兒抵賴自己未曾合藥。

[11]明·臧晉叔編《元曲選》第754頁,四部備要本,上海:中華書局,1936。

[12]明·臧晉叔編《元曲選》,第327頁。

[13]表“誣賴”“抵賴”義的“賴”,學(xué)者或認為是“讕”之音轉(zhuǎn)。如《廣雅·釋詁》:“閑、誣,加也?!蓖跄顚O《廣雅疏證》認為“閑”即“讕”也,并說:“今人謂以罪誣人曰賴,即讕之轉(zhuǎn)也。又謂以己罪加于他人曰抵賴,即抵讕之轉(zhuǎn)也?!绷硗饪蓞⑿鞎r儀《“讕”“賴”和“無賴”的詞義關(guān)聯(lián)演變考》,《歷史語言學(xué)研究》第4輯,2011,第276~285頁;彭慧《“抵賴”芻議》,《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9第7輯。

[14]《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209頁,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15]《五燈會元》,蘇淵雷點校,第941頁,中華書局,1984。

[16]《乾隆大藏經(jīng)》第146冊,第383頁。清藏本作“竇八”為確,而中華書局本點校者未出校,或失察乎?

[17]《卐續(xù)藏經(jīng)》第138冊,第566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18]《卐續(xù)藏經(jīng)》第137冊,第415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19]此據(jù)王長林《禪語“君子可八”釋義商兌》,《語言研究》2015年第1輯。本文認同此說。

[20]《大正藏》第47冊,第748頁。CBETA(2016版)錄入此條時,已將“搏”校改為“摶”。又王勇對此問題有詳辨,可參《近代漢語方俗詞理據(jù)研究》第36頁,四川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5。

[21]王勇對“摶”之“猜”義,論述頗審,詳參《近代漢語方俗詞理據(jù)研究》第37~38頁。又雷漢卿等認為禪籍“摶猜”“摶謎子”二詞之“摶”具為“思量猜度”義,可參。詳見《禪宗文獻詞語訓(xùn)釋相關(guān)問題綜論》,《文獻語言學(xué)》第2輯,第122~136頁,中華書局,2016。

[22]《卐續(xù)藏經(jīng)》第118冊,第774頁。此序為任軒程袞作于崇寧改元(公元1102年)。

[23]此義《漢語大詞典》未收。

[24]此為慧苑自述。參見《中華大藏經(jīng)》第59冊、金藏本《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第424頁、高麗藏本《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音義》第487頁。

[25]《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三:“武德九年,清虛觀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猜忌佛法,恒加訕謗,與傅奕唇齒結(jié)構(gòu),誅剪釋宗。卿著《十異九迷論》,喜《顯正論》,仍托傅氏上聞天聽。”參見CBETA,T52,P382。

[26]上古音依王力所擬。中古正齒音章組聲母,王力歸為上古舌上音章組,與端組相近而不同;黃侃等將中古知組、章組歸為上古之端組。近代漢語中,知組、章組又合流為卷舌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