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維

唐詩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蘅塘退士 編;王景略 注


王維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父輩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jì)市),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于開元九年(721年)中進(jìn)士,旋任大樂丞,因故謫為濟(jì)州司倉參軍,后歸長安。“安史之亂”前,王維累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dāng)時官場感到厭倦和擔(dān)憂,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詩畫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很高,無論邊塞詩還是山水詩,各類主題皆有佳作,蘇軾贊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中后期詩作多描摹田園景物,再加上詩中濃厚的隱逸思想,上繼陶淵明、謝靈運(yùn),下開一代風(fēng)氣,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此外,他本人篤信佛教,詩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稱其為“詩佛”。

送綦毋潛[1]落第還鄉(xiāng)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2],不得顧采薇[3]。

既至金門[4]遠(yuǎn),孰云吾道非[5]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dāng)[6]浮桂棹[7],未幾拂荊扉。

遠(yuǎn)樹帶行客,孤村當(dāng)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

[1]綦毋(qí wú)潛:字孝通,唐代詩人,為王維之友。綦毋是雙姓。[2]東山客:指隱士,東晉謝安曾隱居?xùn)|山,乃有是典。[3]采薇:傳說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薇而食。薇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結(jié)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嫩莖和葉可做蔬菜,通稱“巢菜”、“大巢菜”或“野豌豆”。[4]金門:即金馬門?!妒酚洝份d:“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這里指代朝廷。[5]孰云吾道非:語出《孔子家語·在厄》:“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fā)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6]行當(dāng):將要。[7]桂棹:用桂樹做的船槳,這里是指代船只?!峨x騷》中有“桂棹兮蘭槳”句。

【語譯】

圣明時代是沒有隱士的,因為天下英才都將匯聚朝廷。就連如同隱居?xùn)|山的謝安一般的你啊,也不能再悠閑采薇而食,而要來考試應(yīng)舉了。誰想雖然參試,卻終落第,就此遠(yuǎn)離了朝堂,不禁自問:難道是我等的主張錯誤了嗎?想你遠(yuǎn)道而來,曾在江淮之間度過寒食佳節(jié),又在東都洛陽縫制春衣。如今我在長安道上擺下酒宴為你餞行,慨嘆志同道合的友人就要分別了啊。你將乘坐桂木為槳的舟船,不久又能推開家中的柴門。樹木綿延到遠(yuǎn)方,映襯著遠(yuǎn)行的你,西沉的紅日灑滿了孤峻的城池。我等的主張只是暫時得不到認(rèn)同啊,你千萬不要認(rèn)為知音稀少。

【賞析】

此詩開篇便見不凡,說“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表面上是頌圣,但隨即將綦毋潛比作謝安和伯夷、叔齊,這般人物卻偏偏落第,從而“金門遠(yuǎn)”,還懷疑是否“吾道非”,前后對比,則諷刺之意鮮明。同時這也是對友人的慰藉:不是你才學(xué)不夠啊,而是當(dāng)?shù)乐T君皆盲者也。

“江淮度寒食”兩句,或說是指友人歸去之路。但綦毋潛家在江西,倘若歸去,也該先經(jīng)洛陽,再赴江淮,況且后面還有“行當(dāng)浮桂棹”四句言歸去,未免重復(fù)。所以這兩句應(yīng)該是回想綦毋潛離開故鄉(xiāng),北上應(yīng)試之途,從“度寒食”再到“縫春衣”,可見整整一年過去了,但這離鄉(xiāng)的一年卻并未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被迫黯然返回。

