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說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唐朝最負盛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人稱“詩仙”。
李白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寫詩干謁權貴,但未得回應。直至天寶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風采名動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愛。但玄宗只是待其為文學弄臣,這使志向高遠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權貴的讒言,他在京僅三年即棄官而去,繼續(xù)漫游生涯?!鞍彩分畞y”爆發(fā)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為國效力,但李璘因與唐肅宗爭位而敗死,李白受到牽連,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去世。
李白為人灑脫不羈,傲視權貴,他的詩歌也鮮明地反映了個性,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形式多變、種類浩繁,想象奇特、氣概豪邁、情緒激昂,開創(chuàng)了唐詩一大高峰。從藝術成就來說,他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意隨性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以表達無盡的情思。賀知章初見即贊其為“謫仙人”,杜甫寫詩稱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詩的高峰向來“李、杜(甫)、白(居易)”并稱,李白占其魁首。
下終南山過[1]斛斯山人[2]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3]所來徑,蒼蒼橫翠微[4]。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5]。
綠竹入幽徑,青蘿[6]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7]。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8]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9]共忘機[10]。
【注釋】
[1]過:拜訪。[2]斛斯山人:斛斯為姓,山人即山間之人,指隱士,杜甫有《過斛斯校書莊二首》,或說即同一人,名斛斯融。[3]卻顧:回頭觀看。[4]翠微:山色青翠,也可指代山,《爾雅·釋山》說:“(山)未及上,翠微。”楊慎注:“凡山,遠望則翠,近之則翠漸微,故曰翠微也?!盵5]荊扉:即柴扉,用竹木制成的籬笆門。[6]青蘿:即女蘿,又名松蘿、兔絲,為地衣類植物。[7]揮:原指倒去殘酒,這里是飲酒之意。[8]河:這里指銀河。[9]陶然:酒醉后閑適歡樂貌。陶淵明《時運》有“揮茲一觴,陶然自樂”句。[10]忘機:語出《列子·黃帝》,說海上有人喜愛鷗鳥,每日乘舟與鷗鳥共娛,后其父囑其趁機捕獲鷗鳥,鷗鳥見其存有“機心”,再不肯飛下?!巴鼨C”即拋棄機心,是說把記掛得失榮辱的巧詐之心全都忘記了。王勃《江曲孤鳧賦》有“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句。
【語譯】
黃昏時我從青翠的終南山下來,山間有明月陪伴我的回程。轉頭再看來時的道路,只見昏暗的綠色充滿了山巒。與好友攜手回到鄉(xiāng)舍,小童兒前來打開柴扉。碧綠的修竹啊直通幽深小徑,青色的絲蘿啊攀扯著行人的衣襟。終于可以暫時休息一下了,我們高興地交談,還取出美酒來痛飲一番。仰天而歌,伴著松間風聲陣陣,一曲歌罷,又見天上銀河,星辰黯淡,天色將明。我們都已經(jīng)醉了啊,也都無比的歡樂,如此賞心樂事之中,誰還會想起那些凡塵里的榮辱巧詐呢?
【賞析】
五言古詩以魏晉南北朝為其高峰,到唐代,形式、句法都已經(jīng)很純熟了。唐代前中期的詩人作五言,大多追慕前朝,文辭頗為古雅,但李白所作則吸收了當時口語,要顯得曉暢通俗得多,觀此詩即可見其一斑。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都長安南面五十里,唐代士人很多借隱居為名在此待價而沽,故有“終南捷徑”一說,這捷徑,指的就是做官的捷徑。杜甫曾作《聞斛斯六官未歸》和《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與此詩所指“斛斯山人”,或指同一人,則此人后來出仕,做了“校書”,或許其早前隱居終南山,也是欲攀此捷徑吧。李白此詩作于天寶三載(744年)春季,當時其已出仕長安,但投閑置散,只是做玄宗的文學弄臣而已,他有志難伸,而又向往祖國大好山河,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些情感都在詩中有所反映。
