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甫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杜甫

【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生于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曾擔任過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而被貶為華州參軍,后辭官歸隱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薦其為屬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節(jié),兩年后他離開奉節(jié),輾轉流離于江陵、衡陽一帶,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經“安史之亂”,深知民間疾苦,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畢見于作品之中。青年時代他亦懷抱大志,與李白等人交游,詩風較為明快、恣意,中年后則變?yōu)槌劣纛D挫,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此被譽為“詩史”。尤其在律詩上,他表現出了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后人也因而贊其為“詩圣”,詩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詩人元稹評價說:“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詩經》里的國風)、騷(屈原的《離騷》),下該沈(沈佺期)、宋(宋之問),言奪蘇(蘇味道)、李(李嶠),氣吞曹(曹操)、劉(劉備),掩顏(顏延之)、謝(謝靈運)之孤高,雜徐(徐陵)、庾(庾信)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p>

望岳

岱宗[1][2]如何?齊魯青未了[3]。

造化[4]鐘神秀[5],陰陽[6]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7],決眥[8]入歸鳥。

會當[9]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岱宗:即岱岳,泰山的別稱。[2]夫:語氣助詞。[3]了:盡。[4]造化:創(chuàng)造化育,指自然界?!肚f子·大宗師》有“今以一天地為大鏟,以造化為大冶”句。[5]鐘神秀:鐘即萃集,神秀指秀美而有靈氣。[6]陰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7]曾云:一作“層云”,這里“曾”通“層”。[8]決眥:眼角裂開,這里是指睜開眼睛觀望。[9]會當:終要,含有必將之意。

【語譯】

泰山是什么樣子呢?就在那齊魯之地,延綿不絕,蒼翠蔥郁,無窮無盡。天地造化萃集于此,使它如此秀美而又富有靈氣。山北為陰,昏暗晦暝,山南為陽,明朗清亮,如同分割開的兩個世界一般。山間的層云,使我心胸激蕩,暮歸的飛鳥,如同投入我大睜的雙目之中似的。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巔啊,縱目四望,群山都變得如此矮小。

【賞析】

杜甫先后作過三首《望岳》詩,這是第一首,所望者為東岳泰山。第二首亦為五言古詩,所望為南岳衡山,第三首為七言律詩,所望為西岳華山。此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據說是杜甫赴兗州省親,途中壯游齊魯山水時所作。這時候他還不到三十歲,正當青年,后兩首《望岳》則據說分別創(chuàng)作于中年和老年時代,故而所表現出來的心態(tài)都截然不同。

由此詩可見,杜甫青年時代遨游山水,與李白等人交游,再加之少年心性,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偏向簡潔明快,亦包含有無限的豪情,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雖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行文風格,但就內涵而言,則受李白影響甚深。

首句開門見山,“夫如何”三字雖然簡單,卻似隱含傲氣,堂堂泰山如何,要待我來評價、分說。繼而說齊魯之地延綿不絕的青翠,即為泰山之形貌了,其為造化“神秀”所薈萃,山之陰陽,分割“昏曉”,一言即將山南山北、陽處陰處,俱現筆端,形成一幅崚嶒奇絕的宏偉畫圖。眼前之景述罷,再將自身代入,層云如從胸中生出,歸鳥似入“決眥”,是將自然與自身同化,見我即山,而山即我。有此一層含義在,后面“一覽眾山小”之意便呼之欲出了。

《孟子·盡心》中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贝嗽娊Y末兩句即由此化出?;蛑^詩人于此盡顯傲氣,自比岱岳,傲視群峰,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正如《孟子》所云,此處“小天下”是見天下為小,而非天下自小,孔子登上泰山,使得眼界開闊,才能“小天下”。詩人在此也是同義,故云“會當凌絕頂”,只有登上高處,才能“一覽眾山小”,人必須不斷地向上攀登,開闊了眼界,才能察知世間真相。照應前面兩句,他確實在以岱岳自況,但并非傲視群倫,妄作豪縱之語,而是在勉勵自己在學術上、心性上,都要繼續(xù)努力去追索。正如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所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唐詩常識

唐朝以前的詩人作詩押韻,多按當時語言,因為語音的流變,今天讀起來,很多顯得并不入韻,比如杜甫《望岳》其三押尊、孫、盆、門和源字。后來宋人依據唐詩押韻的規(guī)則,作成《平水韻》等韻譜,作詩皆按譜押韻,距離當時的口語就已經有一定距離了,逮元代中原音大量摻入胡音,距離就更遠。所以詩韻不同于詞韻,雖然詞韻亦以詩韻為本,只是簡單地將部分韻部合并,允許通押而已。詩韻更不同于曲韻,曲韻變化更大,與詩韻、詞韻大相徑庭。