此詩在慰藉友人的同時,還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巴呐c我違”,王維認(rèn)為綦毋潛和自己是志同道合者,那么綦毋潛落第而歸,也可反襯出詩人本身在朝中并不得意?!拔嶂\適不用”,與前“孰云吾道非”的主語不同,“吾道非”是綦毋潛的口吻,“適不用”則是王維本人的口吻,可見這“吾謀”是指王維和綦毋潛共同的謀,共同的主張、理念,然而卻不得用。詩人一方面安慰友人,吾謀只是“適不用”而已,將來還有機(jī)會,同時以“勿謂知音稀”為結(jié),再次說明自己和對方的志趣、主張相同。表面上此詩是為友人的遭際而慨嘆,其實詩人也是在自傷自嘆。

送別

下馬飲[1]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2]。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注釋】

[1]飲:這里為使動用法,指“請飲”,可讀作第四聲。[2]陲(chuí):指邊疆、邊界,引申為邊緣。

【語譯】

下得馬來,請你飲酒,問你要到哪里去呢。你回答說:因為不如意啊,所以要回到南山去隱居高臥。去吧,去吧,你就別多問了,且看那白云飄飄,永無止境。

【賞析】

此詩抒發(fā)了因為宦途坎坷而灰心失望,從而想要回鄉(xiāng)隱居的情思。詩作問答體,但誰問誰答,正不必細(xì)究,或許其實并沒有這番問答,而只是虛擬問答以述志而已。

詩中的“南山”當(dāng)指終南山,指代隱士居所,所以“歸臥南山陲”也并非簡單地離朝回鄉(xiāng),實有隱逸之志?!暗ツ獜?fù)問”兩句,或謂是問者所言,恐怕不確,倘此言出于問者,便不當(dāng)作“莫復(fù)問”,而當(dāng)作“我不問”或“莫復(fù)留”了。此亦為答者所言。“白云無盡時”是指山林之趣,用白云的悠游對比宦途的拘束,用白云的無盡對比人生的有限,重重哲理卻不明言,卻指物而比,頗有禪的意味。所以王維被稱為“詩佛”,并非妄語。

【擴(kuò)展閱讀】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曾作過多首送別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別本即名為《送別》,上面這首《送別》,也有名為《山中送別》的。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言簡意賅,抒發(fā)了對友人濃厚的眷戀相思之情。

青溪[1]

[2]入黃花川[3],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zhuǎn),趣[4]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5],澄澄映葭葦[6]。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7]上,垂釣將已矣[8]。

【注釋】

[1]青溪:沮水支流,在今天的陜西省勉縣東面,《水經(jīng)注》上說此水“其深不測,泉甚靈潔”。[2]言:發(fā)語詞,無實義。[3]黃花川:在今天陜西省鳳縣東北,似與青溪相通。[4]趣:通“趨”,指快步前行。[5]菱荇(xìng):指菱角和荇菜,都是水生植物。[6]葭葦:即蘆葦,又名蒹葭。[7]盤石:通“磐石”,指大石頭。[8]將已矣:就此罷了,這里指以此終老。

【語譯】

我每次進(jìn)入黃花川,都要追逐著青溪水前行。隨著山勢轉(zhuǎn)過千道萬道彎,其實才急行了不到百里而已。亂石當(dāng)中,水聲喧鬧,深密的松林里卻景色幽靜,只見菱角和荇菜隨波蕩漾,蘆葦?shù)褂吃谒?。我的心境向來悠閑,而清澈的溪水又是如此恬淡,還是留在這溪邊磐石之上,就此垂釣終老吧。

【賞析】

這是一首隱逸之詩,應(yīng)當(dāng)作于張九齡罷相以后,因為由此開始,王維在政治上趨向退縮無為,少年時的宏圖壯志日益消磨,詩中的歸隱之意也逐漸濃厚。詩明寫游溪,其實暗有所指,“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是說自己在宦途中歷經(jīng)種種坎坷,但卻并沒有什么成就和進(jìn)步,于是才萌生退隱之心。“聲喧亂石中”,仍接上以言俗塵之煩擾,但隨即“色靜深松里”,周邊的環(huán)境,更主要是詩人的內(nèi)心,卻逐漸變得平和起來。以此平和之心,驅(qū)策其雙眼,再看景致,便只有恬靜和澄澈,菱、荇隨波蕩漾,蘆葦?shù)褂乘小?/p>

