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五言古詩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任宰相。任相期間,不避利害,敢于諫諍,為中國封建盛世“開元之治”的出現(xiàn)作出了積極貢獻,后因李林甫進讒言而被罷相,黜為荊州長史。張九齡舉止優(yōu)雅、風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所作有《曲江集》。張九齡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襲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感遇[1]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2],桂華[3]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4],聞風坐[5]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釋】

[1]張九齡以《感遇》為題,作有五言古詩十二首,本書所選的為第一首和第七首。[2]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且枝葉下垂貌,《楚辭·七諫·初放》有“上葳蕤而防露兮”句。[3]桂華:即桂花,古代花、華二字往往相通。[4]林棲者:居住在深林中的人,指隱士。[5]坐:介詞,因為、由于、為著。

【語譯】

蘭葉在春季茂盛紛披,桂花在秋天皎潔璀璨,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啊,共同形成了美好的季節(jié)。有誰知道那些棲居在密林中的隱士,聽聞此事而與蘭、桂互相欽佩呢?因為他們知道草木有自己的愿望,何必貪求美人來攀折?

【賞析】

所謂“感遇”,就是感懷自己的遭際、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唐詩中以此為題者很多,比如陳子昂有《感遇》詩三十八首、李白有《感遇》詩四首、柳宗元有《感遇》詩二首,等等。張九齡的十二首《感遇》均為五言古詩,細細品味其中意趣,主要以抒發(fā)理想、自詡清高為主,而感傷遭際的內(nèi)容約略隱含其中,卻并非主流。

本詩是他的第一首《感遇》詩,以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之手法,把自己比擬為春蘭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欣欣向榮,既茂盛而又皎潔,只求保持“本心”,而并不求他人的理解,更不求他人的薦舉??鬃釉f“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求別人理解,只育個人品德,這是很好理解的,但對于不求他人薦舉——也即詩中“何求美人折”句——所表現(xiàn)的則非儒家意趣,而是道家的隱者之志。詩中也很明確地出現(xiàn)了隱士形象——“林棲者”,說隱士和蘭、桂“相悅”,也就是說隱士和蘭、桂的志趣、品德是相同的,更進一層來說,也與詩人情投意合。詩人既以蘭、桂自況,也自命為隱士,不求他人賞識、薦舉,因此這里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權(quán)貴。

張九齡弱冠即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nèi)輕外的風氣,并且選官應(yīng)重賢能,不循資歷。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風順,曾被外放,也一度因理念與主政者不和而辭官歸鄉(xiāng),年過四十才再次回到都城長安,受到宰相張說的賞識,張說罷相后再受牽連而被外放,為相后再遭李林甫進讒言而罷——這首詩正是作于他罷相后,因仕途不如意而自剖心曲,自詡高潔,言不必“美人折”。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內(nèi)道,達則出仕,兼濟天下,退則深隱林泉,這是非常普遍的思潮,非獨張九齡為然。

張九齡的《感遇》詩中,這種隱士風味非常濃厚,也并非獨此一篇。

其七

江南[1]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2]地氣暖,自有歲寒心[3]。

可以薦嘉客[4],奈何阻重深[5]。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1]江南:指長江以南地區(qū)。今謂之江南,古謂之江東,古代的江南包括今天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和湖北的江南部分,范圍非常廣大。[2]伊:指代詞,這里指“那個地方”。[3]歲寒心:語出《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崩钤佟秷@中詠橘》也有“自有凌冬質(zhì),能守歲寒心”句。[4]薦嘉客:薦意為奉獻,這里的“嘉客”指君王,因江南丹橘一向為貢品,故有此說。[5]重深:指重山深水。

【語譯】

江南的紅橘啊,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依舊蒼翠碧綠,這難道是因為那里地氣溫暖的緣故嗎?不,是橘樹自有凌冬傲雪的高潔品性。想要把紅橘奉獻給君王,卻無奈山高水長,阻隔了道路。萬物的際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天道循環(huán)之理難以洞徹。不要再徒然地說什么種桃種李吧,難道橘樹就沒有濃蔭了嗎?

【賞析】

此詩詠物,并以述志,仍是“香草美人”的手法。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曾說:“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諂倭……”詠橘自況,始于屈原所作《橘頌》,其開篇即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張九齡這首詩很明顯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響。

張九齡罷相后,被貶為荊州長史,人在楚地,見“丹橘”這一楚地繁茂的植物,并思屈原《橘頌》,乃作是詩。江南地暖,所以橘樹經(jīng)冬不凋,但詩人卻推翻此尋常之理,說橘是因為“自有歲寒心”才終年蔥郁的?!翱梢运]嘉客”,他以“丹橘”自況,是說自己仍有報效君王之心,但奈何“阻重深”,山高水長,又兼奸惡小人蒙蔽,估計是再沒有重返朝廷的機會了。此詩與“蘭葉春葳蕤”不同,字里行間并沒有徹底灰心喪氣,因而求為隱士之意,但頹唐的情緒仍然是很濃厚的,遂將個人遭際歸之于命運,并說天道“循環(huán)不可尋”,自己無法了解天道,無法把握命運。

唐人愛桃李,詠桃詠李之詩不勝枚舉,故而此詩結(jié)尾即以桃李來對比橘樹,說橘樹亦有濃蔭,豈獨桃李為然。很明顯,這里張九齡是用桃李來比喻朝中官僚,說君王只信任李林甫等朝官,而不識他這種被貶于楚地之人亦有報國之心、定國之才。與第一篇《感遇》的結(ji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相同,都是自抒懷抱,總結(jié)全詩之言。唐朝中前期的五言古風仍延續(xù)著六朝風格,結(jié)構(gòu)布局比較簡單,基本上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但結(jié)句總要總括全盤,才不顯得松散。張九齡十二篇《感遇》大抵如此,觀其結(jié)句,即可見其所抒之情之志了。

【擴展閱讀】

感遇之四

唐·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cè)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這首詩與“蘭葉春葳蕤”一樣,也有著濃厚的隱逸思想。“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很有莊子況味,而“今我游冥冥”就是指遁世隱居,從而“弋者何所慕”,自然不受俗世的攻擊。

唐詩常識

唐詩可以粗分為古詩和格律詩兩大類。格律詩主要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六種,對于格式、平仄、韻腳、對仗都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但并不是說古詩對此就毫無規(guī)則,可以恣意妄為了,而只是規(guī)定不那么嚴格,并且一定程度上允許變通而已。如張九齡的十二首《感遇》就是標準的五言古詩,有四句的也有五句的,各首詩長短各不相同,可見古詩對全詩字數(shù)并無嚴格要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