【擴展閱讀】

望岳其三

唐·杜甫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如兒孫。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西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泰山雍容,華山險峻,所以杜甫這首描寫華山的《望岳》中便有“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之句,其風味與“岱宗夫如何”截然不同。

贈衛(wèi)八處士[1]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2]。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3],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4]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5]。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6]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注釋】

[1]衛(wèi)八處士:生平不詳,姓衛(wèi),行八,故稱“衛(wèi)八”。唐人最重排行,往往對別人只稱堂兄弟間的大排行而不稱名。處士是指隱居不仕的士人。[2]參(shēn)與商:指參星和商星,二者在夜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以喻彼此對立、不和睦,或親友隔絕,不能相見。陸機《為顧彥贈婦》有“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句。[3]父執(zhí):指父親的朋友,語出《禮記·曲禮上》,有“見父之執(zhí)”句,孔穎達疏:“謂執(zhí)友與父同志者也。”[4]間(jiàn)黃粱:黃粱是粟米名,即黃小米,古代中原地區(qū)常以黃粱為主食。間指間雜。[5]觴(shāng):古代飲酒之器皿。[6]故意:即舊意、故人之情。

【語譯】

人生聚少離多,時常難以相見,就如同天空中運轉的參星和商星一般。今晚究竟是何等良辰啊,我們竟能再次相聚于燭光之下。青春年華、少壯時代,又能夠有多長呢?如今各自都已白發(fā)蒼蒼了。尋訪舊日友朋,半數都已去世,你我得以重逢,不禁熱情澎湃。

誰能想到分別二十年后,再能登入你家的廳堂呢?想當初別離之際,你還沒有結婚,仿佛突然之間,兒女都已成行。他們態(tài)度端莊地向父親的朋友行禮,詢問我從何處而來,相互間問答還未完畢,你已經讓他們去張羅酒宴了。他們冒著夜雨剪來春天的韭菜,精心烹制,還配上新煮得的黃粱米飯。主人說難得會面,因此連連勸酒,一口氣痛飲了整整十杯。連飲十杯也不覺醉啊,只因我感念你的故人之情實在太深厚了。明朝我們又將分別啊,從此相隔重重山巒,又使人倍感世事的渺茫難測。

【賞析】

此詩非只敘故人重逢、驚喜之情,內中蘊含有濃厚的亂世之嘆。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季,杜甫回洛陽訪親后返回任所華州,于此際途經蒲州,得遇少年時好友衛(wèi)八,于是有感而發(fā)。全詩平易流暢,不故作曲折語,乃是杜甫五言古詩中的一流佳作。

此年杜甫四十八歲,將屆老年,倒推二十年(虛數,當為二十多年),正自青春年少時曾與衛(wèi)八相會,所以說“昔別君未婚”。一眨眼二十多年過去了,詩人因而感嘆“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而昔日尚未成婚的衛(wèi)八,如今“兒女忽成行”。古人雖壽數較短,但詩人此時尚不到五十歲,同齡的親朋故舊卻已大多不在了,這并非常理,“訪舊半為鬼”之句,從表面上來看,是難以索解的。但我們要考慮到此時正當“安史之亂”,離亂之際,舊友紛紛辭世,也便不奇怪了,這便是詩中隱含的對亂世的悲嘆。全詩從始至終,都蘊含著這種亂世之嘆,開篇先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繼而到“訪舊半為鬼”,再到“主稱會面難”,結句則云“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詩人對自己和友人,乃至國家的前途,都充滿了深深的憂慮,只覺昏暗難明,渺茫難測,乃有是語。

唐詩常識

詩語不同于常語,因為節(jié)奏、押韻、對仗等的需要,經常會運用一些違反常規(guī)語法的省略、倒裝等修辭,倘不對應上下句,是很難索解,甚至造成歧義的。比如此詩中“新炊間黃梁”一句,就是“間黃梁新炊”的倒裝,聯系上句“夜雨剪春韭”,則前言菜,此言飯,是指菜蔬之間,雜以新煮得的黃粱米飯。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1]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2],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3],萬事隨轉燭[4]。

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

合昏[5]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6]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良家:指高貴人家,古人以奴仆及倡優(yōu)隸卒為賤民,相對的平民和官宦人家,就屬良家。[2]喪亂:別本作“喪敗”,這里是指“安史之亂”。[3]惡(wū)衰歇:指厭惡衰敗之家。[4]轉燭:燭火隨風轉動,以喻世態(tài)反復無常。[5]和昏:即合歡樹,又名絨花樹、夜合花——因其復葉晝開夜合故名夜合。[6]掬(jū):指兩手相合捧物。