唐詩常識

格律詩一般偶數(shù)句押平聲韻,奇數(shù)句則除首句可能入韻外,都以仄聲結(jié)尾,就此形成抑揚(yáng)頓挫的音樂美感。古詩對于各句尾字的平仄雖無嚴(yán)格要求,但詩人也往往為了形成鏗鏘節(jié)奏而無意識地作出特別安排。即以此詩而論,偶數(shù)句押上聲韻,都是仄聲尾,不必說了,奇數(shù)句則以川(平)、轉(zhuǎn)(仄)、中(平)、荇(仄)、閑(平)、上(仄)等字為結(jié),自然平仄相間,使得閱讀時起伏錯落,別有韻味。

七言寫景,往往顯得秾麗,五言則相對要清雅得多,此詩中間幾句,深切地反映出詩人確為寫景妙手,果然“詩中有畫”。再后寫“我心素以閑”,這其實是自欺欺人,觀詩的前半段,便不見閑,閑在其后,是逐漸產(chǎn)生的情緒。就此詩人發(fā)出喟嘆:人生如此無奈,坎坷如此重重,不如就此歸隱算了。傳說姜尚曾垂釣渭濱,后漢也有嚴(yán)光垂釣而隱,不肯出仕,故向來以垂釣來指代隱者?!皩⒁岩印比?,回味悠長,然而事實上王維始終在宦途中輾轉(zhuǎn),他并沒有真的去隱居,所有通達(dá)、謙退,也只反映在詩中,只是詩人萬般無奈之下美好的理想而已。

渭川[1]田家

斜陽[2]照墟落[3],窮巷[4]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5]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6]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7]。

【注釋】

[1]渭川:即渭河。[2]斜陽:別本作“斜光”。[3]墟落:即村落。[4]窮巷:別本作“深巷”,窮在這里也是深的意思。[5]雉雊(gòu):雉雞鳴叫,語出《禮記·月令》,有“雁北鄉(xiāng),鵲始巢,雉雊雞乳”句,鄭玄注:“雊,雉鳴也?!盵6]荷:肩負(fù),去聲,今可讀為第四聲。[7]式微:指《詩·邶風(fēng)》有《式微》詩曰:“式微式微,胡不歸?!笔轿⒓磁R近黃昏意。

【語譯】

斜陽映照著村莊,牛羊歸入深邃的街巷。村中老人想念著牧童,于是倚著拐杖在柴門邊等候。野雞鳴叫,麥苗茁壯成長,蠶正作繭,桑葉已很稀疏。農(nóng)夫扛著扁擔(dān)回來,相互親切地交談著。我因此而羨慕農(nóng)家閑逸的生活啊,悵然吟詠著《式微》之詩。

【賞析】

此詩筆觸簡潔,寫農(nóng)家田園之樂純用白描手法。鄉(xiāng)間黃昏時分,先寫斜陽落,再說牛羊歸,老人等待牧童歸來,農(nóng)夫已經(jīng)收工回家,間雜以麥苗生長、蠶已化蛹結(jié)繭,可知時令乃是夏季。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氛圍是閑適、平和的,這從牛羊自歸(牧童還未回來),農(nóng)夫“相見語依依”便可看出。然而詩人寫景,并非純粹歌詠農(nóng)家之樂,而是寄托自己的煩悶心情,暗起隱居之思,詩眼便在結(jié)句——“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詩·邶風(fēng)·式微》詠道:“式微式微,胡不歸。”天近黃昏,為什么不回來呢?詩人悵然而吟,其意是說:自己已近暮年,為什么還貪戀著俗世的繁華,不肯回歸自然,歸鄉(xiāng)而隱呢?