唐詩常識
格律詩對于對仗的有無、位置,乃至平仄、詞性,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古詩中亦常見對仗,但要求就要寬松得多。如李白此詩中“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一聯(lián),倘若置于格律詩中,破律之處便甚多。比如“入”、“拂”皆為仄聲,仄聲相對不妥,“幽”、“行”皆為平聲,平聲相對亦不妥;“幽”為形容詞,“行”在這里指行人,是名詞,相對亦不工。當然,格律詩中的對仗也分工對和寬對,也允許部分放寬要求,對于此聯(lián)來說,或可不論詞性之誤,但平仄之誤則是逃不脫的。
開篇即寫登山而歸,拜訪斛斯山人,攜手引入其家?!吧皆码S人歸”句,既是寫景,同時也說明自己孤身一人,所伴唯有山間明月而已。在此種孤清的氛圍下,得遇友人,自然是非常興奮的,因而“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前四句寫山,寫月,中六句寫“田家”,有“綠竹”、“幽徑”、“青蘿”,這正反映了詩人對壯麗山河的依戀和對田園隱士生活的向往。末四句再寫“松風”,寫“河星”,正見宇宙寥廓、自然優(yōu)美,相較之下,那些朝堂上的齷齪事、仕途中的坎坷,全都不足道也,故謂“陶然共忘機”。這里的“忘機”,要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理解,詩人所欲忘的并不僅僅是榮辱、機巧,而是整個紅塵俗世,是凡人在紅塵中輾轉掙扎的苦痛和悲哀。但言稱“忘機”,卻正因其難忘,唯與友人痛飲,于酒醉陶然之際,才勉強可以暫時放下而已。其放下便見喜,但內(nèi)中所隱含的難以放下,卻更見悲哀。
李白志向高遠,但因為個人性格、能力和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其志卻總難伸,他的狂歌縱酒,往往是為了抒發(fā)內(nèi)心的悲哀和塊壘。其詩大多色調(diào)明快,但唯有從此明快中能體味到內(nèi)在的黯然,才能真懂了李白詩。
【擴展閱讀】
聞斛斯六官未歸
唐·杜甫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錢。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荊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煙。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
杜甫這首五律也寫一位姓斛斯之人,此為僻姓,而李白、杜甫幾乎同時,故疑此“斛斯六官”和“斛斯山人”實為一人也。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1]。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2]影,行樂須及春[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4]游,相期[5]邈云漢[6]。
【注釋】
[1]相親:親近之人。[2]將:與、和,作平聲。[3]及春:即趁著,春是指趁著春光大好之際。[4]無情:這里是“忘情”之意。[5]相期:相互期約。[6]云漢:原指銀河,后借指高空。張九齡《奉和圣制途經(jīng)華山》有“萬乘華山下,千巖云漢中”句。
【語譯】
我在花間,獨自一人飲一壺酒,沒有旁人可以親近共飲,只好舉杯邀請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湊成三人。然而明月并不懂得飲酒,影子也徒然地跟隨著我的身體行動。無奈之下只好陪伴著明月和影子,因為必須趁著這大好春光及時行樂啊。于是我歌唱之際,明月似在天上傾聽、徘徊,我舞蹈之際,影子也隨著舞蹈而凌亂。清醒的時候,我們一起把酒言歡,喝醉以后,也便各自分散。且忘記自身、明月和影子之間的區(qū)別吧,我們永遠結成同游之伴,共約在那縹緲的天上重逢共歡。
【賞析】
李白常云“忘機”,其實并不能忘,也云“忘情”,卻也難以如愿。此詩即說忘情,希望能夠遺忘自己和自然之間的分別,從而也遺忘自己的種種孤寂、痛苦,雖字里行間自能見其忘不得,但仍以“相期邈云漢”作結,將這份期盼、奢望一直延續(xù)到最后。
以《月下獨酌》為名的五言古詩,李白共作了四首,此為其一。第三首中有“三月咸陽城”句,或以為皆在長安作,其實這四首詩雖然同題,卻未必都作于同一時期。但李白之入長安,不合于歌舞升平、奢靡腐化的朝廷,由此而自感孤寂無依,乃作此詩,倒也是說得通的。
本詩開篇即寫孤寂,乃至“獨酌無相親”,只好一個人喝悶酒。李白好飲,曾自稱“酒中仙”,但孤清正在心頭,孤酒自然難飲,于是他放縱奇特的想象,要把明月和影子全都邀請來,“成三人”,一桌共歡。