【語譯】

有一位絕代佳人啊,獨自隱居在空曠的山谷里。她說自己本是好人家的女孩兒,如今卻身世飄零,被迫居住在山林之間。這都因為當年關中地區(qū)遭逢戰(zhàn)亂,她的兄弟全都遇害了,就算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最終連遺骸都無人收殮。世態(tài)炎涼,衰敗的家族總會遭人厭棄啊,就如同風中的燭焰一般變幻無常。她的丈夫本是輕薄之人,因此而遺棄了她,另娶一位如玉般美女為妻。合歡樹葉還知道應時而卷舒,鴛鴦鳥也不會獨自歇宿,但世人只見新人的歡笑,誰又能聽到舊人的啼哭?那舊人仿如泉水,在山間是如此清澈,離開山后就變得渾濁了啊。

侍女才賣掉珍珠回返,又扯下絲蘿來修補茅屋。這美人無心梳妝,摘下花朵來卻不插在鬢邊,她甘于清貧,采集的柏枝用兩手都無法抱攏。天氣寒冷,她的綠色衣衫仍如此單薄,夕陽西下,她依然倚靠著修長的竹子,若有所待。

【賞析】

當初李延年向漢武帝吹噓自己的妹妹如何美貌,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唐人避李世民諱,遂改“絕世”為“絕代”,而杜甫此詩,就寫的是一位“絕代佳人”。

此詩內涵相當豐富,細品之可得三重含義。其一,是感慨喪亂。這位絕代佳人本“良家子”,而且兄弟都做高官,本應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中生活,卻因安史亂起,“兄弟遭殺戮”,使得家族衰敗,進而輕薄的丈夫也拋棄了她,致使她無家可歸,只能隱居山林。這位佳人隱居后的生活是非常清貧的,“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她自己也“天寒翠袖薄”,似連冬衣都置辦不起。戰(zhàn)亂使一位宦門貴婦淪落至此,那么小民百姓所罹之苦將更勝千倍百倍了。

詩中第二重含義,是說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佳人為何被逐?并非因為年老色衰,也不是夫妻情感破裂,而僅僅因為“世情惡衰歇”。她做官的兄弟都死于戰(zhàn)亂了,娘家已無靠山,所以才被丈夫遺棄。由此可見,她的丈夫當初接受這段婚姻,非關感情,甚至也不是看中了她的美貌,而只是看中她的家世,想要攀附她娘家的權勢而已。進而可知,“新人美如玉”,身后也定有新貴撐腰,才能新人換舊人。所以說“萬事隨轉燭”,世事就像風中燭焰一般難以預測。

唐詩常識

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大類聲調,后三類又可統(tǒng)稱為“仄聲”,所謂押韻,就是指壓同一韻部和同一聲調的字眼。隨著語音的流轉,到宋詞中,上、去已可通押,平聲與上、去聲偶爾可通押,元代入聲逐漸消失,散入平、上、去三類。簡單來說,如今普通話中一、二聲即略同于古平聲,三聲略同于古上聲,四聲略同于古去聲,入聲則只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杜甫此詩即壓入聲,而如今“谷”變三聲,“木”變四聲,“哭”變一聲,“濁”變二聲,再沒有入聲的痕跡了。

詩中第三重含義則是傳統(tǒng)的“香草美人”之喻,杜甫是以美人自況,雖然遭遇離亂,雖然遭到拋棄,卻依然夙心不改,仍然懷有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所以美人“幽居在空谷”,一方面甘于清貧,一方面若有所待,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安砂貏佑洹?,是說自己的節(jié)操如柏樹一般凌霜傲雪,經冬不凋,“日暮倚修竹”,則見其渴盼再能為國效力之心。詩人以一生動的棄婦形象,暗喻雖百折而不回的落魄士人的心態(tài),一如《離騷》的結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夢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1]。

江南瘴癘[2]地,逐客[3]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4],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注釋】

[1]惻惻(cè):指悲痛。[2]瘴癘(zhàng lì):指因染受瘴氣(熱帶叢林中動植物腐爛后所生成的毒氣)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惡性瘧疾等病。[3]逐客:遭到放逐之人,這里指李白受李璘牽連而在潯陽下獄,不久被流放夜郎。[4]平生魂:這里指靈魂。

【語譯】

死別能令人無聲地悲泣,而生別更使我長久地哀傷。想江南那瘴氣彌漫、瘟疫橫行的地方啊,你一遭放逐便再無消息。如今老友明白我拳拳的思念之心,所以才進入我夢境來的吧。只怕這并非你的靈魂,路途遙遠,生死難測。當你的靈魂到來之際,楓葉猶然碧綠,尚未染霜而紅,當你靈魂返回之時,重重關隘是如此漆黑。想你身在羅網之中,又怎能生出翅膀飛來呢?醒來之時,月光照滿了屋梁,我還以為它仍然映照著你的容顏。江水如此之深,波浪如此遼闊,你可千萬小心,別被水中蛟龍給吞噬了啊!

