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詳,浩然為其字,襄州襄陽人,故世稱“孟襄陽”,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娛,四十歲游京師,應(yīng)進士不第。據(jù)說唐玄宗詠其詩,見“不才明主棄”語,乃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而放歸。其后孟浩然漫游吳越,窮極山水,更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他的詩大多為五言短篇,描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shù)上也有獨特造詣: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詩中山水田園派的領(lǐng)軍人物,后人遂將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
秋登萬山[1]寄張五[2]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3]。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4],江畔洲[5]如月。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注釋】
[1]萬山:即漢皋山,在襄陽境內(nèi)。別本作“蘭山”,誤。[2]張五:別本作“張文儃”或“張子容”,所指應(yīng)為一人,即張諲,詩人好友,官至刑部員外郎,工詩擅畫。[3]心隨雁飛滅:別本作“心飛逐鳥滅”。[4]薺:薺菜,指樹木因遙遠而顯渺小。[5]洲:水中小島,別本作“舟”。
【語譯】
身為隱士,我感到自在快樂,北山深藏在白云之中,為了眺望你,我試著登高。在山之巔,我心隨大雁飛去,直至隱沒于天邊。因為暮靄漸生,略覺惆悵,又因為清秋美景,不禁興致大發(fā)。從山上望去,不時能夠看到返回村落的鄉(xiāng)人,經(jīng)過沙灘,在渡口歇息。天邊的樹木如同薺菜一般,江畔的小洲又似明月。你什么時候才能帶著酒而來,咱們共醉一場,以度過那重陽佳節(jié)呢?
【賞析】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古人本有登高的習(xí)俗,因而重陽登高以懷親友,也便成為詩中常見的主題。不過這首詩應(yīng)該并不是重陽當(dāng)日寫的,詩中說“試登高”,可見是在重陽節(jié)前。孟浩然曾與張諲一起隱居于襄陽南面的峴山,相對于峴山,故稱萬山為北山。他在重陽節(jié)前登山思念張諲,同時亦抒發(fā)自身的隱者之趣。
全詩分為三個部分,首四句寫景并思人,“愁因薄暮起”,正因思人而愁,再轉(zhuǎn)“興是清秋發(fā)”,即開始寫眺望所見,以及抒發(fā)隱者之趣。鄉(xiāng)人歸村,所行之沙“平”,并在渡口歇息,無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氛圍是很閑適、舒緩的,也即開篇所寫的“怡悅”。登高而望,只見樹小若薺、洲小如月,所體現(xiàn)的乃是隱士笑看紅塵,覺方寸至大、天地渺小之意。第三部分作結(jié),再拉回思人來,詢問張諲是否能夠攜酒而來,與自己共度重陽佳節(jié)?!肮沧怼币徽Z,既見兩人之志同道合,又見隱士之超脫于現(xiàn)實。
孟浩然寫田園山村景物,與王維略似,都以淡筆描出,不渲染情語,而有圖畫之風(fēng)味。
【擴展閱讀】
答詔問山中何所有
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此詩為南朝陶弘景所作,所表現(xiàn)的亦為隱者之趣,簡單明快,風(fēng)格獨特。陶弘景的這四句詩啟發(fā)了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正是從此詩中化出。
夏夕[1]南亭懷辛大[2]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3]乘夕涼,開軒[4]臥閑敞。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5]勞夢想[6]。
【注釋】
[1]夏夕:別本作“夏日”。[2]辛大:別本作“辛子”,所指或為辛諤,孟浩然友人。[3]散發(fā):披散頭發(fā)。古人結(jié)發(fā)梳髻,散發(fā)是表現(xiàn)放浪不羈?!妒酚洝で袀鳌芳从小扒劣诮瓰I,被(披)發(fā)行吟澤畔”句。[4]軒:指有窗的長廊或小屋。[5]終宵:別本作“中宵”。[6]夢想:夢中思念。