當(dāng)然,農(nóng)人辛勤勞作,生活未必有詩人所描寫的那般愉快、閑適,所以詩中所寫的只是農(nóng)村的表象而已,內(nèi)中究竟如何,并非詩人所愿見、愿聞、愿知,其悠閑的氛圍,純是詩人想象,為的正是引出結(jié)句。在王維看來,農(nóng)家之樂,更準(zhǔn)確點說是隱士之樂,要超過仕宦無數(shù)倍,所以衷心艷羨。就此而產(chǎn)生了這首清雅的詩篇,同時也類似一幅淡墨山水畫。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1]。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2],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3]無是非[4]。

當(dāng)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5]鄰家子,效顰[6]安可希[7]?

【注釋】

[1]寧久微:寧是否定,微指卑賤,意為:哪兒會長久卑賤呢?[2]殊眾:與眾不同。[3]憐:指愛。[4]無是非:指因憐愛而不計較是非,覺各方面均很可愛。[5]持謝:奉告。[6]效顰:語出《莊子》,說:“西施病心而顰(皺眉),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效其顰,富人見之,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后來演化成“東施效顰”的成語。[7]安可希:怎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呢。

【語譯】

西施的美貌天下人都仰慕,她又怎會長久卑賤呢?白天還是越地溪水畔的浣紗女,晚上就進(jìn)入?yún)菍m變成了吳王的妃子。卑賤之時,她與眾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旦富貴,大家才明白她的美艷是多么稀罕啊。她招人前來幫忙涂脂抹粉,自己都不用親自穿衣服。吳王越是寵愛她,她的儀態(tài)越是惹人憐惜,吳王因此而覺得她所有方面莫不可愛。當(dāng)時一起浣紗的女伴,沒有人能夠與她同車回鄉(xiāng)。奉勸那鄰居的女孩啊,光是模仿西施皺眉頭,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呢?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借史事以抒發(fā)自己某種情懷。歷來都解此詩意為諷喻,嘲諷那些倖進(jìn)小人,一朝得勢便驕奢淫逸,“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還蠱惑君王,使得“君憐無是非”。然而將西施比作倖進(jìn)小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開篇就說“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哪有遭人痛恨的倖進(jìn)小人是天賦奇才,并且命中注定不會屈居下僚的呢?結(jié)句再用“東施效顰”的典故,說這些人的天賦是學(xué)不來的,遭際是無法復(fù)制的,分明對以西施類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賞甚至是羨慕的態(tài)度,又何來諷喻一說?

其實詩的本意,不過自比西施,為自己一時的不遇開脫、自解而已。王維認(rèn)為自己才能超卓,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錐處囊中,終能脫穎而出,是不會長久沉淪的,一旦得志,自能一飛沖天。不遇之時,似乎并不“殊眾”,富貴以后,人們才會真正了解我的才能。“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只是狀其貴盛而已,“無是非”是說到時候看來處處皆是才能,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隱意。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都是天賦的,自然他人無法仿效,東施效顰終究無益。

此詩或作于王維青少年時代,尚有萬丈雄心,想要一朝貴盛,翱翔天際,好好地干一番事業(yè),詩中充滿了自矜之意。從來詩歌不可淺讀,亦不可深讀,強(qiáng)要賦予某首詩更深厚的用意,結(jié)果只能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

【擴(kuò)展閱讀】

西施

唐·蘇拯

吳王從驕佚,天產(chǎn)西施出。豈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良由上天意,惡盈戒奢侈。不獨破吳國,不獨生越水。在周名褒姒,在紂名妲己。變化本多涂,生殺亦如此。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古人經(jīng)常把亡國歸咎于君王惑于美色,從而把污水往無辜的女人身上潑,但西施是例外,因為傳說她本就是越國的間諜。所以《全唐詩》以西施為題的作品有十五首,基本上西施都屬于正面形象,只有此詩例外,將西施與褒姒、妲己并列,但主要還是諷諫君王,并沒有過多責(zé)怪西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