這是醉話,卻也是李白詩中慣??梢姷暮翢o羈絆的浪漫風采。此詩可作兩樣讀,或者都落于實處,則只見一孤清人做妄語而已,或者隨著詩句放縱思緒,將一切落于虛處,則可見一神仙般人物與自然的契合。“月既不解飲”又如何?“影徒隨我身”又如何?但求及時行樂,自然人即月,人即影,月和影也都變得有思想、有活力起來。所以明月能因詩人之歌而徘徊,影子也隨詩人之舞而零亂,這并非詩人醉時的想象,而是他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投射到了外物上,“同交歡”即與自然并合為一,“各分散”則又回歸現(xiàn)實世界。
“無情”即“忘情”,忘記自己為人,而月亦忘其為月,影亦忘其為影,從此人、月、影契合為一,可永遠同游。同游在何處呢?自在那“邈云漢”之上,如登仙界,從此忘卻人間種種煩惱、苦悶。
讀李白詩,見其豪縱是第一層,見其豪縱下的苦悶是第二層,而從此苦悶再回歸于無拘無束的豪縱,又是第三層。第一層是表象,第二層是真實,第三層則是詩人內(nèi)心的渴望和憧憬。此詩之眼,便在“行樂須及春”句,此春既可理解為真實的春光、春色,也可以理解為美好的青春,不能辜負此青春歲月,須及時行樂才得人生之真諦。李白詩中多有及時行樂語,但這并不是簡單的逃避或享樂,而是對人生的大熱愛,對現(xiàn)實的大期望,詩人認為任何時候,不管受了怎樣的磨難,不管沉淀了怎樣的苦痛,也必須以樂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李白好酒,正是為了在酒醉中追尋這種似真似幻,雖百折而不改其樂的感悟。也正因此,他才會有“詩仙”之號。杜甫號“詩圣”,這“圣”字是說他的地位,說他的作品格調(diào),而李白并不號“詩王”,人獨以“仙”名之,這個“仙”字說的是他的風格,他的追求,他的飄逸無蹤。
【擴展閱讀】
月下獨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詩有寫事、摹景,也有純粹的說理,各自皆可達成抒情的目的。比如“花間一杯酒”基本上就屬于寫事(獨飲之事),而這首“天若不愛酒”則以說理為主,以抒發(fā)詩人不合流俗,借酒嘲世之情。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1]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2]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3]?
【注釋】
[1]燕(yān)、秦:皆為古國名,燕地即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等地,秦地即關中地區(qū)。[2]懷歸:即想家,思歸。[3]羅?。航z織的帳幔,這里是代指女子的閨房。
【語譯】
燕地的青草如同碧綠絲絨,秦地的桑樹低垂著綠色枝杈。當你想家的時候,也正是我愁腸欲斷之時啊。我并不認識春風,它為何要進入我的閨房來呢?
【賞析】
這是一首“代言體”詩。所謂“代言體”,即不以詩人本身為詩的主角,而以他人、他物作為主角,并用第一人稱來創(chuàng)作?!按泽w”詩種類很多,其中最大一類就是代閨中女子言之,這大抵因為士人之所思所想,自有士人自身來寫,平民之所思所想,可在對話中獲得,而閨中女子之所思所想,詩人只好自代而言之了。此詩即代作閨中人語,此女所思,當為遠戍的丈夫。
開篇“燕”是丈夫所戍之地,唐代燕地再往北、往東,有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雜居,亦可算是邊疆,故以“燕”代指邊境,以身在燕地代指遠戍。上句即“燕”,下句對“秦”,秦指關中地區(qū),也即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唐朝的腹心地區(qū),此女身在秦地,其意即身在中原、后方。燕、秦二名來自春秋戰(zhàn)國,燕在極東北,秦在極西,以此相對,也可見夫婦所隔之遙遠。
燕地則言“草如碧絲”,是春草尚幼,以見春來之遲;秦地則言“桑低綠枝”,是桑樹綠葉已極繁茂,竟使枝杈低垂,以見春來之早。這里又以春來的早晚,更深一層說明相隔之遠,以及兩地風物之大相徑庭,如在異國??墒撬綦m遠,其心卻一,丈夫思家之日,正妻子因思念而斷腸之時。首兩句將位置遙遙宕開,中兩句再將情感并合為一,互為比對,又互為照應。結句則怨春風,然則因何而怨呢?正因夫婦兩地分隔,妻子正自斷腸,又如何能體味到春風帶來的春天的美好和可貴呢?故云“春風不相識”,以見四季時序之按時而移,更不知人世之哀愁,襯托得此哀愁更深刻、濃郁。
唐詩常識
詩句多兩兩相對,單句或三句則較少見。一般偶數(shù)句押韻,首句也偶有押韻的,比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首句不入韻,而此詩中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則首句入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