【語譯】
不經(jīng)意間,山中的夕陽已然西落,池塘上月色逐漸東升。我披散著頭發(fā),沐浴著黃昏的清涼,打開軒窗,在寬敞、閑適中躺臥。微風(fēng)送來荷花的香氣,竹上清露滴下,發(fā)出清脆的聲響。想要取出琴來彈奏,只恨沒有知音欣賞啊,為此而感懷、思念故人,整晚整晚都因在夢中想念而疲倦。
【賞析】
此詩也是懷人而兼述隱者的閑趣。隱士躲避人世,獨樂于山水之間,所以要表現(xiàn)隱者之趣,對于景色的描寫是不可欠缺的。孟浩然是寫景的圣手,筆下清新典雅、簡樸平實,詠其詩而如目見其景。
這是一個夏夜,先寫夕陽西落,明月初升,間以山、池,可見是在靜謐鄉(xiāng)間,而非喧囂都市。詩人狂放不羈,散發(fā)而臥,鼻端傳來荷花的清香,耳中聽聞露水的滴響——荷、竹并為君子,正是詩人自況。當(dāng)此良宵美景,于是乃有撫琴之愿,但可惜故人不在身旁,彈琴又與誰聽呢?“恨無知音賞”即從身周景物轉(zhuǎn)向思人,結(jié)句“終宵勞夢想”,更見思念之深。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寫景入微,前人推為難得的佳句。此亦古詩之對仗,只論詞性而不拘平仄——“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亦然如此。
【擴展閱讀】
西山尋辛諤
唐·孟浩然
漾舟尋水便,因訪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誰言獨羨魚。石潭窺洞徹,沙岸歷紆徐。竹嶼見垂釣,茅齋聞讀書。款言忘景夕,清興屬涼初?;匾惨黄帮?,賢哉常晏如。
孟浩然有友辛大,他寫過《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都下送辛大之鄂》、《張七及辛大見尋南亭醉作》等詩,上面這首詩中所提及的辛諤,或許便是辛大。此詩所述亦隱者之趣,結(jié)句以顏回為比,突出隱士內(nèi)心的恬淡和純潔。
宿業(yè)師山房[1]待丁大[2]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3]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4]棲初定。
之子[5]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注釋】
[1]業(yè)師山房:業(yè)師是指名為業(yè)的和尚,師為對僧侶的尊稱。山房是山中房舍,這里指寺廟。業(yè)師別本作“來公”。[2]待丁大:等待丁大,待字別本作“期”。丁大即丁鳳,孟浩然之友。[3]倏:倏忽,指瞬間、很快。[4]煙鳥:暮色煙靄中的飛鳥。[5]之子:此人。
【語譯】
夕陽落日才剛度過西面山嶺,重重山谷很快就昏暗了下來。松間明月帶來夜晚的涼意,風(fēng)中泉水傳出悅耳的聲音。樵夫陸續(xù)從山中歸家了,煙靄中的鳥雀才剛降落棲息。此人曾相約晚間來到啊,所以我一個人帶著瑤琴,在生滿青蘿的小路上苦苦等待。
【賞析】
孟浩然的五言詩有前代樸拙風(fēng)格,卻無詰屈生澀之感,描寫景物更清新脫俗,確實是隱者趣味。比如這首詩,前六句都摹景,從夕陽西下寫起,到明月生涼,而多加一“松”字,泉水淙淙,多加一“風(fēng)”字,則周邊景物在短短十字中畢現(xiàn)。再寫樵人將盡、煙鳥初棲,則暮靄下靜謐清冷的氛圍亦悄然生成于筆端。
當(dāng)此清寒之際,更盼知音,所以景物的描寫,氛圍的設(shè)定全都緊扣著主題,乃是期人不至,暗生惆悵。結(jié)句出一“孤”字,再突出這一重點,而“琴”之出現(xiàn),期盼知音之意則更是明顯。琴為君子之樂器,再以青“蘿”修飾“徑”字,也是香草美人之喻,則一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士人形象便也在景物背后隱隱呈現(xiàn)出來了。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而非孤景,一句中或有松有月,或有風(fēng)有泉,都造成自然完美的組合,而這些組合兩兩相對,又自然成聯(lián)。孟浩然五言古詩中喜歡用對,寫景時也喜歡用對,其對仗之自然、巧妙,都是值得反復(fù)吟詠的。
唐詩常識
古代也有多音字,同時還有一些字同義亦多音,比如“風(fēng)泉滿清聽”的“聽”字,既可以作平聲,也可以作去聲,不同聲調(diào)下含義并無區(qū)別。此詩所押韻部為“去聲二十五徑”,所以聽在這里與暝、定、徑相押,是要讀作去聲的。今天吟詠,可以把它當(dāng)作第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