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非常注重進士科出身的官員,宋之問和杜審言都曾經(jīng)得到武則天的重用。比如宋之問曾被武則天任命為宮中習藝館學士,相當于皇家女子大學教師,當時的宋之問才30多歲。能得到武則天的青睞,看來是很有才的。我們今天就說說宋之問和他的詩歌。宋之問是山西汾陽人,也有人說他是河南靈寶人。傅璇琮先生指出,之所以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說法,大概是因為一個是郡望,一個是實際出生地。宋之問與河南安陽的沈佺期并稱“沈宋”,在近體詩發(fā)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文獻中說兩個人“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①,看來他們寫詩是非常注重形式美的。
武則天喜歡宋之問也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歌才能,《唐詩紀事》中記載了一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故事。一次,武則天帶領群臣到洛陽龍門游玩,龍門的景色是很漂亮的,用白居易的話說就是“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詩歌就是對所見所聞的記錄,武則天看到眼前優(yōu)美的景色,就讓大家寫詩紀念。為了激發(fā)大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娛樂氣氛,武則天宣布,誰先寫好就賜給誰一領錦袍,這就等于有獎品了。不說這個錦袍值多少錢,關(guān)鍵是如果能得到,既是對自己詩歌寫作能力的肯定,又是一種榮耀,畢竟是女皇獎勵的。于是大家一個個摩拳擦掌開動腦筋,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
這次比賽東方虬先寫好了,于是武則天就按照約定把錦袍獎勵給了他。東方虬很得意,披上錦袍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東方虬還沒有坐穩(wěn)當呢,宋之問也寫好了。武則天一看宋之問的詩,文理俱美,形式和內(nèi)容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大家都覺得宋之問的詩歌比東方虬的更高一籌,于是武則天又把錦袍從東方虬手中要過來送給了宋之問。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來,武則天很欣賞宋之問的詩歌才能。那么為什么說武則天喜歡宋之問主要是因為他的詩歌才能呢?有一回宋之問向武則天請求想做北門學士,武則天沒有答應,原因是宋之問有齒疾。什么是齒疾呢?就是口臭。我還真不知道口臭和能不能做北門學士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這么一比,就基本可以明白了,宋之問主要是因為文才受到了武則天的重視。
宋之問有一首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姼瑁褪恰抖蓾h江》: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②
這首詩如果不考慮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話,很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但我們還必須交代一下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宋之問曾經(jīng)一心一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不僅僅自己寫的詩歌文章署名張易之,甚至“為易之奉溺器”,就是為張易之提夜壺。后來到了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得很厲害,正月二十日,張柬之等人就率領羽林軍迎太子李顯至玄武門,斬關(guān)而入,在迎仙院宰了張易之、張昌宗,然后把腦袋掛在了天津橋南。這其實是向武則天示威呢,武則天當時就在上陽宮,而天津橋就是通往上陽宮的要道。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只好退位,廬陵王李顯這才即位當了皇帝。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張易之的靠山是武則天,武則天退位了,張易之被殺了,那些曾經(jīng)和張易之眉來眼去的人,比如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等人,全倒了霉,被遠貶他鄉(xiāng)。宋之問被貶到了瀧州,就是現(xiàn)在的廣東省羅定市,真夠遠的。現(xiàn)在那里經(jīng)濟發(fā)達,都想“孔雀東南飛”。可是宋之問被貶那個時候可不是這樣,你想,被貶的地方能好到哪里?一來路遠,二來肯定環(huán)境很惡劣,幾乎是文化最不發(fā)達的地方,跟京城的燈紅酒綠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那是對一個人的懲罰,不是讓他享福去的。要么見不著人,要么見個人也是披頭散發(fā)腰里圍著草簾子那種,不打招呼還好,一打招呼都是一個音節(jié),跟野人沒什么兩樣,挺嚇人的。雖然還有相對的行動自由,但畢竟是戴罪之身,手里捧著窩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那地方根本不適宜曾經(jīng)在京城生活過的人生存。