【賞析】

李白、杜甫相差十一歲,但自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偶遇后,便一見如故,引為知交,但可惜翌年便分別,從此永訣。雖然長久不見,但杜甫始終懷念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身在秦州(在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聽聞李白被遠放夜郎(其時李白已遇赦而回),又有傳說他已于途中落水而死,為此而憂思輾轉,據說一連三夜都夢見李白,于是作了這兩首詩。

第一首《夢李白》主要描述夢境和抒發(fā)自己的思念之情,開篇就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意為:倘若真切地得到你的死訊,或許悲痛還會逐漸消退,但如今你生死不明,卻使我每日牽腸掛肚,哀傷總也難以消弭。夜郎在唐代為邊荒之地,因為中原人士不服當地水土,所以遭放逐者十不一回,杜甫因此才會懷疑李白已死或將死。他認為是李白死后,魂魄來入其夢,可是又不愿相信傳言的死訊,因此矛盾心理而哀傷更濃?!熬裨诹_網”,是將李白喻飛鳥,將其下獄遭逐,落入法網,比作飛鳥落入羅網,所以說“何以有羽翼”,你怎能插上翅膀飛到我這里來呢?千山萬水之間,兩位偉大詩人的心仍然緊緊貼在一起,而由此中也可看出,杜甫對于李白已死的懷疑,其實是相當深的,他并非不信,只是不愿去相信而已。

前敘夢境,“落月滿屋梁”則是醒后,月光中似仍得見夢中李白的容顏,所以說“猶疑照顏色”。在此半夢半醒,神思仍然恍惚之際,才有“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的奇特想象?!独m(xù)齊諧記》中說:“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曰:‘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倍鸥υ诖艘么说洌吧淅畎茁渌赖膫餮?,從中體現出他對李白的深切關心和思念。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1],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2]滿京華[3],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

[1]局促:原意為空間的狹小,這里借指時間緊促、急迫。[2]冠蓋:官員的冠服和車乘,這里是指代官宦。[3]京華:京城的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薈萃之地,故名。

【語譯】

浮云終日不停地飄浮,出外遠行的人啊,已經很久了還不見回來。我一連三個晚上都夢見你啊,足見你對我的深情厚誼。當夢中的你離去的時候,總是如此匆促,反復說明來一趟是多么不容易。江湖之上,風波頻發(fā),我真害怕你乘舟之時不慎落水啊。你出門之際搔一搔滿頭白發(fā),似在慨嘆平生志向難以達成。在這京城之地,到處都是達官顯貴,而只有你一人不容于流俗,獨自憔悴。誰說天網恢恢,公平無欺,為什么你反而獲罪呢?你一定會贏得千秋萬代的盛名啊,但恐怕只是寂寞的生后之事了。

【賞析】

《夢李白》其一只是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而已,這第二首則附著了更深刻的思想。開篇先以遠游以喻李白之被遠逐,再寫“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是和第一首基本相通的內容?!敖囡L波,舟楫恐失墜”,又是對李白落水而亡的傳言的懷疑,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含義相同。然而緊接著從“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開始,則轉而描寫李白的志向和風骨。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千古警句,短短十字,即將一位不合流俗、不與腐朽官僚同流合污的士人形象烘托于紙筆之間?!疤炀W恢恢,疏而不漏”之句,語出《老子》,本意是指作惡者必遭懲罰,用在這里,加以“孰云”二字,卻作了無奈、憤懣的反問:為什么那些“冠蓋”之人作惡多端,無益于國,卻仍然顯赫,似李白這般高潔之士反倒會罹入羅網之中呢?天意真的公平嗎?然后結句先作一揚,說“千秋萬歲名”,李白你一定能夠贏得千古盛名的??;繼而又作一抑,說“寂寞身后事”,只是盛名都在身后,你在生之時恐怕會歷經種種坎坷,難逃此等羅網吧。待等死后,寂寞無知,后世盛名種種,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是對不公世道的鞭笞,是對李白遭遇的同情,使得全詩從懷人、思友更上一個層次,充滿了悲天憫人的志士的情懷。

唐詩常識

格律詩例押平聲韻,偶有押仄聲韻的,屬于變格特例,古詩則既可押平聲,也可押仄聲。杜甫兩首《夢李白》就都押的是仄聲韻,其一所押為“平水韻”入聲十三職,其二押去聲四置。今天讀來,“憶”、“翼”已變第四聲,似可與“意”、“易”通押,但在當時,前兩字和后兩字的韻母發(fā)音是絕然不同的。所謂入聲韻,就是韻母多加一個塞輔音韻尾——今天普通話中仍保留有n、ng兩個輔音韻尾和i、u兩個元音韻尾,但塞輔音韻尾則沒有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