更關(guān)鍵的是什么呢?當時的廣東不像今天交通條件和通信條件那么發(fā)達,所以宋之問需要忍受“音書斷”的折磨。肉體的折磨已經(jīng)讓人瀕臨崩潰的邊緣了,如今又近乎與世隔絕,遭受著精神的煎熬。家人會不會因為自己獲罪而受到牽連呢?朋友們的近況又如何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這個離不開手機和微信的時代,當我們丟失了所有朋友的一切聯(lián)系方式時,心里會是什么樣子?與這種情況相比,宋之問的心情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種自然環(huán)境惡劣、心理情緒糟糕的境遇中,宋之問簡直是度秒如年,因此他說“經(jīng)冬復歷春”,歲月漫漫,讓人感覺他在貶地待了很久很久。尤其是一個“復”字,不僅反映了作者貶居嶺外的漫長時間,而且揭示了作者孤獨、苦悶、思念親人的感情和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其實宋之問在貶地沒待多久,他是在神龍元年張易之被殺后被貶的,當時沒有高鐵、飛機一類的交通工具,從洛陽到羅定市需要幾個月,神龍二年(706)他就逃回來了,兩頭都算上也就是兩年時間,所以他這個“經(jīng)冬復歷春”實際上只有一年。為什么還會給人感覺那么長呢?這是一個實際時間和心理時間的差別問題。就像薛道衡出使陳國,過春節(jié)沒有回到老家,他就寫詩說“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日思歸》)③,“七日”和“二年”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一說短,一言長,再被“已”一烘托,越發(fā)顯得時間漫長了。宋之問被貶的時候就不愿意離開京城,他在《度大庾嶺》中說“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④,幾乎是一步三回頭,而且“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真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最終因為忍受不住肉體折磨和內(nèi)心煎熬的雙重痛苦,宋之問決定逃歸。當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漢水邊上時,距離家鄉(xiāng)洛陽已經(jīng)越來越近了。根據(jù)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離家鄉(xiāng)越近越感到親切。但是宋之問卻一反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離家鄉(xiāng)越近越害怕。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作者這么長時間貶居嶺外,與家人、朋友沒有任何聯(lián)系,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情況,自己一點兒也不知道。自己之所以逃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這是詩人急于知道的事情。但他又怕知道。為什么會如此矛盾呢?他擔心結(jié)果不是自己想聽到的。
這樣一來,所有的糾結(jié)都落在了最后一句上,“不敢問來人”。想知道家里的情況就打聽一下唄,不敢。之所以不敢,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害怕從來人的口中證實自己的擔心,就像打一輩子仗的老兵回到家一樣,鄰居“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⑤,那就壞了。那樣自己渴望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將會被這無情的現(xiàn)實擊得粉碎。不問,畢竟還為自己留下了一絲希望和幻想,使自己的心靈暫時不受到無情的打擊??墒窃娙耸窃趬阂种鯓拥耐纯喟?!他不是不想問,他太想問了,可是他多么不希望自己遭遇《十五從軍征》中主人公的悲哀呀。二是他的身份是罪人,是被貶謫之人,一問如果被發(fā)現(xiàn)是從貶地逃回來的宋之問,那將會被加重處罰的,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不敢問”。透過“情更怯”和“不敢問”,我們不難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強壓的急切愿望和由此而造成的精神痛苦。
宋之問逃到洛陽之后,藏在張仲之的家中,張仲之對朋友很夠義氣。但是張仲之和宋之問的關(guān)系就像農(nóng)夫與蛇一樣,宋之問沒有知恩圖報,反而給張仲之帶來了滅門之禍。當時武三思驕橫用事,虐害忠良,張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等人商量謀殺武三思以安王室,結(jié)果被知情的宋之問告了密。還沒等張仲之等人動手呢,武三思來了個先下手為強。后來因為告密有功,宋之問被提拔為鴻臚主簿,但也是因為這件事,“天下丑其行”,宋之問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磥恚沃畣柕娜似泛臀钠肥遣荒墚嫷忍柕?。
注釋
①〔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2月版,第5751頁。
②陶敏等:《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版,第440頁。
③袁行霈:《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二卷,中華書局2007年6月版,第203頁。
④陶敏等:《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版,第428頁。
⑤〔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版,第365頁。